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莫言在获奖诺贝文学奖之后,身装一身中装发表了获奖感言。

获奖要发表感言,对感言的感言更是一门艺术,一种学问,一种感悟。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莫言作品读后感5篇,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1诺贝尔奖情结,是国人内心深处的一个结。

公元2022年10月11日的历史,被莫言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天,国人百年梦圆——莫言,成为中国本土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本书向我们介绍了诺贝尔奖的前世今生,介绍了莫言获奖的前前后后,更介绍了在此过程中对诸多社会问题的反思。

莫言作品的魅力在于: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载体,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其作品中引起读者感应的生疏化和原创性的东西特别多。

其作品的价值在于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风情,描写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有别于西方的人。

书中通过莫言成长的经受,探讨了子女教育问题。

以“药家鑫现象”为例,说明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强调了教育最终应当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联合国制定的标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学习。

这对我们当家长的很有借鉴意义。

反思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呈现出的“八化”:浮躁化、肤浅化、速成化、多元化、个人化、穿越化、仿照化、去意识形态化。

书中更有对国人阅读现状的反思。

第九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22年我国人均阅读量仅为4.3本,而法国是20本,日本和以色列分别为40本和60本,瑞典是67本。

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阅读的爱好,大量的休闲时间交给了手机、平板电脑嬉戏和看电影,这值得我们深思。

书的特点之一是段落太长,两三页、三四页甚至五六页的段落许多。

这样,对读者来说,脉络层次不是很轻松就能把握的。

书的编排体系致使许多内容多次重复。

这些,都使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很累。

总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富强进步,也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是中国文学在世界产生真正影响力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莫言卖白菜读后感5篇

莫言卖白菜读后感5篇

莫言卖白菜读后感5篇莫言卖白菜读后感篇1当我读到《中国最好的散文》中的《卖白菜》时,我被感动了。

这是我第一次读莫言爷爷的散文,感觉朴实感人,还十分贴近生活。

这篇散文讲了陪母亲去集市卖白菜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67年的冬天”,当时“我”才12岁。

那年“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

本来剩下的这三棵白菜是留着过年自己吃的,可母亲非要把它卖掉。

我很伤心,“不由得大哭起来”。

但是母亲还是把这三棵白菜拉到了邻村的集市上。

赶集的人特别多,却没有人买白菜。

终于有一个老太太来买我们的白菜了,可她却把外面的白菜帮子全部撕光了,让“我”很是气愤。

后来,算价钱的时候“我”无意中多算了一毛钱,要知道那时的一毛钱是多么的珍贵呀。

但后来被母亲知道后,坚强的母亲却痛哭了一场。

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事情了。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我觉得那时的人们真可怜,过年连白菜饺子都吃不上。

换句话说,过年时能吃上一顿白菜饺子简直就是一种奢望,我无法想象,那时人们怎么会那么贫穷呢?!如果不把白菜卖掉,全家人就没有饭吃,更别说吃白菜饺子了。

恐怕连年都过不好。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可即使那样,的母亲还十分的坚强,真令人感动。

莫言卖白菜读后感篇2一棵白菜,对阔绰的家庭而言,不过是饭桌上的调剂,登不了大席面,但对于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许是新年的所有意义。

这篇文章讲述了小时候与母亲卖白菜时因自己多算了别人的钱而使白菜没能卖出去的经历。

尽管孩子十分渴望在新年能吃上香喷喷的白菜饺子,但是贫穷的生活让这小小的盼望成为泡影。

但儿时的记忆也许会鞭策一辈子。

在那饥饿的时代,在那个贫穷的时代,在那个畸形的时代,白菜饺子是怎样的一种奢望。

眼看就快过年了,无比激动的盼望之情在心里已贮藏很久了。

但今天母亲却要把仅剩的.3株白菜卖掉。

失望、不解、疑惑、不敢相信……所有的期望都在这一刻化为泡影。

母亲也含着泪水动怒了,让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莫言丰乳肥臀读后感8篇

莫言丰乳肥臀读后感8篇

莫言《丰乳肥臀》读后感过年抽空看完了莫言的《丰乳肥臀》,很深刻的一本书,浓缩了一个时代变迁的精华,交织着人性、历史、奇幻。

这是正式阅读的莫言的第一本书,感觉还是比较够劲的。

文中以上官家唯一的独子金童对母乳的绝对依恋贯彻了主题名称,以上官鲁氏及其9个子女(8金花1金童)的生活历程为主干描述着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故事。

从上官鲁氏开始就是一个小脚时代消退的历史转折,当人们不在以小脚为美,上官鲁氏本应大户所抢的称心媳妇不得不烦恼嫁娶并不得已嫁给了铁匠家庭。

一个历史的转折人们观念的转折就是那么快,匆匆的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可惜上官鲁氏的生活并不是很顺意,在上官家的厚望下她几乎就是一个生男孩延续香火的机器,无奈家里男人不争气不能生育,为了生出众望所归的男娃缓解家里人的不待见甚至辱骂虐打,她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挺而走险和周遭有交集的许多男人交欢,其中这第一次打破她成规蹈矩的还是她的亲姑夫,无奈一向生了7个女儿还没有见一星半点带把儿的痕迹。

这些男人中还有和尚、郎中??不管怎样,就是一拼为了男孩。

也许这就是女人的命运,历史让女人承担了延续生命的重任,封建又让人们对女人有了生儿为尊的偏见,似乎没有儿子女人终究是没有本事的、被鄙视的。

想到这,我想到了外婆,一生生了4个女儿,到此刻她80多岁的时候还一再叨唠以前没有生出个儿子周围人如何笑话她、欺负她。

所幸上官鲁氏最后让她生育的男人,一个外国神父,总算让他生下了一儿一女,即使生产过程中屡遭解难――难产、日本鬼子来了砍杀了公公和丈夫、孩子生下后疑似死胎、大出血等等,她仍旧是挺过来了,孩子也被偶然的良心救回来了。

历史总是那么深刻,剖析回忆时,他是那么赤裸裸,有太多真小人、伪君子、有太多借理想之名坑杀无辜,借果腹之机骗奸少女,无耻败坏,男盗女娼,是那么赤裸裸存在,无法遮掩无处遮掩。

即使战争结束开放了,仍旧如此,势力、资源、野心、胆识,诠释着弱肉强食的天道,也许少有的公平,但那也许是强者为了制衡强者,维持平衡的权术。

莫言文章读后感(精选5篇)

莫言文章读后感(精选5篇)

莫言文章读后感(精选5篇)莫言*读后感【篇1】那是莫言的*一本极其富有悲惨色彩的史诗级小说—《丰乳肥臀》。

书中以上官鲁氏的,也是最小的儿子—上官金童作为第一视角,通过了“我”的所见所闻与所感,讲述了母亲一人带着八个女儿与“我”经历了抗日战争30年代至新世纪90年代的故事。

她们经历过战火硝烟,经历过寒冷,经历过挨饿,经历过危险等等。

尽管母亲用尽全力护儿女周全,但姐姐们却相继为了爱情,为了家庭,各自离去,留给母亲的只有苦难与痛苦。

最后,唯有“我”,独自跪在墓碑前,祭奠着姐姐们,也祭奠着一生劳累的母亲。

念着世间炎凉,感着世态沧桑。

原本的我可能和你们一样,都对于此书名感到很惊讶,感到很不可思议。

如此之露骨的书名竟是名作,还竟是莫言这是大作家写的。

不敢相信,真不敢相信,太不敢相信了!抱着这样一个有争议的观点,我迟迟都未敢翻开书。

直到后来一次偶然的老师推荐,我才忐忑地翻看……看完这本书以后的我早已纠正了先前的观点,反倒赞赏起这书名。

是啊,母亲,这一个朴素而又伟大的人物。

正是她们,用自己的肥臀将我们艰难地生下,用自己的丰乳无私地灌养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丰乳,肥臀,这两个词语中,包含着母亲的含辛茹苦,包含着母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包含着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奉献,更包含了那位朴素无私而伟大的人物—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从古至今,母亲一直是人们的热议话题,她们被古人用优美的诗篇赞美着,她们被前人用歌谣赞颂着。

她们用自己弱小的身板,为我们撑起了一个家,撑起了一片天,撑起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你是否注意到,不知从何时起,母亲的腰似乎有点驼了,母亲的头发似乎又掉的多了,母亲的头发似乎又长了一根银丝,母亲的脸似乎又添了一道皱纹,母亲的手上似乎又多了一个茧,母亲的眼睛似乎又比之前花了……妈妈,这个美丽的呼唤,包含着我们对她们的千万种情绪;妈妈,这个让你觉得很啰嗦但又不肯离开她们温暖怀抱的人;妈妈,这个为我们忙碌着,为我们操劳着,为我们拼命着,为我们不辞辛苦地干着的人。

莫言《牛》读后感6篇

莫言《牛》读后感6篇

莫言《牛》读后感6篇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和梳理阅读的内容,加深对书籍的理解,有了读后感,读者可以分享自己对作品的喜好和评价,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莫言《牛》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莫言《牛》读后感篇1看完了莫言的《蛙》,不愧是获奖作品,写的很好,对人物、事件的描述,生动、逼真,像是把现实的场景做了特写放在了你的面前。

这个作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中国计划生育在群众生活中、在历史中做了真实的记录。

因为我了解到一些计划生育的实际情况,这部小说并没有夸张,而现实情况其实更加夸张。

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情,很难进行褒贬,对个人绝对是惨无人道,但是对国家看起来像是好的,事实上究竟是不是好的,历史与未来也难以评判。

但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对根的延续这种情节,又那么特殊,它并不是愚昧或者封建,而更像是一种本能的图腾。

通过计划生育这个主线,又描述了人物心理,以及相关的社会变化。

在平实的文字下,却充满了各种讽刺。

尤其是老同学见面的寒暄与对白,太常见了,平时里,人们真的就是这样说话,但是在这本书里,看起来却是那么讽刺,感觉人与人之间怎么就变成了这样呢?后面的话剧,一幕一幕,显得更加怪诞与意识流,也扣住了主题蛙,这个粘腻与怪诞东西,与计划生育之间莫名其妙的关系,让人感觉计划生育像蛙一样奇怪、粘腻、甚至恶心,可能这个是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情无法诉说的形容。

姑姑这个形象,是那个年代很多正面人物的理想代表,人们那时的理想就是要做一个她这样的人,作品表达了不同历史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变化。

人的思想意识决定人的命运,人的思想意识又来自外界对她的灌输?这个就是人物的悲剧人生。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即便有一些独立思考能力,这个能力也是微弱的,更加容易受到影响和左右。

真是个奇怪的世界,时代与人物彼此构造对方,人物有时厌恶这个时代,想摆脱这个时代,又依赖这个时代,又构成了这个时代,最终实际上还是最喜欢自己的这个时代。

总之可以回味的地方很多,好的作品就是这样,越想,就越觉得,好棒。

莫言作品读后感6篇

莫言作品读后感6篇

莫言作品读后感6篇篇一:莫言作品读后感对于莫言这个作家,我也是从网上猜测他可能会得到诺贝尔奖才知道的,因为,我极少阅读,所以对作家也不感冒,但是,当在网上知道他只读过小学,之后就辍学在家务农,21岁当兵,慢慢地走上军旅与写作的生涯,就觉得很佩服、很好奇这么低学历的人是怎样会成为诺贝尔大奖得主呢?我好奇他的作品,想知道诺贝尔奖的作品与作者,因为作品脱销,我就迫不及待地去图书馆借。

目前为止,我只阅读过他的《天堂蒜薹之歌》、《酒国》、《十三步》、《散文新编》、《小说的气味》。

我从他的自述中知道他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不会去为某个阶级充当吹鼓手或是枪手。

他的作品的确是这样,这一点是最令我敬佩的,我想这也是他能获诺贝尔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他说,我的作品一直在写人,在我的笔下我都用一种同情的态度,站在人的立场上的一种写作,这可能是我能获奖的最重要的原因。

以上这些我从他的作品《天堂蒜薹之歌》中体会到了,它的创作背景是80年代,有个县政府被因为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农民放火烧砸而酿成了震惊全国得“蒜薹事件”,引起很大的轰动,促使他放下手头的创作,仅用了一个月就写出了义愤填膺的《天堂蒜薹之歌》。

我会陶醉于他妙语连珠精彩的、细致、细腻的和虚幻的描写,例如这段文字:“我站在池塘边倾听着唧唧虫鸣,美人的头发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美人的身上散发着蜂蜜的气味。

突然,一阵湿漉漉的蛙鸣从不远处的一个池塘传来,月亮的光彩纷纷扬扬,青蛙的气味凉森森地粘在我们的皮肤上。

仿佛高密东北的全体青蛙都集中在这个约有半亩大的池塘里了,看不到一点点水面,只能看到层层叠叠地在月亮中蠕动鸣叫的青蛙和青蛙们腮边那些白色的气囊。

月亮河青蛙们混在一起,声音原本就是一体——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在天安门集会,青蛙在池塘开会。

”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没想到的,随时可以在他的作品里出现。

当然,能启发、鼓励他用一种全新的感官去创作的,是美国福克纳老头,他是从福克纳作品的其中一句“我已经一点也不觉到铁门冷了,不过我还能闻到耀眼的冷的气味”。

莫言作品的读后感范文

莫言作品的读后感范文

莫言作品的读后感范文莫言在自己的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包括内心独白、多视角叙事、慢镜头描写、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等,大部分小说有一种神话般荒诞的特质。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莫言作品读后感,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莫言作品的读后感范文1《红高粱》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那就是“我奶奶”。

在莫言的感觉世界中,“我奶奶”首先是一个充溢着生命活力与性的诱惑的风流女子。

她十六岁出嫁,憧憬着能颠倒在一个强壮男人的怀抱里,殊不知,贪财的父亲把她嫁给了一个麻疯病人,只因为单家是个百里首富,只因为单许给他一头骡子。

“我奶奶”绝望了,死而后生,她不顾一切,顺从自然地接受了高梁地里与余占鳌的野合。

小说运用感觉的笔触,描写了这场野合的亢奋场面。

一个是拦路劫持,身强力壮,后来成为土匪司令的余占鳌;一个是被礼法世界推向火坑,而又绝处逢生、情欲之血沸腾不已的妙龄女子,他们狂欢做爱,他们精神契合,此时此刻,传统的伦理道德荡然无存,生命之火一浪高一浪地燃烧。

“我奶奶”那红高粱一般通红的性格也由此成形。

“我奶奶”这一形象,完全不是传统美学的善男信女形象,而是一个有着女性身躯,充满生命活力,洋溢着风流情性,以义气为热血的形象。

有人认为,这一形象具有某种西方的审美特征。

其实,这一形象的文化底蕴依然渊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我国广大农村,保存与流传着一种具有原始意味的,常与礼教相对峙的俗文化方式,在这一文化方式中,人们以求生为第一愿望,以男女相交为本性常情,以忠义相助为处世原则,以敢做敢为为英雄豪气。

“我奶奶”这一形象,充分体现了这一俗文化的如许特征。

小说以一幅幅独特的感觉画面构成莫言的感觉世界。

无边际恍如血海的红高粱,高粱地里狂风疾雨般地男女做爱,“我奶奶”那风流的充满诱惑的形体与肉体,刘罗汉大爷被活剥后仍然痛骂不休的令人颤栗的场面,奶奶临死前对天理的种种发问与骄傲的自我伸张,无一不是充满激情的感觉投身。

莫言的感觉与众不同,他的感觉除排斥了传统伦理与理性教条的制约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感觉具有北方农村那种土生土长的,具有原始意味且发育不全的质朴而又充满灵气的农民式的感觉心态,具有浓郁的我国民俗文化的认知特征。

莫言《不被大风吹倒》读后感

莫言《不被大风吹倒》读后感

莫言《不被大风吹倒》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莫言叔叔写的《不被大风吹倒》。

这本书真是好看呀!故事里有好多奇奇怪怪的事情,我读得眼睛都睁大了,哇哇地看。

书里的主角,他虽然遇到很多大风大浪,也有很多困难,可是他从来不怕,一直坚持着,不被大风吹倒,真厉害呀!
我觉得,莫言叔叔写得特别好,因为他让我们知道,不管遇到多大的问题,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要像书里的主人公一样坚强。

嗯,虽然我还小,不能像他那样做很多事情,但我可以每天坚持做作业,不怕困难,遇到问题要勇敢面对!就像书里说的:“不被大风吹倒”,我也要像他一样,勇敢地面对每一天!
嘿嘿,我以后要更加努力,做一个不怕困难的小孩,就像莫言叔叔说的那样,不管有多大的风,我都要坚强,不让风把我吹倒!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碎语文学》是一个对谈的整理,由知名作家莫言和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也是文学评论家王尧,于2002年底于苏州的一场谈话;全书以对谈方式呈现,十分忠实地表现对谈当时的氛围;同时也生动地表达了对谈当时的畅快淋漓。

本书可说是以莫言的创作为中心的剥洋葱似的谈话,从莫言的生长背景、童年记忆、成长经历、所受影响、环境变迁等等四面八方来谈他的创作,虽然是一本谈话的整理,却是那全面性地、完整地交代了莫言的创作生命以及他对文学、对小说、对创作的态度和想法,是一本了解莫言、解读莫言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

本书可说是以莫言的创作为中心的剥洋葱似的谈话,从莫言的生长背景、童年记忆、成长经历、所受影响、环境变迁等等四面八方来谈他的创作,虽然是一本谈话的整理,却是那全面性地、完整地交代了莫言的创作生命以及他对文学、对小说、对创作的态度和想法,是一本了解莫言、解读莫言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

除了对理解莫言的重要性之外,本书读来也真是趣味横生,作家的语言果真是充满妙趣,谈起生命一路行来的种种际遇,精彩得有如小说一般。

·查看全部>>人到中年,我除了想努力争做一个坦率的人,我还想努力争做一个谦虚的人。

做一个坦率的人是为了夜里不失眠,做一个谦虚的人是为了能够进步。

至于当代中国小说写作的现状,一个谦虚的人是不会回答这种问题的。

作者简介莫言,山东高密人。

1955年出生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农民家庭,小学五年级辍学回家务农。

十八岁时,到县棉花加工厂做工。

1976年2月应征入伍。

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创作员等职。

1997年转业到报社工作。

2007年10月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

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4-1986)和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1989-1991),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2012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此奖的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等十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欢乐》、《怀抱鲜花的女人》、《爆炸》、《师父越来越幽默》等二十余部,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枯河》、《拇指铐》、《冰雪美人》等八十余篇。

还创作了《红高粱》、《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等话剧、电影文学剧本等。

多部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外文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版。

1987年《红高粱》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根据此小说改编并参加编剧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88年《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文学奖。

根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暖》获第16届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奖。

1996年《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2001年《酒国》(法文版)获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2001年十大好书奖。

2004年4月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04年3月获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1月获第三十届意大利NONINO 国际文学奖。

2006年7月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08年9月获香港浸会大学“红楼梦华语长篇小说奖”2008年10月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纽曼华语文学奖”2009年6月被推选为德国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2011年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查看全部>>媒体评论莫言的历史观,以及富有神话性、传奇性的叙述文体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我感到莫言文学的起点,那就是对在挫折中却顽强生活下去的人的关注。

莫言依然是属于相信“文学”力量的作家。

——桑岛道夫日本静冈大学副教授、中国文学专家和翻译家莫言的作品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南美大文豪马尔克斯,联想到他是在模仿马尔克斯的作品。

但实际上,莫言不是模仿马尔克斯,莫言对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在结合幻想和现实方面他甚至超越了马尔克斯。

——谢尔·埃斯普马克诺奖评委会主席对我而言没有更幸运的候选人了,他的获奖毋庸置疑。

他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作家,可与福克纳比肩。

然而,莫言也让德国文学界见识到中国文人自相矛盾、难以捉摸的特性,也有论者认为这再次表明中国超过想象的复杂面,德国社会需要改变对中国的陈词滥调和刻板印象。

——马丁·瓦尔德国当代文坛大家·查看全部>>目录我想做一个谦虚的人——答《图书周刊》陈年问1999年3月猫腔大戏——与《南方周末》记者夏榆对谈2001年6月选择的艺术——大江健三郎与莫言、张艺谋的对话2002年2月大江健三郎与莫言在中国2002年2月9日~13日与王尧长谈2002年12月一、童年记忆二、黑色精灵三、发现民间四、小说气味五、超越故乡六、域外影响七、碎语文学与《文艺报》记者刘颋对谈2003年9月答法国《新观察报》记者问2003年10月用自己的腔调说话——《新京报》记者采访录2004年4月小说茶座——《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4年5月王书田的辩证法2005年12月李敬泽与莫言对话《生死疲劳》2006年3月关于福冈文化奖答新华社记者平悦问2006年7月莫言八大关键词2006年8月耳朵的盛宴——答《亚洲周刊》记者问2006年9月先锋·民间·底层——与人民大学博士生杨庆祥对谈2007年1月5日意大利共和国报2007年4月答《深圳商报》记者张贺敏问2007年12月韩国每日经济报书面采访2009年3月作家应该爱他小说里的所有人物——与马丁·瓦尔泽对话2009年12月·查看全部>>前言莫言先生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中国文学作品世界性传播的标志性事件。

我社主办的《大家》文学杂志,1994年创刊以来即以“寻找大家,造就大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鼓励和支持中国作家走向世界”为己任。

莫言先生曾应邀主持长篇小说栏目,其主要作品《丰乳肥臀》一经写就,即在《大家》杂志首发,并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1996年)。

其后,我社又出版了莫言先生的长篇小说《司令的女人》和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先生作为中国当代作家的优秀代表,喜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正是我社出版价值追求的梦想成真。

现在,我社经莫言先生授权,携手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推出《莫言文集》精装版,由莫言先生亲为作序,系统收录铸就莫言文学成就的20种作品。

其中包括长篇小说11种(《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红树林》《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中篇小说3种(《欢乐》《怀抱鲜花的女人》《师傅越来越幽默》),短篇小说2种(《白狗秋千架》《与大师约会》),散文(《会唱歌的墙》)、剧作(《我们的荆轲》)、访谈录(《碎语文学》)及演讲录(《用耳朵阅读》)各1种。

其中散文集《会唱歌的墙》为最新修订版,作品收至2011年止;剧作《我们的荆轲》为首次发表的图文版新作。

我社素以“扎根云南,面向世界,聚精汇粹,以文化人”为出版追求,在本届诺奖颁奖之际,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对莫言作品整体检阅与永久收藏价值兼俱的优秀文本,既是我社与莫言先生缘份深化的善果,也是我社文学作品出版的最新奉献。

编辑出版过程集结了我社精锐的编校力量,大家倾尽全力,力求完美呈献。

但出版人皆知,编校工作百密难免一疏,白璧如存微瑕,尚待读者诸公雅正。

·查看全部>>精彩书摘我想做一个谦虚的人——答《图书周刊》陈年问1999年3月陈:我现在知道,《红树林》的故事首先是你为一个电视剧所写,那么电视剧的写作与小说的写作有什么不同?莫:这部小说在我所有的小说中,就创作过程的曲折复杂来说,是首屈一指的。

它作为小说,构思于1995年底,当时我与一个朋友去一个南方的滨海城市采访一家工厂,准备写一篇所谓的报告文学。

我对采访对象没有什么兴趣,却对这个城市的珍珠养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此之前,我就看过有关珍珠加工和养殖的书,这种富有传奇色彩、既是昂贵首饰又是名贵药材的物品引起我很多联想。

有两组画面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一组是青春健美的渔家姑娘裸着身体、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海底采集珍珠;一组是高贵的女人裸着肩头、脖子上戴着璀灿的珍珠项链在灯火辉煌的大厅里翩翩起舞。

我感到这种对比富有深意。

从南方回来后我进一步搜集有关珍珠方面的材料,这些材料有历史掌故、有神话传说、也有纯粹技术方面的。

准备得差不多了,1996年春天,我动笔写这本书,当时的书名叫《珍珠奇谈》,写到大约五万字时,我原来的单位分给我一套房子,在房子问题上我可不敢拖拉,把小说扔到一边,赶快找人装修,然后又忙着搬家,搬完了家就忙着办理转业的事,小说的事根本顾不上了。

转到报社影视部后,就张罗着写了一个十八集的、反映检察官生活的电视连续剧。

剧本出来后,我自己也不满意,于是决定推倒重来。

为了打破这种行业剧的套子,我决定首先应该给故事寻找一个美丽的环境,一个让大多数观众感到新奇的环境,就像电影《红高梁》那片高梁地一样,于是就想到了南方的珍珠养殖。

我与两个同事去了广西的珍珠之乡,在哪里意外地发现了一大片红树林。

红树林是生长在海里的树林,过去我在资料上见过,但到了实地一看,感觉大不一样。

当时就决定,检察官的故事应该放在珍珠里,珍珠的故事应该放在红树林里。

剧本写完后,大家都比较满意,我自己甚至有点得意,我认为还没有一个写电视剧本的舍得像我这样在一部十八集的戏里浓缩进去这样多的东西。

去年九月,剧组去广西拍摄,我坐在书桌前,重新面对《珍珠奇谈》,连续半个月,我没有在原稿停住的地方往前推进一步,我感到自己处在了一个分岔的路口,无法按照原先设定的道路前进了。

我舍弃不了《珍珠奇谈》,但前边的《红树林》又在强烈地诱惑着我。

最终我决定走一条中间道路,在《珍珠奇谈》和《红树林》之间左顾右盼,我希望能够左右逢源,但难度很大。

写到大约一半时,我索性在一个章节里把《红树林》全部解决,然后从容地讲《珍珠奇谈》。

电视剧本与长篇小说的创作不是一回事,但也不是绝对的没有关系。

长篇小说好象一颗大树,而电视剧本则像一套家具。

用大树造成家具比较容易,但要把一套家具复原成一棵大树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的这次创作就有点像把家具复原成大树的妄想,虽是妄想,但也充满恶做剧般的乐趣。

搞到一半时,我不得不把那些家具全部劈碎,圈成了一个栅栏,然后在栅栏里重新栽了一棵树。

陈:前些天你对我说,现在把小说写“好看”就是你对自己的最高要求了,如何理解这里的“好看”?或者说,是否认为自己过去的小说“不好看”?莫:关于小说的“好看”和“不好看”,看起来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其实是个很模糊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