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物质与世界)【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联系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五章联系与发展
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1.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联系
(1)世界的普遍联系(见表5-1)
表5-1 世界的普遍联系
(2)系统论(见表5-2)
表5-2 系统论
2.物与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联系的种类如表5-3所示。
表5-3 联系的种类
3.运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性
(1)运动、变化和发展(见表5-4)
表5-4 运动、变化和发展
(2)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及其方向性
①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
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及其方向性,是通过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转化表现出来,具体内容见表5-5。
表5-5 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方向性
②发展的总体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总的方向和基本趋势上升性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
亡,是以上升性运动为总体特征的。
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具体内容见表5-6
表5-6 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定义,区别及前途
考点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反映联系和发展相统一的决定论
(1)决定论流派之争
决定论的定义、分类及对立观点(见表5-7)
表5-7 决定论的定义、分类及对立观点
(2)因果联系(见表5-8)
表5-8 因果联系
(3)必然性和偶然性(见表5-9)
表5-9 必然性和偶然性
2.规律及其实现:从可能到现实(见表5-10)
表5-10 规律及其实现
3.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见表5-11)
表5-11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部分)已打印[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部分)已打印[1]](https://img.taocdn.com/s3/m/0efd6ffcc8d376eeaeaa31cc.png)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李秀林(第五版)唯物论部分1,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定义: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基本问题:A: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本体论的问题(哲学党性)。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可否为人所认识,人的认识能否正确的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属于认识论范畴。
意义: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是不容割裂的。
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哲学家对世界可知性问题的回答,其确定性的内容是由他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所决定的,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人的认识实际发生过程来说,都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
即使是那些否定本体论的哲学家,在他们解决认识论问题的基本倾向和态度中,也总是包含着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所以,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的。
当然,本体论也不可能离开认识论。
不仅人们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本身就是认识的结果,而且人们之所以提出并回答本体论的问题,其目的也在于解决认识论的问题,为人们观察、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确立根本的出发点。
2,哲学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但他们把世界的物质性只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正确立场,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成分,但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而且缺乏科学的论证,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也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有不可抹煞的功绩,它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准备,是同近代科学相联系的、富有成果的资产阶级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整理格式直接打印背诵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1)哲的字义解释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2)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2、哲学的真正含义(1)什么是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
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原因: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A、知识体系(真理)B、意识形态(信念)(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
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
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圣才】

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1.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1)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的区别(见表7-1)表7-1 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的区别(2)社会发展的客观性①历史合力论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社会发展的现实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原因社会发展的他人活动对某人活动的制约就是生产关系对个人活动的制约,前人活动对后人活动的制约就是前人创造的生产力对后人活动及其关系的制约;在前人活动中,个人活动又是相互制约的客观性原因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见表7-2)表7-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征、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2)科学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见表7-3)表7-3 科学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密切相关,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具体内容见表7-4。
表7-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4.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见表7-5)表7-5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考点二: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1.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见表7-6)表7-6 科技与科技革命2.社会革命和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形式(1)社会革命和改革(见表7-7)表7-7 社会革命和改革(2)社会革命与科技革命(见表7-8)表7-8 社会革命与科技革命(3)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中的唯一决定因素,是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
“技术决定论”的错误并不在于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而在于把这种作用绝对化。
3.伟大人物:历史规律的发现者和历史任务的提出者(见表7-9)表7-9 伟大人物4.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1)历史的参与者和历史的创造者。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为什么人们的世界观都不一样:第一,在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由于实践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第二,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的不同,社会的分工不同,导致对社会的发展,人生追求和看法和态度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
但科学和文化也起了不可忽的作用。
(1)资本主义刚发展时,一些哲学家把哲学困难成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A 对象: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船内容和普遍形式。
B就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各门具体知识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
C 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
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通、最一般的本质的关系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二者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章节题库(实践与世界)【圣才出品】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一、名词解释1.客体非对象化(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研)答:客体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一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改变着客体,同时也需要把一部分客体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把物质工具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生命活动之中。
这些都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客体主体化。
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2.自在世界(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研)答: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①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
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着了,这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
二、辨析题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该观点是正确的。
具体分析如下:社会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真理性检验的标准。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
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其中一部分是人类活动未触及的自在自然,另一部分是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人化自然。
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考研笔记真正第五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1)哲的字义解释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2)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2、哲学的真正含义(1)什么是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
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原因: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A、知识体系(真理)B、意识形态(信念)(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
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
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圣才出品】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1)哲学的定义及其要点(见表1)表1 哲学哲学的定义及其要点(2)哲学基本问题在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互相联系①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从人的认识的实际发生过程来说,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
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的。
②本体论也不可能离开认识论任何关于本体的理论,都是通过一定的认识路线而形成的,本体论总是渗透着一定的认识论。
离开了认识论,离开对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本质、认识过程进行考察的本体论必然是独断的、不可靠的。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见表2)表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1)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见表3)表3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2)唯心主义流派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见表4)。
表4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见表5)表5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4)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见表6)表6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考点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见表7)表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1)批判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见表8)表8 批判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批判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促使马克思深入而全面地探讨了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即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2)人类的实践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
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见表1-1)
(1)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见表1-1)
表1-1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
(2)辩证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创立,标志着人们对物质的哲学理解的现代转折,并且同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一致性。
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为唯物主义乃至整个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2.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①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
②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2)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见表1-2)
表1-2 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
考点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1)人类社会的产生有其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自然前提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基础,则是劳动。
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
①具体地说,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
②劳动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在向人类社会飞跃的过程中,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劳动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
③劳动不仅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分离开来,同时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即劳动不间断地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从而使人类社会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劳动是一种物质实践,作为社会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以自然界的存在和人的自然力的存在为基础前提,同时,它有具体的社会形式,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两种生产
人自身的生产和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因素。
二者在人类历史上“同时并存”并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①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物质生产都必须以一定量的人口为基础。
②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发源地,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a.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
b.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
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形态也必然发生更替,形态的演变是由生产方式的变化所决定的。
d.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就是生产方式所体现的物质性,即它们本身固有的“物质变换”和“物质关系”,并最终体现在作为物质力量的生产力上。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标志着社会与自然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考点三:从物质到意识★★★★
表1-3 意识的产生及主要内容
考点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形态特点(见表1-4)
表1-4 物质形态特点
2.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及其实践意义(见表1-5)
表1-5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及其实践意义
1.2 考研真题(含典型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物质(南开大学2014年研;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研)
答:物质是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