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实验报告单(上册)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及测量原理实验目的:1. 了解测量物体质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掌握使用天平进行质量测量的技巧。
3. 理解测量原理并能够正确解读测量结果。
实验器材: 天平、各种物品(如书本、笔、水杯等)实验步骤与观察结果: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天平和各种物品。
2. 打开天平,等待其稳定。
3. 将一个物品放在天平的测量盘上,并记录显示的质量值。
4.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测量其他物品的质量。
观察结果:使用天平测量得到的质量值会显示在天平的显示屏上,单位为克(g)。
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是通过使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天平是一种能够比较物体质量的工具,其测量原理基于质量平衡的法则。
当一个物体放在天平的测量盘上后,天平会通过内部的传感器检测质量的大小并将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我们得到了不同物品的质量数值。
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质量值,我们可以发现物品的质量是不同的。
比较大的物品通常具有更大的质量值,而较小的物品则具有较小的质量值。
通过实验我们能够了解到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与物体所包含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了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原理。
使用天平可以方便、准确地测量物体的质量,从而帮助我们掌握物体质量的概念。
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值,我们可以发现物体的质量与其大小无直接关系,而是与物体内部所包含物质的多少有关。
因此,在进行测量时,需要注意选取合适的物品进行比较,以便能够更准确地了解质量的大小。
实验应用: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超市购物时,商品的重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通过天平我们可以准确地测量商品的质量以确定价格和购买数量。
此外,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测量物体质量是进行实验和设计的基础,从而为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测量前,需要确保天平的稳定和准确性,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制作太阳炉

实验现象或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慢慢热起来。
实验结论:太阳炉是一种由光能转化为热能的装置,太阳炉可以获取很高的热能,可用来烧水、做饭等。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姓名
时间
实验名称制ຫໍສະໝຸດ 太阳炉(一)小组成员实验目的
学会制作太阳炉。
实验器材
铝箔、厚纸板、直尺、塑料布、一杯水、温度计、胶带、剪刀等。
实验过程
1、在纸板上划线,并用刀背或剪刀背沿线再划一次。
2、将铝箔亮面朝外,平铺在纸板上并抹平。
3、将纸板的三边折起来,用胶带粘好,做成纸盒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植物的可食部分
实验目的:了解各种植物的可食部分以及它们的营养价值。
实验材料:
1. 红薯、白萝卜、胡萝卜等根茎类蔬菜
2. 西葫芦、黄瓜、茄子等果实类蔬菜
3. 青菜、菜花等叶菜类蔬菜
4. 实验针筒
5. 冷水、热水
实验步骤:
1. 将根茎类蔬菜、果实类蔬菜和叶菜类蔬菜分别切成小块。
2. 将切好的蔬菜放入三个针筒中,并加入冷水、热水。
3. 观察加入冷水和热水后不同蔬菜的变化。
4. 记录下观察到的变化。
实验结果:
1. 根茎类蔬菜在加入热水后变得更加软烂,加入冷水后变得更加坚硬。
2. 果实类蔬菜在加入热水后变得更加软烂,加入冷水后变得更加新鲜。
3. 叶菜类蔬菜在加入热水后变得更加软烂,加入冷水后变得更加新鲜。
实验结论:
不同的蔬菜在加入热水和冷水后的变化不同。
根茎类蔬菜和果实类蔬菜在加入热水后变得更加软烂,而叶菜类蔬菜在加入热水后也变得更加软烂,但加入冷水后并没有变得软烂。
因此,在烹
饪不同的蔬菜时,我们需要根据它们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烹饪方法。
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各种植物的可食部分以及它们的营
养价值。
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在煮蔬菜时需要根据它们的特点来
选择适合的烹饪方法。
这次实验让我们更加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和它们对我们的帮助,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环境和资源。
分组实验报告单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报告单
飘荡的竹叶
目录
1、自制放大镜
2、做个简易显微镜
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7、我们的地球模型
8、昼夜现象模拟实验
9、地球公转模拟实验
10、选择最合适的工具
11、斜面的作用
12、杠杆的秘密
13、电和磁
14、做一个电磁铁
15、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一: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探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馒头发霉的情况,了解霉菌生长需要的条件。
(二)实验材料。
馒头、塑料袋、滴管、水、冰箱等。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4块大小相同的馒头。
- 第一块馒头:不做任何处理,放在温暖、潮湿(如厨房角落)的地方。
- 第二块馒头:滴上几滴水,使馒头表面湿润,然后放在温暖(如靠近暖气)、潮湿的地方。
- 第三块馒头:用塑料袋包好,放在冰箱冷藏室里。
- 第四块馒头:放在干燥(如窗台通风处)、温暖的地方。
2. 每天观察并记录馒头的变化情况,持续观察一周左右。
(四)实验现象。
1. 放在温暖、潮湿地方且滴水的第二块馒头,发霉速度最快,几天内就会长出大量的霉菌。
2. 不做处理放在温暖、潮湿地方的第一块馒头,也会发霉,但速度比第二块稍慢。
3. 放在干燥、温暖地方的第四块馒头,发霉现象不明显或者基本不发霉。
4. 放在冰箱冷藏室里的第三块馒头,基本没有发霉迹象。
(五)实验结论。
1. 霉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霉菌生长迅速。
2. 干燥的环境不利于霉菌生长,低温也能抑制霉菌的生长。
二、实验二: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
(一)实验目的。
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实验材料。
蜡烛、火柴、干燥的烧杯、澄清石灰水等。
(三)实验步骤。
1. 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火焰状态、蜡油的流淌情况等。
2. 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现象。
3. 把烧杯迅速翻转过来,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四)实验现象。
1. 蜡烛燃烧时,烛芯周围的蜡受热融化,变成液态蜡油流淌下来,这是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固态变为液态)。
2. 当把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水。
3. 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上册,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实验实验报告单上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物体的浮力和密度的关系,掌握水和物体的浮沉规律,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二、实验器材1. 量筒2. 实验台3. 物体容器4. 水槽5. 大理石、木头等不同密度的物体三、实验步骤1. 将水槽放在实验台上,用量筒往水槽里注入1000毫升水,作为实验用水。
2. 将不同密度的物体依次放入水槽中,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并记录下来。
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验数据记录实验1:大理石的浮沉情况- 浮沉情况:沉入水中- 密度:2.7g/cm³实验2:木头的浮沉情况- 浮沉情况:浮在水面- 密度:0.6g/cm³五、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密度较大的物体会沉入水中,密度较小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2. 物体的浮沉与物体的密度有密切关系。
六、思考与讨论1. 如果将一块大理石切成两半,重量和体积是否会发生变化?密度呢?2.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水是常温下的自来水,如果使用盐水或糖水是否会影响实验结果?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物体的浮力和密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继续进行实践,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八、实验报告评分1. 实验目的清晰明确,操作步骤详细规范,实验数据记录清晰准确,结论合理可靠。
评分:90分以上就是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实验报告是实验进行后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问题以及思考的过程,下面我们来继续扩写实验报告。
九、实验结果分析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大理石和木头两种不同密度的物体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我们得出了结论:密度大的物体会沉入水中,密度小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这是因为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的密度有直接关系,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移有关。
对于密度大的物体来说,其所受浮力小于重力,因此会沉入水中;而对于密度小的物体来说,所受浮力大于重力,因此会浮在水面上。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完整)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班
时间
2011.9.16
实验类型
分组 :( ) 演示 :( ∨ )
实验名称
定滑轮作用实验
实验器材:
1盒钩码、1根粗线绳、1个铁架台、1个滑轮、1个测力计
猜测:
定滑轮不能省力。
实验过程:
用铁架台做支架,安好定滑轮,在定滑轮上挂一根绳子,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绳子平衡时,两端的钩码数相同。然后用测力计做相同的实验,比较测力计的数据与钩码的力大小。
实验类型
分组 :( ∨ ) 演示 :( ∨ )
实验名称
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的实验
实验器材:
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实验器材:
筷子、橡皮筋、剪子
猜测:
三角形框架的稳定性比四边形的强
实验过程:
1、用三根筷子和橡皮筋做一个三角形框架,试一试稳定性。
2、用四根筷子和橡皮筋做一个四边形框架,试一试稳定性。
3、在四边形框架里面加两根斜杠,再试一试稳定性。与不加斜杠时的框架比一比,哪个坚固。
4、作一个正方体框架,试一试稳定性。
3
2
2
3
省力
1
3
3
1
费力
2
3
3
2
费力
2
4
4
2
费力
1
4
2
2
费力
2
2
4
1
费力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2023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教师评语: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 实验组别:小组长:
实验合作者:
指导老师:实验日期:年月日 第节
实验名称:放大镜下的昆虫
实验器材:放大镜、蝇子、蟋蟀、蝴蝶等动物的标本 1套
实验步骤:
1.观察昆虫的触角:发现触角不是一根直的,而是一节一节的;
实验名称: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
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载玻片和盖玻片、镊子
实验步骤:
1.“擦”,用纸巾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撕”,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用刀片切个方形,用镊子从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4.“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镊子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实验器材:导线、大铁钉、大头针、电池、电池盒等。
实验步骤:
1.制作一个电磁铁。
2.将1节电池放入电池盒,将电磁铁两端的引出线与电池盒连接。
3.接通电流把电磁铁与大头针接触,观察记录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
4.将电磁铁分别与2节电池、3节电池连接,重复实验步骤3。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教师评语: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4.用测力计直接提升物体,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教师评语: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 实验组别:小组长:
实验合作者:
指导老师:实验日期:年月日 第节
实验名称:利用木板撬动和移动重物
实验器材:木板、大小不同的石头、纸条。
实验步骤:
1.用一块小石块和木板将一块大石块从A处撬到B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实验目的:
观察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实验材料:
小草(多种)、大树(多种)、放大镜、小刀实验步骤:
1、观察准备好的小草和大树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特点。
2、比较小草和大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实验现象
小草的茎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易折断。
大树的茎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强。
鸟喙与取食的模拟实验实验目的:
体现不同的鸟喙适合吃不同的食物
实验材料:米粒、葵花子、橡皮虫、泡沫塑料颗粒、硬纸剪的兔子、钳子、汤匙、镊子、起钉器
实验步骤
1、把学生分成四组。
2、每组用不同的工具分别拾取不同的食物。
3、记下拾取“食物”的数量。
4、每组把拾取“食物”的数量展现给同学。
5、比较这些数字。
实验现象
用不同的工具拾取不
同的“食物”,拾取的数量不同。
显微镜观察常见细菌
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并了解细菌的特点。
实验材料:显微镜、几种常见的细菌装片。
实验步骤: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把所要观察的细菌装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3、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装片为止。
实验现象:
细菌很微小,有球状、杆状、螺旋状三种,并以成对、成链、成簇等形式生长。
食物发霉实验
实验目的
了解食物发霉的条件和过程
实验材料
馒头、饭粒、塑料杯
实验步骤
1、将馒头、饭粒放置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将馒头、饭粒放置通风、干燥的环境中。
实验现象
食物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风动装置的制作
实验目的:能自己设计并制作出一个风动装置。
实验材料:卡纸、风车轴、小金属片、支架、鼓体、气球皮、鼓槌等。
实验步骤:
1、用卡纸设计制作一个纸风车并将风车用卡圈固定在细轴上。
2、把气球皮套在鼓体上做成小鼓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
3、把风车放在有风的地方让风车转起来使小鼓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风车在风能的作用下
转动起来,风车转动时带动金属片拨动鼓槌敲击小鼓,使小鼓发出声音。
电磁铁的性质实验
实验目的:
了解电磁铁的性质。
实验材料:粗铁钉、漆包线、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大头针。
实验步骤:
1、将漆包线按同一方向绕在钉子上。
2、用砂纸除去漆包线两头的漆皮,接通电源用铁钉的尖端接近大头针,观察有现象。
3、切断电源又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
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实验名称(10月27) 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实验目的:使学生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粗铁钉、漆包线、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大头针。
实验步骤:
1、先假设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
把有固定匝数的电磁铁的导线两端与一节电池的两级连接起来去吸引大头针。
2、再假设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用三节电池的两极与缠绕一定匝数的电磁铁两端连接起来,用通上电的电磁铁吸引大头针。
实验现象:随着电池节数的逐渐增多磁性也逐渐加强,随着线圈匝数的逐渐增多磁性也逐渐加强。
实验名称(11月3)
太阳炉的制作
实验目的:按要求会制作太阳炉分析出太阳炉转化能量的过程
实验材料:铝箔、厚纸板、直尺、塑料布、一杯水、温度计、胶带、剪刀等。
实验步骤:
1、在纸板上划线并用刀背或剪刀背沿线再划一次。
2、将铝箔亮面朝外平铺在纸板上并抹平。
3、将纸板的三边折起来用胶带粘好做成纸盒。
4、选用不同的材料从外面将纸盒包起来。
实验现象:
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会
慢慢热起来。
实验名称(11月10号) 太阳系模型制作
实验目的:让同学们了解组成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
实验材料:白纸、铅笔、绳子、尺子、橡皮泥等
实验步骤:
1、以“太阳”为圆心分别以换算后各“行星”到“太阳”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画出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图形成太阳系的模型图。
2、选择适当的材料做“行星”将它们放置在模型图中各自的运行轨道上做成一个太阳系模型。
实验名称(11月17)
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实验目的: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公转解释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实验材料:绳子、灯泡或手电筒、地球仪、分别写有春夏秋冬字样的卡片实验步骤:
1、地球仪放在绳圈上用橡皮泥在地球上做个记号代表自己的位置
2、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移动地球仪观察在不同季节里“太阳”直射“地球”位置的变化。
3、拟地球公转观察到的现象解释地球公转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实验现象:在春、夏、秋、冬四个位置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不同。
实验名称(11月24)
星空模拟
实验目的:
培养学生观察星空、研究星空的兴趣。
实验材料:圆柱形的空纸筒、黑色纸、胶水或橡皮筋、手电筒、剪刀。
实验步骤:
1、黑纸做一个圆筒盖用胶水或橡皮筋将它固定在圆筒上。
2、野外观察星空把观察到的星星或星座用针“记录”在黑纸盖上用针来回旋转使洞扩大。
3、到房间将一支手电筒放在纸筒中朝向天花板,关掉室内电灯打开手电星座就呈现在天花板上了。
实验现象:野外看到的星星呈现在天花板上,非常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