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

合集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是一种关
于历史发展规律的哲学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
动的,是由阶级斗争的发展推动的,是由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动着社会前
进的无限循环,是一个不断革新着社会形态的历史进程。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革,从而推动了社
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这种阶
级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推动了社会制度的更替,推动了
社会的发展。

再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历史的进程中,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推动了社会制度的更替,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哲学观点,它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观。

理解和区分这两种观点对于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进行区分。

一、认识的本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认识是由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本源,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唯物主义者强调认识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人们的认识是由于理性的思考,是由精神决定的,思维活动是认识的本源。

唯心主义者认为,认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产物,是由理性思维活动产生的。

二、历史观的性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生产方式的更替决定的。

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性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方式的更替,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历史是由人类的意志和思想决定的。

唯心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于人们的意志和决心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受人们思想观念和道德水平的制约。

三、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引起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认为,思想观念和道德水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唯心主义认为,人们的意志和思想观念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因为人们的观念和意志而发生变革。

四、社会变革的路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革的路径是革命。

唯物主义者认为,革命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只有通过彻底的社会变革,才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促进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变革的路径是改良。

唯心主义者认为,改良是社会进步的途径,通过改良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结: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观,它们对认识的本源、历史观的性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变革的路径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

它不仅是一种理论思考方式,更是在现实社会中的指导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在于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而生产力的进步制约着社会形态的变革。

那么,究竟历史唯物主义是如何运作的呢?本文将从其概述,如何实践,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概述1.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哲学思想,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人类分离物质世界才产生的。

2.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来讲,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一个先后相接的历史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主导力量是生产力,一定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会造成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而推动社会的革命发展。

二、历史唯物主义如何实践1.在人们现实生活中,不管是个人还是团体,对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2.在实践过程中,要了解社会各方面的问题,比如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等等。

3.基于对社会的分析和了解,在具体的事物上进行实践,例如货币制度的改革,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开展各种具体的革命等等。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案例1.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体现,其主张以生产力为核心,从改变生产关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来推动社会发展。

2.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次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符合的伟大实践,中国以生产力的优化为手段,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3.马克思主义在墨西哥人民的斗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国家的实力与影响力,还是社会的稳定与公正性,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在中国人民斗争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自然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它注重从根源上解决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将社会中所发生的变化无不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之一,也是探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很好的工具。

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
历史唯物主义,也被称为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历史的、具体的、有规律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等等。

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上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在实践上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哲学基础。

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所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来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包括技术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还强调生产关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等。

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决定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进而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此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包括思想、观念、文化等方面,它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社会意识也能够对社会存在产生影响,推动或阻碍社会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他们通过劳动和实践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历史的进步是通过人民群众的斗争和努力来实现的。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框架,强调物质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意识和人民群众的相互作用。

它对于分析社会变革、阶级斗争、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首先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会有更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有一句话:“历史造就英雄”,这也是历史的观点。这就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什么样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历史人物造就的历史事件,我们今天很多人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只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能很好理解了。比如: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而发动玄武门事件。古代人为了争夺皇位竟然杀掉自己的兄弟,多么地残酷!其实只要了解了当时的两种势力的形成、差异和水火不容的情势,就会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情也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已,势所然也。比如毛泽东为什么会发动文化大革命,今天的人很多都不理解甚至痛恨。实际上只要联系毛泽东本人毕生追求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对共产主义的本质的理解、以及当时国际、国内复杂的严峻形式,你也许就会对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核心集团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文化大革命的本意和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在选择形式上存在缺陷,使得后来发展的情况和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恐怕也是毛泽东所始料不及的。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一、生产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历史唯物主义
绪论
凡是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社会和历史存在着必然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那么他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就具有了以下特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

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

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发展历程。

本文将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从其起源、基本观点和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于19世纪初的欧洲,当时欧洲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

历史唯物主义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卡尔·马克思提出,他们从历史和社会现象出发,强调了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引发了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下,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种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关注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还强调了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思想观念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指出了人们在生产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社会规律、自觉改造社会的历史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的认识不是超越社会的客观规律而独立存在的,而是借助社会实践逐步形成的结果。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在实际应用中,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被广泛运用于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

在解释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方面,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被广泛采纳,为人们认识社会、指导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与此同时,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社会的发展。

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实践基础,为人们认识社会现实、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目录[隐藏]∙ 1 基本内容o 1.1 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o 1.2 人与社会发展∙ 2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o 2.1 神学前提o 2.2 中国学者的批判∙ 3 参考条目∙ 4 参考文献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支配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

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人们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生产关系作某些调整,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首先,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国家政权和意识形式上占统治地位。

第二,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后,上层建筑迟早会发生变革,以求得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还规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和意识形态形式。

这种反作用,取决于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当上层建筑适合于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起到巩固经济基础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哲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 eg: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学历史唯物主义 eg: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为第一性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为第一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的含义一、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的含义——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它表现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 劳动者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到底是什么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

思想上层建筑VS政治上层建筑1.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相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例子:一个人喜欢吃羊肉,要养羊,那么他就要先建羊圈;建好羊圈才能养羊。

那么是羊决定羊圈还是羊圈决定羊?羊决定羊圈,因为他是为了养羊才建羊圈的,不是因为建了羊圈才养羊的,是羊决定了他要建羊圈而不是马圈。

人为了建立某个经济制度而先建立与这个经人为了建立某个经济制度而先建立与这个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人要建立的是这个上层建筑,而不是那个上层建筑,所以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四、社会形态规律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奴隶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形式)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五、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贯彻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阶级分析的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社会革命则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改革及其根源社会革命和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社会革命是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

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社会改革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革命性的改革;另一种是改良性的改革,也称社会改良。

社会改革的根源: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活动,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科学技术是科学和技术的统称。

科学和技术彼此密切相联,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表现在::科技改革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变革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变革。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时也意味着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

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全球问题”。

但“全球问题”决不能单纯归结为科学技术的原因。

全球问题是社会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的产生同人们长期以来片面看待科技的作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相关。

而造成全球问题更为主要的根源是各种社会因素全球问题的最终解决,不仅要依赖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变革,依赖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也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合理利用。

六.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英雄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决定历史的根本源泉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