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全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1)

合集下载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六年级上册科学习题课件-复习资料一(工具与机械) 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习题课件-复习资料一(工具与机械)  教科版

A.轮轴
B.定滑轮
C.斜面
40、下列( C )没有应用斜面原理。
A.盘山公路 B.楼梯 C.刀具的刀口 D.螺丝刀
41、拉链是( A )原理的一种应用。
A.斜面
B.杠杆 C.轮轴
D.滑轮
42、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去用的力都( B )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的力。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费力于
三、判断题
38、定滑轮能( 改变力的方向 )但( 不能省力 );动滑轮不能
( 改变力的方向 ),但能( 省力 )。 39、定滑轮和动滑轮的( 作用 )不相同。 40、定滑轮是个( 等臂杠杆 )。 41、人们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动滑轮)来帮助搬运。
42、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43、由于滑轮组里有动滑轮,所以可以(省力)。 44、由于滑轮组里有定滑轮,所以滑轮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45、滑轮组的动滑轮越多就越( 省力 )。

A.机械 B.简单机械 C.杠杆原理 D.轮轴原理
9.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C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杠杆。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近于 10.使用开瓶器打开汽水瓶的过程中运用了( A
)简单机械。
A.开瓶器 B.杠杆 C.汽水瓶 D.省力杠杆
11、下列机械中属于轮轴的是( C )。
55、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 密 ), 旋进木头时越( 省力 )。 56、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应用了斜面的原理,例如( 斧头 )、(菜刀 )。
57、自行车的车把属于 轮轴 的简单机械。 58、自行车车把的作用是 省力 和轻松控制方向。 59、刹车属于 杠杆 的简单机械。 60、自行车的刹车部分可以(省力)。 61、自行车上的螺丝和螺帽属于( 斜面 )的简单机械。 62、自行车后车架的弹簧夹属于( 杠杆 )的简单机械。

小学科学六年级总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六年级总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六年级总复习资料小学科学六年级总复习资料随着小学生的学习进程,六年级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最后一年。

为了帮助孩子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总结归纳,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小学科学六年级总复习资料。

一、物质与能量物质与能量是科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六年级科学学习的重点。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例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以及物质的溶解、凝固和融化等变化过程。

在能量方面,我们可以复习一下能量的传递和转化,例如热能、光能和声能等。

二、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有趣且实用的科学领域。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生物的特征和分类,例如植物和动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此外,我们还可以了解一些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例如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等。

三、天体与地球天体与地球是一个广阔而神秘的领域。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复习一下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的特点,例如地球、月球和太阳等。

我们还可以了解一些与天体有关的现象,例如日食和月食等。

四、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等。

五、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为什么冰会融化和为什么水会沸腾等。

通过以上的总复习资料,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全面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科普读物和科学实验来拓宽孩子们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六年级总复习资料的编写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希望这份总复习资料能够对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有所帮助,让他们在六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024冀人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一)综合测试卷(含答案).doc

2024冀人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一)综合测试卷(含答案).doc

冀人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一)综合测试卷(总复习)一、认真填空。

(20分)1.天然气作为一种的能源,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还成为的首选燃料、优质的汽车燃料。

2.北京大兴留民营村大力发展。

3. 、等是地球上已经灭绝的古生物。

4.人类需要生物,对生物资源的破坏会给人类造成,我们要多种多样的生物。

5. 是开发利用沼气最早的国家之一。

6.依据测试与评估报告,诊断车模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订改进方案,不断对车模进行优化和改进。

7. 能、能、能、能、磁能、热能等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8.有些不能迁移的动物,用的方式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9.我国的滨海砂矿十分丰富,也很多。

10. 垃圾是腐烂的生物质废弃物,包括剩菜剩饭、瓜皮果核等。

二、准确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20分)1.有的人食指比无名指长,有的人食指比无名指短。

()2.伴随着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不用担心能源缺乏,也不必节约能源。

()3.电磁起重机通电时,磁能转换为电能,可吸起钢铁。

()4.世界上没有废品,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5.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的。

()6.我们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小组的设计方案,预测创意车模的使用效果。

()7.家庭和工业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8.地热能是不可再生能源,所以不能过量开采。

()9.始祖马被认为是马家族中最早的成员,它体长仅60厘米,身高也只有20厘米左右。

()10.冬眠动物长期不吃东西会被饿死。

()三、正确选择。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20分)1.下列不是太空椒特点的是()。

A.果大色艳,籽少肉厚B.吃起来是清香润滑、营养丰富C.产量减少了2.下列关于冬眠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冬眠是动物适应大自然变化的一种生理现象B.所有的动物都要冬眠C.冬眠时,动物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会大大减少3.每千克氢燃烧后的热量,约是汽油的()倍。

六年级科学下册试题期末复习一 放大镜的使用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试题期末复习一 放大镜的使用教科版

放大镜的使用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至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2、照片中的图像被放大了,还会看到彩色照片是由许多彩色点组成的。

3、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能看到更多的细节4、放大镜是一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大的装置,有镜柄和镜片组成。

其镜片是透明的,中间较厚,四周较薄。

5、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①当镜片中央凸起的程度一样时,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图像的倍数与放大镜镜片的大小无关②放大镜镜片的凸度越大,其放大物体图像的倍数就越大6、凡是和放大镜具有同样结构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的观察1、苍蝇可以在光滑垂直的玻璃上爬行的原因苍蝇脚的特殊构造使它能自由地在光滑垂直的玻璃上爬行。

2、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节①蝇的复眼蝇的头部上方两侧各有一只复眼。

每只复眼都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②蟋蟀的耳朵蟋蟀的耳朵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外形为椭圆形或缝隙状,长在前足的内侧③昆虫的触角蟋蟀、蝗虫的触角是丝状的;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蚂蚁的触角是膝状的④蝴蝶的翅膀蝴蝶的翅膀上密密地覆盖着一层彩色的小鳞片。

如果我们用手摸一下蝴蝶的翅膀,手上就会沾上鳞片粉末,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昆虫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眼睛分为复眼和单眼,复眼有许多小眼组成;耳朵有各种各样的外形,在身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触角的形状各不同;蝴蝶的翅膀上有许多小鳞片,那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4、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蚜虫的大小和颜色:针眼大小,像小米一样密密麻麻的,有黄色、绿色和红色等蚜虫如何进食:用嘴刺入植物的嫩枝吸食汁液草蛉的幼虫怎样吃蚜虫:用嘴前的那对镰刀抓住蚜虫,然后用左右的上下颚刺入蚜虫体内吸食它的体液。

蚜虫个体小,在嫩枝上吸食汁液,它的口器是刺入式口器练习:1、放大镜的第一种使用方法:观察对象不懂,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和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小学六年级上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

小学六年级上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小学科学六年级复习资料(完整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复习资料(完整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毕业班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填空1·1、能发光的物体有。

1·2、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

2·1、光照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的方传播方向,反回去了。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2、光反射物体的本领(有强有弱)。

物体表面颜色越(浅),反射光的本领越(强);物体表面颜色越(深),反射光的本领越(弱)。

2·3、光从一个透明物体进入另一个透明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3·1、我们平常使用的镜子,表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3·2、把各种物体放在平面镜前,相同点是平面镜里的像都与物体(左右相反)。

3·3、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4·1、像放大镜的镜片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

4·2、凸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4·3、凸透镜有(放大物体、会聚光线、使物体成像)的作用。

4·4、利用凸透镜成的像都是(倒像)。

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扩大)的像。

4·5、凸透镜的用途:可用做放大镜、照像机、幻灯机、电影放映机、摄像机的镜头。

4·6、照像机镜头中的凸透镜有(使物体成像)的作用。

5·1、眼球可分为(瞳孔、视网膜、晶状体、视神经)。

5·2、6·1、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散成(赤、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6·2、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7.1、花山岗岩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全套
本文档提供了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的全套资料。

以下是各个章节的复内容:
第一章:物理与化学
- 描述物体的颜色和光线对其颜色的影响
- 简单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物体的反射
- 知道一些物体的不同颜色是由于反射光的不同
- 通过实例了解物体的颜色可以通过改变光线的颜色或改变被照射物体的颜色来改变
第二章:动物和植物的繁殖
- 了解雄性和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官及其作用
- 了解动物的生殖方式及具体例子
- 描述植物的繁殖方式及具体例子
- 了解植物的不同部位对繁殖的作用
第三章:人体运动
- 了解人体的骨骼和肌肉系统
- 描述不同关节及其作用
- 了解人体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基本原理
- 简单了解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
- 描述地球的构造和特征
-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简单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及各种天体的特点
- 了解地球的自然灾害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以上是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的全套内容。

希望这份资料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巩固知识,取得好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资料工具与机械一.使用工具在工作时能使我们方便或省力的装置叫做机械,机械包括机器和工具,工具是能使我们方便和省力的简单机械 二.杠杆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2、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可以省力。

在生活中常见的可以省力的杠杆有撬棍、压水井的压杠等。

可以省力的杠杆类工具有:老虎钳、羊角锤、开瓶器、裁纸刀、杠秤等。

3、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生活中的应用有跷跷板、天平、装订机等。

4、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但可以省距离,生活中的应用的工具有:火钳、夹子、筷子、镊子。

5、剪刀是一个阻力点会移动的杠杆,人体的小臂骨是费力省距离的杠杆。

三.轮轴1、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2、使用轮轴可以省力,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3、生活中使用的轮轴有汽车方向盘、自行车脚蹬子、水龙头开关、辘轳、门锁把手、钥匙等;轮轴类的工具有螺丝刀、扳手。

四.滑轮1、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旗杆顶端的滑轮是定滑轮。

2、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3、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装在一起,就形成的滑轮组。

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

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塔式起重机上使用了滑轮组。

4、滑轮组中的滑轮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五.斜面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使用斜面可以省力。

2、斜面越长,或斜面高越短(即斜角越小)斜面越省力。

3、山路修成盘旋状,刀具到越薄越锋利,都是斜面省力的实例。

楔子、刀刃、螺丝等都是斜面。

4、螺丝的螺纹越密,拧动螺丝时越省力。

六.机器1、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快,使用力气大。

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慢,使用力小。

七.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1、刹车手柄和刹车杆上使用了省力杠杆。

2、车把和脚蹬子上使用轮轴。

3、螺丝是斜面。

形状与结构 一.抵抗弯曲1、横梁比柱容易弯曲和断裂。

2、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材料的种类、长短、形状有关,横梁立着放比平着放的抗弯曲能力要大。

3、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纸梁的宽度,抗弯曲能力增强)。

4、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纸梁的厚度,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为什么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L 、V 、T 、工”字等形状,实际上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虽然降低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厚度就大大地增加了抗弯曲能力。

2、同样多的材料,做成空心的管状比做成实心的棒状抗弯曲能力更强。

三.拱形的力量1、拱形结构可以把承受的压力向外、向下传递给相邻的部分,使各部分结合得更加紧密。

2、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的推力,抵住这个力,拱形就可以承受很大的重量 四.找拱形1、圆顶形和球形都可以看成拱形的结合,他们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的推力。

球形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2、饮料瓶最厚的地方是瓶口,最薄的地方是瓶身,周围都有拱形的凹凸。

3、生物中有很多拱形,人的头骨、足躬、肋骨,贝壳,动物的卵,龟壳等都是拱形。

五.做框架1、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是最基本的框架,三角形框架有不易变形的特点(具有稳定性)。

2、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使用框架结构不但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抗风能力强。

六.建高塔1、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2、框架结构的铁塔特点有:A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B 、小框架为三角形;C 、抗风能力强。

七.桥的形状与结构1、常见的桥梁结构有:拱形结构、直梁柱结构、框架结构、斜拉结构、拉索结构、浮桥。

2、拉索结构最大优点是跨度大,框架结构最大优点是可以节省材料,拱形结构最大优点是承重能力强。

能量一.电和磁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导线通电后周围有磁性。

2、线圈通电后有磁性,线圈的圈数越多,磁性越强。

二.电磁铁1、由铁芯和线圈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电磁铁通电后有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正负极接法和线圈的绕线方向有关。

电池正负极接法或线圈的绕线方向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都会改变。

三.电磁铁的磁力1、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磁铁线圈数多少有关:圈数多,磁性强,圈数少,磁性弱。

2、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池的节数有关:电池节数多,磁性强,电池节数少,磁性弱。

四.神奇的小电动机1、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由外壳、两块弧行磁铁、转子、后盖、换向器组成。

2、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3、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使转子转动。

(电动机的转子是一个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与弧行磁铁相互作用,使转子转动。

)4、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能转化为动力,即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5、转子的转动速度与电池节数多少有关系。

五.电能与能量1、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2、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机械能、化学能等,其中电能属于二次能源,各种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所有家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转化器,其功能是把电能转化其他形式能量而利用。

六.电能从哪里来?1、电的来源有电子、干电池、电瓶、发电厂。

2、发电机的功能是把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

3、发电厂有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地热发电、潮汐发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生物发电。

七.能量与太阳1、煤的形成:2—3亿年前,地球上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生长茂盛,在湖泊和海地有大量植物的堆积,并被泥沙覆盖起来,时间久了,泥沙越来越厚,植物越埋越深,这些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同时受到高温,高压的影响,经过亿万年就变成了煤。

2、所有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

3、煤、石油、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我们可以利用新能源的方法有:挖沼气池,利用风力、水力、地热、太阳能发电。

生物多样性一.校园生物大搜索1、我们周围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2、校园中的动物有麻雀、蚯蚓、蚂蚁、蜘蛛等;植物有小叶黄杨、女桢、桂花树、樟树、荷花玉兰、月季等。

二.校园生物分布图1、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2、我国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我国的国宝)、白鳍豚、扬子鳄、藏羚羊、金丝猴、丹顶鹤、红腹锦鸡,白头叶猴,黑颈鹤等。

3、我国的珍稀植物有;银杉、水杉、银杏(植物中的大熊猫)、珙桐(鸽子树)。

三.多种多样的植物1、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2、植物的分类方法:A、根据是否开花可以分为开花植物与不开花植物;B、根据生活环境可分为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C、根据茎可以分为草木植物与木本植物;D、根据用途可分为粮食、蔬菜、水果、药材……;E、根据是否落叶分为落叶植物与常青植物;F根据根茎干形状可以分为乔木,灌木与藤本植物。

3、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

青萍是最小的开花植物。

4、不开花植物包括藻类、蕨类、苔藓类植物。

5、菌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而靠吸收其他生物体内或土壤里的养料而生存。

四.多种多样的动物1、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

2、动物分类:脊椎动物(可分为:鱼类、鸟类、爬行类、哺乳类、两栖类。

)无脊椎动物(可分为:软体、环节、线形、条形、扁形、腔肠动物。

)五.相貌各异的我们1、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2、生命个体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性状特征造就不同的生命。

六.原来是相关联的1、动、植物都有一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结构。

2、生物的形状结构是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七.谁选择了他们?1、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身体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2、同一种生物,愈冷的地方,个体愈大,身体愈接近球形,耳朵、腿等外部器官愈小。

)3、环境改变,动物的身体结构也会有所改变4、大自然根据“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选择改变着生物,这是自然选择。

5、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也在选择改变着生物,这是人工选择。

6、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命的多样性。

八.生物多样性的意义1、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2、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价值、药用价值、科学价值、欣赏价值。

4、生态平衡图:动物(消费者)提供食物提供食物植物(生产者)微生物(分解者)提供养分5、生物之间普遍存在食物关系,这种关系叫食物链(或食物网)。

6、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必然会破坏环境,反过来影响生物的生存。

7、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生物的生活环境。

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

8、每年的5月22日被称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条约》于1993年正式开始实施。

9、生存是生物的基本权利,,生物生存是自然赋予的权利,而不是人类赋予的权利。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