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八)宋元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九)宋元时期的经济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九)宋元时期的经济含解析

课时检测(九)宋元时期的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表明宋代()A.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B.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C.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D.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田产交易法令详细,但改变不了土地买卖、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的现象,故A项错误;租佃关系是指农民租种地主土地,与材料中的田产交易法令详细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虽然体现了经济立法活跃,但反映不出宋代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对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可知当时土地买卖现象频繁,私有化程度高,故D项正确。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

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该记载反映了当时() A.草市已经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B.商业活动因不受官吏监管而异常繁华C.乡村庙会集市虽定时一聚但百货齐全D.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东京城呈现出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区与居民生活区融为一体的面貌,说明市已突破了空间限制,故D项正确。

A、B、C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3.(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这些举措说明()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解析:选B由题干中的“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等信息可知,这里的皇帝诏书是要减少对商业活动的部分税收,减少商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选B项;题干没有提到坊市的问题,故排除A项;北宋政府依然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故C项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减少商业税收会减少政府财政收入,而不是增加,故D项排除。

(优选)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岳麓版

(优选)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岳麓版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史载:某日宋太祖与石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

”守信等问他原因,他说:“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这反映当时( )A.军事运行机制有待完善B.大臣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节度使的权力比皇帝大D.宋太祖未能掌握军队的控制权解析据题干材料表明宋太祖担心军事将领的权力过大,甚至能够左右皇帝的废立,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军事运行的相关机制不够完善,故选A项;材料不能看出大臣与君主之间矛盾尖锐,故B项错误;节度使的权力不可能比皇帝的大,存在史实错误,故C项错误;宋太祖掌握了军队的控制权,只是在运行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8·湖北襄阳模拟)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

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士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

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解析根据材料“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得出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选B 项;据材料可以看出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但不是本质,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但不是王安石科举经历所反映的,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不符合史实,故D 项错误。

答案 B3.(2018·山西考前模拟)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无死刑)”。

这说明宋代(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解析据题干,治国方略的调整,宋代文官政治的出现使得政治生态相对宽松,故D项正确。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4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宋元第8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4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宋元第8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

第4单元第8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江淮十校联考三模)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

朝廷还直接选派各色参军,辅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

这些举措( )A.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B.控制了地方的财政支出C.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通判、各色参军的设置旨在监督控制地方知州权力,牵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通判、各色参军的设置对知州权力形成较大制约,排除A 项;材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财政权的制约,并非控制地方财政支出,排除B项;材料反映地方权力受到中央制约,不利于地方自主性发挥,影响行政效率提高,排除C项。

2.(2019·江西新余期末)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由过去只主决策,不负担具体事务,到既主决策,又管具体事务,对官员的能力要求提高,官员日趋专业化,C项正确。

A、B、D三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

3.(2019·山东临沂一检)自宋一代,官员选任方式趋向多元,科举取士、学校考选、恩荫补官等,都是入仕的途径。

其中,科考入仕者,谓为“正途”,备受尊崇。

而此外入仕者被视为“异途”,在升迁、转任等方面受到限制。

宋代仕途分异的现象说明( ) A.选官方式趋向多元B.统治基础不断扩大C.科举制度趋于成熟D.官僚体制走向混乱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科考入仕的官员受到尊崇,这反映了中央重视官员选拔方式的公正公平及官员的才能学识,体现了宋代科举选拔制度的成熟,故C项正确。

2024年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宋元—明清)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年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宋元—明清)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年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宋元—明清)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1.宋太祖即位后,下诏编写前代史书。

宰相王溥主持编纂的《唐会要》、《周世宗实录》两书于建隆二年(961)完成,王溥主持的《五代会要》成书于乾德元年(963)。

此外,臣僚还撰写了不少关于五代的史籍。

宋初的上述做法()A.凸显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B.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诉求C.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D.践行了程朱理学的政治主张2.表1 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和议表和议名称两国关系岁币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宋称辽主为弟30万宋夏庆历和议(1044年)夏受封为夏国主25.5万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宋向金称臣50万宋金隆兴和议(1164年)宋称金主为叔40万宋金嘉定和议(1208年)宋称金主为伯60万导致表1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B.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C.贯彻“强干弱枝”的统治方针D.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3.辽中京大定府始建于1007年,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研究表明,辽中京城(如图1)规整有序,改变了上京“以东为尊”、随形就势的布局,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三重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

据此可知,辽中京城的营建()A.彻底改变了游牧行国体制B.因地制宜而形成方正布局C.反映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图1 辽中京遗址平面图D.体现了辽代文化的二元性4.元朝人认为:“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

这反映了元朝()A.民族矛盾的缓和B.多元一体格局逐步兴起C.文化的兼收并蓄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5.我国的传统农具到宋元时期已基本完备。

据元人王祯所撰的《农书》记载,宋元时期全国有农具105种,其中有许多是宋元时期改造创新、广泛应用的新式农具,如图2、图3。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检测1_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_含解析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检测1_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_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一)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惠州一模)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解析:选B材料中涉及的“子”“公”“伯”“侯”“男”等都是后来的贵族爵位等级名称,所以材料说明在商代出现贵族爵位等级萌芽,故B项正确。

2.(2017·山西名校高三联考)商汤以夏桀“弃捐在帝之恩刑,推蹶它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

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A.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C.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D.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解析:选D“弃捐在帝之恩刑,推蹶它王之法籍”意思是说,抛弃了五帝恩威并用的施政措施,又推翻了三王治政的正确法规;“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意思是说,自弃其先祖的祭祀不予回报,这两句都与尊祖崇礼有关,故D项正确。

3.下面两幅图主要反映了()A.宗法制度遭到了很大破坏B.由分裂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分封制度产生了双重影响D.分封制的崩溃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解析:选C西周分封制设置的目的是达到拱卫王室,以藩屏周的作用,但是后期反而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尾大不掉,割据一方,故C项正确。

4.(2017·河南中原名校联考)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解析:选D材料中“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说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地缘政治,这就为以后的地缘政治出现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四3第3讲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20190909556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四3第3讲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20190909556

第3讲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

这种变化反映出(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到“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可得出宋代儒学的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学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出现佛教、道教的信息,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发展演变,并未走向封闭和停滞,故D项错误。

2.(2019·唐山期末)北宋程颐认为,秦失政于暴,西汉“宽德崇经”,东汉尚“名节”,却不知道表现“名节”的礼,魏晋“尚浮虚而亡礼法”,唐“伦理不正”,宋“则大纲甚正”。

程颐意在( )A.借古讽今B.取法汉唐C.重建纲常D.贬抑佛道解析:选C。

A项表述与题目中“宋‘则大纲甚正’”不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东汉尚‘名节’,却不知道表现‘名节’的礼”“唐‘伦理不正’”不符,故B 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程颐对于前代弊端的批判意在重建纲常,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佛道,故D项错误。

3.(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周敦颐说:“自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即道,性与命依道而行。

”这表明( )A.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B.道教吸收阴阳学发展C.汉学在宋代的新发展D.理学体系的构架成熟解析:选A。

材料周敦颐利用太极与无极论述世界的本原,这表明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学吸收阴阳学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学在宋代的新发展,汉学的表述过于宽泛,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理学体系的构架成熟”,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八)宋元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八)宋元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课时检测(八)宋元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代宗最初设置的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只是在禁中掌管军机文书。

宋代枢密院成为主管军事事务的最高机关,其长官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称为“宰执”,共同负责军国政要。

这表明宋代() A.枢密院地位明升暗降B.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C.统治者治国重文轻武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解析:选B宋代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代枢密使和中书省职责,体现了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故B项正确;宋代枢密院地位大大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削弱相权,体现不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尖锐,故D项错误。

2.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

这一变化()A.避免了决策失误B.有利于权力制衡C.削弱了宰相职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解析:选D从唐代三省程序分工到宋代前期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可提高行政效率,D 项正确;材料的做法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避免,A项错误;“决策、执行一体化”,不利于权力制衡,也做不到削弱宰相职权,排除B、C两项。

3.(2019·永州模拟)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

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

此规定()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解析:选D材料意在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项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A、C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并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项。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课时检测(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1.(2019·清华大学附中测试)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

这说明()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解析:选B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B项正确;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等级制度的基础,故C项错误;题干叙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故D项错误。

2.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

这种“分封”的变化()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解析:选D根据所学,君主专制形成于秦朝,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是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说明打破了原有方国之下的血缘组织关系,故D项正确。

3.(2019·南宁摸底)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

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

这说明周代()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B.祭祀仪式非常严格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注重维护亲疏贵贱解析:选D周朝的贵族都可以确立宗庙,不能说明天子的绝对权威,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庶人无庙”和“宗庙则被毁弃”可知宗法观念不是根深蒂固,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庙制的等级划分可知其体现了维护亲疏贵贱,故D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八)宋元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代宗最初设置的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只是在禁中掌管军机文书。

宋代枢密院成为主管军事事务的最高机关,其长官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称为“宰执”,共同负责军国政要。

这表明宋代( )A.枢密院地位明升暗降B.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C.统治者治国重文轻武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解析:选B 宋代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代枢密使和中书省职责,体现了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故B项正确;宋代枢密院地位大大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削弱相权,体现不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尖锐,故D项错误。

2.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

这一变化( )A.避免了决策失误B.有利于权力制衡C.削弱了宰相职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解析:选D 从唐代三省程序分工到宋代前期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可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的做法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避免,A项错误;“决策、执行一体化”,不利于权力制衡,也做不到削弱宰相职权,排除B、C两项。

3.(2019·永州模拟)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

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

此规定(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解析:选D 材料意在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项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A、C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并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项。

4.宋代在京师、州城乃至县城,往往竖立“科甲功名”牌坊表扬地方在科举上有成就的士人。

地方学校的各类建筑物往往也会在命名时采用科举入仕的著名官宦的姓名,或者取名为魁星、文昌(皆为科举神)。

上述举措( )A.体现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程度B.导致地方获得了部分选官权力C.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D.有助于扩大科举的社会影响力解析:选D 宋代竖立“科甲功名”牌坊来表扬科举入仕的士人,或采用科举入仕的著名官宦的姓名和科举神来命名学校建筑物,这是对科举制的重视,有助于扩大科举的社会影响力,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发展的措施,因此体现不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程度,故A项错误;科举制下地方不可能获得部分选官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轻武,故C项错误。

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

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 )A.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B.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C.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D.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解析:选D 表格中《文献通考》说明地方势力被消除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朱子语类》说明地方权力被收之后致使地方无权,导致外族入侵时地方没有足够对抗的实力,故D项正确;A、B、C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6.南宋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于宰相。

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君主决策的失误B.使宰相制度渐趋完善C.进一步确立君主专制D.对宰相权力进行约束解析:选D “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处理军国大事,位高于宰相,这说明统治者目的是为了制约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A、B、C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7.据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所载本年登科进士601名中,平民出身417人,占69.38%。

这说明( )A.科举制在南宋发展至黄金时期B.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C.南宋皇帝开始总揽取士的大权D.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解析:选D “本年登科进士601名中,平民出身417人,占69.38%”说明平民占有科举制录取人数的一定比例,说明科举制度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各朝代科举制数据对比,A项错误;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这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这从本质上说明( )A.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B.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C.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D.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解析:选C 解题的关键在于群臣对宁宗“时时下手条”而“事不出中书”表示愤慨,即将亡国不是材料关键所在,故A项错误;南宋末期因战乱影响,君主专制削弱,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群臣对宁宗“时时下手条”而“事不出中书”表示愤慨,说明当时决策体制完善,中书门下仍有一定的决策权,故C项正确;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仅是材料的现象,而非本质,故D项错误。

9.“(元代)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

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据此材料,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表现为( )A.中书省与行省制B.中书省和枢密院C.枢密院与宣政院D.行省制与御史台解析:选B 材料“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表现为中书省和枢密院,故B项正确;行省制和宣政院是元朝创设的,故A、C、D三项排除。

10.《元史》载:“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材料中所说的制度( )A.为后世历朝历代继续实行B.造成了分裂割剧局面C.利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发展D.自此取代了郡的设置解析:选C 元朝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也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发展,故答案为C项。

A项说法绝对,明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排除;行省制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郡的设置早就被取消,排除D项。

11.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解析:选D 依据“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即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全面,排除。

12.(2019·滑县联考)元代秤锤上铸(刻)的铭文,除使用汉字外,还铸有回鹘蒙文、八思巴(藏族宗教首领)文和波斯文等三种文字。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元代( ) A.城市繁荣,人口众多B.文化发达,泽被东西C.疆域辽阔,对外开放D.民族融合,社会和谐解析:选C 元代秤锤上铸(刻)多种文字,这说明元代的疆域空前辽阔,民族和对外经济交流比较频繁,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从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的京师与各州县,均设有店宅务,负责对政府公屋的出租与管理。

京师的左右厢店宅务,设“勾当店宅务”一员,“勾押官”各三四员,“掠房钱亲事官”各四五十名负责招租、收租,另有“修造指挥”各五百人。

店宅务的账目管理非常周密、严格,店宅务每日需要登记的账簿多达二十八种,包括旧管入库簿、赁簿、欠钱簿、新旧界倒塌屋簿等。

由于店宅务公屋具有廉租房性质,政府对租赁店宅务公屋之人有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应监官、典押公文人员、作匠之类,在京管辖两务官吏,不得承赁官宅、舍屋、地段,违者杖一百以上”在京城拥有房产的市民,也不得承租汴京店宅务的公屋。

——摘编自吴钧《宋朝的廉租房制度堪称完备》材料二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财政支持。

在住房保障方面,美国的一大特色是通过立法保障来实施各项措施,《住房法》规定政府必须为低收入者提供较低租金住房,其租金一般不到私有住房租金的一半。

而英国则是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

——摘编自陈小春、杨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廉租房制度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推行廉租房制度的背景。

(11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原因。

(6分)(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上述举措对我国改善居民住房问题的启示。

(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共四句话,概括归纳每一句话即可;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来回答,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和现实需求等方面来回答。

第(2)问,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各国努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不断发展,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逐步完善。

第(3)问,根据宋朝的廉租房建设,可以看出政府在其中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对我们的启示是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根据材料二中二战后西方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是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强监管,建立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要增加政府资金投入,比如可以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或者提供房屋租金补贴等。

答案:(1)特点:设机构直接管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账目管理周密;资格审查严格等。

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壮大;科举制度及文官政治的推动;人地矛盾突出;市坊界限的打破;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影响。

(2)战争的破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加强监管,建立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

”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