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药一考点打印版

合集下载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四气的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执业中药师《一》复习资料—打印版

执业中药师《一》复习资料—打印版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四气的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中药一核心知识点整理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中药一核心知识点整理
延胡索
延胡索乙素
防己
汉防己甲素、汉防己乙素
糖和苷
苷的水解
酸水解的易难顺序为:N-苷>O-苷>S-苷>C-苷(记忆:NO!死开(SC))
含氰苷的药材
苦杏仁、桃仁、郁李仁
醌类化合物
蒽醌类
大黄、虎杖、何首乌、决明子、芦荟
记忆:何首乌拿着虎杖打翻了大紫明宫的丹炉
菲醌类
丹参
萘醌
紫草
理化性质
酸性:含COOH>含二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二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
常温
贮藏温度为10℃~30℃
散剂
不宜制成散剂
易吸湿或易氧化变质,刺激性大、腐蚀性强,含挥发性成分较多且剂量大的药物
有关规定
内服散剂(细粉),儿科用及局部(最细粉),眼用(极细粉)
质量要求
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含水分不得超过9.0%,化学药局部用散剂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中药局部散剂及儿科用散剂,除另有规定外,通过七号筛(中药通过六号筛)的粉末重量不得少于95%。
香豆素和木脂素
含香豆素
秦皮、前胡、肿节风、补骨脂(记忆:前秦的胭脂总是香)
含木脂素
五味子、厚朴、连翘、细辛(记忆:五根细木头连起来比较厚)
荧光性质
羟基香豆素在紫外光下显示蓝色荧光
光化学毒性
光敏作用
黄酮类
含黄酮类
异黄酮类(葛根)、黄酮类(黄芩、银杏叶、槐花)、二氢黄酮类(陈皮、满山红)
(记忆:红橙黄,银槐哥)
百合科
川贝母
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青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
炉贝: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执业中药的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

执业中药的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四气的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执业药师中药一考点汇总

执业药师中药一考点汇总

执业药师中药一考点汇总1.2. ,腻膈碍胃,令人中满;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敛邪;涩能收、能敛,敛邪;苦能泄、能燥、能坚;咸能软、能下。

3. )、相杀和相畏(减毒,生姜/半夏)、相恶(减效,人参/ 莱菔子)、相反(增毒,乌头/半夏)。

4.5. ;车轮纹:防己、大血藤;金井玉栏:黄芪、板蓝根、桔梗;星点:大黄;云锦状花纹:何首乌;罗盘纹:商陆。

6. ;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温郁金、玄参、杭白芍、杭菊花、杭麦冬;四大藏药: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红景天。

7. )、苍耳子(中火,降毒);炒焦:山楂(黄:消食化积;焦:消食止泻;炭:止血止泻)、槟榔、栀子(黄、焦、炭);炒炭:大蓟、蒲黄(中火)、荆芥(产生止血)、干姜。

8. ;土炒(补脾止泻)、麸炒(健脾):白术、山药;砂炒:马钱子、骨碎补、鳖甲、鸡内金;滑石粉炒:水蛭;蛤粉炒、蒲黄炒:阿胶。

9. ;炭:凉血化瘀止血;清宁片:年老体弱者)、黄连(姜:止呕;萸:散肝胆郁火)、黄柏、白芍(炒、醋、土)。

10. )、疏肝止痛(香附、柴胡)、行气止痛(延胡索);降低毒性(甘遂);先炒药后喷醋(五灵脂、乳香、没药)。

11. );增强滋阴降火(黄柏、知母)。

12.麻黄宣肺平喘,蜜麻黄绒适于表证已解而咳喘未愈的体虚者,麻黄绒适于虚人风寒感冒)。

13. ;煅淬:赭石、磁石、自然铜、炉甘石(煅淬水飞);扣锅煅:血余炭(止血)、干漆(降毒)。

14.15. 蒸何首乌,淡附片,制吴茱萸,制远志(甘草),制藤黄(豆腐/ 荷叶/ 山羊血),法半夏(甘草+生石灰),姜半夏、制南星(生姜+白矾)。

16. ;水飞:朱砂、雄黄。

17. 生物碱:双稠哌啶/ );莨菪烷(洋金花、天仙子);异喹啉(防己、延胡索、黄连);单萜吲哚(马钱子);有机胺(麻黄);二萜(川乌);吡咯里西啶(千里光);倍半萜大环内酯(雷公藤)。

18. ),马钱子(士的宁/ 番木鳖碱),千里光(阿多尼弗林碱),黄连(小檗碱),延胡索(四氢巴马汀)。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四气的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四气的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四气的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5.砷盐检查:《中国药典》采用古蔡氏法或二乙基硫代氨基甲酸银法两种方法检查砷盐。

《中国药典》规定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砷元素
526.农药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有机氯、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等。

其中有机氯类农药中滴滴涕(DDT)和六六六(BHC)是使用最久。

《中国药典》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药材及制剂中部分有机氯、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的农药残留量。

527.黄曲霉毒素,《中国药典》规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528.二氧化硫残留量,《中国药典》用酸碱滴定法、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

规定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过400mg/kg的药材有:山药、天冬、天花粉、天麻、牛膝、白及、白术、白芍、党参、粉等。

529.中药传统经验鉴别对中药质量评价的核心是中药的“形、色、气、味”。

530.纯度检査《中国药典》中与纯度相关的检查主要包括杂质检查、水分测定、干燥失重、灰分测定、色度检查、酸败度测定等531.水分测定,如人参不得过12.0%,红花不得过13.0%,阿胶不得过15.0%等。

水分测定法:《中国药典》规定水分测定法有五种:第一法(费休氏法)包括容量滴定法和库仑滴定法。

第二法(烘干法)适用于不含和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如三七、广枣等。

第三法(减压干燥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品,如厚朴花、蜂胶等。

第四法(甲苯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如肉桂、肉豆蔻、砂仁等。

第五法(气相色谱法),如辛夷。

532.灰分测定总灰分测定法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

酸不溶性灰分是指总灰分中不溶于稀盐酸的灰分如规定当归总灰分不得过7.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艽总灰分不得过8.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等。

533.色度检査:含挥发油或油脂类成分的中药,《中国药典》规定穿心莲药材叶不得少于30%,薄荷药材叶不得少于30%,广藿香药材叶不得少于20%等,从而保证这些中药的总体质量。

534.含量测定,目前采用最多的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

其测定方法包括生物效价测定法和生物活性限制测定法等。

535.研究中药制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536.制剂,根据药典、药品标准等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537.剂型,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需要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剂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剂型可以影响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影响药物的作用速度、决定给药的途径等。

538、中药制剂的原料,制备中药制剂的原料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总提取物、有效部位、有效成分)。

539.《中国药典》对中药饮片定义为: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

540.中药提取物,结构明确成分的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其单一成分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90%以上。

541.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按物态分类(1)液体剂型(2)固体剂型(3)半固体剂型(4)气体剂型;(二)按分散系统分类(1)真溶液型液体制剂(2)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3)乳浊液型液体制(4)混悬液型液体制剂
542.(四)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类(1)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如糖浆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以及经直肠给药的灌肠剂、栓剂等。

(2)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包括注射给药的剂型;呼吸道给药的剂型;皮肤给药的剂型;黏膜给药的剂型等。

543.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通常不同剂型、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的起效时间快慢为: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544.用于手术、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局部给药制剂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

545.中药制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中药制剂在制备的各个环节均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其主要途径包括原药材、药用辅料、制药设备与器械、制药环境、操作人员、包装材料等。

546.中药制剂的稳定性(一)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中药制剂的不稳定主要是由于药物的化学降解反应,主要有水解、氧化、异构化、聚合、脱羧等,其中水解、氧化是主要降解途径。

547.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1)处方因素:①pH:以H+和OH-为催化剂的反应,称为专属酸、碱催化反应。

②溶剂、基质及其他辅料的影响:对于易水解的药物,有时采用非水溶剂如甘油、乙醇或丙二醇等使其稳定,有时加入表面活性剂,利用所形成胶束的屏障作用而延缓水解。

(2)制剂工艺(3)贮藏条件:①温度②光线③氧气和金属离子④湿度和水分⑤包装材料。

548.(二)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1.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1)调节pH(2)降低温度(3)改变溶剂:在水溶液中很不稳定的药物,可用乙醇、丙二醇、甘油等极性较小的溶剂,以减少药物水解。

(4)制成干燥固体
549.防止药物氧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避光(3)驱逐氧气(4)添加抗氧剂(5)控制微量金属离子(6)调节pH
550.散剂有以下特点:所以易吸湿或易氧化变质的药物、刺激性大的药物、含挥发性成分多且剂量大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

551.按药物性质分类:可分为普通散剂和特殊散剂。

特殊散剂又分为含毒性药散剂;含低共熔成分散剂;含液体成分散剂。

552、散剂的质量要求1.除另有规定外,服散剂应为细粉;儿科用及外用散剂应为最细粉。

2.制备含有毒性药、贵重药或药物剂量小的散剂时,应采用配研法混匀并过筛。

3.多剂量包装的散剂应附分剂量的用具;含有毒性药的服散剂应单剂量包装。

4.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应密闭贮存,含挥发性药物或易吸潮的散剂应密封贮存。

553.散剂的质量检査项目与要求:粒度: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除另有规定外,通过七号筛的粉末总量不得少于95%。

554.外观均匀度: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水分: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9.0%。

555.浸出制剂主要特点为: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现方药复方成分的综合疗效;汤剂还可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药效缓和、持久、副作用小;服用剂量较小、使用方便;部分浸出制剂可用作其他制剂的原料;但某些浸出制剂稳定性较差。

556.汤剂,汤剂主要供服,也可共含漱、洗浴、熏蒸之用。

557.糖浆剂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

558.酊剂的质量要求除另有规定外,含有毒性药的酊剂,每100ml应相当于原饮片10g;其他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饮片20g。

559.表面活性剂又可分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硫酸化蓖麻油、阿洛索-OT)、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洁尔灭、新洁尔灭)和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卵磷脂)。

560.表面活性剂的毒性:通常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最大,其次是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毒性最小。

561、混悬液型液体制剂,适宜制成混悬型液体制剂的药物有: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的难溶性药物;为了发挥长效作用或为了提高在水溶液中稳定性的药物。

但剧毒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