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合集
苏教版必修三语文高中代表性教案 原创

拿来主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掌握文章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分析文章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杂文想的语言特点,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并能用正确的观点说明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把握拿来主义内涵,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教学过程导入:我们要认识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我们都非常熟悉一位来自浙江绍兴的文学家,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他的笔下我们学过孔乙己学过闰土学过祥林嫂等等,一个个人物形象都很深刻,还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他就是鲁迅。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文章感受他横眉的风采,一起走进《拿来主义》一、初读感知1、这是一篇杂文,查过资料的同学说一下这是什么样的文体啊?是一种散文的形式又以议论为主,我们可以借鉴一下以往学习议论文的经验。
这篇课文还是比较抽象的我们首先要结合写作背景,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提出拿来主义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结合资料来说说。
本文写于1934年。
九·一八”事变之后,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
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侵略,人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
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2、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二、再读体会拿来主义的观点是哪里提出的,后面几种不同的态度,1、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要思考要辨别要自主大宅子文化遗产孱头逃避主义混蛋全盘否定废物全盘接受错误观点的共同点:不加甄别直接拿来2、他占有、挑选鱼翅精华吸收鸦片益害并存批判的吸收烟枪烟灯旧形式大部分废除留部分教育姨太太封建文化糟粕坚决抛弃3、总之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集苏教版高质版

五人墓碑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二)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三)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四)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五)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
其人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
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给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读课文。
阉旌湮皦缇抶溷傫脰詈逡冏(三)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时代背景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
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
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
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
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
(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
《老王》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老王》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老王》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老王》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老王》是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老王为了生活费而在城市四处打工的故事。
老王虽然不文化但是却很聪明,他认真学习周边环境,将自己的特殊技能运用到了生计中。
本篇教案将分为四部分进行介绍,分别是文本研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语言运用,写作训练。
一、文本研读1. 故事情节:老王去城市谋生,遇到了许多人和事,他运用聪明才智,成功地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他所经历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2. 语言风格:故事语言简练生动,使用了许多生动的细节,让人们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老王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经历。
3. 教育意义:通过老王的故事,我们能够深入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学习到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如何在不公平的环境下求得生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1. 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让学生认识到人生中存在困境和挫折,但是我们需要乐观地对待生活的问题,笃定地找到解决办法。
2. 培养学生感恩的态度,让学生认识到基本的生活条件不是理所应当的,我们需要知恩图报,感激得到的一切。
3. 让学生明白诚实和勤奋的重要性,让学生体味到老王为了生计不怕苦累,不抛弃诚实守信的思想。
三、语言运用1.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研读故事中的语言细节,进一步明确故事的情节和情感表达。
2. 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感,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学习到如何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写作训练1. 撰写个人对老王故事的感想,学生可以通过对感想的写作,反哺已有的文本研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 让学生选择自己认可的人物和故事写作,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已有的语言和写作能力,更好地展现出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地探究故事,发扬自己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的情节和教育意义,让学生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观和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老王故事的教学和研读,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感恩知足、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和讨论互动,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集 苏教版2

北方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进一步体会爱国的复杂感情和辨证关系。
.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从小生活在江南,对于中国的北方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那么五十多年前的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呢?二、整体感知.自读诗歌。
.正音.诗人眼中,北方是什么样子的?(悲哀的。
本诗一开始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沉重).我们眼中的北方是……而艾青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为什么呢?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艾青,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
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
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
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
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
年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本诗歌写于年月四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四、分析鉴赏.诗人笔下的北方是怎样的景象?(一片暗淡的灰黄).具体的意象:荒漠的原野、土色的忧郁、孤单的行人、悲哀疲乏的驴子、枯干的小河、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悲哀苍凉生存的孤苦无奈不安悲苦逃亡).原来的北方充满了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而今诗人看到的是一片暗淡的灰黄,那是由于什么原因?(探究意象的深层含义)(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使中华民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整个中国处于灾难深重之中,民不聊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全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部教案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1)《察今》教案 (4)长江三峡教案 (8)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16)发明与发现的国家 (17)发现 (19)《鸿门宴》教案 (27)《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35)《老王》教学设计 (37)《离骚》教案 (39)《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45)《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教案 (56)拿来主义 (58)《品质》教案 (63)秋水 (68)五人墓碑记教案 (71)《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78)《指南录后序》教案 (80)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93)烛之武退秦师 (95)《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104)祖国山川颂 (107)本站资源汇总[优秀资源,值得收藏] (112)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学目标:1.了解惠特曼与《草叶集》。
2.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预习作业:1.讲义本课预习作业。
2.熟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一、作者介绍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
生于长岛。
他曾在公立学校求学,任过乡村教师,干过送信,排字等杂务,后在报馆工作,成为编辑。
他喜欢大自然的美景和城市的大街小巷,喜欢歌剧、舞蹈、讲演术,喜欢阅读荷马史诗、希腊悲剧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
青年时期,他帮助父亲承建房屋,经营小书店、小印刷厂等,他性格自由散漫,喜欢游荡并和船夫、舵手、渔民、杂役、马车夫、机械工等结交朋友,自称是美国的“吟游诗人”。
1855年出版《草叶集》第一版,收诗12首。
南北战争期间,他自愿到华盛顿看护伤员,战后曾先后在政府部门供职多年。
1873年身患瘫痪症,以后始终没有恢复健康,直到逝世,卧床达20年之久。
但他的乐观主义,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民主理想至死不渝。
在他生前,《草叶集》再版多次,每次都有变动,现在通用的全集,是所谓“临终版”,即1892年出版的第九版,收诗383首。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集 苏教版21

非攻(节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掌握“何”“则”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目标重点难点】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
【相关材料】.作者简介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
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
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
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语言知识【难读字】园圃(ǔ)鸡豚(ú)栏厩(ù)衣裘(ú)兹(ī)甚不辜(ū)【古今异义】众闻则非之(非,非难。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品质》精品教案

《品质》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导语设计】人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
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
(周国平《灵魂的在场》)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篇描写一个普通靴匠坚守自己本分而付出生命的小说。
【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1)约翰·高尔斯华绥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出身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曾在牛津大学读法律,后放弃律师工作从事文学创作。
30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直到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关注。
1906年,高尔斯华绥完成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获得广泛好评,他也因此被公认为英国第一流作家。
1932年,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由《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组成)和《现代喜剧》(由《白猿》《银匙》《天鹅之歌》组成)。
(2)写作背景《品质》写于1911年。
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
现代社会的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实行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
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商品的质量却在下降。
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轧到社会边缘的传统手工业无限怀念,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
二、主要内容《品质》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写作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靴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新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套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合集1《祖国山川颂》说课稿一、说教材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必修三的第一个专题《祖国土》,是中国现代作家黄药眠先生写的一篇抒情散文。
本专题意在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另外,研习文本,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也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
因此,我把教学目标设为: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教学重难点:全景式描写的铺陈手法二、说教法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三、说学法自主学习法,点评法课时:1课时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放多媒体,让学生看一些爱国思想的名言,体会爱国感情是最真挚感人、最崇高的情感,由此引出作者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
二、释题祖国山川——课文的内容颂——一种文体放多媒体:1、介绍“颂”的有关知识2、介绍黄药眠的有关经历三、研讨课文(一)整体感知(搞清楚“祖国”的含义)1、设计问题:如果让你介绍祖国,你会写祖国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生存方式,生存环境,文化背景(设计依据:①让学生与本文作比较,体会这篇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写景的全面性,进一步掌握“颂”的特点②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以点代面的写法)2、理清思路,探讨“祖国”的含义设计三个问题:①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分小组讨论,选代表回答)②除了写祖国的山川风物外,还写了什么?(全体回答)③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能理解“祖国”的含义吗?(小组交流)教师进一步引导:祖国,不仅仅代表着这个地域的自然特点,气候特征,还有着人的生存环境与文化背景。
作为祖国的一分子,不仅要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而且还有着传承祖国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祖国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我们受到了她的哺育、滋养,明天,我们就要回报母亲——祖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合集
必修三全套教案
《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
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
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
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
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
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为什么要爱国》),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
所以,陈独秀在谈到爱国主义时说道:“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
”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前三项为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
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一、导入新课
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了解作者:
课文注释①。
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
赞美、歌颂;
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
”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 “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
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
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
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
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 2段为第二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
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
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
第13-25段是第三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
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
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对主题的升华。
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