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研究方法——以白云区乡土建筑为例
岭南新乡土建筑的建构实践——以广州白云区蓼江小学为例

以广 州 白 云 区 蓼 江 小 学 为 例
] iwd £ e 'c c口 } f l | 柱 缸r, 'z e ' / P # '' - 4 d i z# ' r l  ̄ / f I e l' /e
n n 拄
摘
要
今
现 浇钢 筋混 跹土 已经成 为最普 通和 经济 的建 筑材 料
现 代 土建 筑应
的 建 筑 材 料 和 结 构 柬 建 设 , 结 合 地 万 扛 £ 的 建 筑 传 统 和 基 J }定 的 自 ± 环 境 反 映 化 传 统 釉 十代 精 神
建词 : 9
体 现 建 构 的 化 内涵
的 删 j 成强 烈 形
曾 顿 } “ 代 建 筑 纤 受 l WJ . 现
式的可能 受± 畎 的
筑 》 将底 层架 空和 敞梯什 为蝻
工要 特点
新 翁的
创 诺自静 义的城 形
f f 是 『围 南 方 典 { 栏 搿 特
T小 学 是 J I = 、 校的幢 址 I 桐 学 学 导 座小山
采 用 钢 筋 混 凝 上 架 ± 成 为 最 普 确 邗 绎 = 构 叫 此 同 地 力 文 而
术的普 遍支 以 计
口 豪斯新 校言自看 _ 包 垌
出发点
蓼 江小 学 的没计 也 足以 功能 织 为依
陆 L鼎 先 生 在 峙 人 x 性 格 疵
洲 , 的 兜 胜 弗兰 据 恨 掘 功 能 }u 卒 问 的 不 同 , ≈ 台 楼 和 人 使 综 化 T 峙 女 教 学 楼 分 为 两 幢 独 立 的 建 筑 ,用 : B 日 幛 J 将 综台楼是 建筑
筑 , 钢 筋 湿 髓 L: 』 £掏
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几点思路和方法——以广府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为例

2018年第297期文化遗产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几点思路和方法——以广府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为例陈淑媚(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广东 深圳 518101)[摘 要]从广东省广府人保护的文化遗产与传承了丰富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深圳(大宝安县)保护了独特的广府式古建筑文化遗产可充分说明以广府人文化为根基、广客文化相交融、以及近代中西文化合壁的建筑风格,其独特的古建筑文化风格与文化内涵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与延伸。
广府建筑文化与民间习俗作为双遗产保护,需要大家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我们去发掘保护、传承、研究与合理开发利用,结合本人在地方基层从事多年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并作深入调查、收集、整理和研究,为做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点传承保护的工作经验与开发利用的信息。
[关键词]广府建筑;非遗保护;思路和方法一、如何合理保护广府古建筑文化遗产,就多年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总结一些经验与方法供文博工作者在开展业务中作一些参考首先,要较完整地保护地方古文化遗产及传承民间习俗与民间传统文化,认为保护工作者首要工作就是深入乡村的古遗址、古建设进行全面调查、搜集、整理,并深入研究古建筑布局、历史、分布传承情况,族人在地方的影响力以及文物本身所表现的内涵与表达方式。
(一)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鉴定文物遗址、古建筑的年代、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及其表达的礼仪文化与传统民间习俗。
- 28 -重点从建设物的主体结构、前中后堂的布局、梁架结构、石基、柱体、门面、地面、墙体、墙群部件、木梁柱、梁架结构、屋脊、山墙、瓦面与神龛、门枕石、门框、门柱、门匾、门上的壁画装饰,建筑装饰构件上使用灰塑、石雕、木雕、陶塑、砖雕等;宗祠外的艺术装饰从造型、材质、色彩等方面都十分讲究,装饰艺术线描、壁画、诗词楹联等方面展示,文物保护工作在调查搜集过程中就上述方面要作细致深入地普查、登记、绘图、并借助高科技全方位、局部细节进行拍摄录像,调查过程中注意发现构造与装饰构件的细节变化,因不同年代古建筑建造在选材、建筑风格特色都有异同,所以从古建筑本体就可发现许多重要信息,古建筑本身所展示与表达的文化内涵也通过其细节变化起到教育后人、弘扬家风、传承优秀文化与传统美德的作用,透过古建筑的调查研究,仿如“祖先”与我们在“沟通对话”,关健是我们如何去发现它们、保护它们,避免以点、以局部概全,做到具体细节具体分析,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表达方式分解。
岭南建筑在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广州增城为例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3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67岭南建筑在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广州增城为例林妍莹1,黄华飞2(1.广州华立学院,广东广州 511300;2.深圳市日杰瑞欣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本文选取广州市增城区的三个乡村建设项目作为研究案例,涵盖商业、工业、居住三种建筑类型,较好地反映了岭南地区的乡村建设状况。
作者通过深入调研,从场地、空间、材料、构造等多角度对上述三个案例进行分析与研讨,揭示了岭南建筑在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状况,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岭南建筑;乡村建设;地域性;传统民居[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26.17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ngnan Architecture in Rural Construction—— A Case of Zengcheng District of GuangzhouLin Yanying 1, Huang Huafei 2(1.Guangzhou Huali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00, China;2.Shenzhen Rijieruixi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ee rur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Zengche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are selected as research cases, covering commercial, industrial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 types, which better reflects the rural construction situation in Lingnan area. Through in-depth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above three cas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ite, space, material and structure, reveal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ngnan architecture in rural construction, and provides meaningful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researchers.Key words: Lingnan architecture; rural construction; regionalism; traditional residence近年,在“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计划的推动下,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研究

1、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设备,同时进行合理 的再利用。
2、加强文化再生研究,挖掘纺织行业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将其融入到 改造后的项目中。
3、吸引多元参与,政府、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改造过程,实现了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经过改造后的纺织厂,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纺织文化,还成为了城 市文化和旅游的新地标。市民和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纺织行业 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研究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通过 保护工业建筑遗产,可以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为文化再生提供物质 基础和灵感来源。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化的再生研究,可以挖掘和发扬工业建筑 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研究,本次演示发现德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的现状呈现出重视历 史价值保存、多元化再利用的特点。尽管德国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方面取 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保护与利用矛盾、缺乏标准化导致的设计难题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制定完善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政策,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保 护与再利用的要求和标准,确保各方利益得到有效平衡。其次,加强专业人才队 伍建设,提升保护与更新方案的设计水平和实施能力,以满足现代使用需求的同 时,充分保留和展现原有建筑的历史价值。此外,推动公众参与和国际合作,加 强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协调,增强人们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的认识与重视, 促进经验交流与学习。
在保护乡土建筑遗产方面,应坚持以下理念:
1、文化价值:乡土建筑是特定地域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 活方式、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因此,保护乡土建筑遗产应注重维护其文化完 整性,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家乡的传统建筑与建筑工艺保护

家乡的传统建筑与建筑工艺保护家乡是一个充满古老传统文化的地方,其独特的传统建筑和建筑工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保护家乡的传统建筑与建筑工艺,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也是对家乡文化传承的责任。
本文将探讨家乡的传统建筑与建筑工艺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传统建筑是家乡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民俗故事。
在家乡的街道巷弄中,可以看到各色各样的传统建筑,如四合院、吊脚楼、土楼等,它们不仅展现了当地的建筑风格,更是见证了家乡古老文化的传承。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建筑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许多传统建筑被拆除或改建,传统建筑工艺也面临失传的风险。
因此,保护家乡的传统建筑与建筑工艺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家乡的传统建筑与建筑工艺,首先需要加强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
传统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深刻理解其历史意义,才能更好地进行保护工作。
同时,也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对于濒临失传的传统建筑工艺,可以开设相关的培训班和工作坊,传承这些珍贵的技艺,使之得以传承与发展。
另外,政府应该加大对于传统建筑与建筑工艺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化节庆、展览等形式,宣传家乡传统建筑文化,增强公众对传统建筑的认知与保护意识。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家乡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中,才能真正做到传承与发展。
在家乡的街头巷尾,传统建筑和建筑工艺如此之多,它们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和变迁,也承载着家乡文化的精华。
保护家乡的传统建筑与建筑工艺,是对家乡文化传承的维护,更是对历史岁月的珍视。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守护家乡的传统建筑,让其在时光中永葆芳华,为后代传颂美好的家乡记忆。
遗产保护与乡村景观规划——以潭柘寺平原村为例

遗产保护与乡村景观规划——以潭柘寺平原村为例段思乔(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37)摘要:文章基于景观规划与古城保护的思考方向,对潭柘寺平原村的固有现状与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引入第五立面、老房改造、将古建群落作为遗产场地效应中心等方式,试图用景观规划的方法来解决旧村风貌的现有问题,在遗产保护方面建议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使古建与修缮构建达到和谐统一。
对于村内经济的产业规划,本文提出了旅游带动遗产保护的统筹规划,希望以此优化旧村现状。
关键词:景观规划;古建保护;遗产活化;旧村改造[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10.45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 Case of Pingyuan Village in Tanzhe TempleDuan Siqiao(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37,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the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conditions and problems of Pingyuan village in Tanzhe Temple, and tries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the former village style by introducing the fifth facade, reconstructing the old houses and taking the ancient building community as the center effect of the heritage site. In regards of heritage protec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ancient building should be restored as old as it was. For the industrial planning of the village econom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verall planning, which is to use tourism to drive the heritage protection. Hopefully, these methods can optimize the status quo of the old village.Key words: landscape planning; ancient building protection; heritage activation; old village reconstruction1现状1.1村落信息平原村坐落于北京西部地区,如图1—图3,隶属北京市门头沟区下属镇潭柘寺镇,位于门头沟区东南方向,距离阜成门41 km,属于京郊地区。
乡土建筑的传承和保护分析

乡土建筑的传承和保护分析摘要:乡土建筑是融入了当地风土和大众意识的传统民居,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他不仅是建筑文化历史的结晶,也同样承载着我国的民族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广义上可以指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随着现代化工业的逐渐开展,乡土建筑正在消失,本文就将从如何传承与保护乡土建筑方面分析。
关键词:乡土建筑;传承;保护1乡土建筑相关概念1.1传统村落与普通村落在我国,绝大多数的村落未被要求保护和发展规划,未被列入传统村落,是不具有鲜明特色的自然村落,拒不完全统计,我国大概1.2万个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但是,被列为传统村落只有1561个。
传统村落与普通村落,一般有几点不同,首先是村落特点,传统村落有着更为鲜明的村落特色,传统村落有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一般村落的规划选址,建筑风貌,建筑环境等都保存完整,而且历史沿革脉络清晰。
在整体的村落建筑中,传统建筑的规模,稀缺度以及丰富性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周围环境也保存较为完整,建筑的材料,造型,结构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具有美学价值,传承了传统的技艺。
而普通村落,村落特色具有乡土特色,但是这些特色在村落的发展中容易遭到破坏,对于传统的建筑保存较差,整体村落建中混杂着新建筑与旧建筑,村庄风貌不完整。
其次是,村落的现状,其实传统村落和普通村落都保留有大量的历史记忆,乡约乡规,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而且都包含着传统乡村的生活,生产方式,二者也都有相同的处境,在面对传承和发展的挑战中,虽然村落中的生活独具情怀,但是却满足不了现代化的生活需求,人们对现代化的诉求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谋求生活,导致了传统村落中的生产生活方式土崩瓦解,需要建设现代乡村社区,改善条件。
最后,是村落的发展目标和方式,对于传统村落和普通村落来讲,两者的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由于传统的村落保持了村落的完整与延续性,并且在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人们积极开展旅游事业,鼓励利用文化遗产带动地区发展,同时也有着完善的规划和管理机制,但是普通的村落并没有所谓的特色,所以不能发展旅游事业,因此,只能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建立现代乡村社区,提高生活质量,目前的发展方式只有特色民宿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在发展中也不丧失地域特色。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研究(上)

【 修改 日期】2 0 一O —2 08 7 2
I 椅 ∞Y l广z 2 o0 一 ∞ 啦 lP 彗o 1 m 0 2 0 c 1 ∞o 8 0 艟 N v 0 TL < l 2 一
地 自然和气候条件并已发展数世纪 的本土建筑环
境更重要” 。另 一个 是 17 年 1 月 联 合 国 教科 文 6 9 1
前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中不 可 忽 视 的 重 要 问题 。
史发展过 程 ,列举 了重要的住宅类型 。他在该书
前言中特 别指 出: 以往 只注意宫殿 、 陵寝 、 庙宇 ,
而 忘 却 广 大 人 民 的 住 宅 建 筑 是 一 件 锚 误 的 事
情” 。此后 我国科研院所 与高等院校合作 陆续 开展 了徽 州明代住宅 、福建客 家土楼 苏州传统
《 国住 宅 概 说 》一 书 , 述 了我 国 民居建 筑 的历 中 论
史文化村镇 。 特别是乡土建筑遗产 , 在我国数量最
多 文化内涵最丰富 . 贯穿着中华 民族 自原始社会
以来 的 发展 历 程 . 反映 出源远 流 长 、 富 多彩 的 民 丰
族 、民间、民俗文化 。 如何保护好这些乡土建筑遗 产, 并向世人展示这些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 而不 被城市化快速进程伴随 的建设大潮所淹没 ,是 当
镇 和 乡土 建 筑 遗 产 的 保 护给 予关 注 。 6 年 5 1 4 月 9
快速发展 大量人 I聚集于城市 ,导致大规模 的 Z l 城市建设发生, 了满足急剧膨胀 的居住 、 为 就业
交 通 等 空 间 需 求 ,人 们 开 始 探 索 新 的城 镇 体 系与 生 活 方 式 。此 时 ,英 国社 会 活 动 家 E 霍 华 德 (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212121 林妙如
目录
一、乡土建筑保护理念 二、白云区乡土建筑概况 三、白云区乡土建筑困境 四、白云区乡土建筑保护措施
什么是乡土建筑
1999年《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对于乡土 建筑遗产的特征作了界定,即“某一社区共有的一 种建造方式:一种可识别的、与环境适应的地方或区 域特征;风格、形式和外观一致,或者使用传统上 建立的建筑型制;非正式流传下来的用于设计和施 工的传统专业技术;一种对功能、社会和环境约束 的有效回应;一种对传统的建造体系和工艺的有效 应用”
梅田村文贵董公祠 (2014年)
曾惠公祠(2014年)
参考文献
1陈建华主编.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 白云山区卷[M].广州 出版社.2008.03 2单霁翔.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研究(上)[J].城市 规划.2008年12期:33-39+52 3单霁翔.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研究(下)[J].城市 规划.2009年1期:57-66+79 4王运良. 乡村遗产保护的困境[N].中国文物报.2011.5.20: 第006版
联义堂(2014年)
二、白云区乡土建筑概况
2、乡土建筑概况
一般大村大姓的宗祠规模都比较大,档次也比较高,反之亦然。 在这些宗祠中,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以上的有30多座,其中单座面 积在1600平方米以上的有江高镇神山雄丰的卢氏大宗祠、人和镇蚌 湖的善达杨公祠和明星的梁氏宗祠,这些大祠堂中往往都有精美的 石雕、砖雕、木雕装饰,有的还有石栏杆、石拱门、石鼓和护祠石 狮。但也有些小村小姓的宗祠仅一路两进,占地不足200平方米, 用料较粗,略显简陋。
朝阳康公古庙(2014年)
二、白云区乡土建筑概况
3、乡土建筑保存概况
北约黎氏大宗祠(2014年)
谢家庄谢氏大宗祠(2014年)
二、白云区乡土建筑概况
3、乡土建筑保存概况
近年有不少乡土建筑都曾集资重修,却大量使用现代建材加以 包装, 降低了它作为文物的价值。
东凤村邝氏宗祠瓷砖地面(2014年)
范家大屋瓷砖外立面(2014年)
2、乡土建筑概况 (2)庙宇 ③供奉佛教诸神。如水月宫(供奉观世音菩萨)。
朝阳水月宫(2008年)
二、白云区乡土建筑概况
3、乡土建筑保存概况
在一些村,村民对乡土建筑仍有较强的归属感,它所承载的 缅怀先祖、传承家风的功能依然存乎人们心中,所以即使在“文 化大革命”中,也没有遭受人为的破坏;如今,由于管理到位, 乡土建筑作为集体的物业也能正常投入使用,因而建筑艺术、人 文景观也得到有效的保护。
什么是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是指带有“本土建筑”、“自发建 筑”、“民间建筑”、“传统建筑”等描述特征的 建筑,主要特点在于其自发性和朴素性上。通俗地 讲,乡土建筑就是存在于乡土社会中,与生产生活 相关的建筑,它除了有单纯的住宅外,还有寺庙、 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 桥等。
一、乡土建筑保护理念
1.1964年《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 (威尼斯宪章)指出:“历史古迹的要领不仅包括单 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 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 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作品,而且亦适用于随 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艺术 品”。 2、1975年《关于历史性小村镇保护的国际研讨会的 决议》,对如何保护历史文化村镇和乡土建筑遗产提 出了具有价值的措施建议:“根据居住结构、住宅形 式、建筑技术和本地材料使用,这些关联中没有一个 比适应当地自然和气候条件并已发展数世纪的本土建 筑环境更重要”。
四、白云区乡土建筑保护措施
2、建设新农村
朝阳林氏宗祠(2014年)
南村周氏大宗祠(2014年)
四、白云区乡土建筑保护措施
3、增强法制法规建设 政府可以因地制宜推行相应的“乡村遗产”支持政 策,经过一定的程序确立“乡村遗产”的法律地位,同 时确立资金与技术支持的法定渠道。然而,也必须认识 到,在目前的形势下,官方所能够提供的资金援助相对 于遍布农村、难以计数的“乡村遗产”而言定然是杯水 车薪。
潭村观遂凌公祠(2014年)
潭村帝生凌公祠(2014年)
三、白云区乡土建筑困境
2、自有与外来资金、技术的匮乏 乡土建筑普遍居住条件不善,富裕的村民有的 另择宅基建新房,有的就地拆净造新居,而再也不 愿在居住多年的老宅上投入新的财力、物力;依然 居住者也只是维持其暂时不倒,而不对其进行彻底 加固维修。于是一方面传统的修护技艺日渐失却, 另一方面由于产权完全归个人,自然不会取得外来 资金和技术的援助。
二、白云区乡土建筑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白云区位于广州市中 心北面,名称来源于白云 山。东邻萝岗区,西界佛 山市南海区,北接花都区、 从化区,南连天河区、越 秀区、荔湾区等3区。
二、白云区乡土建筑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白云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 东部和东北部是丘陵地区; 林木茂盛,大小水库山塘遍布, 湖光山色,风景宜人,有广州 市最高的帽峰山(海拔534.9米) 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 中部为广花平原,田园沃野, 一望无边;西部是珠江水系, 河网交织,巴江河及流溪河流 经境内,既得灌溉之便,更得 航运之利。
麟书曾公祠(2014年)
二、白云区乡土建筑概况
2、乡土建筑概况 (2)庙宇 庙宇多为乡间庙坛。庙坛均类似小型祠堂,一路两 进的多,且天井多盖有瓦面亭盖,庙宇多为民间发筹 资修葺,全靠香火油资维持,为吸引更多香客,往往 一座庙同时供奉不相关联的数尊神像。
二、白云区乡土建筑概况
2、乡土建筑概况 (2)庙宇 ①供奉道教诸神。如三清堂、北帝古庙、吕帝庙、玄 帝古庙等;
二、白云区乡土建筑概况
3、乡土建筑保存概况
但同时也有不少乡土建筑由于缺乏保护而只剩断壁残垣。
石马村适意草庐内部空间(2014年)
湴湖村官仪高公祠倒塌的前门后廊(2014年)
二、白云区乡土建筑概况
3、乡土建筑保存概况
此外,还有一些当地政府虽然做了规划保护建成旅游景点,但 因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流不足而荒废。
谢 谢
二、白云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土建筑概况
2、乡土建筑概况
广府祠堂均独立兴建;大宗祠一般 都为三路三进,两侧以青云巷相隔,头 门次间多有包台,硬山顶,灰塑博古脊, 碌筒瓦,陶瓦剪边.木雕封檐板,砖雕 墀头,青砖砌墙.石墙脚。
鸦岗萧氏大宗祠(2014年)
二、白云区乡土建筑概况
2、乡土建筑概况
而客家宗祠则多与族人住宅同时兴建,宗祠居中,住宅 在两侧,围成一处方形的围屋;建筑一般悬山顶,平脊,阴 阳瓦,夯土墙或泥砖墙,头门多为凹形建制,不设包台。
南岗村三清堂(2008年)
大良田村北帝古庙(2008年)
二、白云区乡土建筑概况
2、乡土建筑概况 (2)庙宇 ②供奉民间俗神,包括神话人物和历史人物崇拜的庙 坛。如盘古庙、哪咤宫、康公古庙(供奉宋代名将康保 裔)、宝林堂(供奉南华寺六祖惠能和尚)等;
盘古庙(2008年)
宝林堂(2008年)
二、白云区乡土建筑概况
四、白云区乡土建筑保护措施
1、整体保护 一般不应实施从乡土建筑遗产中强行迁出大量 原住户,也不应强求留住大量原住户,而是应该在 尽量维持原有生活特色的基础上,完善历史文化村镇 作为生活空间的现代功能,保持乡土建筑遗产内有适 量的居民,维护其生活气息和活力。
四、白云区乡土建筑保护措施
1、整体保护
南约黎氏大宗祠(2014年)
四、白云区乡土建筑保护措施
4、 “自主管理”与“介入管理” 积极发动当地村民对其进行自主保护、自主管理, 并鼓励自主性的开发利用。“乡村遗产”的自主保护、 自主管理与自主开发同样不能应对所有相关的问题, 特别是“原真性保护”与“潮流性开发”的矛盾更不 是仅凭“自主”就可以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文博、 建设等部门的主导、监管显得十分必要,相关部门绝 不能缺位和弱势,必须提前介入、全程参与、适时监 督,实现在外界推力下的村民自觉意识的提高和自我 约束的增强。
障岗村四耳楼遗构(2003年)
障岗村四耳楼遗构(2014年)
二、白云区乡土建筑概况
3、乡土建筑保存概况
障岗村议事厅外立面(2003年)
障岗村议事厅外立面(2014年)
三、白云区乡土建筑困境
1、价值认知与保护意识的缺失与淡薄
锦辉家塾(2014年)
长湴陈氏大宗祠(2014年)
三、白云区乡土建筑困境
北约黎氏大宗祠(2014年)
沙亭岗村可达谢公祠(2009年 )
四、白云区乡土建筑保护措施
2、建设新农村 为了改善乡土建筑遗产中居民的生活质量,适 应各类新的功能用途,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应允许 在不改变乡土建筑遗产外观的前提下,对内部进 行适度改造与合理利用,使乡土建筑遗产具备现代 生活的居住要求。 为了提高居民生活的安全、方便和舒适程度, 在保护的前提下,应支持和协助居民完善和改进 生活基础设施,包括装置供水、排水和排污系统, 配置现代化的卫生设备、照明设备和厨房设备, 增加室内日照水平,改善室内自然通风,对室内 墙面、地面顶棚进行必要的装修,调整楼梯的坡度 和宽度.以及配置或安装为改善生活质量所必须的 家具、用具、设备等。
一、乡土建筑保护理念
3.1976年《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 议》(内罗毕建议),该建议指出“在农村地区,所有 引起干扰的工程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所有变化应严 加控制,以使具有历史意义的农村社区保持其在自 然环境中的完整性”。 4.1976年,国际乡土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CIAV)成 立,作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下属的专业委员会, 旨在促进乡土建筑的识别、研究、保存、维护等方 而的国际合作,分享世界各国保护乡土建筑遗产的 经验,以及共同为寻求更好的保护方法和实践而作 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