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叶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丁香怎样栽培管理

《丁香怎样栽培管理》2023-10-26CATALOGUE 目录•丁香简介•丁香栽培技术•丁香养护技巧•丁香病虫害防治•丁香的应用价值•丁香的前景展望01丁香简介1丁香的形态特征23丁香属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其形态特征包括灌木、小乔木或乔木,树皮多为灰褐色或灰色。
叶片为卵形、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革质或纸质,常具有较短的叶柄。
丁香的花序为圆锥花序或伞形花序,花冠多为紫色、淡红色或白色,具有浓郁的芳香味。
丁香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的一些省份。
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也有分布,但主要作为观赏植物引进。
丁香的分布区域03同时,丁香也是许多城市的市花,如西安、哈尔滨等城市,成为这些城市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丁香的文化背景01丁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文化背景,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吉祥、纯洁和爱情。
02在古代诗词中经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02丁香栽培技术种子繁殖选择优良品种的丁香种子,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播种,保持土壤湿度和温度适宜,等待种子发芽生长。
扦插繁殖选择健康的丁香枝条,剪切成10-15厘米的长度,插入土壤中,保持湿度和温度适宜,等待枝条生根发芽。
丁香的繁殖方法丁香的栽培环境丁香适应各种类型的土壤,但最好选择排水良好、肥沃而不太粘的土壤进行栽培。
土壤水分光照温度丁香需要充足的水分,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浸水,导致根部腐烂。
丁香需要充足的阳光,但也能耐受半阴环境。
丁香适应较温暖的环境,但也能耐受寒冷的冬季。
在生长季节,可以给丁香施用适量的有机肥料,促进其生长和开花。
施肥适当的修剪可以帮助丁香保持健康和美观,剪去弱枝、病枝和不规则的枝条。
修剪注意观察丁香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和治疗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丁香的栽培管理03丁香养护技巧浇水频率丁香的浇水频率应视季节和气候条件而定。
在春季和夏季,由于水分蒸发较快,需要增加浇水的频率;而在秋冬季节,水分蒸发较慢,可以适当减少浇水次数。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c caryophyllata Thunb以其干燥花蕾入药,其味辛,性温,中医认为具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丁香具有抗菌、抗病毒、清除自由基、镇痛、麻醉等作用,在疾病防治中具有良好的药理学基础和治疗作用,被我国列为重点研究开发药材之一。
本文主要从丁香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近些年来对丁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
标签:丁香丁香酚药理作用丁香(Flos Caryophylli)系桃金娘科植物,通常当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摘,用其干燥花蕾入药,又称公丁香。
味辛、性温,归脾、胃、肺、肾经,系常用药材,具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之功效。
中医上多用于脾胃虚寒,呢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等症。
丁香因萼筒中存在油室结构,富含油质,主要为丁香油15%~20%,丁香油中主要成分为丁香酚(eugenol )64%--85 %,低的含36.7%~62. 7%,含乙酞丁香酚(acetyleugenol)7 %~15%,β-T香烯(Ei-caryophylene)占9. 12%,以及其他少量成分如甲基正戊酮、苯甲醛、水杨酸甲酯等。
因此丁香油的药理作用主要由以上3种主要成份引起。
现就近年来对丁香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丁香主要成分研究丁香挥发油是丁香的主要成分。
邱琴等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广东饶平及印度尼西亚产丁香干燥花蕾中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
结果:从广东饶平丁香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6种物质,鉴定22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4%以上;印度尼西亚产丁香鉴定26个成分。
广东饶平丁香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组分是丁香酚,相对含量是80. 33%,其次为2-甲氧基-4-(2-丙烯基)-苯酚乙酸醋,3,7,11-三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1-醇,δ-杜松油烯,α-石竹烯,对烯基茵香醚等。
此外,丁香中还含有山蔡酚、鼠李素、齐墩果酸等黄酮成分。
丁香叶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龙江 中医药 大学 , 龙江 哈尔滨 黑 黑
锐
104 ) 500
摘要 : 随着对丁香叶研 究的不断深入 , 近年来对中药丁香叶多方面的认识和研究取得 了较大进展。文章对丁香叶的植
物 学及 生药学研 究、 学成分 、 化 含量测定 、 药理 、 毒理 学研 究、 剂型研 究及 临床应 用、 纹 图谱研 究加 以综述 , 指 为开发 利 用 这一 天然资源提供 科学依据 。
关键 词 : 丁香叶; 化学成分; 含量测定; 剂型研究; 指纹图谱 ; 综述 ‘
中图分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0 80 0 ( 0 9 0 -9 3 2 1 0 -8 5 2 0 ) 40 6 - 0
丁 香 叶 系 木 犀 科 Oeca laee丁香 属 Sr g yi a植 物 紫 丁 香 S r — 芒 柄 花 素 (omoo ei) 丁香 酯 素 (yiaei ) 呋 喃 甲 酸 ( n yi n f nm t 、 r n sr rs 1 、 n o 2一 g b t id. 朝鲜丁香 Sr g i aaN k i aol aLn 1 , a yi ada t a a 或洋丁香 Sr g frnabxl c , 、 一甘 露 醇 ( —mant ) 丁 二 酸 ( H— n t yi a uacroy cai ) D n i d D ni 1 和 o Se vlai L 的干燥 叶。丁香叶 的药 用价 值早 为 民间所 认知 , 煎 c i ai)6个单体 化合 物。魏征骥等 从紫丁香 叶中分离得到 u r . g s 其 ic c n d 剂用 于治疗暴火 眼和痢疾 。现 代对 丁香 叶 已经有 了较 为全 面深 3个 单体化合物 : 羽扇 豆烷三萜类化合物 l 2 ( 9 u p一 0 2 )一e 3一 n一 入 的研 究 。本研究 就其植 物学及生 药学研究 、 学成分 、 化 含量 测 oe 正 二 十 九 烷 和 4 1 n, ,9一二 甲基 一1 ,3一 羟基 二 十 二 烷 。紫 21 二 定、 药理 、 毒理学研 究 、 剂型研究 及临床应 用 、 指纹 图谱 研究作 一 丁 香 叶 挥 发 油 成 分 的研 究 亦 有 报 道 。 概述 , 为研 究丁香叶及其制剂提供科学 可靠 的依据 。 有 文 献 表 明洋 丁 香 叶 中 已 分 离 出 酪 醇 、 , 3 4一二 羟 基 苯 乙 1 植 物 学 及 生 药 学 研 究 醇 、 墩果 酸、 果酸 、 楂酸 、 齐 熊 山 阿魏 酸 、 啡 酸 和 桂 皮 酸 等 有 机 酸 咖 丁 橄 洋 5种 1 1 植 物资源分布 木犀科丁香 属植物 主要 分布 区在 中国 、 类 成 分 和 紫 丁 香 苷 元 、 香 苦 苷 、 榄 苦 苷 、 丁 香 酚 苷 等 2 . 朝 鲜、 日本 以及 欧 洲 东 南 部 。 中 国是 丁 香 属 的 自然 分 布 中心 , 要 环 烯 醚 萜 苷 元 和 苷 类 成 分 以 及 jm n i 主 a idn e和 jm n e两 种 生 物 碱 a ii n 分布区在 中国西南 、 西北 、 华北 、 东北等地 区… 。 成分 。 12 原植物形 态 紫丁香 、 . 朝鲜 丁香 、 丁香均 为灌木 , 洋 叶宽卵 据报道 , 鲜丁香叶以水提取 浓缩 , H D 0 朝 上 P 5 0大孔树脂 形、 卵形 、 披针形 , 白色至 紫红色 , 花 圆锥 花序 。重要 区别在 于紫 吸 附柱 , 分别 用水 、0 乙醇 、0 乙醇 洗 脱 , 3% 5% 收集 3 % 、0 乙 0 5% 丁 香 叶 一 般 宽 略 大 于 长 ; 鲜 丁 香 叶 长 略 大 于 宽 ; 丁 香 叶 片 醇洗脱 液 , 朝 洋 醋酸 乙酯 萃取上硅胶柱分离 。从 中分离得到 酪醇 、 3一 较 大 。 甲基 一 4一羟 基 苯 丙 酸 、 , 3 4~二 羟 基 苯 乙醇 、 , 3 4一二 羟 基 苯 甲 13 采 收期及采 收部 位研 究 由于 中药材 的质 量 与不 同生 长 酸 、 . 丁香苦苷 A、 甘露醇等成分 。其 中以丁香苦苷 A含量最高 , 其 季节密切相关 , 王艳 宏等 采用 R P—H L P C测定 不 同生 长季 节 相 对 含 量 占 5 % 乙 醇 洗 脱 部 分 的 1 3以上 。 另 外 , 犀 科 丁 0 / 木 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 的含 量 , 出 9 1 是紫 丁香 叶采 收 的最 香 叶中黄酮类化 合物 、 得 、0月 多糖成分 等化学成 分的研究 也有相 佳时期 , 此时不仅有效成 分高 , 而且 不会影 响紫 丁香 叶资源 的长 应 的报 道 。 期利用 。赵海鹏 等 的研究也 表明不 同生 长发育期 和不 同空 间 3 含 量 测定 的紫 丁香 叶 中 丁香 苦 苷 含 量 动 态 变 化 具 有 一 定 的 规 律 。 丁香叶 中成分复杂 , 现对近几年对其 含量测 定研 究的新进展 14 显微特征 紫丁香叶 、 . 朝鲜丁香叶 、 洋丁香叶 的横切 面显 加 以 介 绍 。 微 特 征 显 示 出其 种 间差 异 , 现 在 表 皮 细胞 角 质 层 厚 度 、 管 束 、 3 1 高效液 相色谱 ( P C 法 H L 表 维 . HL) P C法 为测定 中药 有效成 分 腺 鳞 、 孔 等 的 存 在 与 否 。气 孔 、 鳞 、 腺 鳞 、 管 是 其 粉 末 的 的常用方法 , 气 腺 双 导 具有快 速 、 简便 、 离效 率 高等特 点 。付起 凤 等” 分 显微特性 。 用 HL P C测定广炎灵粉针 中丁香苦 苷 A的含 量 。结果 显示此 方 15 理 化鉴 别 . 法 点 样 量 在 0 5 3 o g范 围 内线 性 关 系 良好 , 均 加 样 回 收 .0~ . 0 平 15 1 颜色反应 取紫丁香 、 丁香和 朝鲜 丁香 叶粉末 的供试 率 为 9 . 1 。张 淑蓉 等 用 Sm t 。柱测 定 了紫 丁香 叶 .. 洋 96% y mey C r 品溶液 : ①加 l %三 氯化 铁乙醇液呈绿色 ; ②加 2 钼酸铵试 液显 中原 儿 茶 酸 的 含 量 。 % 32 气相 色谱法 钦浩等 利用 溶剂提取 的方法对 木犀科 丁 . 黄色 ; ③加新配置 的重氮化试 液呈深红色 。 并采 用气 相 色谱 对丁 香酚 进行 含量 15 2 薄层鉴别 紫 丁香 、 . . 洋丁香 和朝鲜 丁香 叶薄层结 果基 本 香 叶中的丁香 酚进行 提取 , 致, 抑菌活性成分 丁香 苦苷 A、 醇与 3 4一二 羟基 苯 乙醇 等 测 定 。 酪 , 对照品均可被检出并分离较好 。 3 3 气相色谱一 . 质谱- 计算机联用 法 卢丹等 采用此技 术对新 2 化 学 成 分 鲜紫丁香叶 中挥发油成分进 行了分析 , 检索 出 2 5种化学成分 , 用 累计 占挥发油总含量 的 紫 丁 香 叶 的 活 性 物 质 基 础 主 要 为 酪醇 、 , 二 羟基 苯 乙醇 、 归一化法确定 了各成分 的相对百分含量 , 34一 2 对羟基 肉桂 酸和 34一二 羟基 苯甲酸 、 , 丁香苦苷 等 成分 。卢 丹 48. 4% 。 等 从紫 丁香 叶中提取 、 分离并鉴 定 出黄柏 内酯 ( bclc n ) 3 4 比色法 张 晓燕等 用 比色 法对 丁香 叶 中总黄 酮 的含量 oauat e 、 . o 进行测定 。该方法方便 准确 、 重珊 眭好 。 3 5 紫 外可 见分 光光度法 江蔚新 等 以葡萄糖为参照 品, . 在 收 稿 日期 :0 80 —1 修 订 日期 :0 8 91 2 0 -3 1 ; 2 0 - —0 0 4 0 m 波 长 对 丁香 叶 中 多糖 成 分 的 含 量 进 行 测 定 , 法 对 测 定 丁 9n 该 基 金 项 目 : 龙 江 省 科 技 厅 攻 关 项 目( .0 1 1 10 黑 No20 0 0 0 2—0 ) 0 ; 香 多 糖 含 量 有 较 好 的线 性 关 系 。 黑 龙 江 省 教 育 厅 科研 项 目( 5 1 O 5 No9 5 Z O ) 4 药 理 、 理 学 研 究 毒 作 者 简 介 : 录 娜 ( 93 ) 女 ( 族 ) 辽 宁 辽 中人 , 为 黑 龙 江 中 医药 大 王 18一, 汉 , 现 4 1 药理学研 究 . 学药剂学在读硕 士研 究生, 主要从 事新 药开发 的研 究工作. 4 1 1 抗 菌消炎作用 用紫 丁香水 煎液做 抑菌试 验 , 现其 对 . . 发 通讯作者简介 : 李永吉 (9 7 ) 男( 15 - , 汉族 ) 黑龙江哈 尔滨人 , , 现任 黑龙 2 2种常见细 菌有 不同程度 的抑制作用 , 并发现其提取物 3 4一二 , 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 士生导师, 士学位 , 博 博 主要从 事经皮给 药、 中药注射 羟基苯二 醇抑 菌作 用强 。丁 香油及 丁香 酚对多种 真菌具 有抑 制 剂及 新 药 开发 的研 究 工作 . 作用 。抗 炎作 用研究 结果 表 明 丁香叶 与地 塞米 松具 有类
丁香疫病防治技术

0102死亡,给种植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丁香疫病的传播主要通过雨水飞溅和昆虫传播,因此疫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和昆虫活动密切相关。
在多雨、潮湿的环境下,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会更加严重。
丁香疫病的传播途径褐色小斑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丁香的叶片可能会出现水渍状的病斑,这些病斑通常呈淡黄色或黄绿色,并伴有油腻感。
水渍状病斑叶尖或叶缘的坏死皮层破裂在疫病的严重情况下,丁香的枝条皮层可能会发生破裂,这些破裂通常发生在枝条的基部或顶端,露出木质部并导致植株死亡。
枝条枯萎丁香的枝条可能会因为疫病的侵染而出现枯萎的现象,这些枯萎的枝条通常呈暗褐色或黑色,严重时可能导致整个植株的死亡。
流胶现象丁香疫病还可能导致树干流出树脂或树胶,这些树胶通常呈黄色或红褐色,并伴有恶臭。
流胶现象通常发生在树干的伤口处或病虫害侵袭的地方。
主根或侧根的坏死01观察症状02了解流行病学03对比标准症状初步诊断方法病原菌分离培养将病组织样本进行分离培养,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物,进一步进行病原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
血清学检测利用抗体检测技术,检测丁香组织中的特异性抗原或抗体,快速、准确地诊断丁香疫病。
显微镜观察片,观察是否有病原菌的存在和种类。
实验室诊断方法诊断注意事项重视早期诊断结合环境因素注意交叉感染01020304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轮作倒茬清洁田园治疗性喷药注意用药安全采用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对丁香疫病进行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保护和利用天敌人工摘除病叶及时发现并摘除病叶,减少病害传播。
使用诱虫板利用诱虫板诱杀病原菌的害虫,减少病害的传播途径。
加强植物检疫010203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浇水适度清除落叶加强园区管理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研究和推广新型防治技术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合作,共同研究和推广丁香疫病防治技术,共享防治资源。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举办丁香疫病防治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
园林植物丁香树寒地生殖发育的调查研究

园林植物丁香树寒地生殖发育的调查研究【摘要】这篇研究通过对园林植物丁香树在寒地生殖发育的调查,探讨了其适应性及特点。
首先介绍了丁香树的生态环境和繁殖特点,然后重点讨论了丁香树在寒地的适应性及生殖发育过程。
通过对调查方法和结果的阐述,揭示了丁香树在寒地生殖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结论部分总结了丁香树在寒地生殖发育的适应性,并提出了种植和管理方面的建议,为园林植物丁香树的栽培提供了参考指导。
这项研究对于理解园林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园林植物、丁香树、寒地、生殖发育、调查研究、生态环境、繁殖特点、适应性、调查方法、调查结果、适应性、种植、管理、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丁香是一种常见的园林植物,其花朵香气宜人,深受人们喜爱。
丁香树在寒地的生殖发育情况一直受到关注。
随着人们对园林植物的需求不断增加,了解丁香树在寒地的生殖发育特点以及调查其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关于丁香树在寒地的生殖发育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便更好地推动园林植物的种植和管理工作。
本研究旨在探讨丁香树在寒地的生殖发育情况,为其在寒地的种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意义园林植物丁香树是一种具有高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的树种,在园林绿化和景观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而丁香树在寒地的生殖发育情况直接影响其在该地区的生长状况和繁殖能力,因此对于丁香树在寒地的生殖发育进行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丁香树在寒地的生殖发育,可以更好地了解其适应寒地气候环境的能力,为选择和配置适合生长的品种提供依据。
深入了解丁香树在寒地的生殖特点,有助于推动相关园林植物的种植和管理工作,提高园林景观的品质和辐射力。
研究丁香树寒地生殖发育也有助于拓展园林植物繁殖技术和理论,促进园林植物学科的发展。
通过对园林植物丁香树在寒地生殖发育的调查研究,不仅可以为解决相关的生态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也具有促进相关领域发展和推动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园林植物丁香树寒地生殖发育的调查研究

园林植物丁香树寒地生殖发育的调查研究引言丁香树是一种广泛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木本植物,具有独特的香味和美丽的花朵。
在寒冷地区,丁香树的生殖发育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本研究旨在调查和研究丁香树在寒地生殖发育过程中的相关情况,为其在寒地的栽培和繁殖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丁香树概况丁香树,学名为Sytringa vulgaris L.,属于木犀科丁香属,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园林植物。
丁香树高大挺拔,叶子为对生叶,花为白色或紫色,花朵香气扑鼻,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观赏植物。
丁香树耐寒耐旱,在北方地区广泛栽培,但在寒冷地区,其生殖发育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二、丁香树生殖发育1. 开花期丁香树的开花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春季,通常在3至5月份。
在寒冷地区,春季气温较低,天气多变,这对于丁香树的开花和花朵的受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 萌芽和生长在春季气温回暖之后,丁香树开始出现新的萌芽生长。
然而在寒地,气温的变化往往不稳定,有时会出现晚春冷空气侵袭,这会对丁香树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3. 授粉和结果丁香树的花朵主要依靠昆虫传粉,但在寒冷的环境下,昆虫活动较少,导致花朵的授粉情况不佳,进而影响结果。
寒地地区的夏季也较短暂,这也给丁香树的结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寒地生殖发育的影响因素1. 气温寒冷的气温是影响丁香树生殖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春季气温的变化对于丁香树的开花和结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土壤寒地的土壤质地和肥力都会对丁香树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土壤的水分和养分状况会直接影响丁香树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殖发育。
3. 光照充足的光照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而在寒地,日照时间较短,这会影响丁香树的生长和发育。
四、相关研究现状目前对于丁香树在寒地生殖发育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对其适应寒冷环境的生理和生态特性的探讨。
对于丁香树在寒地的花期调控、花朵的授粉和结果等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园林植物丁香树寒地生殖发育的调查研究

园林植物丁香树寒地生殖发育的调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丁香树是一种常见的园林植物,具有浓郁的花香和优美的花姿,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
丁香树在寒地的生殖发育情况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寒地的气候条件相对较为严苛,这可能对丁香树的生殖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进行对丁香树在寒地的生殖发育进行调查研究,对于揭示丁香树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关于丁香树在寒地的生殖发育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丁香树的生长习性和耐寒能力等方面。
有必要对丁香树在寒地的生殖发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其适应能力和生长特点。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为丁香树在寒地的栽培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促进丁香树的种植和发展。
【研究背景】部分结束。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究丁香树在寒地生殖发育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为提高丁香树在寒地的种植生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具体目的包括:1. 研究丁香树在寒地生殖发育的生物学特点,揭示其生殖器官结构和发育过程。
2. 探究丁香树在不同寒地气候条件下的生殖发育情况,分析其适应性和变化规律。
3. 建立丁香树寒地生殖发育的监测和评估体系,为丁香树种植地的选择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 探讨丁香树寒地生殖发育与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探索提高丁香树产量和品质的途径。
通过对丁香树在寒地生殖发育的调查研究,旨在全面了解丁香树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繁殖机制,为丁香树的有效栽培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3 研究意义丁香树是一种常见的园林植物,具有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其寒地生殖发育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了解丁香树在寒地的生殖发育特点以及适应机制对于提高丁香树在寒冷地区的生长和繁殖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开展这项调查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丁香树在寒地的生殖发育情况,为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丁香树在寒地的生殖发育也有助于揭示植物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机制,为其他园林植物在寒冷地区的栽培提供借鉴。
中药小叶丁香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中药小叶丁香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作者:路金陇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33期【摘要】对小叶丁香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对比各种方法的优势,找到治疗当下新型冠状病毒的有效成分,对其药用价值进行系统的总结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中国知网,万方等网站搜集文献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
结果:小叶丁香在此次2019新型冠状病毒中对于感染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小叶丁香的多糖类、黄酮类、环烯醚萜类等多种化合物都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以及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结论:小叶丁香可以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感染病毒的人使用小叶丁香入药可以起到抗菌消炎,抗病毒,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关键词】小叶丁香;天然提取物;含量测定;新型冠状【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33..02小叶丁香(Syringa Pubescens Turcz)又被人们叫做毛丁香、叶丁香等许多有趣的名称,在民间的应用,饮用小叶丁香的水煎剂能够达到消炎止痛、平喘镇咳、甚至对肝炎和肝硬化都有治疗的效果,效果非常显著。
但是却至今未被收录于药典。
目前,科学家们对丁香属植物的研究虽然很多,但却对小叶丁香的研究非常少,所以我对小叶丁香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做了如下的综述,目的在于为小叶丁香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1 小叶丁香的有效成分研究1.1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我国的中医药领域我国的中医们经常用到的清热解毒的中药中,化学成分中绝大部分都是含有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3]。
从结构上来说,研究数据表明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就是环烯醚萜醇,从化学成分上来看其中含量最高的应该就是裂环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但是在裂环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当中我们又发现了裂环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又是橄榄苦苷[4]。
1.2 黄酮类化合物有学者在研究木犀科丁香属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时,仔细研究对比其中的所有成分,发现了其中以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最为普遍,小叶丁香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山奈酚类和山奈苷类化合物都属于是黄酮醇类的单糖甙和双糖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香叶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王录娜李永吉管庆霞王锐【摘要】随着对丁香叶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对中药丁香叶多方面的认识和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文章对丁香叶的植物学及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含量测定、药理、毒理学研究、剂型研究及临床应用、指纹图谱研究加以综述,为开发利用这一天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丁香叶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剂型研究指纹图谱综述丁香叶系木犀科Oleaceae丁香属Syringa植物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朝鲜丁香Syringa diatata Nakai或洋丁香Syringa vulgaris L.的干燥叶。
丁香叶的药用价值早为民间所认知,其煎剂用于治疗暴火眼和痢疾。
现代对丁香叶已经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就其植物学及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含量测定、药理、毒理学研究、剂型研究及临床应用、指纹图谱研究作一概述,为研究丁香叶及其制剂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1 植物学及生药学研究1.1 植物资源分布木犀科丁香属植物主要分布区在中国、朝鲜、日本以及欧洲东南部。
中国是丁香属的自然分布中心,主要分布区在中国西南、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1]。
1.2 原植物形态紫丁香、朝鲜丁香、洋丁香均为灌木,叶宽卵形、卵形、披针形,花白色至紫红色,圆锥花序。
重要区别在于紫丁香叶一般宽略大于长;朝鲜丁香叶长略大于宽;洋丁香叶片较大[2]。
1.3 采收期及采收部位研究由于中药材的质量与不同生长季节密切相关,王艳宏等[3]采用RP-HPLC测定不同生长季节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的含量,得出9、10月是紫丁香叶采收的最佳时期,此时不仅有效成分高,而且不会影响紫丁香叶资源的长期利用。
赵海鹏等[4]的研究也表明不同生长发育期和不同空间的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含量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
1.4 显微特征[2]紫丁香叶、朝鲜丁香叶、洋丁香叶的横切面显微特征显示出其种间差异,表现在表皮细胞角质层厚度、维管束、腺鳞、气孔等的存在与否。
气孔、腺鳞、双腺鳞、导管是其粉末的显微特性。
1.5 理化鉴别[2]1.5.1 颜色反应取紫丁香、洋丁香和朝鲜丁香叶粉末的供试品溶液:①加l%三氯化铁乙醇液呈绿色;②加2%钼酸铵试液显黄色;③加新配置的重氮化试液呈深红色。
1.5.2 薄层鉴别紫丁香、洋丁香和朝鲜丁香叶薄层结果基本一致,抑菌活性成分丁香苦苷A、酪醇与3,4-二羟基苯乙醇等对照品均可被检出并分离较好。
2 化学成分紫丁香叶的活性物质基础主要为酪醇、3,4-二羟基苯乙醇、对羟基肉桂酸和3,4-二羟基苯甲酸、丁香苦苷等[5]成分。
卢丹等[6]从紫丁香叶中提取、分离并鉴定出黄柏内酯(obaculactone)、芒柄花素(formonometin)、丁香酯素(syrinaresiol)、呋喃甲酸(2-furancarboxylic acid,)、D-甘露醇(D-mannitol)和丁二酸(succinic acid) 6个单体化合物。
魏征骥等[7]从紫丁香叶中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羽扇豆烷三萜类化合物lup-20(29)-en-3-one,正二十九烷和4,19-二甲基-12,13-二羟基二十二烷。
紫丁香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亦有报道[8]。
有文献[9]表明洋丁香叶中已分离出酪醇、3,4-二羟基苯乙醇、齐墩果酸、熊果酸、山楂酸、阿魏酸、咖啡酸和桂皮酸等有机酸类成分和紫丁香苷元、丁香苦苷、橄榄苦苷、洋丁香酚苷等25种环烯醚萜苷元和苷类成分以及jamindine和jaminine两种生物碱成分。
据报道[10],朝鲜丁香叶以水提取浓缩,上HPD500大孔树脂吸附柱,分别用水、30%乙醇、50%乙醇洗脱,收集30%、50%乙醇洗脱液,醋酸乙酯萃取上硅胶柱分离。
从中分离得到酪醇、3-甲基-4-羟基苯丙酸、3,4-二羟基苯乙醇、3,4-二羟基苯甲酸、丁香苦苷A、甘露醇等成分。
其中以丁香苦苷A含量最高,其相对含量占50%乙醇洗脱部分的1/3以上[11]。
另外,木犀科丁香叶中黄酮类化合物[12]、多糖成分[13]等化学成分的研究也有相应的报道。
3 含量测定丁香叶中成分复杂,现对近几年对其含量测定研究的新进展加以介绍。
3.1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HPLC法为测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常用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分离效率高等特点。
付起凤等[14]用HPLC 测定广炎灵粉针中丁香苦苷A的含量。
结果显示此方法点样量在0.50~3.0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1%。
张淑蓉等[15]用Symmetry C18柱测定了紫丁香叶中原儿茶酸的含量。
3.2 气相色谱法钦浩等[16]利用溶剂提取的方法对木犀科丁香叶中的丁香酚进行提取,并采用气相色谱对丁香酚进行含量测定。
3.3 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法卢丹等[8]采用此技术对新鲜紫丁香叶中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检索出25种化学成分,用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累计占挥发油总含量的48.24%。
3.4 比色法张晓燕等[12]用比色法对丁香叶中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
该方法方便准确、重现性好。
3.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江蔚新等[13]以葡萄糖为参照品,在490nm波长对丁香叶中多糖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该法对测定丁香多糖含量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4 药理、毒理学研究4.1 药理学研究4.1.1 抗菌消炎作用用紫丁香水煎液做抑菌试验,发现其对22种常见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发现其提取物3,4-二羟基苯二醇抑菌作用强。
丁香油及丁香酚对多种真菌具有抑制作用[17]。
抗炎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8]丁香叶与地塞米松具有类似作用,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炎症和角叉菜胶所致的小鼠组织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4.1.2 抗病毒作用紫丁香叶制剂对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有较好的疗效,对其进行抗HSV-I体外实验研究证明,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19]。
薛俊玲等[20]以紫丁香叶为主药的甲丁胶囊对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柯萨基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有抑制作用。
4.1.3 保肝利胆作用高士奇等[21]发现紫丁香叶提取物对HBeAg 和HBsAg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提示其在体外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临床应用紫丁香叶浸膏,发现对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另丁香苦苷具有较强的利胆作用[22]。
4.1.4 其他作用有关丁香叶的增强体液免疫功能[18]、抗氧化[23]等作用也有相关文献报道。
4.2 毒理学研究王峰等[22]对丁香叶片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给小鼠250倍的治疗剂量灌胃,未见异常。
以1/10和1/5治疗量喂大鼠,未发现该药对主要脏器的毒性作用。
5 剂型研究及临床应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课题组已对丁香叶及其制剂进行多年研究。
丁香叶片剂、胶囊剂(商品名:炎立消)已收载于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经临床验证多年,疗效确切,为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对丁香叶制剂进行开发,研制出多种新型中药现代化制剂。
已有注射剂、滴丸、肠溶微丸等剂型,缓释制剂、经皮给药系统的贴剂等剂型也在研制之中,以期更全面地发挥其疗效,从而推动我国中药现代化进程。
经临床观察,炎立消对314例细菌性痢疾治愈率为90.5%以上,对223例其他细菌感染性疾病有效率为92.0%以上,对30例西药抗菌素治疗无效病例有效79.0%。
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传染性肝炎178例获得明显疗效[18]。
注射用广炎灵粉针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制的五类新药,按照《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及《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等进行试验设计,采用新型精制工艺,有效成分含量高,同时采用冻干技术,产品质量稳定可控而且疗效显著,属国内首创中药广谱抗菌粉针剂,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注射用广炎灵粉针抗菌作用明显,对24个种属的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能力。
在临床应用也发现其广谱抑菌作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急性乳腺炎、黄疸型肝炎,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6 指纹图谱研究指纹图谱是国际公认的控制中药或天然药物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质量鉴定及加强产品的稳定性方面日趋重要。
据报道[24]采用HPLC法对注射用广炎灵冻干粉针(丁香叶)进行指纹图谱研究,采用Waters SunFireTM C18(4.6 mm×250 mm, 5 μm)分析柱,甲醇-水(V/V)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80 nm,得到分离度及重现性较好的丁香叶及其制剂的指纹图谱,首次建立了丁香叶药材及粉针剂指纹图谱,为其质量评价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制备工艺科学,质量标准完善,制备所得制剂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制备工艺的可操作性和质量标准可控性以及剂型先进的特点,在国内处领先水平,为丁香叶及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建立中药材有效部位、中间体及成品的色谱指纹图谱,并考察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全面控制药材来源、制备过程等环节,对实现中药生产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 展望丁香叶是一味具有开发前景的中药,应用广泛,疗效良好,其治疗效果不亚于西药,而且还有其独特的特点。
目前对丁香叶的研究多集中在化学成分、含量测定上。
随着各种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高效、微量、快速、准确的丁香叶活性成分和指标体系,并加强与化学成分配合的药理筛选。
同时建立一个完整的丁香叶及其制剂的质量评价体系,对其更充分地应用于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信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丁香叶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崔洪霞,蒋高明,臧淑英.丁香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起源演化[J]. 植物研究, 2004,24 (2): 141.[2]李永吉,吕邵娃,王艳宏,等.丁香叶生药学特性及理化鉴别[J]. 中医药学报,2003,31 (6):19.[3]王艳宏,李永吉,吕邵娃,等不同生长季节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的含量变化[J].中国中药杂志, 2005, 30(20):1624.[4]赵海鹏,王振月,唐先明,等.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7,18(5): 1138.[5]王艳宏,李永吉,王艳芝.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的RP-HPLC 法测定[J].中草药, 2003,34 (3):268.[6]卢丹,李平亚,李静晖.紫丁香叶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3,34(8):688.[7]魏征骥,卢丹,刘金平,等.紫丁香化学成分的研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 20(1):33.[8]卢丹,卢爱平,李平亚.丁香属紫丁香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J].特产研究,2003,4:41.[9]李永吉,吕邵娃,王艳宏,等.丁香叶药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3,20(1):22.[10]李永吉,吕邵娃,王艳宏,等. 朝鲜丁香叶的化学成分分离鉴定[J]. 中医药信息, 2003,20(2):25.[11]李永吉,马明途,吕邵娃,等. 用大孔树脂分离丁香苦苷A [J].中医药学报,2004,32(1):16.[12]张晓燕,朱广伟,李睿,等.木樨科丁香叶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黑龙江医药,2007,20(1):1.[13]江蔚新,朱广伟,李睿.丁香叶与丁香花中多糖含量比较[J].中成药,2007,29(8):附3.[14]付起凤,李永吉,吕邵娃.HPLC测定广炎灵粉针中丁香苦苷A的含量[J].中医药学报,2005,33(6):27.[15]张淑蓉,裴香萍,裴妙荣.HPLC测定紫丁香叶中原儿茶酸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7): 602.[16]钦浩,严丽丽,江培.木樨科丁香叶中丁香酚含量测定[J].黑龙江医药,2007,20(1):2.[17] L. Ranasinghe, B. Jayawardena, K. Abeywickrama.Fungicidal 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s of Cinnamomum zeylanicum(L.) and Syzygium aromaticum(L.) Merr et L.M. Perry against crown rot and anthracnose pathogens isolated from banana[J]. Lett Apl Microbiol,2002,35(3):208.[18]陈奇.中成药名方药理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4.[19]刑美玉,李波.紫丁香叶制剂治疗流血性出血性结膜炎[J].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 1996,14(1):30.[20]薛俊玲,张宁,滕慧梅,等.甲丁胶囊的抗病毒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1997,2:47.[21]高士奇,迟宝荣,王峰,等.紫丁香叶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中HBeAg及HBsAg表达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9(4): 468.[22]王峰,文玉晶,牛俊奇,等.丁香叶片药理和毒理的实验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0,16(2):94.[23]王丽丽,赵新淮.紫丁香叶提取物在食用油脂中的抗氧化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作用[J].粮食食品科技,2006,14(6):39.[24]崔淑霞,李永吉,王艳宏,等.注射用广炎灵冻干粉针指纹图谱的质量评价研究[J].中成药,2007,29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