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指示照应的对比
汉英指示词对比

汉英指示词“这”和“this”的语用异同摘要:语言中的指示词在语用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是理解和表达意思的关键。
汉语和英语中的指示词“这”和“this”既有相同点也有各自的特性。
汉语和英语中的有些指示词,它们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改变而改变,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指示词是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环节,否则会很容易产生语用上的失误。
人们习惯上将汉语中的“这”和英语中的“this”等同起来,其实,这两者虽有很多共性,也有很多不一样的用法,这是由中英文化习惯和各自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引起的。
一、共同点1.两者都可以用来指代第三人称,即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常用来初次见面时引见人的介绍,如:Helen ,this is my sister.海伦,这是我姐姐。
2.两者都可以用来指示空间,以说话者为参照物,一般是用来指代距离说话者较近的事物,如:This building was built last year.This way ,please!这栋楼房是去年建的。
这边请!在这种语境当中,一般会伴随说话人的非语言特征,如手势、动作行为特征,便于让听话者更容易理解说话者的所指。
3.都可以表示时间上的近指。
I will go to the cinema this weekend.这周末我将去看电影。
I am deeply mood at this moment.此刻,我被深深的感动了。
在这样的情境当中,英语中的this可以翻译成“此”,如上例中的“this moment”可翻译成“此刻”。
4.都可以表示既表示后指,也可以表示前指。
在篇章中,this可以后指,如:Well, this I tell you ,we are working for a great cause.I will say this for you: you are thinking all the time .汉语指示词也有类似的用法:我要说的是这个:我看见侦探跟上了四爷。
英汉指示投射对比分析

摘要:本文从时间、地点和人称指示来研究指示语中的指示投射现象,基于认知理论重新认识指示投射并将其分为两大类:常规指示投射和非常规指示投射。
进而对英汉常见的三种指示投射进行对比分析,并加以解释。
关键词:投射;指示语;常规和非常规指示投射;参照点一、英汉常规指示投射本文认为常规指示投射指:说话人把参照中心投射到在场的或将要接受信息的听话者身上,即站在在场的或将要接受信息的听话者角度来指代话题中所涉及的人称,地点及时间等。
其运作机制如下:1.人称英汉语中,人称指示分第一人称,如英语中we, I,汉语中:我(们)等;第二人称中现代英语you,而汉语有:你(们)等;第三人称的现代英语:they, he等,汉语:他(们),她(们)等。
在实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不以说话者为中心而以在场的或将要接受交际信息的听话者为中心来指代所谈及的人。
1.1第一人称复数形式指示投射1)We’d better not go there, Cela.(听话者)2)我们大学生应该有理想,讲道德,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楷模。
3)咱们别哭,妈妈出去就回来。
以第一人称复数指听话者常给人以亲切感,故在正式场合多出自长者或领导之口,在非正式场合则为顾客,父母乐于使用[3]。
相对而言,英语中用此用法相对较少,英语往往体现为you,这与汉语群体观念,裙带关系,称兄道弟有关,说话者常把自己看成听话者中的一员,缩短了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而英语注重自我与个性独立,故说话者很少把自己看成听话者中的一员。
1.2 第三人称指示投射4)Billie (=我) wants an ice-cream, mummy.5) Would his highness like some coffee?(在厨房忙碌的说话人对懒惰的听话者说)6)这是总司令的命令!(=我)7)外公这件衣服真好看。
(孩子的父母对岳父或父亲讲,孩子在场)第三人称指示投射形式在英汉语中都常用,这种与第一人称指示投射不同的是,说话者不是把自己看成听话者中一员,而只站在听者角度称呼说话人自己(如:4),6)等)或称呼别人(如:7)),也有称呼听话者(如:5))。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对比研究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对比研究他/她/它,同样也是英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
英文第三人称代词承载着重要的语言功能,研究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英文并有效地使用它。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来深入研究英文第三人称代词功能。
第一部分: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类型比较在英语中,第三人称代词有5种:he,she,it,they和one,而汉语中只有一种:他/她/它。
英文的he,she和they分别表示人称,而it表示特指某事物,one就是不指向任何人或物,而汉语的他/她/它则没有这样的明显区分。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类型上英文的第三人称代词比汉语的要更为多样,具有更丰富的表达功能。
第二部分: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篇照应功能比较在文章中,第三人称代词具有对对象确认、对对象表达距离感、指代信息提示等功能。
首先,在确认对象功能方面,英文的第三人称代词可以表明确切的人称和物种,而也可以指代一类事物,而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只能表示一类事物,而不能表达特定的人称。
例如:英文:He is a doctor.汉语:他是医生。
其次,在对对象表达距离感方面,英文的第三人称代词可以用来表达彼此之间的距离感,而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仅能使用他/她来表达距离感,表示某人与被提到的人之间的距离,无法表达某事物与被提到的人之间的距离感。
例如:英文:He came to my room last night.汉语:他昨晚来到我的房间。
最后,在指代信息提示方面,英文的第三人称代词可以用来提示某人或某物在上文已经提到过,而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仅能指代某一类事物,不能提示某人或某物在上文提到过。
例如:英文:The book that he read is interesting.汉语:他读的书很有趣。
综上所述,英文与汉语在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上有所不同。
英文的第三人称代词具有更多、更丰富的功能。
第三部分:结论与展望本文旨在通过对比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立足于现有研究成果,深入探讨英文第三人称代词功能。
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差异分析

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差异分析-社会科学论文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差异分析刘英杰(赤峰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语篇(discourse)的构成要旨是符合语法规范,层次清楚,语义连贯且语句之间衔接得当。
语篇中语义性衔接手段的运用是语篇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作为语法衔接手段之一的照应衔接在语篇衔接手段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本文旨在围绕英汉两种语言语篇中照应衔接手段的差异进行分析对比。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英汉语篇;照应衔接;差异分析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30-03 语篇作为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必须符合语法,层次清楚,语义连贯,语句之间衔接得当。
因此说,衔接与连贯关系是语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篇衔接手段有语篇——语境衔接和语篇内衔接之分,语篇内衔接分结构性衔接和非结构性衔接,其中的非结构衔接是语篇中衔接与连贯的研究重点。
非结构性衔接包括语法手段、词汇手段和语音手段等。
非结构衔接手段中的语法手段通常包括照应衔接、替代衔接和省略衔接三个方面。
这里所说的照应衔接又分为外照应和内照应。
承担外照应作用的语言项目意义必须依靠具体的语境才能作出准确的理解。
而内照应语言项目的指称对象则存在于语篇内部。
所谓照应是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指称说话或文章中谈论、说明的对象,进而将语篇有机衔接起来,实现语篇意义的连贯。
在此,我们主要对比分析内照应衔接(人称照应、指示照应、比较照应)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篇中的异同。
一、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通常而言,人称照应就是使用人称代词的某种形式来回指上文中出现过的人物,一般为前照应。
但在实际运用上,人称照应也可以是后照应。
这种用人称照应手段来进行语篇中语义衔接的情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没有什么大的差异的,请看下列例句:1. Several times on his trips to China,which he made as agues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Jack’sbirthday occurred while he was in Beijing. 可以明显看出,“his”和由“which”引出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的“he”均指向主语“Jack”,属于后照应关系;最后一个从句中的“he”则是前照应关系。
汉英照应衔接手段的差异

汉英照应衔接手段的差异
汉英照应衔接手段的差异:
一、汉语照应的衔接方法
1、叠型:也称为“照应叠句”,它是把两个主句照应用一句话表示出来,中间用部分倒装或者宾语、状语调整形成一种衔接句,如:“老师讲例子,学生讨论分析”可以表达为“老师出例,学生却论;”
2、联型:也称为“照应联句”,它是把两个主句各用一句话表达,句子的结构要尽量对应,再用关联词将这两句话紧紧衔接起来,如:“高风即起,低浪随之”可以表达为“高风鼓腮,低浪跟随。
”
3、拼接:即把两个独立句子直接拼接在一起,但不加连词,此衔接方法常常出现于不及物动词与及物动词之间,如:“他使劲把窗子打开”可以表达为“他使劲打开窗子。
”
二、英语照应的衔接方法
1、押韵:当两句话能够相应的押韵,表达的手法也就会更加简单明了,如:“When the wind is high, the waves will follow in tow”可以照应为“When the wind blows high, the waves will swell in tow.”
2、替换:即通过替换一些修饰性词汇,来表达出两句话的对应关系,如:“小明hurries to catch the bus ”和“小明 hasten to catch the bus”可以表达成“小明 rushes to catch the bus, 小明 speeds to catch the bus 。
”
3、改写:即调整句子结构,通过改变句子形式实现两句话衔接,如:“他给老师递上来杯茶,并带来了些花朵”可以表达为“Bringing along some flowers, he presented a cup of tea to the teacher.”。
浅析语篇翻译指示照应的英汉对比及心理表征

篇 。也 就 是 说 , 语 语 篇 的 指 示 照 应 往 往 隐 忡 状 态 。所 汉
以 英 汉 互 译 时 便 会 出 现 指 示 照 应 手 段 从 显 性 剑 隐 性 的 转 化 。例 如 :
I e e d f o d c o r o n c e o al w- e d f h n so c n u t r e c n e t d t o r a — t a a i g v lme e n h o d co ・ s mo e n o t c fe d o n o t t ra d t e c n u t xi v d i t h l 语 用 学 的 重 要 内 容 之 一 。 话 语 和 di s是 x
t i/ a 这 / hst t h 那
指 示 照 应 心
语 境 之 间 的 关 系 . 话 者 与 受 话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正 是 靠 指 说
示 语 才 得 以在 语 青结 构 上 反 映 出 来 的 。 示 语 系 统 可 分 指 为 : 称 指 示 、 间 指 示 、 点 指 示 、 语 指 示 、 交 指 人 时 地 话 社
m a etas s w n i g. gn ho n Fi 5—1. om e a y r a ng wil am nt r e di l be no e he v lm e e . he co t d on t o t t rAs t nduc o s w ihdr wn r t r i t a fom t e d.he m e e l le om en a iy i h po ie he f l t t rwildef ctm i t rl n t e op s t die i .ft on r ctonI he c duct sheh t tona y a h a ori ts a i r nd t e m gne t m ov d O t tt e fe d c st nduc o t e s e r uls e S ha h l ut he co i t r,h am es t
中英后指照应对比研究

中英后指照应对比研究
中英文之间有着明显的语言差异,从语法、句式到词汇和表达方式,都有所不同。
从语法上来说,中文是一种没有固定语序的语言,而英文则是一种有固定语序的语言,因此在表达句子时,中文更加灵活,可以改变句子的顺序,而英文则需要按照一定的语序来表达。
另外,从句式来看,中文句子更加简短,而英文句子则更加复杂,而且在英文中,还有各种不同的句型,如主谓宾句、定语从句等,使得英文句子更加丰富多彩。
从词汇上来说,中文中的汉字比英文中的单词更加丰富,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而英文中的单词则比较有限,需要经常搭配使用才能表达出更多的意思。
此外,中英文在表达方式上也有所不同,中文更加直接,而英文则更加隐晦,需要从句子的上下文中去推测语句的真正含义。
因此,中英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语言差异,从语法、句式到词汇和表达方式,都有所不同,在学习两种语言时,需要充分了解这些差异,以便更好地掌握两种语言。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是一种在翻译过程中,将英文和汉语中的五大衔接手段(并列、因果、对比、递进、排比)进行对比和翻译的方法。
英语中有五种衔接手段,包括并列、因果、对比、递进和排比。
其中,并列法表示同等重要性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and连接;因果法表示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形式上以for或because连接;对比法表示不同程度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but或while连接;递进法表示事物之间的依次关系,形式上以first, then, finally连接;排比法用于表达相似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not only…but also连接。
汉语中也有五种衔接手段:并列、因果、对比、递进和排比。
其中,并列法表示同等重要性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而且”、“又”、“并且”等连接;因果法表示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形式上以“因为”、“由于”、“所以”等连接;对比法表示不同程度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但是”、“然而”、“反之”等连接;递进法表示事物之间的依次关系,形式上以“首先”、“其次”、“最后”等连接;排比法用于表达相似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不但…而且”、“既…又”等连接。
翻译过程中,要根据英汉双方的语篇衔接手段进行比较,以保留原文语义,正确运用衔接手段,使译文衔接得当,结构紧凑,读起来流畅,同时尽量避免冗余和重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t
这
那
英汉指示照应的对比
By 蔡淑真(Group 3) 蔡淑真(
练习: 练习: 2 时间: 时间:September 26, 2008 小组: 蔡淑真 许丽芳、 蔡淑真、 吴黎萍) 小组:3(蔡淑真、许丽芳、叶小姗 、吴黎萍) 演示者:蔡淑真 演示者: 译文来源: 译文来源:第1组(曾小燕、胡明琴、李霜、卢春华) 组 曾小燕、胡明琴、李霜、卢春华)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魏志成, 汉英比较翻译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社, 魏志成,《汉英比较翻译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年 月第一版 魏志成, 汉英比较翻译教程练习》 清华大学出版社, 魏志成,《汉英比较翻译教程练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年 月第一版 王淑华, 年第6期 王淑华,于秀华 山东外语教学 2003年第 期 年第 余宏荣, 外语教学》 年第4期 余宏荣,《 外语教学》1998年第 期 年第 A S 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第六版 ,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牛津大学出版社, 制作PPT所花费的时间:4 H 所花费的时间: 制作 所花费的时间
Conclusions
1.翻译前,要多去揣摩原文的意境。(因为指示代词 翻译前,要多去揣摩原文的意境。(因为指示代词 翻译前 。( 受到了心理因素的影响。) 受到了心理因素的影响。) 2.了解汉英指示代词功能的异同点。 2.了解汉英指示代词功能的异同点。 了解汉英指示代词功能的异同点
3. “这/那”与this/that”在其所指的时空概念上并无多大 差异,即this 和“这”指近,that 和“那”指远。但在语言 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在选择指上文的 指示代词时还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吕叔湘) 如: …the world’s first purpose---built architectural museum did not open until 1869.…This museum in Tufton street in London…was subsequently demolished in 1935. (Brian Carter: Architectural Museum)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朱自清:“背 影”)
1.拼写错误 拼写错误 sign → sight chattte → chat regnize → recognize rememner→ remember → 2.语法错误 语法错误 1)whether he is your father, grandmother or some bad guys(guy) you don’t know. ( 2)Help (Helping) others and respected by ) others inversely is the happiest thing in the world. 3)She feels motionless while facing the one ) she don’t (doesn’t) love.
回指对比
1.当发话者指称上文的陈述时,汉语一般用“这”,而英 语一般用that. 如: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 …Perhaps you would be furious for that, but do remember that the counterworkers would laugh happily even you get very angry. 2.在汉语语篇中,“这”用来指称别人说的话或提到的 事,而在相同的情况下,英语一般用that. 如:He shook his head. “It isn’t so simple.…” “I know all that.” said Harry. ( Betrayed Spring) 他摇摇头,“事情没那么简单,老兄。…” “这个我完全 懂得。”(姜华译)
选题动机 Motivation
照应(reference) 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的语义关系,是语篇中某一语言成分和 照应 另一语言成分之间在指称意义上的相互解释的关系,也即以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 的参照点来说明信息。 英汉语篇中照应的类型没有明显差别,大致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 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指示照应 照应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可以使语篇在修辞上言简意赅,在结构上严密紧 凑,使之成为前后衔接的整体。 在语篇中找不到所指对象的称为外照应 外照应(exophora) ,其指代成分的参照点不在语篇 外照应 内部,而是存在于语境 语境中,是语篇外的语义关系; 语境 在语篇中能找到所指对象的称为内照应(endophora) ,其指代成分的参照点存在于 语篇的上下文中,是语篇内的语义关系。 内照应又可就其所指对象在上下文中出现的位置分为回指( anophora) 和下指 (cataphora) 。 回指是用来照应前面出现过的成分,下指 下指则是照应下文将要出现的成分。 回指 下指 指示照应指说话人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proximity) 来确定所指对 指示照应 象。
3.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 1) Meanwhile, love is kin(kinship). ( ) Kin: your family Kinship: a family relationship 2) Don’t ignore consortiums(clubs) where ( you can find a new life. Consortium: a combination of several companies, banks etc. working together to buy something, build something etc. Club: an organization for people who share a particular interest or enjoy similar activities, such as sport. Association: an organization that consists of a group of people who have the same aims, do the same kind of work etc.
英汉指示代词系统
近称 英语 汉语 远称 中性
this (these) that (those) the 这(这些) 这些) 那(那些) 那些) (空缺) 空缺)
这/ this ,那/that 下指的语篇衔接功能对比
汉语语篇中, 汉语语篇中,“这”下指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那” 下指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 奇怪的是这个 。(老舍 如:1.奇怪的是这个:我们俩吵架,院里的人总说我不对。(老舍《柳家大院》) 奇怪的是这个:我们俩吵架,院里的人总说我不对。(老舍《柳家大院》 2.这我不能告诉你。我要说的是这个:我看见了,侦探跟上了四爷。(老舍《黑 这我不能告诉你。 这个: 。(老舍 这我不能告诉你 我要说的是这个 我看见了,侦探跟上了四爷。(老舍《 白李》 白李》) 英语语篇中, 下指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that, 英语语篇中,this下指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 下指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 , 代词this可下指语篇中将要出现的内容) 可下指语篇中将要出现的内容) (代词 可下指语篇中将要出现的内容 Forever keep that (this) in mind: health is rather more important than grades.(曾得,身体比成绩重要得多。 Remember that(this): no matter how good the girl is, she has to be ( indifferent in the front of a man who she doesn’t love. 记得,无论多好的女子,面对一个自己不爱的人, 也不得不冷漠。 记得,无论多好的女子,面对一个自己不爱的人, 也不得不冷漠。 偶尔我们发现用that下指的,但大都是具有讽刺意味的。 下指的,但大都是具有讽刺意味的。 偶尔我们发现用 下指的 What do you think of that? Bob smashes up my car, and then expects me to pay for the repairs. (Quirk et al.1985:307) 总结:所指对象如在下文时,英汉语都趋向于用近指代词 总结:所指对象如在下文时,英汉语都趋向于用近指代词this。 。
Outline ■ 同学译文错误分析 ■ 选题动机 ■ 译文例子分析 ■ 总结
同学译文错误分析 Mistakes Analysis
语法 卢春华 李霜 曾小燕 胡明琴 5 3 4 9 拼写 1 0 2 3 误译 3 2 1 3 漏译 0 1 1 0 用词不当 5 4 2 6
错误举例 Exam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