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73389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分级防备管理制度一、一般防备:合用于一般门(急)诊、一般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恪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仔细履行手卫生。
二、一级防备:合用于发热点(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恪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恪守消毒、隔绝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需时隔绝衣、戴乳胶手套。
分诊台的护士能够不穿隔绝衣。
4、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刻进行手冲洗和消毒。
手消毒用迅速手消毒剂揉搓1-3分钟。
5、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理,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备。
三、二级防备:合用于进入留观室、隔绝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恪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接触从病人身上收集的标本、办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件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2、严格恪守消毒、隔绝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进入隔绝病房的医务人员一定戴医用防备口罩,工作帽、穿工作服、隔离衣、必需时穿鞋套。
4、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5、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备面罩。
6、严格依据地区管理要求,正确穿着和脱摘防备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备。
四、三级防备:合用于为实行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进行有创操作人员。
除二级防备外,还应该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备器。
五、穿着防备用品应依据的程序:1、洁净区进入潜伏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备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伏污染区。
手部皮肤损坏的戴乳胶手套。
2、潜伏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绝衣→戴护目镜/防备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六、脱摘防备用品应依据的程序:1、医务人员走开污染区进入潜伏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绝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备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伏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件分别搁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从潜伏污染区进入洁净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备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洁净区。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指导原则及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指导原则及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职业暴露风险,为了有效地保护他们的安全和健康,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指导原则及职业暴露的相关内容。
1.分级防护指导原则(1)根据感染风险等级进行分类。
将医务人员分为三个等级: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
高风险人员主要包括与疑似或确诊感染者密切接触的医生、护士等;中风险人员主要包括与患者有直接接触但没有确认感染的医务人员;低风险人员主要包括与患者有间接接触的医务人员。
(2)根据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高风险人员需要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装备,如医用隔离衣、帽子、口罩、防护眼镜、手套等;中风险人员需要佩戴医用口罩、帽子和手套;低风险人员只需要佩戴医用口罩即可。
(3)加强职业暴露管理和培训。
医院需要建立职业暴露管理机制,包括暴露事件的报告、登记和跟踪;同时,要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4)定期评估和调整防护措施。
根据疫情变化和医务人员暴露风险的变化,定期评估和调整防护措施,保持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2.职业暴露(1)血液暴露。
医务人员在处理患者的血液样本、实施静脉采血、注射药物等操作时,容易发生针刺或其他血液暴露事故,从而引发血液传播的感染病。
为了预防这类事故的发生,医务人员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并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装备。
(2)呼吸道暴露。
在处理可能感染病原体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容易通过患者的呼吸道接触到病原体。
为了预防呼吸道暴露,医务人员需要佩戴符合标准的口罩,并注意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
(3)皮肤暴露。
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常常会接触到患者的皮肤和体液等。
为了预防皮肤暴露,医务人员需要佩戴手套,并注意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4)粘膜暴露。
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容易通过眼睛、口腔等粘膜直接接触到病原体。
为了预防粘膜暴露,医务人员需要佩戴护目镜和口罩。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措施一、分级原则:1.按病人的传染性强弱和医疗行为的风险程度分级;2.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接触对象等进行分级;3.不同级别的医务人员应采取相应级别的防护措施。
二、分级标准:1.低风险级别:病人的传染性低,医疗行为相对安全,医务人员的接触病人的机会较低。
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消毒,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态;(2)穿戴工作服或独立外套,在工作结束后应进行清洗和消毒;(3)佩戴口罩,特别是在约病人时和在一米范围内接触病人时;(4)遵循规范的医疗操作程序和感染控制相关要求,减少医疗风险。
2.中风险级别:病人的传染性中等,或医疗行为相对危险,对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较高。
防护措施:(1)佩戴医用口罩,特别是在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进行气管插管和吸痰、有可能产生气溶胶传播的操作时,应佩戴高效过滤的N95口罩;(2)戴手套,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病人体液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3)穿戴无菌隔离衣,特别是进行手术、分娩、插管和其他有可能产生飞沫传播的操作时;(4)做好手卫生,勤洗手、有效消毒;(5)遵循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避免错误风险行为。
3.高风险级别:病人的传染性高,医疗行为危险且风险较大,对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极高。
防护措施:(1)佩戴医用口罩,特别是在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进行气管插管和吸痰、有可能产生气溶胶传播的操作时,应佩戴高效过滤的N95口罩;(2)穿戴隔离衣,特别是进行手术、分娩、插管和其他有可能产生飞沫传播或空气飞沫传播的操作时,应穿戴高级别的防护隔离衣;(3)佩戴护目镜或面屏,防止对眼部的飞沫污染;(4)戴手套,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病人体液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5)严格遵循规范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三、个人防护:1.所有医务人员应了解并掌握正确的个人防护知识,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时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2.随时保持清洁和洗手,避免摸眼、摸口、摸鼻,保持口罩、手套、衣物的清洁;3.有临床症状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工作,并进行必要的隔离和治疗。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为了防止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医务人员需要采取分级防护措施。
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和普通病房。
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穿戴工作服和外科口罩,并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
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消毒和隔离规章制度。
工作时需要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外科口罩和必要时的隔离衣和乳胶手套。
分诊台的护士可以不穿隔离衣。
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并注意个人卫生和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和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消毒和隔离规章制度,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工作服、隔离衣和必要时的鞋套。
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物质时需要戴手套。
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需要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医务人员需要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进行有创操作的医务人员,如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
除了二级防护外,还需要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穿戴防护用品的程序如下:在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时,需要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时需要戴乳胶手套。
在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需要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后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的程序如下:在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需要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
用后的物品需要放置于专用污物内。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需要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在沐浴、更衣后需要离开清洁区。
(完整版)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规范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规范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隔离衣、戴乳胶手套。
分诊台的护士可以不穿隔离衣。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穿工作服、隔离衣、必要时穿鞋套。
4、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5、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6、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对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有创操作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注意事项:1、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医务人员防护分级原则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和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和隔离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和医用防护口罩(外科口罩)。
4.认真执行手卫生。
5.结束工作后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和黏膜的防护。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护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和隔离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隔离衣或一次性防护服、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和一次性手套。
分诊台的护士可不穿隔离衣。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结束工作后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和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接触患者采集的标本相关人员、处理具分泌物、排泄物、患名使用过的物品和环境清洁消毒等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护人员及司机等。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和隔离规章制度。
3.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护目镜、双层手套、穿一次性防护服、长筒胶靴和一次性鞋套。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确保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实施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有创操作人员和尸体处理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防水围裙。
尸体处理人员应穿化学防护服。
注意事项:1.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使用6-8小时。
遇污染或潮湿,应立即更换。
2.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睛进行消毒。
3.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可连续应用。
4.9.3.1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1]
![4.9.3.1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1]](https://img.taocdn.com/s3/m/f7a0b26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8f.png)
5、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注意事项:
1、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4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2、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3、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可连续用。
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 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隔离衣、戴乳胶手套。分诊台的护士可以不穿隔离衣。
5、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6、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对流感病例进行有创操作人员.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
一级防护是对所有医务人员都普遍适用的基本防护措施。
这包括:
1.规范的手卫生措施,如洗手和使用手消毒剂;
2.戴医用口罩和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
3.接触患者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
4.对医疗设备、床单、衣物等进行规范的清洁和消毒。
二级防护是有一定风险的医务人员所需的防护措施。
这包括:
1.用于保护呼吸道的防护装备,如带有防雾霾功能的防护口罩和护目镜等;
2.加强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如戴防护服、帽子和鞋套等;
3.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封闭和隔离患者以及避免交叉感染的措施。
三级防护是高风险医务人员所需的最高级别的防护措施。
1.使用高级别的防护装备,如防护服、防护面罩和手套等;
2.对空气中的病原体进行有效的控制,如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负压隔离室等;
3.加强医疗废物处理和清洁消毒工作。
在实际操作中,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的具体实施要根据传染病的严重程度、传播方式和具体场所的条件进行评估和调整。
此外,还需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使用和适当地处理防护设备。
总之,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是医疗机构管理和保护医务人员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采取不同级别的防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并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因此,在传染病爆发期间,医疗机构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和执行医务人员分级防护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隔离衣、戴乳胶手套。
分诊台的护士可以不穿隔离衣。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穿工作服、隔离衣、必要时穿鞋套。
4、接触可疑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5、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
罩。
6、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对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有创操作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注意事项:
1、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2、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3、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可连续应用。
4、隔离衣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5、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
[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