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还记得是培训前的最后一晚,也就是6月14那晚,大约10点多钟,于盼老师在群里发了这本《西方哲学史》的链接,说这是我们培训第一周要看的书,当时我鼓捣了好一会儿,没有一个小时也有50多分钟吧,我才把它给下载下来并且转换成能看的那种形式。可是,当我看到这本书上下两册一共1000多页(手机里保存的格式)的时候,我瞬间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貌似天崩地裂。心里面一阵狂风暴雨般的嘶吼之后,看了一眼手机,已经11点多了,心想算了吧,明天第一天培训,早点儿睡,这样明天的状态才能比较好,毕竟明天是大家的第一次见面。可是,谁知,或许是睡前看了一眼《西方哲学史》的缘故,那一晚我竟然失眠了,迷迷糊糊的天就亮了。这就是我第一次看到《西方哲学史》时的真实感受。

已经培训2个周了,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只有第一天培训上午的自我介绍是最轻松的,从下午开始,我们就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不断的做题、批课、考试、分享,所以我几乎拿不出任何多余的时间来看这本枯燥无味的哲学书,更何况我对哲学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但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越挤越多,我想着我还有一段时间是大多数人没有的,那就是坐公交车的时间,在公交车上既不能做题,也不能备课,但是可以看书,用手机看书,所以我每天一坐上公交车就拿出手机来看这本天书。毫不夸张的说,光这本书的两篇序言我就看了不下两遍,因为看不懂,就像一个汉字连着一个汉字一样,根本连不成语意相通的句子,所以我只能一遍一遍的看,那种感觉就像小学三年级

刚学英语,它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它。

一直记得于盼老师说的最后能通过培训成为真正的新东方人的标准,第一条就是要把每天的任务做。所以,为了初心,我必须硬着头皮看下去,即使自己再不喜欢。拿到这本书,首先看到了作者——罗素,不禁心想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他的大脑的构造是不是和我们很不一样?怀着这样的好奇心,我上网查了一下罗素这个人的资料:罗素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也被认为是与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的哲学家。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这个介绍是在百度百科上搜到的,当时一看,心里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科,可是他却可以研究的如此透彻。不仅如此,除了哲学以外,他还涉及数学、逻辑学方面的研究,而且影响深远,有时真的猜不出他是否有自己的空余时间像我们现在这样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或许哲学等学科就是他毕生的爱好,无从得知。虽然罗素在这些方面很值得人崇拜,但是有一点我不认同他的观点的,那就是他倡导试婚和离婚从简,对婚外性行为和同性恋持宽容的态度。或许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女孩子,我希望将来

自己的家庭是自己一步一步搭建的,而不是试出来的;我也希望将来彼此忠诚于对方,不仅是肉体上的忠诚,更是精神上的不背叛。所以,这一点,我与作者罗素的观点不同,这也算自己了解完作者背景后的一点儿体会吧。

了解作者之后,我便开始看书了,一开始是按部就班的一页一页的看,可是看了没多久,真的看不下去了,但是又不想浪费时间,怕我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不完,所以第二天我就不一页一页的看了,浏览了一下目录,挑选了一些我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看完了。因此,我所写的这篇读书笔记并不是这本书的全部,只是就我看过部分的一些摘抄和心得。

首先,我看了第一篇的第一章:希腊文明的兴起,我觉得开头第一段话写的很好,所以不禁想摘抄下来和大家分享: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于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兴起了。构成文明的大部分东西已经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存在了好几千年了,又从那里传播到四邻的国家。但是其中却始终缺少某些因素,直等到希腊人才把它们提供出来。希腊人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是大家熟知的,但是他们在纯粹知识的领域上所做的贡献还要更加不平凡。他们首创了数学、科学和哲学;他们最先写出了有别于纯粹编年史的历史书;他们自由地思考着世界的性质和生活的目的,而不为任何因袭的正统观念的枷锁所束缚。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如此令人惊异,以至于直到最近的时代,人们还满足于惊叹并神秘地谈论着希腊的天才。然而现在已经有可能用科学的观念来了解希腊的发展了,而且的确也值得我们这

样去做。我之所以喜欢这段话,是惊叹于希腊人从无到有的思想,羡慕于希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其实,这段话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大家都习惯于吸收已有的知识或者资源,而不愿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创造新的想法或观念,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大多数人随波逐流,听之任之,这也无可厚非,只是如果有更多的人可以拥有从无到有,从0到1的这种思想的话,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还会是现在的样子吗?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反省的问题。

其次,给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第二篇中的三个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个人被后人称为“古希腊三贤”。书中一开始介绍的是苏格拉底,说后人对苏格拉底的认知是从他的两个徒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描述中得知的,然后便分别分析了两人记录中的苏格拉底到底是怎样的人。在这里,我更倾向于色诺芬的描述,因为柏拉图除了是哲学家外,还是一个具有伟大天才与魅力而又富于想象的作家。没有一个人会设想,就连柏拉图本人也并不认真的认为他的《对话录》里的那些谈话是真像他所记录的那样子进行的。

对于苏格拉底,我想说的是他的教学方法。他有一句名言: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

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借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问,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我想,以后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柏拉图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第一,是他的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第二个,是他的理念论,它是要解决迄今仍未解决的共相问题的开山的尝试;第三,是他主张灵魂不朽的论证;第四,是他的宇宙起源论;第五,是他把知识看成是会议而不是知觉的那种知识观。对于柏拉图,除了书中所说的这些以外,我还想说两点:一是他的教学思想;二是众所周知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对于教学思想:理性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