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汉语言的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言对比-术语翻译

1.dynamicity of language 语言的动态性It refers to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Chinese. Compared with English, Chinese have a much higher degree of dynamicity. It puts more emphasis on motion or action, which finds its expression in verbs and adverbs; however, English seems to lay more focus on the concept, as is expressed by nouns.例:你怎么看?How do you think? What do you think?2.semantic motivation 语义理据It refers to the mental associations of the conceptual meaning of a word. It explain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iteral meaning and figurative meaning of a word. It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rhetorical devices such as metaphor, hyperbole, analogy, metonymy and image.例:metaphor: 喇叭花,纸老虎,鹅卵石3.lexical gap 词汇空缺Lexical gap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no corresponding lexical item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can be found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re are several causes for such gaps: different motivations behind nomenclature, different ways of grouping things, differences among synonyms, and things unique to a culture, etc.例:billions, millions4.parataxis 意合It means tha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sentences depend on the meanings of the languages or their logical relationship. Compared with English, Chinese is more paratactic because of its perceptional thing and holistic comprehension.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英汉对比论文

英汉定语比较和翻译一.引言有人认为,翻译可以“无师自通”,“自学成才”;“外文词不认识可以查字典,只要有点外语基础,就能搞翻译”。
一言以蔽之,翻译容易,但是对于真正从事翻译的工作者来说,翻译无不很难。
因为中英文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以及中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等。
这些原因导致了各种现象,如很难在中文中找到一个完全与英语对等的单词,英语重型合,汉语重意合,句子成分之间存在很大等差异。
为了翻译工作者更好的理解中英定语的差异,本文讨论中英语种在英语中,定语是附加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用来修饰或限制主语宾语的词或词组。
主要有形容词,此外还有名词、代词、数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短语)、分词、定语从句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短语或句子都可以作定语。
而在汉语中,定语常由形容词、数量词、名词、代词充当,也可有其他词或短语充当。
由此可以知道,在英汉语中,充当定语的成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由英汉语的本质性差异决定的,汉语是重意合,而英语是重型合,在汉语中,语言组织以意御型,无词性变化,所有的动词都是动词原形,没有动词不定式,分词和过去式之分,汉语的动词,至少相当于英语的谓语动词、现在在分词、不定式、动名词五种可能。
如“去”,既可能是watch(watches), watching(现在分词), watched , to watch, watching(动名词)中的任何一种,因为汉语中缺乏词形变化标记,也不像英语一样,要求成分(主谓宾)和词性(名动形)之间的严格一致。
例(1)正在看的,将要去看的,已经看过的电影the movie ( which is) being watching, the movie to be watched, the movie that will be watched, the movie that has been watched.从上面的句子中可以看出,英语的动词发生了各种变化(现在分词,过去式,不定式等)而汉语的动词并没有变化,都是“看”。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推荐文章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优秀范文热度: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热度: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热度:有关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免费热度: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发表热度:不同的语言文化不乏相似之处,但更重要的是有着不同的差异。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篇1浅议英汉语言对比人类的共性决定了不同语言之间也存在着共性,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
但在明确两者共性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即二者之间的差异。
了解英汉语言的不同点,对于更好地掌握英汉翻译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针对这一需求,从英汉构词法对比、英汉词类划分及特点对比、英汉词义对比三方面来研究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对比语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若要将英、汉两个语言体系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有着一定的难度。
现将我任教以来的一些经验、方法加以总结、归纳,希望能引起英语学习者的注意,增强他们对英汉语言差异的理性认识,以便更好地完成英汉翻译学习。
一、从英汉构词法对比来看汉语构造词语的方法可分为合成法、附加法两种。
1.合成法,也称复合法,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成新词的方法,其合成形式多样、主要有:(1)联合式,由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语素并列组合而成,如多少、是非、反正;(2)偏正式,前一个语素对后一个语素加以修饰限制,如高楼、深夜、漆黑;(3)主谓式,前一语素为陈述对象,后一语素对之加以陈述,如心跳、胆小、地震;(4)动宾式,前一语素表示行为或动作,后一语素表示行为或动作的对象,如讲理、操心、说谎;(5)补充式,后一语素对前一语素加以补充说明,如改正、打开、分明。
2.附加法,亦称加缀法,是指通过在词根前加前缀或在其后面加后缀构造新词的方法。
汉语词缀表达的意义不像英语那样丰富繁多,往往一缀一义,极为严格,如汉语当中“老”这个前缀,老家(hometown)、老师(teacher)、老虎 (tiger)、老鼠 (mouse)、老外 (foreigner),虽然汉语是同一个“老”字,但组成不同的词语后意思却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英汉语言系统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被动与主动(⼀)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2、句法的要求。
(1)为了使句⼦承上启下、前后连贯、便于衔接。
(2)为了使句⼦平衡。
(3)修辞的考虑。
(4)⽂体的需要。
(⼆)汉英多主动式原因1、汉语被动式的使⽤受到限制。
2、使⽤受事主语(Receptor subject)导致⼤量的“当然被动句”。
3、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的主动形式。
4、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通称(generic person)或泛称作主语。
5、当不便使⽤被动式时,汉语可采⽤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1)处置式(即“把字式”或“将字式”)(2)“为……所”式。
(3)“是……的”式。
(4)“……的是”(5)“……加以/予以”式。
⼆、物称与⼈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 )(⼀)、英语常⽤⾮⼈称,主语汉语常⽤⼈称主语1、⽤抽象名词或⽆⽣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
2⽤⾮⼈称代词“it”作主语。
代词“it”除了⽤来代替除⼈以外的⽣物或事物之外还⼴泛⽤作填补词expletive。
(⼆)英语常⽤被动式,采⽤物称表达法:汉语常⽤主动式,采⽤⼈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三、静态与动态(Static vs. Dynamic)1、名词化倾向是英语的特征之⼀2、名词作为施事者对动词的替代3、名词构成标题式短语对形容词的替代4、名词优势引起的介词优势5、动词的弱化6、形容词副词对动词的替代7、动词连⽤是汉语的常态8、动词可以充当汉语的任何句⼦成份9、汉语句⼦中的动词可重复重叠⼀、被动与主动(Passive vs.Active) 被动语态在英语⾥是⼀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某些⽂体中,使⽤被动句⼏乎成了⼀种表达习惯。
Baker 指出:“被动句促成了物称倾向,物称倾向也滋长了被动句”。
(⼀)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们表达思想的时候,通常使⽤主动句。
04.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_讲义

04.英汉语⾔对⽐与翻译_讲义第四章英汉语⾔对⽐与翻译Fiona Ma April, 201221. 英汉语⾔特点2. 英汉语⾔特点对翻译的启⽰3. 课堂互动及课后练习英汉语⾔对⽐与翻译1.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2.英语偏静态,汉语偏动态3.英语重抽象,汉语重具体4.英语重物称,汉语重⼈称5.英语重被动,汉语重主动6.英语多替换,汉语多重复7.英语重后饰,汉语重前饰8.英语重聚焦,汉语重流散9.英语重时体,汉语轻时体1. 英汉语⾔特点返回章重点 4例1: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译⽂】⼉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作伙伴⼉不是⼯具,⼈们将在⽓味电视前休闲,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例2: 早知今⽇,何必当初?【译⽂】If I had known it would have come to this, I 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1.1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1. 英汉语⾔特点返回章重点 5例3: As we lived near the road, we oftenhad the traveler or stranger visit us to taste our gooseberry wine, for which we had great reputation, and I confess, with the veracity of an historian that I never knew one of them to find fault with it.【译⽂】我们就住在路边。
翻译材料_第五章_英汉句子对比与翻译

第五章英汉句子对比与翻译第一节英汉在连贯方式上的“形合”与“意合”连贯是句子依据合理的语义和逻辑关系,恰当地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但在重意合的汉语中,这种特征往往隐含在上下文中,呈“隐性”状态,但这并不妨碍汉语读者对其阅读和理解,因为汉语是依靠语篇的语境意义来弥补其在逻辑和连贯方面的不足,而英语语篇中的逻辑和连贯关系则表现出“显性”的特征,既它的逻辑和连贯关系是通过外在的形式,既词法和句法结构来体现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应该注意这种“隐性”和“显性”之间的转换。
翻译练习:1)We crossed the Y angtze and arrived at the station, where I bought a ticket while he saw to myluggage… At the sight of his back tears started to my eyes, but I wiped them hastily so that neither he nor anyone else might see them.2)As the weather was getting better, we decided to go for an outing the next day.3)Three month later, when he had spent all his five dollars, he felt obliged to climb onto slow-goingfreight trains, despite the police’s pursuits or arrests.4)It was only his legendary travel experiences, especially the experiences of his visit to the northern partof Shaanxi Province 60 years ago that determined his lifetime cause, thus closely connoting his life with the Chinese revolution.第二节英汉在语义层次表达上的“形合”和“意合”进行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们常将英语句子比作树木结构,将汉语的句子比作竹子结构。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本文根据喻体联想意义的异同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进行语用对比, 并在此对比的基础上, 以语用等效的翻译原则为指导, 提出了在英汉比喻性语言的翻译中应采取的相应的处理方法。
标签:喻体;联想意义;语用意义;语用等效1. 引言大约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和《修辞学》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
之后,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一直是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重点。
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高潮。
自此,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翻译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说明了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
虽然我国历史上没有系统的隐喻理论,但中国历代的文学精品中充满了精彩的隐喻,历代先哲和学者有关文学和语言的论述中也不乏对隐喻的真知灼见。
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地理、习俗、政治、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我们只有从语用和文化角度加以对比,才能真正比较全面地发现隐喻的构成和使用特点,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而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
2.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2. 1 地理环境引起的语用差异语言来源于自然。
多彩的自然环境赋予了不同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独特语言。
例如,英国是个岛国。
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如“He is all at sea”(他浑然不知所措),“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等。
而汉族世代在大陆上生活,在翻译这一类的隐喻时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的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
地理环境不同,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也受到影响。
同一自然现象在东西方人眼里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2.2 生活习惯引起的语用差异不同的生存环境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会在各自的语言尤其是在隐喻中体现出来。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

这是一篇报刊文章,译文风格不宜太口语化, 还要掌握政治用语的分寸,使译文尽量符合汉 语的习惯。同时,原文中划底线语句的译文也 要 根据上文语境和大语篇的提示 准确理解后 才能译出来
狭义语篇语境 ( 即上下文 ) 明确了原文中 “ it ” 、 “ these & men ” 的实际所指: “ guarantee Ronald Reagan's resounding
more healthy.(虚拟条件)
英语的意合
C.形式词被简约后构成的意合句 I don’t know exactly (that) he is a professor. How many students (whom) do you think will
succeed in this test? There is no breeze (which) came through the
译例
It should have been easy . These were battle-tested veterans with long ties to Reagan and even longer ones to the Republican Party, men who understood presidential polities as well as any in the country. The backdrop of the campaign was hospitable , with lots of good news to work with : America was at peace , and the nation's economy, a key factor in any election, was rebounding vigorously after recession. Further more, the campaign itself was lavishly finaced , with plenty of money for a topflight staff , travel , and television commercials . And, most important, their candidate was Ronald Reagan, a president of tremendous personal popularity and dazzl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 Reagan has succeeded more than any president since John F. Kennedy in projecting a broad vision of America ---a nation of renewed military strength , individual initiative , and smaller federal governmen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英汉语言的对比与翻译(原作者:陆维卫)摘要:英汉互译的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上,因此对于翻译实践来说,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尤其是相异之处,从而掌握它们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入手,分析了英汉词汇、句法、语篇结构的差异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指出英汉翻译首先要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使学生从理性上了解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掌握翻译的技巧,以便译出更符合两种语言习惯的译文。
关键词:英汉语言的对比翻译影响语言之间的比较源远流长。
自有语言研究以来,就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说是同时开始的。
而翻译将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总是离不开对这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因为翻译理论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即反映翻译中的重要规律,必须首先明确源语中译语表达同一意义在方法上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处理其不同之处的最典型的方法(翻译技巧),这一任务就其实质来说,是对比语言学的任务。
可见对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对翻译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进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有利于学生学会地道的英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英汉语言对比的首要问题是找出英汉语言之间的异同,让中国学生了解英汉互译的难点,提高翻译水平。
那么,英汉语言的差异是如何影响翻译的呢?笔者试图从英汉词汇现象、句法现象及语篇结构这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分属印欧语西系和汉藏语系,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首先反映在词汇上。
与翻译关系比较密切的因素主要包括词的意义、词的搭配能力和词序。
1.词的意义方面英语单词的词义一般分两类,一类:本义(Denotation),另一类:转义(Connotation)。
以动词gnaw为例,其本义是“咬;啃”。
如:The rat gnawed a hole in the wooden box.(老鼠在木箱上咬了个洞)。
gnaw 的转义是“使烦恼;折磨;腐蚀”等。
如:Hunger gnawed at the prisoners.(饥饿折磨着犯人们)。
英汉语言相比,一个显著的差异是:英语更青睐词的转义,而汉语多用本义。
又如:The author’s fingerprint is quite obvious in all of his works. 原译:作者在他的所有著作里留下的指纹都相当清晰。
fingerprint是常见名词,意思是:指纹。
如:戴上橡皮手套以防留下指纹印。
以汉语为母语者没料到的是,上句一词,用的是转义。
其含义是:特色、特点、与众不同之处。
改译:作者的特色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2.词的搭配能力在词语的搭配上,英汉语言也体现了不同的语义。
以英语动词make为例,make money即汉语中的“挣钱”;make progress即汉语的“取得进步”;make laws即汉语的“制定法律”。
由此可见,英语make的搭配能力很广,可以用金钱、进步、法律,而汉语中就需分别用“挣”、“取得、“制定”等来搭配。
因此,为了使译文语言规范,译者有必要注意这些差异,译文中词的搭配必须符合汉语习惯。
另举例如下:Some Americans pop across the border simply to fuel up on flavorful Mexican food and beer.一些美国人越过国境线,只是为了吃点可口的墨西哥食物,喝点墨西哥啤酒。
原文中原意为“加油水”,可以和food搭配,也可以和beer搭配,但译成汉语时应分别翻译成“吃点”和“喝点”。
3.词序方面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动词、宾语或表语的词序基本一致。
但是各种定语的位置和各种状语的次序在英汉语中则有同有异,变化较多,所以英、汉语词序的比较,主要是指定语、状语位置异同的比较。
3.1定语的位置3.3.1单词作定语英语中单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前面,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也大致如此。
有时英语中也有后置的,但在汉语中一般都前置。
如:a research-oriented hospital(前置)一所以搞科研为重点的医院(前置)something important(后置)重要的事情(前置)3.3.2短语作定语英语中修饰名词的短语一般放在名词之后,汉语里则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但间或也有放在后面的,视汉语习惯而定。
试比较:a candidate with little chance of success(后置)一个当选希望极微的候选人(前置)particles moving around their atomic nucleus(后置)3.2状语的位置3.2.1单词作状语(1)英语中单词状语修饰形容词或其它状语时,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形容词或状语的前面,这一点和汉语相同。
John did not distinguish himself as a student,but he was very active in class.约翰当年并不是出色的学生,但他在班上很活跃。
(前置)(2)英语中单词状语修饰动词时,一般放在动词之后,而在汉语里则一般放在动词之前。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rapidly.3.2.2短语作状语英语中短语状语可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或后,译成汉语时,大多数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但也有放在后面的,视汉语的习惯而定。
1)Then with a bag of toys and books we walked across the garden in the gray light of the dawn.我们提着一口袋玩具和书籍,在晨曦中穿过了花园。
(前置)2)A jeep,full,sped fast,drenching me in spray.一辆坐满人的吉普车急驶而过,溅了我一身水。
(后置)由此可见,英汉语在语序的排列上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翻译时,相同之处可以照搬过来(即顺译);相异之处则需要对语序进行调整,使之在整体上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即逆译)。
二、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词是翻译中最基本的转换单位,但词最终离不开句子,离开了句子,词的意义便无法把握。
因此,词的翻译应放在整个句子甚至更大的语境中进行,这样词才会有相对确定的意义。
另一方面,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方面虽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差异。
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我们在英汉互译时就无法逐字翻译。
因此,仅仅掌握了词汇的翻译技巧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进一步学习并掌握句子的翻译技巧。
1.句子结构在句法结构上,英语和汉语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主题突出的语言。
英语的句子通常是“主语+谓语”结构,而汉语的句子则通常是“主题+述题”结构。
主题即句子的起首部分,相当于“话题”,述题是针对“话题”发表的信息或评论,通常是“新的信息”。
汉语句子的主题可能是名词结构,与主语一致,但在很多情况下还可能是其他成分。
例如:(原作者:陆维卫)(1)I don’t believe such lies.我不相信这些鬼话。
(2)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
这两个例句的主语和主题一致,在翻译时不会造成很大困难。
但是汉语句子往往并不遵循英语的语法规则,它不一定是名词性,即使是名词也不一定是主语。
试比较:(3)他会干这种事我不相信。
译文一:I don’t believe that he should have done such things.译文二:That he should have done such things I don’t believe.(4)昨天的事多亏你帮忙。
译文一:Thank you for your help yesterday.译文二:I owe you a lot for your help yesterday.这里,例3的主题是个句子,但它在逻辑上是个宾语,在英语中通常用宾语从句表达,“译文二”尽管在结构上看上去更像原文,但是却不自然。
例4的主题虽然是个名词词组,但是它显然游离于“主谓”结构之外,不能译成英语的主语。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这种差别,英译汉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英语原文中的主语如何才能在汉语中得到最恰当的表达,而并不一定非把原句的主语转换成译句的主语;汉译英时则相反,一定要为译句选择一个合适的主语,将汉语原文中不明确的主语予以明确化。
2. 替代与重复英语与汉语的另一个重要差异就是,英语重替代,汉语重重复。
英语中除了修辞需要以外,很少在句子中们在英汉互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
英语中的替代结构主要有: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和关系代词),替代词so,替代动词do等。
英语往往用代词来替代上文刚出现过的名词,而汉语则习惯于重复名词。
例如:(1)I hate sleeping or sitting on the floor.我不喜欢睡地板,也不喜欢在地板上坐。
(2)Bob is bored with,but Peter enjoys,music.鲍勃讨厌音乐,彼得则喜欢音乐。
上面两例中,原文都是利用各种代词替代前文刚提到的概念或事物,尽量避免重复,汉译文则重复译出这些概念,从而使表达更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
反之,汉语中重复的词或结构往往可以用英语的代词译出。
三、英汉篇章对比翻译虽然不是全新的创作,却应遵循写作的规则,照顾到篇章的连贯性。
由于英汉逻辑思维和语言习惯的差异,英汉互译时如果按原词原句照搬,译文有时会显得生硬而不自然,甚至不知所云。
因此,篇章翻译要兼顾段内、段际的衔接与照应及语域等问题,以达到通篇的连贯,使译文一气呵成,不留明显的翻译痕迹。
奔主题;汉语文章常常曲折回环,并不急于点题。
传统的汉语写作有“起、承、转、合”的章法,现代汉语写作虽也有类似于英语文章的开头(introduction)、正文(body)和结尾(conclusion),但是段落和篇章的展开却与英语文章很不相同。
典型的英语段落像一篇小论文,每段一个主题,由通常出现在句首的主题句引出。
段落其余部分都是紧紧围绕着主题展开的。
汉语的段落却不一样,读者往往需要寻找段落的主题或中心思想,段尾也可能会引出新的主题。
其次,英汉篇章布局也不相同。
英语文章一般是一段一个主题,层层递进,直线展开,后面的段落不会重复前面段落中已出现过的主题。
强调篇章结构的严谨,整篇文章的结构可以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汉语写作往往反复在不同的层面上讨论同一个论点,呈螺旋型上升。
以上探讨了英汉语言的一些差异,翻译是一种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因为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它不同的民族特色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指导、启发翻译实践,还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通过对比,对两种语言充分地了解,既要忠实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又不能拘泥于原文,要准确、形象、生动地运用语言,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