生理学重点总结笔记不看可惜(word版)
生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一、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任务是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二、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生理学实验可分为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
生理学实验主要在动物身上进行。
动物实验又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其中前者又可分为离体实验和在体实验。
四、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1.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主要研究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规律、调节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
2.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在于探索细胞及其所含生物大分子的活动规律。
3.整体水平的研究:以完整的机体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在各种生理条件下不同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规律。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二、内环境的稳态稳态(homeostasis),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一、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一般认为神经调节作用迅速、精确和短暂,起主导作用;而体液调节则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1.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形式。
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09142_生理学常考重点笔记

10
2024/1/26
03
血液
11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01
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 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
03
粘滞性
血液的粘滞性主要由红细胞决定 ,与红细胞的数量和变形能力有
22
2024/1/26
05
呼吸
23
肺通气
肺通气的动力
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
肺通气的阻力
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前 者约占70%,后者约占30% 。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泡 通气量等指标可评价肺通气 功能。
2024/1/26
24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肺换气
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细胞外信号与细胞表面的酶联型受体结合,导致受体构象改变,激活受 体的酶活性,进一步激活细胞内信号通路,引起细胞反应。
2024/1/26
03
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细胞外信号与细胞质膜上的离子通道型受体结合后,引起离子通道开放
或关闭,改变质膜电位和细胞内离子浓度,从而引发细胞反应。
动物实验
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和实验,揭示生物 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规律。
人体观察与实验
通过对人体的观察和实验,了解人体 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和过程。
2024/1/26
细胞与分子水平研究
运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研究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生理活动及 其调节机制。
数学建模与计算机模拟
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建立生 理活动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 和分析。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二)2024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二)引言概述在生理学的学习中,有一些重点知识是我们需要牢牢掌握的。
本文将针对生理学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内容。
以下将分为五个大点详细阐述这些重点知识。
大点一:神经生物学1. 神经元结构与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等部分。
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具有不同的功能,在神经传导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2. 神经冲动传导:神经冲动是神经细胞内外电位的快速变化,通过轴突传导。
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控制了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和方向。
3. 突触传递: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
突触传递是指神经细胞之间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传递信息的过程。
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两种方式。
4.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重要部分。
脑和脊髓通过神经细胞组织起来,通过神经冲动传递和处理信息。
5.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负责应激和兴奋反应,而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负责平静和平衡反应。
大点二:消化生理学1. 消化道结构与功能:消化道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
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用于食物消化和吸收。
2. 消化过程:消化过程主要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机械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中被机械性破碎的过程,而化学消化是指食物被酶类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3. 吸收和运输:在小肠中,营养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并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个细胞。
4. 肝脏的消化功能: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器官,主要负责胆汁的合成和分泌。
胆汁在脂肪消化和吸收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5. 小肠菌群:小肠菌群是指寄生在小肠中的微生物群落。
它们与人体的消化过程密切相关,帮助分解食物残渣和合成维生素。
大点三:循环生理学1. 心脏结构与功能: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产生了血液的泵血功能。
2. 心脏电生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由正常的电生理机制控制的。
(完整word版)生理学重点笔记(可编辑修改word版)

生理学前言课前导入一、考情分析:“鸡肋”二、科目特点:面宽、点多、机制多多思、多练、重理解三、课程特点和要求: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考纲: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二、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三、骨骼肌的收缩功能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液态镶嵌模型学说——细胞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一)单纯扩散1.概念: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区一侧向膜的低浓度区一侧顺浓度差跨膜的转运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2.转运物质:除 O2、CO2、NO、CO、N2等气体外,还有乙醇、类固醇类激素、尿素等。
3.特点:①顺浓度差,不耗能;②无需膜蛋白帮助;③最终使转运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消失。
(二)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载体转运通道转运1.以载体蛋白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例子“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到组织细胞”◇特点:(1)载体蛋白质有结构特异性;(2)饱和现象;(3)竞争性抑制。
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通道转运):主要通过通道蛋白质(简称通道)进行的。
其转运物质的能力受膜两侧电位差或化学物质的影响,故有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之分。
◇特点:(1)相对特异性;(2)无饱和性;(3)有开放、失活、关闭不同状态。
◇例子:Na+、K+、Ca2+等都经通道转运。
Na+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K+通道阻断剂——四乙铵 Ca2+通道阻断剂——异搏定(三)主动转运1.概念: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泵)的协助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经细胞膜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
2.钠泵钠泵就是镶嵌于细胞膜上的 Na+-K+依赖式 ATP 酶。
Na+-K+依赖式 ATP 酶(钠泵)3.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①由钠泵形成的细胞内高 K+和细胞外的高 Na+,这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展开全文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1)单纯扩散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2)易化扩散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B 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C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3)主动转运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4)出胞和入胞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产生机制:K+离子的外排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产生机制:Na+的内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0、刺激量的参数: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阈刺激和阈强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
生理学重点总结 生理学笔记(期末考研复试)

度差流人膜内→内流的 Ca2+促使含有 ACh 的囊泡破裂,ACh 被释放→ACh 在接头间隙扩散→ACh 与终板
膜的 N 受体结合→终板膜对 Na+通透性增高,Na+内流→终板电位(局部电位)→终板电位总和并达到阈电位
→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1)单向传递;(2)突触延搁;(3)易受外界因素影胸。
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分布、维持血容量。
三、血液凝固的概念
概念:血液自血管流出后,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过程
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过程,该过程有 12 个凝血因子参与,大致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如下图所示:
因子 X 的激活(Xa)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小于阈强度,则这个刺激不论持续多长时间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如果刺激的持续时间小于时间阈值,则
不论使用多么大的强度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
3、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如何?
l 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总结
名称
兴奋性
阈值
引起兴奋条件
绝对不应期 等于 0
——
不可能产生兴奋
相对不应期 低于正常 增大
阈上刺激方可
兴奋时,动作电位只能在朗飞氏结处产生,兴奋传导时的局部电流亦只能出现在兴奋处的朗飞氏结和未兴
奋的朗飞氏结之间,于是形成了动作电位的跳跃式传导。有髓纤维跳跃式传导,加之其轴突较粗、电阻小,
因此其传导速度要比无髓纤维快得多。
六.试述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特点。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神经末梢兴奋→接头前膜去极化→前膜对 Ca2+的通透性增加→Ca2+顺浓
(完整word版)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1)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
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而代谢活动本身又经常破坏稳态,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行的。
三、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四、什么是反射?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五、正、负反馈的概念.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人胞、出胞。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时,物质是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不耗能,属于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耗能的转运过程。
这里,电—化学梯度包括电学梯度(电位差)和化学梯度(浓度差)两层含义。
1、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其各自的特点归纳如下:表2-1 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特点转运方式单纯扩散主动转运载体运输通道转运出胞入胞转运物质小分子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大分子团块大分子团块转运特点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逆浓度差逆电位差利用生物泵耗能①结构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①化学门控通道②电压门控通道③机械门控通道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耗能耗能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兴奋性的概念1) 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生理学重点精华总结全

The Summary of PhysiologyCharpter1-Introduction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一)新陈代谢(二)兴奋性兴奋性的概念:旧的解释———可兴奋组织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刺激:可引起人体产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反应:刺激引起的人体的变化刺激引起反应的条件:足够的刺激强度足够的刺激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阈强度(阈值):最小刺激强度是最常用的组织细胞兴奋性的指标由于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的共同反应是动作电位,所以兴奋性的概念:新的解释———可兴奋组织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三)适应性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为适应性。
适应分行为适应和生理适应。
(四)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已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二、内环境及稳态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细胞生活的环境,不同的细胞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
比如血细胞生活在血浆里、脑细胞生活在脑脊液里、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液里,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里。
那么这些细胞生活的环境我们称为细胞外液。
相对细胞外液来讲细胞内包含的液体我们叫它细胞内液。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了人体内总的液体,我们说是体液。
(一)体液:约占身体重量的60%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二)内环境(细胞外液)(三)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为什么能保持相对稳定呢?这需要机体有一套功能调节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系统包括神经调节系统、体液调节系统和自身调节系统。
这就是我们讨论的下一个问题:三、生理功能的调节提示:每种调节方式的表述抓住两点:一是通过哪个途径,二是发挥了什么作用。
其实最重要的是第一点,因为每个调节方式所发挥的作用基本是相同的,即对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调节或进行了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重点总结笔记不看可惜一)绪论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③寡糖和多链糖.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
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
体液中的离子物质是通过通道转运的,而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则依赖载体转运。
至于载体与通道转运各有何特点,只需掌握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⑶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处转运时需要消耗能量,称为主动转运。
体液中的一些离子,如⑶、K+、Ca2+、H+的主动转运依靠细胞膜上相应的离子泵完成。
离子泵是一类特殊的膜蛋白,它有相应离子的结合位点,又具有A TP酶的活性,可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能量供自身转运离子,所以离子泵完成的转运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体液中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的主动转运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它依赖离子泵转运相应离子后形成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这时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易化扩散的同时将有机小分子从低浓度一侧耦联到高浓度一侧。
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这种继发性主动转运。
⑷出胞和入胞作用是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
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属于出胞作用;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属于入胞作用。
3.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是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膜内相对为负。
⑴形成条件①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离子不均匀分布);②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
⑵形成机制: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⑶特征: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P⑴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
动作电位主要成分是峰电位。
⑵形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差;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⑷动作电位特征:①产生和传播都是“全或无”式的;②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③动作电位是一种快速、可逆的电变化;④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
局部电位的特点:①等级性;②可以总和;③电紧张扩布。
兴奋的传播⑴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传播。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直径大的细胞电阻较小传导速度快。
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鞘纤维传导快。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⑵神经在细胞间的传递特点是①单向传递;②传递延搁;③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4.肌细胞的收缩功能:⑴兴奋收缩耦联过程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的信息传递;③纵管系统对钙离子的贮存、释放和再聚积。
⑵肌肉收缩过程: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末池终末池钙离子释放肌浆钙离子浓度增高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变构原肌凝蛋白变构肌球蛋白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头ATP酶激活分解ATP 横桥扭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小节缩短。
⑶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①前负荷:在最适前负荷时产生最大张力,达到最适前负荷后再增加负荷或增加初长度,肌肉收缩力降低;②后负荷:是肌肉开始缩短后所遇到的负荷。
后负荷与肌肉缩短速度呈反变关系;③肌肉收缩力,即肌肉内部机能状态。
(三)血液1. 血浆的理化性质中主要考查血浆渗透压,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各自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发生变动时会引起哪些反应,哪些原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尤其要和泌尿系统联系。
血浆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
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
渗透压的作用: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2.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并缓冲体内的酸碱物质。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的考查主要记住血沉的增加是由红细胞叠连形成,而这种叠连和红细胞本身没有关系,主要是和血浆的成分有关,血浆白蛋白通过抑制叠连而使血沉减慢,而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等促进叠连的形成,从而加速血沉。
3. 血液凝固要掌握凝血的两种途径三个阶段。
机体组织损伤的凝血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作用互相促进的结果。
抗凝和纤溶系统发挥作用的机理。
血小板的生理作用。
凝血的基本过程: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②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凝血因子的特点:①除因子Ⅳ(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②血液中因子Ⅱ、Ⅶ、Ⅸ、Ⅹ、Ⅺ、Ⅻ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③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Ⅲ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④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中合成,且需Vit K参与,所以肝脏病变或Vit K缺乏常导致凝血异常;⑤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血小板参与生理止血功能:①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防止出血;②血小板分泌ADP、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ADP使血小板聚集变为不可逆,5-羟色胺等使小动脉收缩,有助于止血;③促进血液凝固,形成牢固止血栓。
4. 血型是指红细胞外表面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其实质是糖蛋白和糖脂。
掌握ABO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为什么输血前要进行交叉配血,并能解释交叉配血的各种结果。
Rh阴性的母亲第二次妊娠时(第一胎为阳性时)可使Rh阳性胎儿发生严重溶血。
ABO血型和Rh血型抗体本质的区别:ABO血型系统的抗体为天然抗体,主要为IgM,不能通过胎盘;Rh血型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抗体需要经免疫应答反应产生,主要为IgG,可以通过胎盘。
(四)血液循环这一章本身是生理学考查的重点章节之一。
1. 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原理主要是要学会应用,例如心率加快时主要缩短的是舒张期,舒张期缩短到一定程度会使心搏出量下降。
⑴心率和心动周期的关系: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增加,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故心率过快将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⑵心脏泵血:①射血与充盈血过程(以心室为例)可以分为心房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②特点:①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是压力梯度,心室收缩和舒张是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②瓣膜的单向开放对于室内压力的变化起重要作用;③一个心动周期中,右心室内压变化的幅度比左心室的小得多,因为肺动脉压力仅为主动脉的1/6;④左右搏出血量相等;⑤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最低的时期是等容舒张期末,左心室内压最高是快速射血期。
2. 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心率对心输出量各有什么影响要掌握机理并能分析具体例子。
⑴前负荷对博出量的影响:前负荷即心室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也就是心室舒张期末容积,与静脉回心血量有关。
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方式调节心博出量,即增加左心室的前负荷,可使每博输出量增加或等容心室的室内峰压升高。
这种调节方式又称starling机制,是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从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来调节博出量,以适应静脉回流的变化。
⑵后负荷对博出量的影响:心室射血过程中,大动脉血压起着后负荷的作用。
后负荷增高时,心室射血所遇阻力增大,使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每博输出量减少。
但随后将通过异长和等长调节机制,维持适当的心输出量。
⑶心肌收缩能力对博出量的影响:心肌收缩能力又称心肌变力状态,是一种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心肌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
通过改变心肌变力状态从而调节每博输出量的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心肌收缩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由影响兴奋-收缩耦联的因素起作用,其中活化横桥数和肌凝蛋白A TP酶活性是控制心肌收缩力的重要因素。
另外,神经、体液因素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⑷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在40-80次/分范围内变化时,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心率超过180次/分时,由于快速充盈期缩短导致博出量减少,所以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
心率低于40次/分,也使心输出量减少。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有哪些,和骨骼肌细胞有什么不同,产生的离子基础是什么,尤其是自律性形成的机理以及其动作电位的复极过程。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⑴自律性:①心肌细胞的自律性来源于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其中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称为起博细胞,是正常的起博点;②窦房结细胞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驱动压抑(以前者为主)两种机制控制潜在起博点;③心肌细胞自律性的高低决定于4期去极化的速度即Na+、Ca2+内流超过K+外流衰减的速度,同时还受最大舒张电位和阈电位差距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