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集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莫言在获奖诺贝文学奖之后,身装一身中装发表了获奖感言。

获奖要发表感言,对感言的感言更是一门艺术,一种学问,一种感悟。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莫言作品读后感5篇,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1诺贝尔奖情结,是国人内心深处的一个结。

公元2022年10月11日的历史,被莫言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天,国人百年梦圆——莫言,成为中国本土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本书向我们介绍了诺贝尔奖的前世今生,介绍了莫言获奖的前前后后,更介绍了在此过程中对诸多社会问题的反思。

莫言作品的魅力在于: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载体,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其作品中引起读者感应的生疏化和原创性的东西特别多。

其作品的价值在于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风情,描写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有别于西方的人。

书中通过莫言成长的经受,探讨了子女教育问题。

以“药家鑫现象”为例,说明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强调了教育最终应当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联合国制定的标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学习。

这对我们当家长的很有借鉴意义。

反思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呈现出的“八化”:浮躁化、肤浅化、速成化、多元化、个人化、穿越化、仿照化、去意识形态化。

书中更有对国人阅读现状的反思。

第九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22年我国人均阅读量仅为4.3本,而法国是20本,日本和以色列分别为40本和60本,瑞典是67本。

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阅读的爱好,大量的休闲时间交给了手机、平板电脑嬉戏和看电影,这值得我们深思。

书的特点之一是段落太长,两三页、三四页甚至五六页的段落许多。

这样,对读者来说,脉络层次不是很轻松就能把握的。

书的编排体系致使许多内容多次重复。

这些,都使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很累。

总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富强进步,也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是中国文学在世界产生真正影响力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莫言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独特的思考和想象,他的文字不仅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还能让人体验到独特的生活感悟。

下面是我读了莫言的几部作品后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一部浓郁的东北风味小说,这部小说通过对柿子的身世的描绘,表达出了一种东北人面对恶劣环境,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的精神。

在这部小说中,莫言通过对柿子家族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东北人对于困难和压迫的反抗,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命运的抗争。

阅读这部小说,不仅带给我了视听上的享受,也让我思考到一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勇敢面对。

《蛙》《蛙》是一部对中国农村现实的深刻剖析,是一部具有讽刺和致命的文学作品。

小说的主人公叫蛙,是一名农村疾病预防工作者,他利用疫病防治来进行官僚主义和贪污现象的揭露,从而让人们看到了农村中官僚主义和许多社会问题。

莫言通过对蛙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社会现实时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的信念和勇敢追求真理。

这种精神和坚持在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丰乳肥臀》《丰乳肥臀》是莫言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一个家族的历史为线索,展现了中国20世纪的历史轨迹和社会变革。

小说的女主人公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并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越来越坚强。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也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变化时,应该如何坚定自己的信仰和人生目标。

通过这部小说,我也更加感受到了莫言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总结莫言的作品通过对生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思考和描述,作品中虽然有着浓厚的田园情调,但是在具体情节上,又充满了现代感,其文字独具魅力。

阅读莫言的作品,让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和收获,也让我更加意识到人生的真谛在于我们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

我相信,莫言的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思考和反思,是一部心灵的洗礼。

莫言作品读后感

莫言作品读后感

莫言作品读后感莫言的作品,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狂欢,充满了荒诞与真实,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我读的第一本莫言的书是《蛙》。

这本书围绕着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展开,以计划生育为背景,讲述了那个特殊时代下人性的挣扎、无奈和扭曲。

姑姑是个坚定的计划生育执行者,她曾经风风火火地到处抓超生的妇女,坚决不让她们多生孩子。

可是,到了后来,她的内心却充满了愧疚和痛苦,那些被她强制引产的妇女和未出世的孩子,成了她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

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一次,姑姑带着人去抓一个怀孕多月的妇女。

那妇女为了躲避抓捕,藏在了一个又脏又臭的地窖里。

姑姑他们找了好久才发现。

当他们把那妇女从地窖里拉出来的时候,那妇女一脸的惊恐和绝望,她紧紧地护着自己的肚子,嘴里不停地哀求着。

而姑姑却一脸的严肃和坚定,丝毫没有心软。

那一刻,我仿佛能看到那妇女眼中的泪水,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恐惧和无助。

这个场景让我心里特别难受,也让我对姑姑这个人物产生了复杂的情感。

还有《生死疲劳》,这本书更是让我惊叹不已。

西门闹经历了六道轮回,从驴、牛、猪、狗、猴再到最后转世为人,他以各种动物的视角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善恶。

尤其是当西门闹变成猪的时候,那一段描写真是太精彩了。

这头猪聪明伶俐,在猪群中称王称霸。

它带着其他猪到处捣乱,还会游泳,甚至和野猪交配生下了一群与众不同的小猪。

莫言把这头猪的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我感觉自己好像也跟着西门闹变成了猪,在那片田野里肆意奔跑、玩耍。

在阅读莫言作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让我完全沉浸其中。

他的描写非常细致,无论是人物的外貌、动作,还是环境的描写,都让人感觉仿佛就在眼前。

比如在《红高粱家族》中,他描写那片红高粱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这样的描写充满了力量,让人一下子就对这个地方有了强烈的印象。

莫言文章的读后感

莫言文章的读后感

莫言文章的读后感篇一莫言文章的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莫言的文章,那感受可真是五味杂陈啊!莫言的文字,就像是一场疯狂的冒险。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仿佛掉进了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世界,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光怪陆离。

他那独特的叙事方式,可能让有些人摸不着头脑,但对我来说,却有着一种致命的吸引力。

就拿他的《红高粱家族》来说吧,哇塞!那场面描写得,简直让我感觉自己就站在那片红高粱地里,风吹过来,高粱穗子刷刷地响,好像在跟我诉说着什么秘密。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特别的?但我觉得,能让读者有这样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本事!不过,读莫言的文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迷失在了他编织的复杂故事里,“我是谁?我在哪?”心里不停地犯嘀咕。

可能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让你在迷茫中不断探索,不断寻找答案。

我觉得吧,莫言的文章就像是一杯烈酒,初尝辛辣无比,可等你慢慢回味,却能品出其中的醇厚和韵味。

难道不是吗?总之,读莫言的文章,让我时而兴奋,时而困惑,时而沉醉。

这感觉,真的是绝了!篇二莫言文章的读后感哎呀妈呀,莫言的文章,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呐!你说他写的那些个故事,咋就那么稀奇古怪呢?可我还就像着了魔似的,一页接着一页,根本停不下来。

比如说《蛙》吧,那情节跌宕起伏的,我的小心脏都快受不了啦!我读着莫言的文字,有时候会想,这家伙的脑袋里到底装了些啥?咋就能想出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情节和人物呢?也许他有个神秘的灵感宝库,能随时随地掏出让人惊叹的东西。

不过,说实话,读他的文章也挺累人的。

不是说文字难懂,而是那种情感的冲击,就像海浪一波接着一波,打得我晕头转向。

我一边读,一边在心里问自己:“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啊?” 但就是这种疑惑,让我更想弄明白,更想深入到他的文字世界里去。

莫言的文章,有时候让我笑得前仰后合,有时候又让我忍不住掉几滴眼泪。

这情绪变得,比翻书还快!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得很。

我觉得吧,读莫言的文章,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你不知道下一刻会摸到什么,可能是宝贝,也可能是惊吓。

莫言文章读后感(精选5篇)

莫言文章读后感(精选5篇)

莫言文章读后感(精选5篇)莫言*读后感【篇1】那是莫言的*一本极其富有悲惨色彩的史诗级小说—《丰乳肥臀》。

书中以上官鲁氏的,也是最小的儿子—上官金童作为第一视角,通过了“我”的所见所闻与所感,讲述了母亲一人带着八个女儿与“我”经历了抗日战争30年代至新世纪90年代的故事。

她们经历过战火硝烟,经历过寒冷,经历过挨饿,经历过危险等等。

尽管母亲用尽全力护儿女周全,但姐姐们却相继为了爱情,为了家庭,各自离去,留给母亲的只有苦难与痛苦。

最后,唯有“我”,独自跪在墓碑前,祭奠着姐姐们,也祭奠着一生劳累的母亲。

念着世间炎凉,感着世态沧桑。

原本的我可能和你们一样,都对于此书名感到很惊讶,感到很不可思议。

如此之露骨的书名竟是名作,还竟是莫言这是大作家写的。

不敢相信,真不敢相信,太不敢相信了!抱着这样一个有争议的观点,我迟迟都未敢翻开书。

直到后来一次偶然的老师推荐,我才忐忑地翻看……看完这本书以后的我早已纠正了先前的观点,反倒赞赏起这书名。

是啊,母亲,这一个朴素而又伟大的人物。

正是她们,用自己的肥臀将我们艰难地生下,用自己的丰乳无私地灌养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丰乳,肥臀,这两个词语中,包含着母亲的含辛茹苦,包含着母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包含着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奉献,更包含了那位朴素无私而伟大的人物—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从古至今,母亲一直是人们的热议话题,她们被古人用优美的诗篇赞美着,她们被前人用歌谣赞颂着。

她们用自己弱小的身板,为我们撑起了一个家,撑起了一片天,撑起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你是否注意到,不知从何时起,母亲的腰似乎有点驼了,母亲的头发似乎又掉的多了,母亲的头发似乎又长了一根银丝,母亲的脸似乎又添了一道皱纹,母亲的手上似乎又多了一个茧,母亲的眼睛似乎又比之前花了……妈妈,这个美丽的呼唤,包含着我们对她们的千万种情绪;妈妈,这个让你觉得很啰嗦但又不肯离开她们温暖怀抱的人;妈妈,这个为我们忙碌着,为我们操劳着,为我们拼命着,为我们不辞辛苦地干着的人。

莫言作品读后感6篇

莫言作品读后感6篇

莫言作品读后感6篇篇一:莫言作品读后感对于莫言这个作家,我也是从网上猜测他可能会得到诺贝尔奖才知道的,因为,我极少阅读,所以对作家也不感冒,但是,当在网上知道他只读过小学,之后就辍学在家务农,21岁当兵,慢慢地走上军旅与写作的生涯,就觉得很佩服、很好奇这么低学历的人是怎样会成为诺贝尔大奖得主呢?我好奇他的作品,想知道诺贝尔奖的作品与作者,因为作品脱销,我就迫不及待地去图书馆借。

目前为止,我只阅读过他的《天堂蒜薹之歌》、《酒国》、《十三步》、《散文新编》、《小说的气味》。

我从他的自述中知道他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不会去为某个阶级充当吹鼓手或是枪手。

他的作品的确是这样,这一点是最令我敬佩的,我想这也是他能获诺贝尔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他说,我的作品一直在写人,在我的笔下我都用一种同情的态度,站在人的立场上的一种写作,这可能是我能获奖的最重要的原因。

以上这些我从他的作品《天堂蒜薹之歌》中体会到了,它的创作背景是80年代,有个县政府被因为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农民放火烧砸而酿成了震惊全国得“蒜薹事件”,引起很大的轰动,促使他放下手头的创作,仅用了一个月就写出了义愤填膺的《天堂蒜薹之歌》。

我会陶醉于他妙语连珠精彩的、细致、细腻的和虚幻的描写,例如这段文字:“我站在池塘边倾听着唧唧虫鸣,美人的头发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美人的身上散发着蜂蜜的气味。

突然,一阵湿漉漉的蛙鸣从不远处的一个池塘传来,月亮的光彩纷纷扬扬,青蛙的气味凉森森地粘在我们的皮肤上。

仿佛高密东北的全体青蛙都集中在这个约有半亩大的池塘里了,看不到一点点水面,只能看到层层叠叠地在月亮中蠕动鸣叫的青蛙和青蛙们腮边那些白色的气囊。

月亮河青蛙们混在一起,声音原本就是一体——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在天安门集会,青蛙在池塘开会。

”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没想到的,随时可以在他的作品里出现。

当然,能启发、鼓励他用一种全新的感官去创作的,是美国福克纳老头,他是从福克纳作品的其中一句“我已经一点也不觉到铁门冷了,不过我还能闻到耀眼的冷的气味”。

2024年饥饿与尊严莫言读后感

2024年饥饿与尊严莫言读后感

2024年饥饿与尊严莫言读后感《饥饿与尊严》是中国作家莫言于2009年出版的一部作品。

这本书通过揭示中国农村贫困现象和农民工困境,展现了人们在饥饿和困苦中的坚韧和尊严。

本文将通过读后感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分析这部作品带给我的感受。

首先,《饥饿与尊严》以莫言独特的笔触,刻画了农村贫困生活的残酷和艰辛。

书中描述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农民们凭借微薄的收入艰难维持着生计。

他们常常不得不忍受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为了生计而离乡背井,寄人篱下。

书中所描述的困境令人心痛,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而作者对这些困境的真实揭示,让人们对农民工的境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饥饿与尊严》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贫困和压迫中追求尊严的力量。

在书中,农民工们虽然生活困苦,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艰难地赚取每一分钱,不辱使命。

他们在贫困中保留着尊严,用坚韧不拔的品质面对困境。

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令人为之感动和敬佩。

再次,《饥饿与尊严》通过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批判性思考,引起了我对社会公正问题的深思。

作为中国作家,莫言在书中对贫困现象和社会不公正提出了批评和反思。

他用文字揭开了农村贫困的无尽循环,指出了社会制度的问题。

通过描述农民工的困境和贫困,莫言传递了一种力量,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和思考。

最后,《饥饿与尊严》还通过情感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

在贫困和压迫的环境下,人们依然铭记着亲情和友情的温暖。

他们用真挚的情感相互支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种情感的呈现,让人们感受到希望和勇气。

总的来说,莫言的《饥饿与尊严》是一部批判现实、展现人性的杰作。

通过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揭示,书中展现了农民工们饥饿的辛酸和坚守尊严的力量。

同时,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社会公正的思考也引起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贫困的严重程度和不公平的存在,也让我重新审视了尊严对人们的意义,为之动容。

莫言作品读后感大全

莫言作品读后感大全

Nothing will be long in the future. In this world, people wave their hands and let the tea cool.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莫言作品读后感大全莫言作品读后感1《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

整个小说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赞美生命是该书的主题。

“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

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红高粱》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

因此。

摆在读者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

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

《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书籍,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

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

在《红高粱》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

《红高粱》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在莫言的心里,爷爷(父辈)充满了让人着迷的男性的力与美。

爷爷是一个桥夫,但却胆敢为了奶奶,为了一段”情“去杀人;他本是个农民,却为反抗日寇而成为”余司令“。

奶奶本是一女子,却也感爱感恨,深明大义,具有男子汉的气魄。

就连当时年仅十多岁的父亲,也是一个敢拿起勃郎宁就射的小英雄。

这就是神秘的高粱地生活过的人们,他们代表着一种健康的精神--而那片”高密辉煌“”凄凉可人“”爱情激荡“的红高粱,就是莫言要寻找的故乡,要寻找的精神家园吧。

莫名其妙的有很多感触,却不知道来自哪里,因为触目惊心的赤裸的战争描写,还是离我遥远却感觉似曾相识的高密乡的味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以前对莫言没有什么了解,而现在莫言火了,就跟风看看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

读后感:
莫言的作品大多数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环境基础之上的,就如他的《蝗虫奇谈》,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却将百姓精神层面的变化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从遭遇蝗虫时,高密东北乡乡民或为蝗虫表演戏剧,以为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让蝗虫感到他们的真诚而自动散去;或祭拜刘猛将军,让驱虫将军显灵除虫。

这时的人民精神停留在封建迷信的层面上,遇事就只能通过求神显灵来求得解决。

当然,这些行为是没有任何成效的,因为蝗虫是将高密东北乡吃成‘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才迁移走。

但这并非结局。

当秋收在望之际,蝗虫卷土重来,这时,人们不再依赖神灵,而是积极采取活动来消灭它们。

如:‘村人们惊魂稍定之后,纷纷跑到自家的庄稼地边,敲打着铜盆瓦片,挥舞着扫帚杈杆,大声呐喊,希望蝗虫害怕’,‘村民们打蝗虫充满了杀生的快乐,充满了报仇雪恨的快乐’。

这时的人们不再任其欺辱,因为他们深切的体会到自身利益受到威胁,这其中我读到了旧中国国人的消极面世观,只要生存不受威胁,一切与之无关。

这大概就是清末中国被侵略者欺辱的缘由吧,着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人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人情冷漠。

当共同生存环境遭到威胁,大家才会团结抵抗吧,这大概是一种难以消灭的奴性吧。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什么,但我想他绝不会是单纯的记录1927年高密东北乡的蝗虫灾害,也不会是就中国1927年的蝗虫灾害作一个历史记录。

我想他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记录什么的吧,而就我而言,我将这篇文章与中国政治发展联系在一起了。

1927年的中国发生了许多政治上的大事,如:四一二政变,马日事变,八一武昌起义等等。

而文章中也有这些时代动荡的事件的记载,如:“时当1927年5月18日,中华民国战火连天,弹痕遍地;官僚成火打劫,贪赃舞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土匪风起云涌,兵连祸结,疫病流行;老百姓在水深火热里挣扎。

”而文章中也说“蝗虫,这肮脏的昆虫,总是和腐败的政治、兵荒马乱的年代联系在一起,仿佛是乱世的一个鲜明的符号。

这里同样隐藏着发人深思的道理。

”在这篇文章的背景下,人们是处于苦难之中的,是处在社会动荡的危难之中的,他们的日子过得提心吊胆,他们的日子过得艰辛苦楚。

这是我所认为的动荡时局带来的苦难人生。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

据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的论文,这是一篇描写艰难的乡村生活的文章。

她说莫言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感受着民族的苦难和困惑,并把这种情感幻化到故乡的人和物之中。

莫言通过对高密东北乡人的自然生命状态的描绘,展示了他们艰难的生存状态。

它世世代代都充满了苦难与艰辛,每个生命在苦海中挣扎着走向灭亡。

这块土地上演绎着的苦难震撼着作者的心灵,由此有了莫言笔下一曲曲高密东北乡的生命悲歌。

她文章中提到物质匮乏对百姓生活的极大影响是那个年代的苦难原因,我认同,但我认为莫言并不是仅仅描绘那个层面上的问题,因为在莫言对于蝗虫的描写是淋漓尽致的,如果仅仅是描绘百姓艰难的乡村生活,那不必对蝗虫如此浓墨重彩的描绘。

对于她说的这是表现人民对天灾的无奈与无能为力,我并不否认,在这篇文章中我的确读出了人们无收获时的深深绝望,所以文章读出自己的东西最重要吧,当然,莫言的用意估计连自己都说不清吧。

不过,结合作者的生平,我估计我的观点有部分站不住脚。

当然我只是将读文章时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而已。

其实,现在的很多学生看名家的作品不是想得浅了,就是想得多了,所以很多的时候得依靠什么教授等等的研究来读,读完这些人的导读,才知道名家们写了些什么。

这大概是高考时阅读理解机械式的训练造成的,可这还是自己的阅读吗?至少我的所认为的阅读不是这样的,我的观点虽然站不住脚,可我就读出了这些内容,这就是我的感受,我心中的莫言作品,所以,这就是我的读后感,真实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