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伤寒 六经辨证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伤寒论》六经辨证最全总结】

【《伤寒论》六经辨证最全总结】

【《伤寒论》六经辨证最全总结】太阳病证治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表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内热原因甚多,凡伤津者,多属阳盛生火而耗阴,加之阴血清凉之性不足,又多从肝、胃初起,固不当外发,发则舍近求远,当以补中填精以充其所耗,凉血泻热为从急治则,表症得平,内耗得充,则人正气不失;并寻六经邪之所凑,佐以攻伐以治之,多收内化之效。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六经辨证特点。

下面是伤寒六经辨证的总结:
1. 太阳经:太阳经辨证以表证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寒战、汗出不解等。

常见的证型有太阳经风寒表证、太阳经风热表证、太阳经湿寒表证等。

2. 少阳经:少阳经辨证以寒热错杂、胸胁痛、呕吐、黄疸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少阳经表里两感证、少阳经湿热病证等。

3. 阳明经:阳明经辨证以热盛、大便秘结、腹胀满、口渴欲饮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阳明经湿热病证、阳明经燥热病证等。

4. 太阴经:太阴经辨证以寒盛、发热、恶寒、呕吐、腹痛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太阴经寒湿病证、太阴经燥热病证等。

5. 少阴经:少阴经辨证以阴盛、内热、口渴、消瘦、便秘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少阴经湿热病证、少阴经燥热病证等。

6. 厥阴经:厥阴经辨证以里寒、外热、胸胁痛、呕吐、腹胀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厥阴经寒湿病证、厥阴经湿热病证等。

总的来说,伤寒六经辨证主要根据不同经络的特点、病情表现和证型来进行诊断和治疗,辨证准确可以指导合理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经典伤寒论六经辨证要点总结

中医经典伤寒论六经辨证要点总结

中医经典伤寒论六经辨证要点总结中医辨六经病证#健康过五一#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

由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根据伤寒病的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

六经辨证,就是以六经所系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将外感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综合归纳为太阳病证、阳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阴病证六类证候,用来阐述外感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并指导临床治疗。

一、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1.太阳经病太阳病证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以恶风寒、脉浮、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太阳中风证: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

(2)太阳伤寒证: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卫阳被遏,毛窍闭伏,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紧为辨证依据。

2.太阳腑证(1)太阳蓄水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以发热恶寒、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小腹满并见为辨证依据。

(2)太阳蓄血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传里,与血相结于少腹,以少腹急强或硬满、大便色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湿或沉结。

辨证要点:本证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大便色黑等为辨证依据。

二、阳明病证的辨证要点阳明病证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主要病机是“胃家实”,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

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

伤寒病六经辨证⽅法六经辨证是东汉末年张机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其临床体会,将伤寒病的传变特点进⾏了分析、归纳,创⽴出的⼀种适⽤于外感病的辨证⽅法。

他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为后世医家所尊崇。

伤寒六经辨证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外感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个包括邪正、阴阳、⽓⾎、脏腑、经络、⽓化,发展阶段,以及治法、⽅药在内的综合性的临床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伤寒概念有⼴狭两义,⼴义的伤寒泛指外感病,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寒邪,感⽽即发的外感病。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辨证的纲领。

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的⽣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

以病变部位分,则太阳主表,阳明主⾥,少阳主半表半⾥,三阴均属于⾥。

三阳病证以阳经和六腑病变为基础,多属于实证、热证;三阴病证以阴经和五脏病变为基础,多属于虚证、寒证。

因此六经辨证的应⽤,虽重点在分析外感风寒之邪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但是并不局限于论治外感热病,也适⽤于某些内伤杂病。

六经辨证⽅法将外感病发⽣、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证(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两⼤类。

凡是抗病⼒强,病势亢奋的,为三阳病证;凡是抗病⼒弱,病势衰减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说明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的病势趋向及其相互转化等特点,作为指导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六经的常见证候有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辨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外邪侵袭体表,邪正交争于⼈体浅表部位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位表浅。

太阳统摄营卫,主⼀⾝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诸经之藩蓠。

外邪侵犯⼈体,太阳⾸当其冲,故⾸先表现为太阳病证,并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养,故恶风寒;⾜太阳经脉受邪,经⽓不利,⽓⾎运⾏不畅,致头项背疼痛;正邪抗争于太阳肌表,脉⽓⿎动于外,故脉浮。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记方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记方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速记方法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全书共分为六十篇,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伤
寒论中,张仲景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许多关于疾
病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重要内容
之一,指的是根据六经辨证来诊断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六经包括了三阴三阳六经。

三阴三阳是指
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

六经辨证速
记方法主要是指在临床诊断中,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四
诊合参,辨别病情所属的六经,进而确定病证的归经,从而制定相
应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六经辨证速记方法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理
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生需要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情况,倾听患者的主诉和病史,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来判断病情所属的六经,并进行相应的辨证论治。

此外,六经辨证速记方法还需要医生对伤寒论及其他经典医书
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准确地运用其中的辨证论治方法,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

总之,六经辨证速记方法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提高医生的临床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不断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这一方法,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

精选2021版课件
22
• 3.表里同治:
• 病势缓者,可用表里同治之法,虽同属 表里同治之法,由于表里证势不同,故 治疗时,又有偏于表,偏于里或表里均 衡的治法。
精选2021版课件
23
• ① 表里同治,治偏于表: 如: 大青龙汤。方 中重用麻黄(六两),石膏(如鸡子大)。
• ② 表里同治,治偏于里: 如: 桂枝人参汤。 方用理中汤+桂枝。

急证----抵当汤
精选2021版课件
42
6.太阳病兼证
• 太阳病兼证: 太阳病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本证外又兼有其 它的证候,因此在治疗上除了用治疗本证的药物外, 还应加上治疗兼证的药物。其治疗原则是在主方中随 兼证进行加减如: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等。
精选2021版课件
43
7.太阳病变证
• 太阳病变证: 疾病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 循的称为变证,治疗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 证治之”。
精选2021版课件
26
二、太阳生理:
• (一)太阳的阳气: 阳气最盛。 • 太者,大也。“太”又有开初之意。如《
内经》“太阳为开”。太阳又称为“巨阳, 老阳”。太阳是指阳气较多的意思。三阴 三阳是按照本经所含的阴气或者阳气的 多少来分类的。太阳为人体最大的阳经 ,因太阳的阳气多,故抵御外邪的能力 强。
,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厥阴 烦满而囊缩 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精选2021版课件
7

《素问·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治 汗下二法。
汗、吐、下、和、温、清

经云:“未满三日,可汗 、消、补、针灸、水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发生性质的改变。 • 在临床上传与变不易截然分开,故常传
变并称。
精品课件
(二)六经病传变形式:
主要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首尾 传、误下传。
循经传:太阳→少阳→阳明 越经传:太阳→阳明 表里传:相互表里的两经之间的传变。如太阳→少阴
。 首尾传:太阳→厥阴 误下传:由于误用攻下所引精起品的课件传变。
第四章 六经辨证
精品课件
• 第一节 概 述 • 一、六经辨证的源流
精品课件
(一)六经概念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经脉而言,包括手足两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 能。
精品课件
(二)六经病
六经病包括太阳病、 阳明病、少阳病、 太阴病、少阴病、 厥阴病。
精品课件
(三)《素问·热论》六经病与《伤寒论》六经病的比较 :
(三)影响因素: ▪ 六经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
面的因素:即
①正气的盛衰; ②感邪的轻重; ③治疗的当否。
精品课件
(四)六经病的发病方式
由于人体体质的差异和感邪的轻重不同 ,其发病有直中、合病、并病之不同。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 ,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主 要由于正气内虚,无力抗邪引起。
精品课件
• 3、表里同治: • 病势缓者,可用表里同治之法,虽同属
表里同治之法,由于表里证势不同,故 治疗时,又有偏于表,偏于里或表里均 衡的治法。
精品课件
• ① 表里同治,治偏于表: 如:大青龙汤。方 中重用麻黄(六两),石膏(如鸡子大)。
• ② 表里同治,治偏于里:如:桂枝人参汤。方 用理中汤+桂枝。
• ③ 表里均衡的治法:如:小青龙汤。方中既用 麻黄、桂枝、芍药取其辛温解表;又用干姜、 细辛、半夏温化水饮。柴胡桂枝汤亦是。
精品课件
第二节 太阳病辨证
精品课件
【概述】 一、太阳病概念:
• 太阳病是指外邪侵袭人体,邪正交争于 肌表,导致营卫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 。太阳病是外感疾病发生、发展的初期 阶段。一般地讲,太阳病病位浅、病情 轻,所以一般称为太阳表证。
名称
《素问·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病因
病变 部位
偏重于热。
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 类也。”
重在经络
风、寒、暑、湿、燥、火、六 气俱备。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
精品课件
名称
《素问·热论》 六经 《伤寒论》六经
太 阳 头项痛,腰脊强 。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
阳 明 身热,目痛而鼻干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
精品课件
(二)治法: 在治法的具体运用上,包含汗、吐、下、温、
清、消、和、补等法。
精品课件
三阳病以祛邪为主,然不同的病情又当施以不 同的驱邪方法。
太阳病在表,一般使用解表法,如表实证宜开 泄腠理,发汗散寒;表虚证宜调和营卫,解肌 祛风。
阳明病是里、热、实证,有气热症、燥结证之 分。前者用清法,后者用下法。

,不得卧。
热,不大便,腹满痛。
少 阳 胸胁痛,耳聋。 病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 寒热。
精品课件
名称
太阴 病
《素问·热论》六经
腹满而嗌干
《伤寒论》六经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 自痛。
少阴 口燥,舌干而渴 寒化:脉微细,恶寒蜷卧,下利

,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厥阴 烦满而囊缩 病
精品课件
★表里同病的治法:
• 1、先表后里:此种法则的使用,一般是指病 程较短,里虚不甚、或里实不甚。
• 如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 麻黄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精品课件
• 2、先里后表: • 此种法则的使用,是指里证已甚、或阳
气已衰。如不及时治里,病将转危,欲 有阳气和阴津离决之势,故须先救其里 ,里和再救其表。
精品课件
合病: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 第之分。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又出现一经 病证者。
精品课件
三、六经病的治则
(一)治则:
六经病证的治疗大法,总的说来,不外乎扶正、 祛邪两个方面;
始终贯穿着“扶阳气”和“存阴液”和调理阴阳 的基本精神。
三阳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以扶正为主。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精品课件

《素问·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治 汗下二法。
汗、吐、下、和、温、清

经云:“未满三日,可汗 、消、补、针灸、水法、
而已;其满三日,可泄而 火法。
已。 ”
传 日传一经 变
以临床脉证为诊断依据 。
精品课件
(四)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它是以六经 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 基础,主要内容有:太阳病辨证、阳明病辨证、少阳 病辨证、太阴病辨证、少阴病辨证和厥阴病辨证。
精品课件
二、太阳生理:
• (一)太阳的阳气:阳气最盛。
• 太者,大也。“太”又有开初之意。如《内经》“太 阳为开”。太阳又称为“巨阳,老阳”。太阳是指阳 气较多的意思。三阴三阳是按照本经所含的阴气或者 阳气的多少来分类的。太阳为人体最大的阳经,因太 阳的阳气多,故抵御外邪的能力强。
《伤寒论》之六经是辨证的纲领、诊断的依据、论治 的准则
精品课件
(五)六经辨证的源流
思辨性理论 名
以《周易》为代表 的中国古代哲学
医学理论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形成六经理论
名、形
六经辨证 名、形、用、象
精品课件
二、六经病的传变规律
(一)传和变: • 传: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 • 变:指病情在某些情况下不循一般规律
精品课件
•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 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 如脾肾阳虚证兼表证:“伤寒,医下之,续得 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 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
பைடு நூலகம்入少阳,枢机不利,为半表半里证,其治法 以和解为主。
精品课件
三阴病多属里、虚、寒症,治法以扶正为主。
太阴病属脾虚寒湿证,治法以温中散寒,燥湿 为主。
少阴病多属心肾虚衰,气血不足,但有寒化、 热化之分。寒化证宜扶阳抑阴;热化证宜育阴 清热。
厥阴病,证候错综复杂,治法亦相应随之变化 ,如热者宜清下,寒者宜温补,寒热错杂者宜 寒温并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