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主要的有三种形态,古代xx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
把物质归结某种且体的实物,如水、火、气等.这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猜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近代自然科学发现的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或基本粒子。
这种观点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却犯了把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特殊概念混同于哲学的具有普遍性的物质范畴的形而上学错误,不仅经不起原子可以再分的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而也经不起“物质消灭了”的唯心主义观点的攻击。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是说作为行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2.xx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个部分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前两者的最终目标)。
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缺一不可,体现了一系列的辨证关系。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
他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避免了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单一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容易产生的弊端。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辨证关系。
这一概括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实现目标的手段,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即是唯物派,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
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物质指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形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世界上一切现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因而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结构的学说相混淆。
世界统一于物质。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世界能为人的感觉和意识反反映,但不可穷尽。
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西。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对物质的属性、结构、形态等的新认识不断证实和丰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价值是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包括任意的物质形态。
价值在很多领域有特定的形态,如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经济学价值,法律价值等等。
这些价值是存在是人在不同领域发展中范畴性规律性本质存在。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38.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3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形式的差异、对立和斗争. 4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又称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41.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42.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43.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62.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82.自由:就人的活动而言,自由表现为人的一种自主力、判断力和选择力,这种自由是相对制约人类行为的必然性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资本主义’4. 资本: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指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义.资本主义并没有准确定义,不同的经济学家也对资本主义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投资的决定由私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资本主义并不是“自由市场”或是自由放任主义——一种无政府“加警察”的制度.如果没有政府来保护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使其不受垄断、瞒骗和欺诈之扰,资本主义体制就无法健康运转.这样的制度可能缺乏必要的政治支持,并由于没有补助来刺激弱势群体参与社会正规商业经济,而制造出社会紧张.最后,大规模社保体系以及随之产生的高税收、低税后薪酬和低财富储蓄,不一定会损害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资本主义制度是经济体能够藉以实现知识增加的一种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不完整性会产生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知识的增加带来收入和工作满意度的提高;不确定性则让经济体容易发生突然波动.这些现象马克思(Marx)在1848年就都已经指出.但理解却有些滞后.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的。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1.美国物理学家卡泼勒曾将老子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物理学进行过比较,他认为“‘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下列对卡泼勒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老子的思想为现代物理学提供了哲学指导B.老子的思想是现代物理学发展的理论源泉C.老子的哲学思想与量子论有相同的科学价值D.老子“道”的观念蕴含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A、B、C的说法不符合事实,说法错误,均应排除;老子的“道”和“气”与“场”的概念类似,都是指物质的具体形态,说明了老子的观念蕴含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D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及其主要观点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及其主要观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和现代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
这三种历史形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主要观点。
古代唯物主义将物质视为世界的本原和基础,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物质的。
古代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1. 唯物论:唯物主义者认为存在的基础是物质,而精神只是物质的产物。
意识和思维现象都是物质活动的结果,没有超越物质的独立实体。
2. 内在必然性:古代唯物主义者相信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都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一切现象和事物的变化都是由于物质本身的运动和规律性引起的。
3. 辩证法:古代唯物主义者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由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引起的,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近代唯物主义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形成,并与启蒙时代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相联系。
近代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1. 实证主义:近代唯物主义者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得知识。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方法才能真正了解世界,而超越经验的东西是无法验证的。
2. 自然法则:近代唯物主义者相信自然界运行的法则是可以被发现和解释的。
他们关注自然规律,试图通过科学方法来揭示它们。
3. 机械决定论:近代唯物主义者认为自然界和人类行为都受到机械决定论的支配。
一切现象和行为都是由于物质力量的作用引起的,没有超越物质的自由意志。
现代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是在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基础上形成的。
现代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1. 唯物史观:现代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历史是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制度的演进过程。
他们关注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斗争对于社会变革的影响。
2. 阶级斗争: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
社会的进步是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的方式实现的。
3. 历史唯物主义:现代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意识和思维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表现。
意识和思维的变化是由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引起的。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比较

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公文案卷。
《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 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按。
"《花月痕》第五一回:" 荷生觉得自己是替他掌文案。
"旧时衙门里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其地位比一般属吏高。
《老残游记》第四回:"像你老这样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面子有多大!"夏衍《秋瑾传》序幕:"将这阮财富带回衙门去,要文案给他补一份状子。
"文案音译文案英文:copywriter、copy、copywriting文案拼音:wén àn现代文案的概念:文案来源于广告行业,是"广告文案"的简称,由copy writer翻译而来。
多指以语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和对广告形象的选择搭配;狭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政治知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政治知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根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可将唯物主义区分成三种历史形态。
为大家提供事业单位公共基础政治知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一起来看看吧!事业单位公共基础政治知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根据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把哲学党性划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其中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先于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同时在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可将唯物主义区分成三种历史形态。
这三种历史形态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是常见的哲学考点。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只是它把“物质”归结于具体的实物,如金、木、水、火、土、阴阳、气等。
例如: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界而变化起”。
这句话认为万事万物的变是因为阴阳,阴阳是物质,所以认为物质第一性属于唯物主义,同时阴阳又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所以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这句话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团火,“活火”是物质,所以坚持唯物主义,再者“活火”是具体的物质,所以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而言,依然坚持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只是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例如:①“原子是宇宙之砖”。
这句话认为宇宙的基础是“原子”,“原子”是物质,所以坚持的唯物主义,再者认为物质是“原子”,所以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②“自然界是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这句话认为世界是由“元素”构成,“元素”是物质,所以坚持唯物主义,再者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元素”,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再者,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三个缺陷:①机械性。
它企图将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用机械运动来解释,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脱离人的社会性,只看人们的行为,不考虑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
知识点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

【典型例题】
3.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把握了改革深水区矛盾问题 的特点,才能确定深化改革哪些需要大刀阔斧、哪些需要 循序渐进;看清了我国发展阶段的实际,民生改善才能既 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深刻认知了基本国情,才能更好实 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的统一。材料 表明( )
A.对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的回答决定我们的行为选 择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 D.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实践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4、指导意义: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知识点解析】
5、【知识延伸】对下述三个材料中划线部分的时政信息, 结合教材进行解读。 一些官员将权力作为谋取私利和好处的重要权杖,而且还 ①将升官发财、逢凶化吉的希望寄托于“宁可信其有,不 可信其无”的鬼神宿命上,凡谋官、改任、办事、动土、 迁居等,总要先问问风水大师的意见,不然心里不踏实。
【知识点解析】
第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 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 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第六、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 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 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 力。
①二者的观点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 ②二者 的观点具有形而上学性 ③二者的观点只是一种可贵 的猜测 ④二者的观点来自于实践并经过实践反复检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典型例题】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故①②符合题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一种可贵的 猜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自实践并经过实践 反复检验,故③④不选。
大学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重点整理.doc

唯物壬义唯心壬义的基本观点及基本形态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含义及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可以被人的意识所完应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第二,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实践狭义上专指人自觉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就是实践主体有目的的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使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即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内容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内容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三大规律及主要范畴基本特征:联系和永恒;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主要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含着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他的严重缺陷.全面的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其根本对立表现在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不同回答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及具体内容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5)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
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是我的精神(感觉、观念、情感、意志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唯物主义的分类??不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指不成熟的唯物主义,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它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客观物质决定主观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有其局限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它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并且把原子作为物质的本源,是错误的,但它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深化,有其进步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自发的唯物主义。
产生发展于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在其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看作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等。
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朴素唯物主义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欧洲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开始从物质结构上研究世界的本原。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极细微的流动的物质“气”构成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气一元论。
如战国时期荀子认为,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
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
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
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
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
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
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F.培根、T.霍布斯、J.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
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对经院哲学;培根在总结当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概括了观察、实验和归纳等认识自然界的实验方法。
霍布斯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
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
培根、霍布斯所生活的时代,尚处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手工工场阶段。
近代自然科学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初期,机械力学占首要的中心的地位,而其他自然科学部门还很不成熟。
当时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主要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机械性的特点。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
它既有明显的机械性,又有一些辩证法思想。
其代表人物有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
法国唯物主义在理论上继承并发展了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笛卡尔《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日益成熟,在哲学上表现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解体和L.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产生。
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地阐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推翻了唯心主义在德国的长期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受其影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
它企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
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资产阶级哲学范围内,19世纪中叶在欧洲还曾出现过庸俗唯物主义。
它仅仅用生理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精神
现象,把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抹杀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使唯物主义庸俗化、肤浅化。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G.W.F.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
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同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新的阶段。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在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出处:唯物主义的分类和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网址:/edu/3/2007-11-03/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