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专业一必备考点
执业中药师专业一 重点记忆

考点一鉴定术语1.大黄:髓部可见“星点”。
2.何首乌: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常维管束环列“云锦状花纹”。
3.牛膝、川牛膝:散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筋脉点)。
4.商陆: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同心性环轮称“罗盘纹”。
5.银柴胡: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称“砂眼”,根头部有密集的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
6.黄连:节间平滑,称“过桥”。
7.防己: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车轮纹)。
8.甘草、黄芪:射线放射状,常有裂隙,显“菊花心”。
9.板蓝根、黄芪、桔梗: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金井玉栏)10.白芷:皮孔样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
11.川芎:纵切片边缘不整齐,呈蝴蝶状,习称“蝴蝶片”。
12.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环纹,习称“蚯蚓头”,断面有裂隙,称“菊花心”。
13.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狮子头)。
14.苍术:茅苍术断面有橙黄色或棕红色油点(朱砂点);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起霜)。
15.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16.天麻:顶端有红棕色鹦嘴状芽苞(鹦哥嘴)。
17.辛夷:呈长卵形,似“毛笔头”。
18.地龙:第14-16环节为生殖环带,较光亮习称“白颈”。
19.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
20.蕲蛇:“翘鼻头”、“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
21.乌梢蛇: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
22.麝香:有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麝香仁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
23.花鹿茸:一个侧枝“二杠”,2个侧枝“三岔”。
主枝为“大挺”。
马鹿茸:侧枝1个“单门”,2个“莲花”,3个“三岔”,4个“四岔”砍茸: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1对弧形骨,称“虎牙”。
24.牛黄:外面挂一层黑色光亮薄膜,习称“乌金衣”。
25.羚羊角: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头,习称“通天眼”。
26.赭石:一面多有圆形的突起,习称“钉头”。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中药一核心知识点整理

延胡索乙素
防己
汉防己甲素、汉防己乙素
糖和苷
苷的水解
酸水解的易难顺序为:N-苷>O-苷>S-苷>C-苷(记忆:NO!死开(SC))
含氰苷的药材
苦杏仁、桃仁、郁李仁
醌类化合物
蒽醌类
大黄、虎杖、何首乌、决明子、芦荟
记忆:何首乌拿着虎杖打翻了大紫明宫的丹炉
菲醌类
丹参
萘醌
紫草
理化性质
酸性:含COOH>含二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二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
常温
贮藏温度为10℃~30℃
散剂
不宜制成散剂
易吸湿或易氧化变质,刺激性大、腐蚀性强,含挥发性成分较多且剂量大的药物
有关规定
内服散剂(细粉),儿科用及局部(最细粉),眼用(极细粉)
质量要求
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含水分不得超过9.0%,化学药局部用散剂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中药局部散剂及儿科用散剂,除另有规定外,通过七号筛(中药通过六号筛)的粉末重量不得少于95%。
香豆素和木脂素
含香豆素
秦皮、前胡、肿节风、补骨脂(记忆:前秦的胭脂总是香)
含木脂素
五味子、厚朴、连翘、细辛(记忆:五根细木头连起来比较厚)
荧光性质
羟基香豆素在紫外光下显示蓝色荧光
光化学毒性
光敏作用
黄酮类
含黄酮类
异黄酮类(葛根)、黄酮类(黄芩、银杏叶、槐花)、二氢黄酮类(陈皮、满山红)
(记忆:红橙黄,银槐哥)
百合科
川贝母
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青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
炉贝: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知识点

1.《神农本草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2.温热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的功效,有伤阴助火之害。
3.寒凉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有伤阳助寒之弊。
4.辛味能散、能行,能发散、行气、活血。
具发散(荆芥、薄荷)、行气(香附)、活血(川芎)。
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5.苦味能泄、能燥、能坚。
①泄:通泄如大黄,降泄如苦杏仁、赭石,清泄如黄连、栀子;②燥: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如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③坚阴: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坚厚肠胃如黄连。
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6.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
如昆布、芒硝等。
不宜多食,脾虚便溏者慎用。
7相反: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原则上应绝对禁止,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
8相恶:减效,如:人参恶莱菔子。
9.佐药:①佐助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直接治疗次要兼证;② 佐制药: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③反佐药: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
10.〃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11.党参道地产区:山西。
12.砂仁道地产区:广东。
13.肉桂道地产区:广西14.皮类中药: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
15.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
16.采收加工方法为〃发汗”的中药: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秦艽。
17. 〃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的提取。
18.常用到的超临界流体物质有:三化碳。
19.聚酰胺吸附色谱法的吸附原理:氢键吸附。
20.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原理:大孔吸附树脂具有选择性吸附和分子筛的性能。
2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推断化合物的共轭体系、骨架类型。
22.红外光谱(IR):提供官能团信息。
23.山豆根的指标性成份:苦参碱(吡啶类生物碱的双稠哌啶类)、氧化苦参碱(吡啶类生物碱的双稠哌啶类)。
执业药师中药一考点速记

执业药师中药一考点速记
执业药师考试中对于中药的考点非常重要,以下是考试中可能会
涉及到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1.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基础知识包括中药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中药的汉医理论、中
药制剂等等。
通过学习中药基础知识,可以对中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和了解。
2.中药材
执业药师考试中,对于中药材的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
掌握中药材的种类、处方、制法、质量标准等等。
3.中药处方
中药处方是指中药饮片的配方和制法。
执业药师需要了解常用的
各类中药处方的组成、用法和禁忌等知识。
4.中药制剂
中药制剂是指中药以各种方式加工成的剂型(如丸剂、煎剂、膏
剂等)。
执业药师需要了解中药制剂的制法、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
5.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
中药药理是指中药对人体的药物作用。
执业药师需要了解各种中
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以便在工作中给患者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6.中药质量控制
中药的质量控制涉及到中药材的采摘、炮制、贮藏、加工等多个方面。
执业药师需要掌握各种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及其相关标准。
总体来说,中药是执业药师考试中重要的考点,需要学习和掌握很多相关知识和技能。
只有深入了解中药的相关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2024年执业中药师考试重点

2024年执业中药师考试重点执业中药师考试重点主要涉及中药学专业知识、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事管理与办法等内容。
1.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掌握中药化学成分、中药制剂、中药鉴别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需要理解药物结构与构效关系,以及药物剂型的特点、质量要求和临床应用。
2.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重点掌握中药临床运用知识,包括各系统疾病治疗所需药物的分类和常用药品、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等内容。
3.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掌握处方调剂、处方审核和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等药学时间工作所需的综合知识与技能。
4. 药事管理与法规:重点掌握执业药师与药品安全、药物学相关的法律法规、药品安全法律责任、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管理等内容。
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10个常见考点

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10个常见考点(公众号关注:百通世纪获取更多)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10个常见考点1.煨法:①麦麸煨;②面裹煨;③纸裹煨;④滑石粉煨;⑤隔纸煨。
2.①恒重: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
②精密称定: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
③称定: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
3.外源性有害物质及检测:①重金属和有害元素的检测;②农残的检测;③黄曲霉毒素的检测;④二氧化硫的检测。
4.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的起效时间快慢为: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更多执业药师考试真题请点击百通世纪进入]5.散剂的质量要求:①粒度: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通过七号筛的粉末重量,不得少于95%。
②水分:不得过9%。
6.乳剂的不稳定现象:①分层;②絮凝;③转相;④破裂—不可逆;⑤酸败—不可逆。
7.炼蜜规格:①嫩蜜:色泽无变化,稍黏,应用黏性强的药物;②中蜜:黄色、鱼眼泡、黏性、无长白丝,应用黏性中等药物;③老蜜:红棕色、牛眼泡、打白丝、滴水成珠。
应用粘性差的矿物药、富含纤维.8.药物衣:①朱砂衣(镇静、安神、补心类药物常用);②黄柏衣(利湿、渗水、清下焦湿热的药物);③雄黄衣(解毒、杀虫类药物常用);④青黛衣、百草霜衣(清热解毒类药物常用)。
9.原辅料的种类与选用:①冰糖作用:增加透明度、硬度,矫味;②油类(花生油、豆油、麻油):降低黏度,便于切胶,收胶时有利于气泡逸散;③酒类(绍兴黄酒):矫味、矫臭,收胶时有利于气泡逸散;④明矾:除杂。
10.常见药物鉴别药物性状鉴别①狗脊金黄色茸毛②大黄“锦纹”;“星点”;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③何首乌纺锤形。
“云锦状花纹”。
④商陆“罗盘纹”,久嚼麻舌(有毒)。
⑤银柴胡“砂眼”;“珍珠盘”。
[更多执业药师考试真题请点击百通世纪进入]⑥防己形如猪大肠;“车轮纹”。
(执业中药师考试知识点)《中药一》必考知识点总结,40个高分考点10分钟背完!

《中药一》必考知识点总结,40个高分考点10分钟背完!以下中药材的用药部位:1、花蕾:辛夷、丁香、款冬花、金银花、槐米。
2、花序:菊花、旋覆花。
3、开放的花:洋金花、红花、槐花。
4、柱头:西红花。
5、花粉:蒲黄、松花粉。
6、藤茎:大血藤、鸡血藤、木通。
7、心材:苏木、降香(树干和根的心材)、沉香(含树脂的木材)。
8、茎髓:通草、灯心草。
9、块根:何首乌、太子参、草乌、白蔹、百部、天冬、麦冬、郁金、地黄。
10、块茎:延胡索、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白芨。
11、鳞茎入药:川贝、浙贝、百合。
12、根与根茎:细辛、大黄、虎杖、威灵仙、山豆根、甘草、人参、三七、羌活、藁本、龙胆、丹参、茜草。
13、根皮:桑白皮、牡丹皮、白鲜皮、香加皮、地骨皮。
14、干皮根皮枝皮同时入药:厚朴。
15、树皮:肉桂、杜仲、黄柏。
16、干皮枝皮:秦皮。
17、叶:石韦、蓼大青叶、大青叶、枇杷叶、罗布麻叶。
18、复叶小叶:番泻叶。
20、种仁:薏苡仁、肉豆蔻。
21、果肉:吴茱萸。
22、未成熟果实:枳壳。
23、种子:苦杏仁、桃仁、沙苑子、决明子、酸枣仁、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槟榔。
24、果实:五味子、山楂、金樱子、补骨脂、巴豆、小茴香、蛇床子、连翘、女贞子、枸杞子、栀子、瓜蒌、、牛蒡子、豆蔻、益智。
25、全草: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钱草、车前草。
26、地上部分:淫羊藿、鱼腥草、广金钱草、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穿心莲、茵陈、青蒿。
27、带鳞叶的干燥肉质茎:肉苁蓉。
28、草质茎:麻黄。
29、带叶茎枝:槲寄生。
30、茎:石斛。
31、真菌:冬虫夏草、灵芝、猪苓、茯苓。
32、干燥成熟孢子:海金沙。
33、贝壳类:石决明(贝壳)、牡蛎(贝壳)、珍珠母、海螵蛸、蛤壳、瓦楞子。
34、除内脏的动物体:蛤蚧、金钱白花蛇、鳖甲(背甲)蕲蛇、乌梢蛇、地龙。
35、干燥整体:全蝎、蜈蚣、斑蝥、土鳖虫、水蛭、海马、虻虫、九香虫。
36、动物的生理产物:分泌物:麝香、蟾酥、熊胆粉、虫白蜡,蜂蜡。
执业草药师考点总结中药一

执业草药师考点总结中药一
执业草药师考试是一项内容繁杂、考点较多的考试,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结合中药一的题目类型和重点知识点做以下总结:
一、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基本知识作为考试的重点,覆盖面广,考生需要熟记相关的知识点,例如中药的分类、属性、气味、药效等。
二、中药制剂和药材
中药制剂和药材也是考试重点,包括中药饮片的制作、中药提取物的制备、中药制剂的制作等专业知识。
三、常见病证的中药治疗
考试中经常涉及中药治疗各类疾病的题目,考生需要熟记各类常见病证的中药治疗方法以及剂量等相关知识点。
四、方剂的配制和运用
中药方剂的配制和运用也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考生需要了解
不同方剂的配方、功效以及应用场景等知识点。
以上几个知识点是中药一考试中的重点部分,考生需要在备考
过程中重点关注,掌握相关知识点,做好充分的题目练,并在考试
中做好时间分配,按照题型的不同分配合理的时间,提高答题效率。
祝愿各位考生都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 7本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
考点2.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它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考点3.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考点4.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联系起来,用以说明药物功效的适应范围,从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选择用药的依据。
考点5. 有毒与无毒:有毒,狭义上讲,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伤害而言。
广义上讲,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应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反映了其偏性对人体的两面性。
考点6. 七情配伍概念: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
即指单味中药配伍同用的七种情形。
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考点7. 君臣佐使概念:是指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高度概括了中医组方的原则。
考点8. 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考点9. 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考点10. 常用的道地药材:川药、广药、云药、贵药、怀药、浙药、关药、北药、华南药、西北药、藏药。
考点11.植物药的一般采收原则: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时采收;全草类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
考点12. 药材常见的加工方法:拣、洗;切片;蒸、煮、烫;搓揉;发汗。
考点13. 中药有效成分常用的提取方法: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超声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考点14. 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进行分离;利用两种以上不同溶剂的极性和溶解性差异进行分离;利用酸碱性进行分离;利用沉淀试剂进行分离。
考点15. 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常见的方法有简单的液-液萃取法及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
考点16. 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固-液吸附用得最多,并有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及半化学吸附之分。
考点17. 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常用有透析法、凝胶过滤法、超滤法和超速离心法等。
考点18. 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及沸点进行分离:离子交换色谱法适于可离子化的物质的分离。
考点19. 生物碱的分类:吡啶类生物碱、莨菪烷类生物碱、异喹啉类生物碱、吲哚类生物碱、有机胺类生物碱。
考点20.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性状、旋光性、溶解性。
考点21. 含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苦参、山豆根、麻黄、黄连、延胡索、防己、川乌、洋金花、天仙子、马钱子、千里光、雷公藤。
考点22. 含氰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苦杏仁、桃仁、郁李仁。
考点23. 含醌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大黄、虎杖、何首乌、芦荟、决明子、丹参、紫草。
考点24. 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秦皮、前胡、肿节风、补骨脂。
考点25. 含木脂素类化合物的中药:五味子、厚朴、连翘、细辛。
考点26. 黄酮的分类:分为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花色素类、黄烷-3-醇类、黄烷-3,4-二醇类。
考点27. 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中。
酸性由大到小:7,4′-二羟基>7或4′-羟基>一般酚羟基>5-羟基。
考点28. 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黄芩、葛根、银杏叶、槐花、陈皮、满山红。
考点29. 含萜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穿心莲、青蒿、龙胆。
考点30. 含挥发油的化合物常用中药:薄荷、莪术、艾叶、肉桂。
考点31. 皂苷分为三萜皂苷(人参、三七、甘草、黄芪、合欢皮、商陆、柴胡)和甾体皂苷(麦冬、知母)。
考点32. 强心苷的典型化合物:香加皮、罗布麻叶。
考点33. 胆汁酸类及含该类成分的重要中药:牛黄、熊胆。
考点34. 含强心苷元成分的常用动物药:蟾酥。
考点35. 含其他成分的常用动物药:麝香、斑蝥、水蛭。
考点36. 炮制目的: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考点37. 炮制常用辅料(液体辅料:酒、醋、盐水、姜汁、蜜、油;固体辅料:麦麸、河砂、稻米、土、滑石粉、蛤粉)及作用。
考点38. 常用饮片的质量控制:①净度、片型、色泽、气味的要求;②检査;③含量测定;④限量标准。
考点39. 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法。
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考点40. 炙法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油炙。
考点41. 煅法分为明煅、煅淬、扣锅煅。
考点42. 蒸、煮、燀法:蒸、煮、燀法为“水火共制”法。
这里的“水”可以是清水,也可以是酒、醋或药汁(如甘草汁、黑豆汁)。
即便是用固体辅料,但操作时仍需加水来进行蒸煮,如豆腐制珍珠、藤黄、硫黄。
考点43. 其他制法:复制、发酵、发芽、制霜、煨、提净、水飞。
考点44. 国家药品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考点45. 中药真实性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来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等。
考点46. 性状鉴别就是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
考点47. 显微鉴定:是利用显微技术对中药进行特征分析,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的一种鉴定方法。
显微鉴定主要包括组织鉴定和粉末鉴定。
考点48. 物理常数的测定:包括相对密度、旋光度、折光率、硬度、黏稠度、沸点、凝固点、熔点等的测定。
考点49. 外源性有害物质: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量、黄曲霉毒素、二氧化硫残留量。
考点50. 纯度检査:《中国药典》中与纯度相关的检查主要包括杂质检査、水分测定、干燥失重、灰分测定、色度检查、酸败度测定等,并已成为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常规检查项。
考点51. 水分测定法:《中国药典》规定水分测定法有五种:第一法(费休氏法)包括容量滴定法和库仑滴定法。
第二法(烘干法)适用于不含和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如三七、广枣等。
第三法(减压干燥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品,如厚朴花、蜂胶等。
第四法(甲苯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如肉桂、肉豆蔻、砂仁等。
第五法(气相色谱法)如辛夷。
考点52. 制剂:根据药典、药品标准等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考点53. 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需要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考点54. 中药制剂按分散系统分类: 真溶液型液体制剂、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乳浊液型液体制剂、混悬液型液体制剂。
考点55. 不同剂型、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的起效时间快慢为: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考点56.剂型选择的五方便原则:服用、生产、携带、运输、贮藏。
考点57. 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水解、氧化、异构化、聚合、脱羧等,其中水解、氧化是主要降解途径。
考点58. 易发生水解反应的药物主要有:①酯类药物;②酰胺类药物;③苷类药物。
考点59. 易氧化的药物分子结构类型主要有:①具有酚羟基或潜在酚羟基的有效成分,如黄岑苷等。
②含有不饱和碳链的油脂、挥发油等,在光线、氧气、水分、金属离子以及微生物等影响下,都能产生氧化反应。
考点60. 冷处:贮藏温度为2℃~10℃。
常温:贮藏温度为10℃~30℃。
考点61. 防止药物氧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避光(3)驱逐氧气(4)添加抗氧剂(5)控制微量金属离子(6)调节pH。
考点62. 散剂有以下特点:①比表面积较大,易分散有利吸收、起效迅速;②制备简便;③外用对疮面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④口腔科、耳鼻喉科、伤科和外科多有应用,也适于小儿给药。
但因比表面积较大,散剂易吸潮、药物成分化学活性增强而容易散失、氧化。
所以易吸湿或易氧化变质的药物、刺激性大的药物、含挥发性成分多且剂量大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
考点63. 浸出制剂主要特点为: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现方药复方成分的综合疗效;汤剂还可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药效缓和、持久、副作用小;服用剂量较小、使用方便;部分浸出制剂可用作其他制剂的原料;但某些浸出制剂稳定性较差。
考点64. 汤剂具有以下特点:组方灵活,适应中医临床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用药的需要,能充分发挥复方综合疗效;以水为溶剂,制法简便,吸收、奏效较为迅速;味苦量大,服用不便;不宜久置,必须临时制备,多有不便;挥发性及难溶性成分提取率或保留率低,可能影响疗效。
考点65.糖浆剂系指含有原料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
考点66. 煎膏剂系指饮片用水煎煮,取煎煮液浓缩,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俗称膏滋。
考点67. 酊剂系指原料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也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
酊剂可供口服或外用。
酊剂应置遮光容器内密封,置阴凉处贮存。
考点68. 茶剂系指饮片或提取物(液)与茶叶或其他辅料混合制成的内服制剂,分为块状茶剂、袋装茶剂和煎煮茶剂。
考点69. 液体制剂的特点有: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迅速;易控制药物浓度,可减少固体药物口服后由于局部浓度过高而引起胃肠道刺激性;便于分剂量和服用,尤其适用于儿童及老年患者。
但液体制剂稳定性较差,贮藏、运输不方便。
考点70. 表面活性剂的毒性顺序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
考点71. 乳剂的不稳定现象: 分层、絮凝、转相、破裂、酸败。
考点72. 适宜制成混悬型液体制剂的药物有: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的难溶性药物;为了发挥长效作用或为了提高在水溶液中稳定性的药物。
但剧毒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液。
考点73. 注射剂可分为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注射用浓溶液。
考点74. 热原系指注射后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阴性杆菌所产生的热原。
考点75. 热原的基本性质:耐热性、水溶性、不挥发性、滤过性、被吸附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