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艾青《北方》教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北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北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北方》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2.进一步体会爱国的复杂感情和辨证关系。

3.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从小生活在江南,对于中国的北方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那么五十多年前的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呢?二、整体感知1.自读诗歌。

2.正音3.诗人眼中,北方是什么样子的?(悲哀的。

本诗一开始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沉重)4.我们眼中的北方是……而艾青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为什么呢?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艾青,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

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

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

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

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四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苏教版-语文-高一-《北方》教学设计 新课标

苏教版-语文-高一-《北方》教学设计 新课标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北方》教学反思:《北方》是艾青写于抗战初期的一首诗歌。

本诗运用大量灰色的意象构筑了祖国的苦难形象,诗人在倾诉土地的灾难时涌动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担当的精神。

从教材安排看,《北方》是“祖国土”专题中“颂歌的变奏”板块的第二首诗歌,属于自读篇目。

它跟“江山多娇”板块相比,明显少了几分自豪感,而多了几分苦涩的咀嚼。

这种爱与痛的挣扎,距离在和平环境中成长的高一学生的人生体验比较远,因此,要让学生领会诗人疼痛中的热爱,必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声音的节奏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文本细读中品味诗人土地情结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教学策略上,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诵和品味意象来体会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

本课教学主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重在过程,要求人人参与活动讨论。

在小组讨论中,必须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专人负责。

任务定位是否科学而合理直接决定了小组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必须人人发言,必须专人负责组织讨论活动,专人负责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专人负责整合成员观点形成小组意见;专人负责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本课例试教时由于没有严格规范小组讨论的程序,小组发言者用个人的观点随意替换小组意见,就是由于没有专人负责文字记录并且缺乏尊重学习伙伴的意识的结果。

正式开课时,我对小组讨论程序进行了严格规范,因而呈现了良好的小组讨论效果。

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我的“不作为”,是完全违背教师的身份和职责的,也是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的。

今后,应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扮演了学生学习伙伴和学习指导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帮助学生跳出“知人论世”这一学习“瓶颈”,广化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越过“最近发展区”,进入新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学习于是发生了。

打印版。

高中语文 北方教案3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北方教案3 苏教版必修3

北方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2.进一步体会爱国的复杂感情和辨证关系。

3.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从小生活在江南,对于中国的北方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那么五十多年前的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呢?二、整体感知1.自读诗歌。

2.正音3.诗人眼中,北方是什么样子的?(悲哀的。

本诗一开始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沉重)4.我们眼中的北方是……而艾青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为什么呢?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艾青,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

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

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

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

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四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苏教版《北方》说课稿.doc

苏教版《北方》说课稿.doc

苏教版《北方》说课稿我说课的篇目是《北方》,它是新课程苏教版必修三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板块“祖国土”第二专题“颂歌的变奏”中的第二篇。

北方是现代诗人艾青写的一首饱含爱国热情的诗作,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诗歌方面就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要求如下: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须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注重对作品个性化的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

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阔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深重灾难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深沉和执着的爱。

1: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朗读方案,通过朗读,准确的表达诗歌的思想情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根底、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刚升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整体感知的根底上,而通过意象及诗人创造的意境来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文本,感受诗人赤忱的爱国热情。

2: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本钱课的教学任务。

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把握两个原那么: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本篇课文教学设计一课时)以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我和我的祖国》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高中语文 北方学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北方学案 苏教版必修3

北方艾青【课前导航】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

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

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

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

此后,这名字一直沿用下来了1996年5月5日,艾青走了,这位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诗坛巨匠,被聂鲁达先生称为"中国诗坛泰斗"的人民诗人却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人们再次聆听来自《北方》的声音,去感受诗人那颗真诚的赤子之心,感受他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合作探究】1、结构透析2、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1.背景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指的是端木蕻良,作者因这个生长在北方的诗人的一句话引来一首情真意挚的抒情诗篇。

“北方是悲哀的”,这是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调子——忧郁、悲哀、沉重。

诗人通过一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在战争年代北方人民所蒙受的灾难和不幸,正是在这古老而又苦难的国土上,祖先们与自然界、与入侵的异族相搏斗,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传下的“言语”与“姿态”也“永远不会灭亡”,诗人于此汲取了顽强的精神力量,坚定了必胜的信念,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首诗包括题记在内,可看作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记,交待了本诗的写作缘起;诗的前三节,展现了北方人民在战争年代所蒙受的灾难与不幸。

第二部分,本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自己深深地热爱和崇敬“悲哀的北国”。

高中语文 北方学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北方学案 苏教版必修3

北方艾青【课前导航】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

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

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

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

此后,这名字一直沿用下来了1996年5月5日,艾青走了,这位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诗坛巨匠,被聂鲁达先生称为"中国诗坛泰斗"的人民诗人却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人们再次聆听来自《北方》的声音,去感受诗人那颗真诚的赤子之心,感受他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合作探究】1、结构透析2、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1.背景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指的是端木蕻良,作者因这个生长在北方的诗人的一句话引来一首情真意挚的抒情诗篇。

“北方是悲哀的”,这是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调子——忧郁、悲哀、沉重。

诗人通过一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在战争年代北方人民所蒙受的灾难和不幸,正是在这古老而又苦难的国土上,祖先们与自然界、与入侵的异族相搏斗,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传下的“言语”与“姿态”也“永远不会灭亡”,诗人于此汲取了顽强的精神力量,坚定了必胜的信念,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首诗包括题记在内,可看作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记,交待了本诗的写作缘起;诗的前三节,展现了北方人民在战争年代所蒙受的灾难与不幸。

第二部分,本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自己深深地热爱和崇敬“悲哀的北国”。

示范教案《北方》

示范教案《北方》

示范教案《北方》第一篇:示范教案《北方》北方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北方》写于1938年初,是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

当时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的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著的爱。

诗前的小序引北方诗人的一句话“北方是悲哀的”,为全诗奠定了情感的基调——悲哀、忧郁、沉重。

全诗共四段,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通过一系列意象的塑造,写出了北方寒冷、萧条的景色和作者内心深处的悲凉。

第二部分(4),用“而我”造成一大转折,反复的咏叹“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对“悲哀、贫穷”的北方的反复渲染和强调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之中,突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

这首诗写在抗战初期,虽没有直截了当地号召人们去战斗,但在诗的结尾处,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抱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这样一个古老而坚强的民族永远不会灭亡,这在当时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是有振奋和鼓舞的作用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提高朗读水平。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通过对创作背景的把握和诗歌意象的分析,理解诗人对祖国及人民饱含的复杂情感。

思路方法《北方》为我们描画了1938年一幅贫穷的“悲哀的北国”图景,表达的是诗人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著的爱。

学习这首诗,先要让学生了解艾青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其次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意象分析法,掌握本诗所表现诗人的炽热的爱国心。

课前准备:1.让学生自读《北方》及《语文读本必修三》第一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读通读熟。

2.多媒体课件及歌曲《长城谣》。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体会他的“土地”系列的诗作传达出的爱国情感。

艾青《北方》教案

艾青《北方》教案

《北方》艾青【教学目的要求】1. 了解艾青早期诗歌创作概况2. 把握诗歌的感情和思想基调3. 了解诗歌现代自由诗体的形式特征【重点、难点】1.诗歌的主旨和忧郁的感情基调2.诗歌及作者其他诗作独特的土地意象。

3.诗歌自由诗体和散文化特征。

【所用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一、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学院。

1929年春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

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 3. 4期合刊。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与人组织春地画社。

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

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

此时代表作有《向太阳》等。

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

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

1979年获平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作品。

北塔:艾青——以歌当哭的诗人艾青(1910-1996),中国诗人,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

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诗集。

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到了延安以后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

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
艾青
[学习目标]:
1.了解艾青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

2.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并确立学习目标: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32年在狱中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一举成名,出狱后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战时期,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有著名诗集《北方》、《向太阳》等;在延安解放区,写下《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诗》等诗集;解放后有《宝石的红星》、《归来的歌》等诗集。

学习目标:
1.了解艾青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

2.通过意象分析法,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3.有表情地诵读这首诗
二、文本研习:
1.听录音,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明确:北方是悲哀的。

2.听读完文章后,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忧郁、悲哀、沉重。

3.找出作者所选取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都带有怎样的色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色彩:灰暗。

这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肃杀相互衬映,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

4.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那第三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是对前两节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在“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之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的命运,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的命运。

5.诗文的1、2、3小节将北方景象渲染得如此冷酷、黑暗,以叙述黑暗现实为主,那第四小节作者主要以什么为主?
明确:抒情。

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

三、鉴赏与分析:
1.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指的是端木蕻良,作者因这个生长在北方的诗人的一句话引来一首情真意挚的抒情诗篇。

“北方是悲哀的”,这是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
诗定下了调子——忧郁、悲哀、沉重。

诗人通过一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在战争年代北方人民所蒙受的灾难和不幸,正是在这古老而又苦难的国土上,祖先们与自然界、与入侵的异族相搏斗,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传下的“言语”与“姿态”也“永远不会灭亡”,诗人于此汲取了顽强的精神力量,坚定了必胜的信念,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首诗包括题记在内,可看作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记,交待了本诗的写作缘起;诗的前三节,展现了北方人民在战争年代所蒙受的灾难与不幸。

第二部分,本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自己深深地热爱和崇敬“悲哀的北国”。

四、写作特点
本诗是自由体诗,没有整齐的段式和统一的韵脚,在表达上不受拘束,散文气息很浓,但在节奏、画面、情感等方面诗的质素仍然十分鲜明:
①诗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各个层次之间、各句之间、各个词语之间的停顿与衔接,都应和着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上适当的反复,全诗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旋律。

②诗人以他画家的感受力,敏锐地观察、艺术地展示了大自然的景观,并以素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富于动感的北国乡土的风景画面,对色彩、光线、形体、动态的捕捉,都十分形象、生动、准确、传神,从而把自然景色诗化了。

③回荡在这画面、节奏中的,有一种强烈而深沉的对祖国北方土地和人民的挚爱,正是这种真挚深厚的感情和浸润和流贯,成为了该诗的最重要的质素。

五、课外拓展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六、作业:
1.加强诵读。

2.完成《基础训练》相关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