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具体的意象填写作答。

这首诗写夏季的生活场景主要用“青苔”“绿树”“昼梦”“南风”等几个意象。

古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16套)

古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16套)

古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16套)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日希,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1)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___,语言沉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2)请比较苏词和贺词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____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这首词在歌咏荷上雨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___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五首(其一)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鹰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怎样的抱负?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径溪罗隐径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醉太平张可久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

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①②③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钝。

葫芦提倒稳![注]①迷魂阵:元人以此代指妓院。

②睡馄钝:躺着的馄饨,比喻软弱站不起来。

③葫芦提:糊涂,亦代指喝酒。

这首小令的主题是什么?透过这首小令,我们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全曲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诗后题目。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王令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

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

“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C.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

D.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中职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中职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专题10诗歌赏析(参考答案)1、对下面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是()(2013年)【双调】清江引·咏梅贯云石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A、“双调”是元曲中的宫调之一,“清江引”是曲牌名。

B、第一、二句写梅花破蕊早放,向人们透露春的讯息。

C、第三、四句写梅花迥异群芳、坚贞自守的高洁品格。

D、此曲采用象征手法,表现了梅的孤芳自赏。

2.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2014年)饮酒(其八)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A.前六句以众草衬托青松,以连林衬托独树,突出表现了孤松卓然傲立的风姿。

B.“提壶”两句写诗人一边饮酒抚松,一边远望,把诗人与孤松直观地联系起来。

C.最后两句诗人慨叹自己难以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过着一种空虚无聊的生活。

D.诗中的青松象征着诗人不向权贵低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3.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2015年)送李副使赴碛西④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要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即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A.诗歌以火山、赤亭起句,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的精神。

B.“岂能”一词故作反问,强调李副使长期驰聘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

C.全诗基调慷慨昂扬,尾句更是豪气冲天,但依然掩饰不住难舍的离情。

D.诗歌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其口语化的语言风格,给人以亲切洒脱之感。

4.对下面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是()(2016年)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A.上阕写词人因春天离去而倍感寂寞,希望唤春回来,与它同住。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

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诗歌前两句中“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描绘出一个________的小儿。

(2)诗歌三,四两句可见小儿是什么心态?结合具体字词简要分析。

【答案】(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从“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可以看出“小儿”认真聪明、一本正经的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三四句诗的意思是: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小儿生怕鱼儿被惊吓的小心谨慎心情。

故答案为:(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点评】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完成下列人物对话。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行(唐)项斯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注】①栎:同“栋”,一种乔木;②茗:茶的稚称.(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B. 【甲】诗尾联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C. 【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抽丝的劳动场景。

D. 【乙】诗尾联写诗人相约当地采药人,与之一道进入深山密林采药。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

【答案】(1)C(2)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解析】【分析】⑴A项有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箫鼓追随春社近”写出春社欢快。

B项有误。

【甲】诗尾联写诗人此时是月夜游玩,不是以后会“乘月”而来。

题干中“乘月”而来,再访此地明显有误。

D项有误,“逢”字写出了恰巧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不是“相约”。

C项正确,故选C。

⑵《游山西村》描写的诗人出游到农家,写到了村外的景物,村中的趣事,有机会一定要频来夜游。

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山行》描写了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

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

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

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

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

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

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启明星》,回答问题。

属于你的是光明与黑暗的交替黑夜逃遁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群星已经隐退你依然站在那儿期待着太阳上升被最初的晨光照射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一九五六年八月(1)本诗的作者是艾青,请你再举出《艾青诗选》中的一首诗歌,写出篇名。

(2)结合诗歌说说艾青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刈草的孩子》。

(2)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

启明星是驱逐黑暗而向往光明的,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作者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

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解析】【分析】(1)根据对艾青诗歌的积累任选一首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启明星又称金星,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它不是光源,人们叫它"启明星"。

因此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

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启明星期待着太阳上升/被最初的晨光照射/投身在光明的行列”寄托了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

启明星“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表现了作者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故答案为:⑴《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刈草的孩子》。

⑵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

启明星是驱逐黑暗而向往光明的,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作者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

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赏析
1.(2004·无锡)对下列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过零丁洋别云间
文天祥夏完淳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A.《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ing韵;《别云间》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四联八句,押的是an韵。

B.《过》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

C.《别》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被捕,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

2.(2004·甘肃)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3)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从下列诗句中选出风格完全不同的一句,并说说理由。

()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开狼。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D.……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理由: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破阵子”是这首词的题目,表达了作者杀敌立功的决心。

B.这首词是写给好友陈同甫的,抒发了作者的抗金壮志。

C.“塞外声”是指塞外边境的悲壮粗犷的战歌。

D.末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遗憾。

(3)请写出两句描写“风”或“雪”的古典诗词名句。

3.(2004·西宁)阅读下面的诗与散曲,按要求填写相关文字内容。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上面的作品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而马致远却抒发了。

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

4.(2004·宾州)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

答:
(2)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
答:
(3)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答:
5.(2004·四川)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

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
6.(2004·宿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①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优美怡人的风景画,画中分别描写、
、、和四种景物,突出了它们的。

②这首诗作于杜甫入蜀以后,从第四句中的“归”可以看出,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
1.D 2。

(1)C 理由是:其余三项可看作“豪放派”风格,而C属于婉约派。

(2)A (3)示例: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②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③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如弓。

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⑤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豪放、热情凄愁借景抒情 4.(1)知时节(或:当春发生)。

(2)第二联从听觉来写,第三联从视觉来写。

(3)示例:潜;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的特点。

5.⑴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2)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6.①江、鸟、山、花鲜明的色彩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