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客观 唯心 主义
‚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心外无物‛
主
———(明)王守仁(阳明)
观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 宙。 —— (南宋)陆九渊 唯 心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 主
集合‛ ——(英)贝克莱
义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
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 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 者心动‛。 --《坛经》
根本观点
(2010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40题)把物质归 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 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这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2010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41题)哲学上的 “两个对子”是指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 学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静止与运动 C.对立与统一、绝对与相对 D.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
“人生追求” 合作探究: 你同意 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理解吗?
学者:忒俗!一看你就没、没品位,你追求的是物质 学者:
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不像我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 足,是唯心主义者。同样是地球人,做人的差距怎么
自主学习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及其根本观点 分别是什么? 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有哪些?每种形态 的基本观点、合理性、局限性是什么? 3、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有哪些?每种形态的基 本观点是什么? 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什么?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
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 ‘理性’、‘意识’支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及其主要观点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及其主要观点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分别是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和现代唯物主义。
一、古代唯物主义
古代唯物主义主要代表为中国的墨家和道家学派,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
主要观点如下:
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2.物质是永恒的:物质是永恒的不灭的,没有创造和毁灭的过程。
3.运动是物质的属性:世界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物质的属性。
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本原:物质存在是最初的本原,除此之外不存在其他的本原。
5.认为人可以通过反复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掌握客观规律性,推动社会进步,起到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近代唯物主义
近代唯物主义主要代表为英国的汤姆逊和法国的伏尔泰。
主要观点如下:
1.反对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
2.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的哲学,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
3.认为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遵循着物质规律性而发生的。
4.人的思想和社会形态都是物质基础上的产物。
5.反对绝对神权和封建主义,主张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倡导民主和科学。
三、现代唯物主义
现代唯物主义主要代表为马克思主义。
主要观点如下: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2.物质是有限度的,有创造和毁灭的过程。
3.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矛盾的斗争。
4.唯物主义是阶级斗争的哲学,与唯心主义形成了深刻对立。
5.主张实现人民对自身命运的掌握,并以此引领社会全面发展的向前推进,寻求人类幸福的实现。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及其主要观点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及其主要观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和现代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
这三种历史形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主要观点。
古代唯物主义将物质视为世界的本原和基础,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物质的。
古代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1. 唯物论:唯物主义者认为存在的基础是物质,而精神只是物质的产物。
意识和思维现象都是物质活动的结果,没有超越物质的独立实体。
2. 内在必然性:古代唯物主义者相信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都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一切现象和事物的变化都是由于物质本身的运动和规律性引起的。
3. 辩证法:古代唯物主义者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由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引起的,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近代唯物主义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形成,并与启蒙时代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相联系。
近代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1. 实证主义:近代唯物主义者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得知识。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方法才能真正了解世界,而超越经验的东西是无法验证的。
2. 自然法则:近代唯物主义者相信自然界运行的法则是可以被发现和解释的。
他们关注自然规律,试图通过科学方法来揭示它们。
3. 机械决定论:近代唯物主义者认为自然界和人类行为都受到机械决定论的支配。
一切现象和行为都是由于物质力量的作用引起的,没有超越物质的自由意志。
现代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是在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基础上形成的。
现代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1. 唯物史观:现代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历史是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制度的演进过程。
他们关注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斗争对于社会变革的影响。
2. 阶级斗争: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
社会的进步是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的方式实现的。
3. 历史唯物主义:现代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意识和思维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表现。
意识和思维的变化是由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引起的。
请简要论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几种重要形态及其主要观点

请简要论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几种重要形态及
其主要观点
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论的思想,它指出客观世界具有相同
的内在规律,而内在的规律又是由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因此从客观的
角度来看,它代表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客观规律。
通常,唯物主义自然
观有三种重要形态,即物质发展论、物质相关运动论以及物质结构论。
物质发展论是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最重要的一种形态。
它强调物质
作为发展本质的基础,只有物质具有生命,只有物质才能发生变化,
只有物质才能实现它的客观历史价值。
通俗的说,就是只有物质能够
发展,而物质的发展过程是客观的,不受人们的意愿或行为的影响。
物质相关运动论认为,物质本身具有内在动力,可以自身发展,
这是由它所受到的外部力量决定的。
它主张,物质相关性是客观存在的,是变化的,是有节奏的,是动态的,并且需要外部能量的补充才
能保持其发展。
最后,物质结构论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一种特定的物质结构组成的,这种结构受到物质的控制,物质的变化是由它的内置结构决定的,这就是唯物论的本质原理。
总之,唯物主义自然观以物质发展论、物质相关运动论以及物质
结构论为主要形态,它强调物质是变化的,是具有内在动力的,而这
种变化和动力是由外部作用和物质结构决定的,这也正是唯物论最根
本的理论基础。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
•2简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答: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Z..第一种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注意。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第三种历史形态是现代的辨正唯物注意和历史唯物主义。
■3简述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答: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源是精神一时;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5马可是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意哲学的主要缺陷是什么?答:①具有机械性。
②具有形而上学性。
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③具有不彻底性。
6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的革命变革答:①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把辩证法同唯物论结合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
②历史唯物主义同剩余价值学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③它把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7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答: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第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实物。
第二到了近代,产生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第二是指一事物处于变量过程中,未发生质的变化。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第一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表现在运动是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
第二’运动与静止又是统一的,表现为运动与静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
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错误是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前者夸大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后者只承认静止,不承认运动。
10怎样理解“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答: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且是社会的产物①人们在生活和交往中,特别是在劳动中,使动物的大脑变成了人脑②由于人的社会交往和劳动活动日益发展和丰富,极大的推动了作为意识器官人脑的发展11简述意识的本质答:①从意识产生的物质机制和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产物②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物质的反映12试论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现的途径答: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②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15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答:①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省所固有的,是不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的。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1.美国物理学家卡泼勒曾将老子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物理学进行过比较,他认为“‘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下列对卡泼勒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老子的思想为现代物理学提供了哲学指导B.老子的思想是现代物理学发展的理论源泉C.老子的哲学思想与量子论有相同的科学价值D.老子“道”的观念蕴含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A、B、C的说法不符合事实,说法错误,均应排除;老子的“道”和“气”与“场”的概念类似,都是指物质的具体形态,说明了老子的观念蕴含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D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答题(考试小抄)

(3)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既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又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各个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6.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
答:(1)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指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
(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3)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它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的东西。
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1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2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 不可知论2. 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历史观的基本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在世界统一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何不同?一元论指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观点。
--承认世界统一二元论指认为世界有两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的哲学观点—否认世界统一在统一问题上,一元论有两种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统一于精神 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物主义的局限性1机械性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2不彻底性不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去 3形而上学性不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 4直观性缺乏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指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错误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物质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 2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主体,一切运动的都是物质的运动 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在无限持续的时间、无限延伸的空间中,按照固有的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事物尽管纷繁复杂,但都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第一、因为物质是本原,所以必须从实际,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第二、因为物质是运动的,所以必须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而不能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第三、因为运动是有规律的,所以必须注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搞好。
在实际工作中的一切主观主义都是错误的;教条主义者只从书本出发,而不从实际出发是错误的,应该加以反对;经验主义者只从个人狭隘的经验出发,而不从实际的经验出发,也是错误的,都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试验1唯物辩证法:事物有联系,有区别。
形而上学:有区别无联系。
相对主义:有联系无区别23.论述:唯物辩证法与的对立和分歧。
说明坚持唯物发。
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一对立表现在: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联系。
形而上学--孤立)2发展变化和静止不变的观点(唯物--发展变化,形而上学--不变的观点)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二: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政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3矛盾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是事物发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矛盾对立和统一的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他包含两方面的的含义1矛盾双方互相依存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统一性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2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试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争取外援结合起来的正确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结合起来的哲学原理。
因为内因是根据,所以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为主;因为外因是条件,所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因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必须把独立自主和争取外援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内因和外因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是错误的。
‘外因论’只讲外因。
不讲内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引进的错误;只讲内因,不讲加以反对的。
3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辨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一切必然,否定偶然。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一切纯粹偶然,否定必然34.说明本质和现象辨证关系原理,以及认识这原理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指导1、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感知的,只要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1)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
2)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
本质和现象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结底以来于本质的2、掌握本质与现象辨证关系的重要意义1)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
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的本质2)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
要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35.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规律――――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特点:A、客观性B、普遍性36.(03.05论述)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P801)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2)本质:意思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只有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反之,社会主义就会走向斜路。
第二章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A,感性认识是理性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和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的成分)。
11.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1、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2、感性材料是丰富的全面的、不是零散的12.认识的两个飞跃:第一个: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
2、第二个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理论付诸实践)13.(04.06.07论述)认识的反复性原理。
并用这一原理说明社会主义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
P110一、从客体考察1)事物是矛盾统一体。
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
都有很多特点和情况2)事物矛盾有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本质不是开始就暴露,要经历过程逐渐暴露出来3)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使得人们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限制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认识的反复性二、从主体考察:人的认识受主体的生理因素。
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必须经过实践到认识、再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
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14.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实践15.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P114含义客观性: 1)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以来于人类的客观内容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绝对性:1)真理是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真理是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才存在是绝对的相对性:1)广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扩展2)深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的,一定层次的反映,有待于深化16.(03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加以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P116一、真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2、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
具有绝对性的一面3、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一切事物的规律,需要发展,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总之: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它又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1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8.(07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一致性及坚持方法和意义。
P1281、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到群众中去“就是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的运用2、人心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问人民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20.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1.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22.真理的功能包括指导实践,再认识,教育与激励第三章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要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