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翻译的原则-外语翻译1_070425121009

合集下载

论翻译的原则

论翻译的原则
尽管 严 复 的三字 原 则 影 响 很 大 , 随着 翻译 科 但
我国古代翻译家就开始在翻译领域不断地进行探索, 研究并总结出了不少有价值, 有意义的经验和原则。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
想家 , 在介绍西 学 的同时提 出了翻译 的三字标 准——
学的发展 , 在应用三字原则 的过程 中, 多翻译专 许 家和学者 已经发现严复三字原则 的局 限并提 出许
翻译 中所追 求 的 目标 。一 般 来 说 , 复 的 三 字 原则 严
体说来 , 就是“ 易言语使相解也” … 。但是 , 换 ) 如何
用一种语 言文 字把 另 一种 语 言文 字所 表 达 的意 义表 达 出来 , 一方面 , 原语 言 的 文字 必须 准 确恰 当地 翻译 成 目的语 ; 另一 方 面 , 翻译 过 程 中必 须充 分 考 虑两 在 种不 同语言所 反 映的思 想 和文化 。 “ 易言 语 ” 换 之后 是否 能“ 相解 ” “ ,相解 ” 的程 度如何 , 些 问题归 结起 这 来无 疑就是 : 翻译 的标 准是什 么 , 翻译 的方法 应如何 。
外来典籍与思想欲在 中国传播 , 必须借助 翻译。
首先 , 我们 必须弄 清什 么 是 翻译 。 ( 翻译 是 把 一种 语 言文字所 表达 的意义用另一 种语言文 字表 达 出来 , 具
家 们在 翻 译 工 作 中所 遵 循 的 标 准 。它 不 仅 成 为评
估翻译作品的理论标准, 同时也是许多翻译家们在
他 在 《 纾 的 翻译 》 16 . ) 述 他 的 “ 境 ” , 林 ( 93 3 阐 化 说 他 的独 特见 解 达 到 了妙 不 可 言 的 境 地 : 文 字 翻译 “ 的最高 理 想 可 以说 是 ‘ ’ 化 。把 作 品从 一 国文 字 转 换 成另 一 国文字 , 能 不 因语 言 习惯 的差 异 而 露 出 既 生 硬牵 强 的 痕 迹 , 能 完 全 保 持 原 作 的 风 味 , 就 有 那 算 得人 于 ‘ 境 ’” 四 种则 是 严 复 三字 原 则 的反 化 。第

二翻译的原则范文

二翻译的原则范文

二翻译的原则范文
1.准确性:翻译应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和信息,不添加、删除或改
变原文中的内容。

2.通顺流畅:翻译应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语义和习惯用法,使译文
在表达上具有较高的通顺性和可读性。

3.完整性:翻译应尽量保持原文的完整性,不遗漏重要信息或意思。

4.简洁明了:翻译应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避免冗长或复
杂的句子结构。

5.文化适应:翻译应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译文更贴合目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范围。

6.一致性: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应保持词汇、短语和句法的一致性,
避免使用多种不一致的表达方式。

8.语言风格:翻译应根据原文的文体和语言风格,选择合适的目标语
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9.层次分明:翻译应根据原文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合理组织译文
的段落和句子,使其结构清晰明了。

10.审校校对:翻译完成后,应进行审校和校对工作,确保译文的准
确性和质量。

翻译的十大原则

翻译的十大原则

翻译的十大原则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随着世界各国之间来往的越来越密切,英语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大。

在中国,由于我们的母语是汉语,因此就有了翻译这样一个职业,而且由于其技术新和稀少性,翻译也成为了一个很热门的职业之一。

那么在口语口译的备考过程中,如何才能顺利的通过口语口译的考试呢,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咨询了空中英语的专家,专家给我们讲解了一部分,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十大原则。

1) 动宾连接原则考生在翻译动宾短语的时候,应先考虑宾语的成分。

宾语可能为名词、名词词组和句子。

不同成分的宾语决定了谓语的使用。

比如在以下例子中―希望‖的选择面很大,既可以用hope 连接句子,也可以用hope for,look forward to等连接名词词组,那么考生就得考虑宾语更容易翻译成词组或句子。

因此,动宾连接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先宾语,后谓语‖,翻译会豁然开朗。

中国人民始终希望天下太平,希望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The Chinese people are always looking forward to global peace and friendship among all nations.The Chinese people are always hoping that the world is at peace and people of all nations will coexistfriendlily.2) 时态原则时态在翻译中比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往往是考试中的一个难点。

时态有时可以体现一种感情因素,特别是进行时的使用,比如在第一个例子中现在进行时的使用体现出对中华民族的一种褒扬、赞美的口吻,翻译出了这句话的―精、气、神‖,最后一个例子中过去进行时时常表示一种―特有的行为‖,通常是偏向于negative的口吻,所以我们发现这句话十有八九是美国人自己写的。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自由和和平。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always been cherishing freedom and peace.The Chinese people always cherish freedom and peace.The Chinese people are always cherishing freedom and peace.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是……China was and remains to be …中国人民更深感自由与和平的珍贵。

译员在翻译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译员在翻译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译员在翻译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任何翻译实践总要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或原则,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

然而由于人们看待翻译的角度不同,自然有了不同的翻译标准。

现在为您总结出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以译出语或译入语为取向的翻译原则以译出语为取向的翻译原则唯原文的形式是举,惟恐译文失真,有违原文作者的原意,因此翻译时完全采取词对词、句对句的死译方法,而且常多用音译法。

例如把the Milky Way(银河)直译为'牛奶路'。

而以译入语为取向的原则则是一味以译文读者的口味为准绳,完全采用归化的译法。

或是完全为了适合读者的口味而让译文归化,有时甚至不惜曲解原作,如把'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译作'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正确译法应为'两雄相遇,其斗必烈')。

这两种翻译原则流传到今天就是所谓的'直译'和'意译'说。

'直译'和'意译'作为两种具体翻译方法完全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如直译常用来翻译科技文献等作品,意译常用来翻译广告、影视等文本),但如果将二者当中的任何一个视为指导翻译实践的唯一原则,显然是过于绝对化,难以指导出好的译作来。

二、以作者和读者为取向的翻译原则这一原则既考虑到作者又同时考虑到读者,比较全面。

这类翻译标准或原则的共同特点是:翻译既要'忠实'又要'通顺',即译文必须既要考虑到原作者又要考虑到译文的读者。

从大量的翻译实践来看这类翻译原则基本上是正确的,在翻译实践中也是可行的。

但其缺点是执行起来让人感到过于笼统和抽象,且人们对它的理解或阐释往往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怎样协调好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也常常让人棘手难办。

翻译原则有哪些

翻译原则有哪些

翻译原则有哪些翻译原则是指在进行翻译工作时需要遵循的准则和方法。

以下是翻译原则的主要内容:1. 信实原则: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原意和语气,不加删除、增加或曲解。

译文应能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意图。

2. 阅读者导向原则:翻译应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以便译文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译文不仅要准确,还要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规范。

3. 周全性原则:翻译应全面收集原文的相关信息、背景和上下文,尽量还原原文的完整意义,避免片面理解和误解。

4. 简明扼要原则:译文应简洁明了,语言流畅,不过多冗长或累赘。

适当使用目标语言中的惯用语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符合读者的习惯和口味。

5. 规范性原则:译文应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和用法规范,避免使用古语、方言、口语和其他不合适或过时的表达方式。

6. 一致性原则:翻译应保持译文内部的一致性,尽量使用相同的词汇、句型和结构,以增强译文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7. 美观性原则:译文应具有美感和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保持其阅读的兴趣。

文字排版、标点符号和字体等方面也需要注意美观和统一。

8. 翻译审定原则:翻译需要经过专业人士的审定和校对,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连贯性和优化性。

审定人员应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对,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9. 专业素养原则:翻译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不仅要精通目标语言,还要对原文语言具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翻译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翻译技巧和能力。

总之,翻译原则旨在保持原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使译文适应目标语言和文化背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文。

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文化差异、语言规范和读者需要,并经过专业审定和校对,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论文题目翻译的一般方法与原则

论文题目翻译的一般方法与原则

论文题目翻译的一般方法与原则论文题目的英文翻译在论文中一方面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使不懂中文的读者对论文有个初步的印象,其英译质量对论文的传播程度和影响因子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论文题目的英译是进行国际化科研检索论文的重要媒介,是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化的途径以及衡量其国际化程度的一个标准。

所以,论文题目的英译除了应忠实于原文外,还必须符合英文写作的习惯和学术期刊的相关要求。

因此,在知识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学术期刊论文题目的英译,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为此,笔者通过实例分析,并基于国际化的视角,从以下几方面研讨论文题目英文翻译方法。

(一)吃透题目的基本内容。

一般而言,论文题目的翻译与论文全文的翻译过程一样,都要经过理解和表达的过程。

在论文题目的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不能正确的理解就谈不上确切的表达。

要准确地英译论文的题目,首先要吃透题目的基本内容,这涉及到理解题目的主题、立意、内在与外在的含义、作者的观点以及研究的方法和内容等。

为了透彻理解论文题目原意,译者往往得联系上下逻辑关系,仔细推敲,分析来龙去脉,有时甚至要细读全文或与作者本人交流,了解题目的真正内容,方可落笔成文。

例如:论《野草》On Ye Cao (Wild Grass)Written byLuXun(1881-1936)若根据汉语拼音翻译成On Ye Cao ,外国读者会不知所云,所以,英译论文题目应吃透其基本内容和含义,仔细玩味,尊重论文作者的思想,而不可望文生义、草率落笔。

(二)找准题目的中心词。

英译论文题目,首先要找准中文题目中的中心词,并突出其显着位置。

由于汉语论文题目常有一大堆修饰、说明或限制的词或词组置于中心词之前,采用偏正结构的词组形式。

而英译时需先将中心词提前,再附加一些限制、修饰语,并将与这个中心词有关的词和词组找出来,用连词或介词连结成为一个短语。

例如:翻译教材中译例的编选原则(上海科技翻译,2004.3)Principles of Illustrative Examples in Com-pilingTranslation Textbooks首先找准该中文题目的中心词是“原则”,英译时译出中心词principles置于首位;而“原则”是属于“译例的原则”,即principles of IllustrativeExamples,然后译出附加语“编写翻译教材中”为in compilingtranslation textbooks.智能车光电传感器和摄像头的选择(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4)Choice of Photoelectric Sensor and Camerain Intelligent Car(三)注重题目的简单明了。

论翻译的美学原则

论翻译的美学原则

翻译三原则是: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

翻译三原则由翻译家泰特勒于1790年在《论翻译的原理》一书中提出。

《论翻译的原理》内容简介:1791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历史学教授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Iexarl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在其所著的《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标志着西方译学研究从此走上了从理论推证理论的道路。

故而,将《论翻译的原则》誉为西方现代译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并不为过。

论文题目翻译的一般方法与原则

论文题目翻译的一般方法与原则

论文题目翻译的一般方法与原则论文题目翻译的一般方法与原则论文题目的英文翻译在论文中一方面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翻译论文的题目呢?下面应届毕业生小编就为大家介绍论文题目翻译的一般方法与原则吧!(一)吃透题目的基本内容。

一般而言,论文题目的翻译与论文全文的翻译过程一样,都要经过理解和表达的过程。

在论文题目的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不能正确的理解就谈不上确切的表达。

要准确地英译论文的题目,首先要吃透题目的基本内容,这涉及到理解题目的主题、立意、内在与外在的含义、作者的观点以及研究的方法和内容等。

为了透彻理解论文题目原意,译者往往得联系上下逻辑关系,仔细推敲,分析来龙去脉,有时甚至要细读全文或与作者本人交流,了解题目的真正内容,方可落笔成文。

例如:论《野草》On Ye Cao (Wild Grass)Written byLuXun(1881-1936)若根据汉语拼音翻译成On Ye Cao ,外国读者会不知所云,所以,英译论文题目应吃透其基本内容和含义,仔细玩味,尊重论文作者的思想,而不可望文生义、草率落笔。

(二)找准题目的中心词。

英译论文题目,首先要找准中文题目中的中心词,并突出其显着位置。

由于汉语论文题目常有一大堆修饰、说明或限制的词或词组置于中心词之前,采用偏正结构的词组形式。

而英译时需先将中心词提前,再附加一些限制、修饰语,并将与这个中心词有关的词和词组找出来,用连词或介词连结成为一个短语。

例如:翻译教材中译例的编选原则(上海科技翻译,2004.3)Principles of Illustrative Examples in Com-pilingTranslation Textbooks首先找准该中文题目的中心词是“原则”,英译时译出中心词principles置于首位;而“原则”是属于“译例的原则”,即principles of IllustrativeExamples,然后译出附加语“编写翻译教材中”为in compilingtranslation textbooks.智能车光电传感器和摄像头的选择(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4)Choice of Photoelectric Sensor and Camerain Intelligent Car(三)注重题目的简单明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论翻译的原则-外语翻译摘要:抽象的标准如“善译”和“化境”是不可实现的理想,与其取法不可实现的理想,毋宁提出切实具体的要求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2)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3)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关键词:信守内容意旨;遵从译语习惯;切合语体语域Abstract: Transmigration, an abstract whole at large, is too good to be practical and such concrete subwholes und er “good translation” as fidelity to the source-language text in content and intention, grammatical normality, and lexical appropriateness are more workable as cardinal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Key words: fidelity; grammatical normality; lexical appropriateness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②虽然严复持论有故,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信、达、雅”实质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标准,也不是具有切实指导性的具体标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

那么,这样和…信‟字,岂不自相矛盾?”③《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谓朴实的内容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的内容又未免虚浮。

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反对浮华的辞藻,所以说“辞达而已矣” —言辞足以达意就可以了。

《尔雅》序题下疏说:“尔,近也;雅,正也。

言可近而取正也。

”《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其中的“雅言”是指区别于各地方言的“诸夏的话” —标准语,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普通话”。

但是,严复的“雅”指的不是“利俗文字” —大众的语言,而是“汉以前字法句法”。

为了掩盖“达”的矛盾,严复在“畅达”(如“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和“表达”(如“题曰达旨,不云笔译”)之间周旋,取便发挥,借“辞达而已”求“信”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借“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求“雅” —“信达之外,求其尔雅”。

不难看出,严复的逻辑是:要“信”则必须“达”,要“达”则必须“雅”,换言之,“雅”是“达”的条件,“达”是“信”的条件,“为达”最终成了“求雅”的借口:“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与“并世译才”的林纾相比,严复所译的书总共不过八九种,而在其所译的这八九种书中,只有《群学肄言》、《原富》、《群己权界论》和《社会通诠》四种“略近直译,少可讥议”,④此前“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⑤此后“中间义忄旨,则承用原书;而所引喻设譬,则多用己意更易。

盖吾之为书,取足喻人而已,谨合原文与否,所不论也”。

⑥严复虽然提出“信、达、雅”,但他本人并未完全履行。

严复是在译介西学的时候提出“信、达、雅”的,因此“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完备与否,必须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来审视,不能简而单之地就事论事,从而忽视严复“辛苦辶多译之本心”。

严复“窃以谓文辞者,载理想之羽翼”。

⑦于是,从“达”来看,洋务派和传教士翻译的书“不合师授次第”,“不合政学纲要”,有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目的,因而“非命脉之所在”。

相比之下,“新西学”的命脉之所在则是“维新”,即运用进化论、天赋人权来反对天命论、君权神授论,用自然科学、机械唯物论来论证无神论,从而“开民智,强国基”。

正是“于自强保种之事”,严复才“反复三致意焉”。

从根本上说,严复的“辛苦辶多译之本心”是“取便发挥”,其所谓“达旨”是“旨”在“达”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的“民权平等之说”、“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学说和自然科学及其方法论。

从“雅“来看,严复以“雅言”来“达旨”是“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因为当时的白话远未成熟,饱读先秦诗书,受古文的熏陶而成积习,摇头晃脑地读起古书来连平仄也都留心的老夫子大抵不常接触“利俗文字”,对“利俗文字”的运用不像对古文的运用得心应手,但又要翻译,不得已就只能在“利俗文字”和“古文”之中择取后者了,不仅翻译的时候,甚至在日常写作中,大概也会觉得用“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

更重要的是,作为复古的维新改良派,严复的翻译所针对的读者是操“雅言”的士大夫阶层,为了使他们能够看自己所译的书,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先用“雅言”来吸引他们,借“雅”以破启锢闭,从而使顽固保守的士大夫阶层乐于接受西方学理,正如严复在其《与梁任公论所译〈原富〉书》中所言:“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古书之人”,“若徒为近俗之辞,以便市井乡僻之学,此于文界,乃所谓凌迟,非革命也。

”一语道破天机!严复的“雅”诚可谓用心良苦:从表达形式入手,使士大夫们认为“足与周秦诸子相上下”而最终“倾倒”。

当然,严复毕竟是带有复古思想的维新改良主义者,后来又沦为保守派,不懂得“利俗文字”是历史的必然,更不懂得“利俗大众”是历史的推动者。

单纯从翻译标准的角度审视,“若是全盘而真实地…信‟了,把原作的思想感情,意思之最微妙的地方,连它的文字的风格、神韵都传达了出来,则不但…顺‟没有问题,就是所谓…雅‟(如果原作是…雅‟的话)也没有问题。

…信‟、…达‟(顺)、…雅‟三字,实在作到一个…信‟就都有了。

”⑧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信、达、雅”在逻辑上确实“先天不足”。

早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马建忠(1845-1900)就在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中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善译”的标准: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粗深奥折之所由然。

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在这段文字中,马建忠不仅指出了“善译”的条件—自如驾驭“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的能力,而且指明了“善译”的过程—“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

对原文能够达到“心悟神解”的程度,翻译起来就自然能够“振笔而书”,“译成之文”就自然能够成为“善译”了—“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

”马建忠的“善译”,一言以蔽之,即是“信” —从内容意旨到风格效果无所不信,较诸严复的“信、达、雅”则更具高度抽象的概括力,使“直译”、“意译”和“信、达、雅”在“无毫发出入于其间……与观原文无异”中得到了统一。

如果说“直译”是为了“信”而“意译”是为了“达”的话,那么,既然译者已经“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并达到了“心悟神解”的程度,“信”自然就不会成为问题;既然译者已经“考彼此文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又“审其音声之高下,析起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则“达”自然也不会成为问题。

同时,以译者能够“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为前提,原文“雅”,“译成之文”则定然不会“俗”,反之,原文“俗”,“译成之文”也定然不会“雅”。

马建忠的“善译”无疑就是翻译的最高境界,无论是奈达的“等效”,还是傅雷的“神似”,抑或钱钟书的“化境”,均未跳出“善译”的圈子。

然而,在实际翻译活动中如果采用“善译” —或者“等效”、“神似”、“化境” —作为标准去衡量译文,可以断言,没有任何译文能够“达标”,因为“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⑨。

虽然高标准是为了严要求,但是既然“法乎其上”最终也只是“仅得其中”,那么与其取法“不可实现的理想”毋宁提出切实具体的要求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2)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3)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有人偏重“精心的再创造”,视翻译为艺术;有人偏重“一定的客观规律”,视翻译为科学。

但是,不管视为艺术,还是视为科学,翻译的根本任务即在于“传真”,译者不能充当“说谎的媒婆”,⑩否则就会怨偶无数。

翻译无非是用新瓶子装旧酒,虽然瓶子—语言文字类型—换了,但是酒—内容风格效果—却不能变。

翻译必须“忠实”,这是共识。

但是,“忠实”什么?“忠实”的应该是原文的内容意旨和风格效果,而不是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

如果斤斤于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译文无疑就会“异彩纷呈”,因“隔阂”而不“合格”。

译文的语言表达如果连“贯通”都做不到,读者还怎么去“融会”?结果又怎么可能“与观原文无异”?语言文字类型不同,语言表达习惯也就大不相同。

吴岩出其《从所谓“翻译体”说起》中针对操汉语的译者将外语译成汉语的情况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翻译体”的实质:一些译者“一条腿走路”,“未能辩证地对待两种语言文字”,译文“是外国化了的中文”,未能“忠实地融会贯通地把原作翻译和表达出来”。

叶圣陶称自己“不通一种外国语,常常看些翻译东西”,在《谈谈翻译》一文中坦言“正因为不通外国语,我才要读译本呢”,揭示出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别人不懂外文,所以要请教你译;如果大家懂得,就不必劳驾了。

”正是凭着“不通一种外国语”的“外行”眼光,叶圣陶才看到并指出了问题的实质。

叶圣陶的核心思想是反对“死翻”。

“死翻”,一言以蔽之,就是“用中国字写的外国话”。

“各种语言的语言习惯都是相当稳定的”,“既然是两种语言,语法方面,修辞方面,选词造句方面,不同之处当然很多”,“同样一个意思,运用甲种语言该怎么样表达,运用乙种语言该怎么样表达”,不能“死翻”,即便“接受外来影响”,也“要以跟中国的语言习惯合得来为条件”。

据叶圣陶想,“翻译家是精通两种语言的人,也就是能运用两种语言来思维,来表达的人”,反观之,“能运用两种语言来思维,来表达的人”才算是“精通两种语言的人”,“精通两种语言的人”才能成为“翻译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