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高高考物理试题质量分析

合集下载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高考物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高考物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高考物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考物理试题,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对高考物理全国卷试题进行了评析。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内容:
1. 高考物理试题整体难度适中,各题型分布比例较为均匀。

考察的知识点覆盖了力学、电磁学、光学等多个领域,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选择题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公式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其中,简单选择题主要考察基本概念,多选题和判断题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物理知识的应用有较高要求。

3. 计算题部分注重对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能力。

计算题中的数据处理和题目中的实验设计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解答。

部分计算题还加入了一些推理和归纳的要素,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 试题中还设置了一些综合题,要求学生将多个知识点进行整合,并考察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题目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总体来说,高考物理全国卷试题的出题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

学生在备考时应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进行大量的实践和练习,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年高考全国卷物理试题评析

2023年高考全国卷物理试题评析

2023年高考全国卷物理试题评析
一、综述
本文档对于2023年高考全国卷物理试题进行评析,共涵盖了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类型、知识点覆盖等方面。

分析试题的特点和趋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备考和提升物理成绩。

二、试题难易程度评析
针对2023年高考全国卷物理试题,整体难易程度适中。

试题的命题角度广泛,涉及了力学、光学、电磁学等多个物理学科的知识点。

试题中的难点主要集中在解题思路上,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试题类型评析
本次物理试题主要包含选择题、计算题和应用题三种类型。

其中,选择题占据了较大比重,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较高,并能够灵活运用。

计算题和应用题则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物理公式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知识点覆盖评析
本次试题对物理学科的各个知识点进行了较全面的覆盖。

力学部分主要涵盖了运动学、动力学和静力学等内容;光学部分包括了光的反射、折射等知识点;电磁学部分涉及了电场、电流等基本概念;并且还有波动、热学等知识点的考查。

五、总结。

近五年高考物理试题分析及复习应对策略.doc

近五年高考物理试题分析及复习应对策略.doc

近五年高考物理试题分析及复习应对策略一、本专题的内容特点:本专题为高考试题选考部分,所占分值为15分,主要考查碰撞及动量守恒、原子结构及原子核、波粒二象性三部分知识。

在处理一维碰撞问题中,涉及到动量及动量守恒、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能量守恒等知识点及规律,旨在培养学牛针对多过程、多物体系统的分析能力,形成从动量和能虽:的角度处理碰撞问题的思维品质,是高中物理主干知识“力和运动”的一个很好的补充,考纲要求为II级。

原子结构及原子核、波粒二象性,主要针对微观粒子的结构特点少宏观农现进行了研究,考纲要求相对较为简单,均为I级耍求,即在了解的基础上做简单的应用和推理。

二、近5年宁夏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汇总核聚变I旳卜忖侈fJift成质3牧人的核・辽样的核反应叫做核聚变(nuclear rusion)e从比即iA矗的1?1线小仟(图®5・3)•聚变帖比狛介能增!川•卩眦kh;八|吩秆枚诧讥例如.im 个旅核结合成个姒孩时(同时放幽个中了)•祥放17.6 MeV的能用,T均每个核『放出的施“伍3 MeV以[:・比级变反应屮平沟毎个孩沪放出的能址大3-4倍■这时的核反应方程是(II 4 ;|| •:He +$n + 17.6 MeV三、试题考查特点及应对策略1、近五年的考查形式比较稳定,为一小一大,小题为原子物理,大题为动量问题。

从今年的考试要求看,这一形式将继续维持。

2、笫35题的小题一般为多项选择或两问填空,内容涉及氢原子的能级与跃迁的相关知识、核反应方程的书写、核能的计算、物理学史的考杳、光电效应等,知识难度不人,主要是在识记的基础上简单应用。

试题有如下特点:(1)有的填空题及选择题的部分选项就是课木内容的肓接呈现或变相,如(2012, 35)(1) M核和氣核可发生热核聚变而释放巨大的能量,该反应方程为:,式中x是某种粒子。

已知:、、和粒子x的质量分别为2.0141U、3.0161U、4.0026u和1.0087U;lu=931.5MeV/c2, c是真空中的光速。

高考物理真题解析历年高考真题分析与解答

高考物理真题解析历年高考真题分析与解答

高考物理真题解析历年高考真题分析与解答高考物理真题解析:历年高考真题分析与解答高考物理是中国高考科目之一,也是考生们备考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门科目。

历年高考真题分析与解答,有助于考生系统地了解高考物理试题的类型、难度以及解题思路,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本文将分析与解答历年高考物理真题,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选择题分析与解答高考物理选择题一般包含题干和四个选项。

选择题考察的是考生对物理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的能力。

以某年高考物理试题为例:【例题】1. 根据行星运动定律,太阳系行星的运动是椭圆形的,其中椭圆的两个焦点位置分别是____。

(单选题)A. 太阳的两个对称位置;B. 太阳系中心和某固定天体;C. 邻近行星的位置;D. 计算中心到行星位置的距离所得到的两个位置。

解析与解答:根据行星运动定律,行星会绕太阳旋转,而不是邻近行星的位置。

因此,选项C是错误的。

选择题的关键是分析选项,排除错误的选项。

选项A和选项D都涉及太阳的位置,根据行星运动定律,太阳是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位置,因此选项A和选项D都是正确的。

但是,选项D过于具体,不符合定律的概括性,因此选项B更准确,是正确答案。

二、填空题分析与解答填空题是考察考生对物理知识点掌握程度以及对公式的应用能力。

以某年高考物理试题为例:【例题】2. 在一个高度为H、相对于地面欧电H0的地方下降一个物体,下降的动能增大∆E,作用在物体上的空气阻力可以用一个常数——速度v表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填空题)① ∆E<0;② ∆E>0;③ 0<∆E<mgH;④ ∆E=mgh0 .分析与解答:根据物体下降的动能变化来分析空气阻力对动能的影响,首先考虑物体下降的动能增加,即∆E>0。

其次,空气阻力的大小可以用速度v来表示,而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下降的高度相关,因此空气阻力与高度无关,与下降过程中的速度有关。

选项④表示∆E=mgh0,与空气阻力无关,因此排除。

选项③表示0<∆E<mgH,虽然表达了动能增加,但无法确定具体大小,因此排除。

高考物理质量分析报告

高考物理质量分析报告

高考物理质量分析报告高考物理质量分析报告导语:物理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科目。

通过对物理试卷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而有针对性地复习相关知识,提高成绩。

下面对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进行质量分析,以期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试卷整体质量分析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在整体上呈现出以下特点:1. 难度适中:高考物理试题整体难度适中,难题数量不多,大部分题目都是基础性的,考查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知识点覆盖全面:试题涉及到力学、电学、光学、热学等多个知识领域,各个知识点都有所涉及。

3. 程度由浅入深:试题从易到难的程度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由基础到深入的掌握知识。

4. 考查思维能力: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具体知识点分析1. 力学:力学是物理的基础,也是高考物理的重点和难点。

试卷中有一定数量的力学题目,主要考察质点的运动、牛顿定律、工作、功、能量等知识点。

2. 电学:电学是考察较多的知识点之一。

试卷中的电学题主要考察电流、电阻、电压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电路图的分析和解题能力。

3. 光学:光学作为物理的分支学科,也是高考物理试题中的重要内容。

试卷中的光学题目主要考察光线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4. 热学:热学作为物理的一个知识领域,近年来在高考中的占比相对较低。

试卷中的热学题目主要考察热传导、热辐射、理想气体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三、学生易错知识点分析通过对高考物理试题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学生易错的知识点:1. 公式记忆不准确:高考物理试题中的许多问题需要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但是一些学生对于公式的记忆不准确,导致计算错误。

2. 知识点理解不深入:一些学生对于物理的概念理解不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记忆,无法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 简单概念混淆:一些学生容易混淆一些简单的概念,比如电压和电流的区别,导致在解题时出现错误。

近三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

近三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

近三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一、对三年试卷的总体评价1.较好地体现了命题指导思想与原则三年来,命题遵循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工作暂行管理办法》,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有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体现了“立足于平稳过渡,着眼于正确导向,确保试题宽严适度”的指导思想。

2.试卷既遵循考试大纲,又体现地方特色三年的试题严格按照《当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的规定和要求命制试题,命题思路清晰,试题科学规范,未出现科学性、知识性错误;坚持能力立意,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考查考生所学物理、化学、生物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某些试题体现四川特色。

3.试卷有较好的区分度,难度在合理范围控制试题难度,确保区分效果,三年的全卷的平均得分率为0.57,达到了较佳的区分度,Ⅰ卷和Ⅱ卷总体来看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合理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中学教学,引导教学和复习回归教材。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试题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现代科技,强调知识应用,贴近生活,学以致用。

如2010年试卷的4、6、11、14、22、26、28、29、30题;2009年试卷的3、4、12、14、17、25、26、29、30题等;2008年试卷的1、3、12、16、20、22、28、30题等。

这些试题均考查了考生运用理、化、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理科学习的价值。

5.体现新课标精神,凸现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试卷注意体现了当前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标的内容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如2010年试卷的第22题、第26题、 2009年试卷的25题等,对课程改革起着良好导向作用.6.突出学科特点,强调实验能力的考查三张试卷有鲜明的理科特色,而实验题与教材联系更加紧密,坚持“来源于教材,但不拘泥教材”的思想,对中学实验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深度评析近三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

深度评析近三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

深度评析近三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一)2003年新课标卷试题分析(考查省份:四川、云南、广西、贵州、西藏)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题难度值一览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理科综合物理部分试题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衔接高中课程标准,注重深化基础,丰富问题情境,增强探究性,突出思维考查,在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发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模型考频与考点考频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知识点分值分布图对于电磁感应考查频次和考查总分值较高,试题常以线框切割、杆切割模型为载体,考查金属框/棒在进入磁场之后的运动与能量问题。

直线运动、相互作用等知识点常融合在相关试题中考查,不单独设题,试卷的综合性较强,试题的难度略大,对知识点的融合考查要求较高。

实验题不再是单纯的力学实验和电学实验,热学实验和光学实验也是考查的对象。

二、题型风向三、试题评述1.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体现在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过程中。

试题更加突出真实问题情境的设计,选取鲜活素材,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同时,引导课堂教学加强与实际情境的关联,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实验探究能力的锻炼。

试题创新设问角度,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原理的理解、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测量方法的掌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试题充分发挥对高中实验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遇到的问题。

3.案例分析。

依据考试蓝皮书2020年1月版《中国高考报告》:根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遵循考试评价的规律,高考评价体系将应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四层”考查内容。

在“四层”的构建中,“核心价值”指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到方向引领作用;“学科素养”承接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统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是支撑和体现学科素养要求的能力表征;“必备知识”是培养能力、达成素养的基础。

高三物理统考质量分析报告

高三物理统考质量分析报告

高三物理统考质量分析报告高三物理统考质量分析报告本次高三物理统考分析报告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考试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建议。

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学生整体表现分析本次统考中,学生的整体表现较为平均,但总体分数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自主学习不足:部分学生在备考过程中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深入,导致对于一些复杂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理解不透彻,影响了考试成绩。

2. 提分技巧掌握不够:在考试过程中,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物理知识,但在应用时没有灵活运用,提分技巧不够。

例如,部分题目是通过简单的公式计算得出答案,但学生未能正确运用公式或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提示,导致答案错误。

3. 知识点掌握不全面: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的物理知识点了解不足,或没有掌握重点与难点,导致考试无法全面应对。

例如,力学中的牛顿定律、功和能量、动量守恒等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不够扎实。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总结在本次统考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1. 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对于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包括公式记忆不准确、定义理解不深入等。

基础知识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对于进一步的学习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2.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不足:物理学科注重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但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对于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图表解释等能力欠缺。

3. 数学运算能力不足:物理学科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推导,但是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不足,无法准确进行物理问题的计算和解答。

三、针对问题的改进建议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应该加强对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理解与应用基础公式和定义,建立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2. 增加实验与数据分析的练习:学生应多参与实验操作和实际观察,提高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例如通过做一些实验报告、科研项目等活动来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2008年高考物理试题Ⅱ质量分析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郭庆光(执笔)齐齐哈尔中学范玉琴齐齐哈尔第一中学吴建齐齐哈尔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陈文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试卷Ⅱ卷物理学科内容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和要求。

试题内容覆盖面广,突出了对中学物理主干知识的考查,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及原子物理各部分间的比例合理,突出了对学生基本学科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加强了科学素养的考察,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

试题既保持了良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体现出命题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但总体难度比2007年有所提高。

一、试题总体评价1.试题的结构与近三年相比保持稳定2008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Ⅱ卷)物理试卷与2007年理科综合(全国Ⅱ卷)物理试卷相比,试题结构没有变化,物理共12题,包括8个选择题和4个非选择题,共计120分。

试题中力、电仍是今年考核的重点。

试题中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导体棒切割磁感线的单导轨问题。

热学、振动和波、光学、原子物理、感应电流的图像问题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但万有引力的知识结合数形做为压轴题出现,还是给了我们一些启迪,其他内容知识点基本稳定。

2.试题难易比例基本合理试题“易、中、难”所占分数比例基本合理,这是高考要求有较好区分度所必须的。

其中,难度较小题、中等难度试题主要分布在选择题、实验题中,较难试题主要分布在计算题中,这样做符合题型功能特点,有利于考试的效度和评分的公平、合理。

3.试题难度有提高知识覆盖面较大,试题在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核基础上,尤其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迁移(特别体现在第16小题上),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考查,对教学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与往年相比,今年物理试题难度有所增加,一是选择题中多选题比去年少了,打乱了学生对多选占一半且有三个选项的特点;二是对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要求高,如第21题,第24题;三是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要求高,如(第16题、第24题)。

4.中学物理各部分知识在考查中的占分情况力学和电磁学依然是考查的重点,实验由去年的17分变为今年的18分,说明在逐渐增大实验比重,体现了物理课程注重实践的理念。

其中实验题考查的还是“力学加电学”,力学是螺旋测微器的读数,电学是给了实物图要求画出电路图,并计算出考虑电表内阻和不考虑电表内阻两种情况,算出测量值,这样物理中的主干知识“力学与电学”占分比例高达85.1%。

二、试题分析及建议各个部分的物理分值和所占的百分比如下图所示:1.各个试题的得分情况(1)客观题得分(2)主观题得分统计2.选择题重基础有梯度选择题48分,占到总分的40%,依然是不定项选择。

这种形式减少了考生猜测的成份,在考查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运用上更加深入,也相应地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

知识点分布跟往年基本相同,其中选择题部分8道小题。

其中热(14题)、振动和波(17题)、光(15题)、原(20题)各一题,力(16题,18题)、电(19题,21题)各两道题。

振动和波单独列出了,实际也属力学,力学题里包括万有引力定律一题(20题)。

从难度上看,有三道题(14题,17题,18题)属于难度较小题,两道(15题,19)属于中等难度题,三道(16题,20题,21题)属于难题。

各个试题我们都抽取了150分学生卷子进行分析,其中从总分432分到691分各个分数段均抽取了部分学生,从统计数据上符合学生的平均数据。

14题是考察热学的试题,学生掌握的好,选不全的48人占32%,正确率占67%。

学生对热学的掌握准确,选不全的学生主要是因果关系表达上没有吃透。

15题考察光学中透射光线侧移量大小,分别考察红光或紫光在入射角不同的情况下通过同一介质侧移量谁大。

学生错误率竟达45.3%,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折射率的概念、光路图、侧移量影响因素与那些因素有关理解不清楚,对光的折射还存在着思路不清楚,老师在以后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光路图教学规范。

16题考察物体的平衡问题,近几年高考中每年都设置物体的平衡或非平衡试题,考察矢量合成法则求出合力,结合物体运动对力和运动的关系进行考察,体现物理矢量的思想。

本题难度较大,主要是学生受知识的负迁移影响,经常做的成题是一个物体在斜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与斜面的动摩擦系数和斜面夹角正切值相等,此题是两个物体叠放在斜面上而且分别和斜面的动摩擦系数不等,导致学生错误选择了C,而且学生对于不同摩擦系数的问题分析不够多,教师应加强这一方面的教学指导。

17题机械波每年必考题型。

学生和老师都重视,失分较少。

18题考察机械能守恒问题,设置了学生熟悉的一个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两个物体,模型简单,解题思路清楚,学生很容易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但学生还是在能量应用中出现难点,没有领会出题者设置问题的目的,是物体离地面最高为多少。

19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平衡,其受力必须考虑阻力。

此题设置与16题的知识有相似之处,同一个试题中两次出现物体的平衡,只是受力和研究对象不一样,我个人认为不必要。

但给我们一点启事,阻力问题的多变性教学要强调,增加物理分析的实效性。

20题考察对基本概念结合能的理解和应用,此题在150份试卷中,竟有52%出现错误,32%的选不全,只有16%的学生全对。

错误的原因是对结合能的意义理解不透,2.22MeV能使质子和中子打开,但没有动能不能分开,所以学生很多都把选了B选项,导致失分。

从考察的知识点上看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深挖基本概念,物理的很多命题都是源于对定义、定理和定律的理解。

21题电磁感应产生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在i-t图像中的特点。

难度较小题分别是热学、力学、振动和波和原子物理,非主干知识所占比例大,主要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对比。

中等难度题分别是光学、电学,考查了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影响侧移量的因素以及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平衡问题。

难题分别是力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其中力学、第16题和电学的第21题属主干知识,力学题考查了对两个物体组成的连接体在斜面上匀速运动,但与斜面的滑动摩擦系数不一样,学生受一个物体在斜面匀速直线运动摩擦系数和斜面倾角正切值的关系的负迁移,使得这道题的难度加大。

对知识的考查非常灵活,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电学题考查了电磁感应中的图像判断问题,要把物理理论与数学中的图像结合起来,分析清楚物理过程,结合物理理论,然后从数学角度,把物理过程和特点用图像展示出来。

这两题均属于主干知识的应用。

原子物理的20题,考察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强调了对结合能的理解和应用,结合质量亏损、能量守恒,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尤其是对结合能概念的澄清,理解的难度,学生出现了很大的理解误区。

实属非主干知识却是难点知识。

选择题对知识的考查及难易程度的安排都是恰当的,难度与2007年理科综合(全国Ⅱ卷)相比略大一些,与2007年不同的是多选题数目的突然减少了,选项最多就两个,2007年物理选择题中的多选题为5个,这样,在试题难度不变的情况下,思维定势对今年的选择题得分也带来了影响,很多考生一看多选题太少,加大了考生质疑机会,增大了考生失分几率。

认为自己出问题了,从而无原则的改变答案,增加选项个数,降低了得分。

这就要求考生在物理学习中要多思考,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到位,其次多选题的数目及多选题在选择题中的排列都不确定,复习中不能形成思维定势。

非主干知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选择题中,但得分情况并不理想。

这要求复习中要重视非主干内容,既不能投入太多时间,也不能不管,应引导学生掌握好该部分内容所介绍的现象、概念、规律及基本应用,充分备考。

3. 实验题(22题)分两问,共18分,第一问属于力学,占5分,第二问属于电学,占13分。

实验题的考查,层次分明,实验能力考查减弱。

第一小题螺旋测微器的读数考查学生基本仪器的使用能力,是对高中生的基本要求。

出现了几年不见的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电表、秒表等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

从试卷上看得分率较高,在看过的150份试卷中得只有21名学生出现错误,占14%,说明在高考的复习中重视了基本仪器的使用。

第二小题的第一问是通过时基电路画出电路与原理图,与以往试题恰恰相反,当然是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二问利用理想状态考查学生的串并联电路的概念;第三问则通过实际情况再次考查学生的串并联电的概念,但加大了难度,只有明白流过伏特表1和电阻箱的电流与流过伏特表2和被测电阻的电流相等,才有22101012r R r R U r R r R U x x +=+ 从而得到 10210212102)(r R U r R r U r r R U R x -+=并且有一定的计算难度。

由实物图连接分压式的电路图,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是原理图和实物图不能一一对应,学生明显是知道原理,但分压的方式正好和电路图相反,电路图只能得一半的分(Ⅲ)此问的计算结果表示比较复杂,学生的答案各式各样,2210)10(12r U r R r R U U Rx -+=,21)101(211r r R U U Rx -+=,212011)01(1r U R r U R r x R -+=2201112r U R U r U U x R -+=。

而标准答案是102)01(212021r R U R r r U U R r r x R -+=。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书写规范,表述清楚。

该套题中的实验总体来说,结构合理,符合近年来的以电学实验为主,力、光实验为辅的格局,高考实验的选材发生了明显变化,由电学实验向力学实验转变,力、电并重。

试题比较平稳,重视学生的实验能力。

只要学生做过实验,认真思考过,实验题不难得分。

虽然取材为学生分组或演示实验,但情景上经过了精心设计,部分试题在大纲规定的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要求设计新的实验方案,或者给出新的探究课题。

体现了来源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

对考生既考查了对原有实验的理解,又检验了考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同时对今后高中物理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计算题重过程重能力计算题(23题,24题,25题)中有两道力学题(23题,25题),分值分别为15分、20分,一道电学题(24题),分值为19分,共54分。

23题考查力学中平抛运动模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

平抛运动的思想每年都在高考试题中出现,或平抛运动或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的类平抛。

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结合了子弹打木块模型,属于建立基本模型、用基本方法解决问题的典型题,是一道很好的考查学生基本模型建立、基本方法掌握的试题,平时类似问题见得较多,考生在处理这道习题时应该很得心应手,关键是认真审题,规范列式,精确计算。

该题为难度较小题,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得满分。

24题是以单导轨切割磁感线运动为背景的一道匀变速运动的问题,题干信息学生很熟悉,但试题通过在电路中加了一个可控的负载电阻,控制导轨做匀变速运动,以往导体棒切割是变加速运动,学生解题的思路基本上是用能量加动量,对学生对产生了有效的干扰,部分考生没有读懂题目,学生的平均速度思想不能迁移到平均感应电动势的问题上来,一般利用能量来解决该题,增加了计算难度,但因解不出方程而而丢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