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合集下载

绪论

绪论
1996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二卷本,上海古籍出
版社,1979年版。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七卷本 —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1995 —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教程》一卷本 —李壮鹰、李春青《中国古代文论教程》高教2007 —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1981 —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1980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2001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1981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卷本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年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世纪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
夫史以传信,所贵于史者,贵能为忠实之 记载,而非贵其有丰厚之情绪也;夫然后不偏 不党而能持以中正。推论之,文学史非文学。 何也?盖文学者,文学也。文学史者,科学也。 文学之职志,在抒情达意;而文学史之职志, 则在纪实传信。
《论语》问“仁”
《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 《论语·颜渊》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 Nhomakorabea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文:
《说文·文部》:“文,错画也,象交文。凡 文之属,皆从文。无分切。”
《易·系辞传》:文相杂,故曰文。 《周礼·天官·典丝》:“供其丝纩组文之物。”
注曰:“绘画之事,青与赤谓之文。”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释名·释言语》:“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
集团出版2001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课件
9
论诗诗
杜甫《戏为六绝句》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10
欧阳修《六一诗话》
诗话
Hale Waihona Puke 南宋吕本中《紫微诗话》11
评点
南宋以后,诗文评点 小说和戏曲批评
12
作业
1.翻阅2-3本选本(古人选本),拍下其可以作为文学批评材料的 内容。
2.找一本诗格,拍下其目录,了解其内容。 3.找到至少3首论诗诗,并解释。杜甫《戏为六绝句》除外。 4.翻看几部诗话,拍下封面和目录。 打印稿,需要拍照
四、思考能力的培养
《论语·子张》第十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宋)王熙元推阐: 唯有博学,才能会通;唯有笃志,才能成功;唯有切问而非泛
问,才不至于落空;唯有近思而非远思,才不至于徒劳无功。
14
诗言志
《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 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合。……”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小人见矣。 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读君
诗,亦知君为人。
17
反面材料
“文如其人”说
梁简文帝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

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史;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态。

教学重点: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教学难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教学学时:2学时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性质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五小分支为指导,结合学科发展实际,辨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论)课程命名的优劣。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1、历史悠久。

2、内容丰富。

3、富有特色。

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1、“五四”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

郭绍虞在《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文中回忆自己写作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缘起时说:“五四时期,我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了,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写一部中国文学史。

后来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文艺理论的材料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也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方面而写起中国文学批评史来了。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郭绍虞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时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陈中凡、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等都是当时声望颇著的文学史家,所以文学史编撰对文学批评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曾于1916年来华留学两年,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对批评史的个案研究已经起步许多报刊都刊登有关批评史的研究文章,铃木自然受到一些濡染和启发。

1925年铃木出版《支那诗论史》(实为三篇长文:《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由日本京都弘文堂刊行,并很快由北新书局易名为《中国文艺批评史》出版了汉译本,比国内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出两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资料

中国⽂学批评史复习资料资料⽂学批评史摘录绪论1.中国⽂学批评史发展历史2.中国⽂学史特点A形态灵活多样a专著:“话”《六⼀诗话》欧阳修b散件:序跋、书、信、笔记c特殊形态:评点(章法)、选本《古⽂观⽌》B.受儒释道⽂化的影响(⽂化背景)诗教说意韵说的内容贯穿始终意境“兴”C.思维⽅式与批评⽅法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征a.直觉思维,形象阐释⽂学关联b.范畴批评⽓c.主观性强先秦⽂学批评1⽂史哲部分—创作、批评2.诗、乐、舞⼀体3.⽚断⽂,⽂学,泛指学术、⽂化。

①⾃然之⽂,纹理→⼈⽂→学术孔门四科3.以乐为核⼼的礼治、诗教观念。

P13《季扎观乐》⽤社会、政治的眼光去看“诗”三百,看做是社会和政治的反映。

诗渐渐独⽴于乐之外,歌词本⾝具有独⽴的作⽤,⽽教化的观念仍被延续。

⼦⽈诵诗三百,援之以及,不达;使于四⽅,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诗⾔志—是⽐较完整的观念表达,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普遍观念。

最早见于《今⽂尚书-尧典》“诗⾔志,歌⽤⾔,声依永,律和声……”P11⼀、关于志的内涵—1前⼈关于志的观点①排斥个⼈情感因素、与政治教化相关联的志,意思想怀抱。

②及=即情,情志⼀体,泛指⼈的情感。

(郭绍虞)2.⽂字训诂志,怀抱之意。

3.志的内涵随社会⽂化发展⽽变化①上古时期诗乐舞⼀体时代。

志,群体,普遍观念。

②礼乐制度确⽴后,“志”与政教、⼈伦规范相关的志向怀抱。

《墓门》P10③个体表达情意的突出,从屈原开始,“⼀⼰之穷通出处”⼆诗⾔志的内涵1作诗陈志王使公卿献诗以测其志。

—左传例⼦。

硕⼈清⼈黄鸟2赋诗⾔志,断章取义P11 3.以诗观志P12 4.教诗明志,引诗证志三诗⾔志的意义1,。

内容丰富,反映了普遍观念2.作为纲领,贯穿先秦两汉的诗学①创作论,物感说:思⽆邪。

发乎情⽌乎礼②审美效果和社会公⽤⽅⾯来说,诗教,社会责任兴观群怨③达志的⼿段,《诗⼤序》-赋⽐兴④从读者⾓度看如何正确接受诗中所⾔之“志”,孟⼦的知⼈论世。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

1、中国古代社会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 中国古代文论大约产生与公元前8世纪,与中 国封建社会的发生、发展是一致的。
▪ 中国封建社会的早熟性、漫长性,在整个世 界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
▪ 与封建社会的发展一样,中国古代文论的产 生与发展是四平八稳的。中国古代文论至少 到盛唐时期,文论的概念体系、范畴体系已 经定型,这以后的一千多年,没有体系上的 突破与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讲 绪论
周口师范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
▪ 这门课的最早命名,是1927年陈钟凡先生出的 一本书《中国文学批评史》。
▪ 陳鍾凡(1913年入北大哲学系) ▪ 《中國文學批評史》(1927年上海中华书局) ▪ 時間上最早,比較簡略。這部著作主要是根據
《四庫全書》詩文評提要和史書的文苑傳撰寫的。
羅根澤
▪ 《中国文学批评史》周秦 漢魏南北朝部分,北京人 文书店,1934年。
▪ 1943年改由商务印书館重 印,分《周秦两漢文学批 评史》、《魏晉六朝文学 批评史》、《隋唐文学批 评史》、《晚唐五代文学 批评史》四册。解放後撰 寫宋代部分,全書分三冊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方孝岳(1899—1973)
▪ ②中国哲学铸就了中国古代文论点悟式的品 格
▪ ③在中国哲学影响下,中国古代文论形成了 一种对艺术方法的别致看法
3.中国文学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是研究各种文学现 象的,文学的发展状况,深深地影响到文学 理论。
▪ ①文学语言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 从汉代开始,文学语言开始和口语脱离,以
▪ “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学理论的最高准则
▪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 一种观点,基于这种哲学观点,在文学理论上也 十分强调“天人合一”,并进而发展成为文学理 论的最高准则。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近代绪 论【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近代绪  论【圣才出品】

绪论0.1复习笔记一、鸦片战争至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诗文批评(一)鸦片战争时期的诗文批评1.开明知识分子文学新变的主张(1)背景及原因:l9世纪中叶前后外国资本势力侵入,农村自然经济加速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滋长,封建阶级也产生了分化,部分开明知识分子发出改革内政、取法西方、抵抗侵略的呼声,也提出文学新变的主张。

(2)首开风气的人物:龚自珍、魏源①龚自珍的文学主张a.在文学上揭橥“尊情”“宥情”,以充分抒写情感和完满地解放个性为创作首要条件;b.提出以“受天下之瑰丽而泄天下之拗怒”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要求文学作品集中反映客观世界的美好事物和表达广大民众强烈心声。

②魏源的文学主张a.具体观点:魏源认为诗文纂辑具有“考治”、“辨学”、“合听”、“合观”作用,强调诗歌的“言志”、“发愤”与“比兴”手法的结合,表现出对文学作品政治意义的重视和一定的民主思想。

b.评价:他以“其道常主于逆”来评定龚自珍的学术和文章,更鲜明地显示出他们追求变革现实的精神。

③对龚自珍、魏源文学主张的评价:龚、魏在学术上都属于“托古改制”的今文学派,文学上既崇尚创新,也涂着复古的色彩。

(3)其他代表①冯桂芬突出诗歌在沟通“上下之情”方面的作用。

②王韬强调“自抒胸臆”,表现自我。

2.桐城派“姚门高第”的文学思想(1)方东树捍卫桐城文统表现出相当坚决的态度,并以桐城论文方法论诗;但也承认“文无古今,随事以适当时之用而已”。

(2)姚莹注意时事及与龚自珍、魏源思想交流,论文尚“奇”,注重“经济世务”的内容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曾国藩致力于支撑桐城文统,联络了一批文人,称为湘乡派①曾国藩的具体观点:他注意文学的“怡悦”作用,又突出“经济”与“雄奇瑰丽之文”以补救姚鼐文论首标“义理”的空疏和文风偏于庸弱之弊。

②湘乡派的总倾向:力图重振奄奄待绝的桐城旧门楣。

③湘乡派中有的成员和弟子如郭嵩焘、吴汝纶的文艺评论中也是有某些较好见解的。

(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诗文批评1.太平天国时期的诗文批评(1)太平天国曾猛烈地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采取过严厉而简单的禁书运动。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绪论第一部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之成立1906年,章太炎(1869-1936)在日本东京讲授《文心雕龙》1913-1918年,黄侃(1886-1935)首先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23年,范文澜(1893-1969)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34年秋,陈子展(1898-1990)在复旦大学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1958年,高教部批准成立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研究室,主任郭绍虞(1893-1984),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史研究。

郭绍虞从同济大学调入,刘大杰(1904─1977)从暨南大学调入,朱东润(1896-1988)从沪江大学调入,兼之已有的陈子展、赵景深(1902—1985)、王运熙,共同构成复旦文学批评史的中坚。

中宣部周扬(1908-1989)在《文艺报》1958年第17期发表《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第一次公开批评了对苏联文艺及理论的崇拜,倡议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要继承借鉴民族的文学遗产,以便在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去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1959年,周扬提出建立马列文艺理论,指示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各编一套批评史与文论选,开展竞赛。

周扬亲自分派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先秦至隋唐五代,王运熙执笔,刘大杰修改润色)。

这两种高校统编教材,确立了复旦大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核心地位。

196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以这套三卷本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为教材,在高年级开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门课程,这在新中国的高校文科教学中是首创之举。

也是从这一年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郭绍虞先生、朱东润先生、刘大杰先生都挂牌招生。

1979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作了较大的修订增补,主要是增加了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和近代部分的文学理论,这大大补充了原书范围、结构上的不足,原先的三卷本也因此扩为四卷本。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

A.意境说 B.文气说 C.兴趣说 D.神韵说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

A.夏承焘 B.王国维 C.况周颐 D.唐圭璋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

A.金圣叹 B.张竹坡 C.朱彝尊 D.刘辰翁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是()。

A.意境说 B.文气说 C.教化说 D.神韵说 E.兴趣说2、重要的文学评点有()。

A.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 B.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C.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D.刘辰翁的《水浒传》评点E.毛宗岗的《金瓶梅》评点三、填空题:1、1927年,____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_____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性质。

2、中国文学批评史兴起的原因何在?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五、论述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2、论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单项选择题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

A.儒家 B.道家 C.佛家 D.墨家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

A.朱光潜 B.朱自清 C.王国维 D.陈中凡二、多项选择题1、由孟子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有()。

A.以意逆志 B.品第高下 C.知人论世 D.神韵说 E.文质彬彬2、荀子开后世()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A.自然 B.文质 C.明道 D.征圣 E.宗经3、提出“诗言志”命题的先秦典籍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1)
(一)文学界说
1、文学观念演进期。 《论语·先进》: “文学:子游、子夏。” “文学”实为 “文章博学”之意。在周秦时期,所谓 “文学”,是最广义的文学观念,即指古 代文献,包括孔子所传播的儒家经籍 《诗》、《书》、《礼》、《易》、《春 秋》等,与近代意义上所谓“文学”者大 相径庭。
(一)文学界说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文学” 和“文章”也分开了。他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 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 称之为“学”或“文学”。
到了魏晋南北朝,对“文学”认识更清楚,看作学 术中间的一种,遂有所谓“经学”、“史学”、 “玄学”、“文学”的名称,而“文学”中,又区 分“文”、“笔”。“文”是美感的文学,“笔” 是应用的文学;“文”是情感的文学,“笔”是理 智的文学。那么,“文”“笔”之分也就和近人所 说的纯文学、杂文学之分有些类似了。
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学科筹建(1)
1、1914-1919年,黄侃先生在北京大学开讲 《文心雕龙》,讲稿即后来出版的《文心雕龙札 记》。
2、铃木虎雄编撰的《中国诗论史》于1925年由 日本京都弘文堂书房出版,之前已有论文陆续发 表。
3、1927年陈钟凡先生编撰的《中国文学批评 史》,于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筚路蓝缕,视野开 阔。惜全书只有7万字左右,难以展开,这是国内 最早出版的文学批评史。
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学科筹建(3)
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郭绍虞先生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自先秦至北 宋)。1947年,郭绍虞先生的《中国文学 批评史》下册出版,叙南宋至清末的文学 批评。全书70余万字,把中国文学批评的 发展分为三期八段。
1943年,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大纲》由开明书店出版,其叙述上起先秦, 下至清末。
(一)文学界说
3、文学批评完成期。 第一阶段,南宋金元。未建立新的体系。 第二阶段,明代。门户分立,互相攻击,
重在偏胜。 第三阶段,清代。 集大成性。
(一)文学界说
综上所述,在我国历史上,“文学”有以 下这些概念:
1、广义的文学——包括一切的文学。 2、狭义的文学——包括诗、小说、戏剧及
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学科筹建(4)
在学科建立之初,除各种《史》的编撰外,大量的 专题研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将学科研究引向深入。 如:
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1912年的《宋 元戏曲史》;
1913年廖平的《论<诗序>》,陈寅恪的《四声三 问》;
1916年刘师培的《文笔辞笔诗笔考》; 1919年王肇祥的《文笔说》; 1947年逯钦立的《说文笔》。
学科筹建(3)
1934年,北平人文书店出版罗根泽的《中 国文学批评史》,但仅至六朝而止,其后, 罗根泽又加以增改,于1943年至1945年 间由商务印书馆陆续以分册的形式出版 《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魏晋六朝文 学批评史》、《隋唐文学批评史》、《晚 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也仅至五代而已。 1957年,重新编定为《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二) 后来续写的第三册两部分,为 罗根泽辞世之后的1961年才出版。
(一)文学界说
2、文学观念复古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隋唐五代;第二期为北宋。
第一期取消了六朝“文”“笔”之分。他 们以“笔”为“文”,所以,反对骈俪, 看不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讲藻饰、音节而言之无物的文章; 重在内容,主张明道。
北宋的一些道学家,完全重道轻文,主张 文以载道,主张为道而作文,于是不是以 “笔”为“文”,简直是以“学”为文。
(一)文学界说
第四,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文学在特定的 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乃是阶级斗争、 民族斗争、政治斗争的工具。
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学科筹建(3)
4、20世纪30年代,郭绍虞、罗根泽在北 京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朱东润先生在武 汉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并各有著作 行世。中国学术界一致认为,三人可称为 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新学科的奠基者。
1936年马鉴先生在香港大学讲授文学批评 史。
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美文。 3、折中义的文学——包括诗、小说、戏剧
及传记、书札、游记、史论等散文。
(一)文学界说
新的文学本质及其审美特征论: 第一,从哲学的角度看,文学乃是克服异
化,使人性暂时获得复归的一种艺术手段。 第二,从价值学的角度看,文学就是人学,
是人的心灵学、性格学,是人的思想情感 与人格精神的艺术表现。 第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文学是苦闷和 欢乐的象征,是人在心灵即内心感情活动 的艺术升华。
中国文学理论 批评史
绪论
教学目的
本课程要求我们对中国历代学术思想、文 学观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文学思潮 与文学批评著述的是非得失,重新进行科 学的审视与正确的判断,得出当今文学理 论批评可资借鉴的结论,并引导学生在文 学理论批评领域中自由驰骋,努力培养千 百万博通古今、学贯中西的文学理论批评 家。这就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建设与本 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
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学科筹建(3)
就这四部著作而言,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的是郭绍虞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与 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5、除此之外,尚有: 1934年出版的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 1936年朱师维的《中国文艺思潮史略》 1946年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
一、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学科筹建(2)
南京地区的一些学者首先在大学里开设《中国文学 批评史》课。胡小石先生在金陵大学讲授中国文学 史时,开始积累中国文学批评史方面的材料,陈钟 凡先生则在东南大学开设此课。胡小石和陈钟凡是 两江师范学堂的同学,两人在南京一起筹划中国文 学批评史的建设,经常交换资料与心得,其后陈钟 凡先生将讲义交付中华书局任职的左舜生,并立即 出版。胡小石先生在金陵大学讲授此课时本来也打 算编撰一种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但仅完成稿 本而未及定稿,其后因时局动荡而被迫停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