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教案章节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述1. 学习目标: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3. 教学内容:a. 石油与天然气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b.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目标c.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b.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5. 思考题:a. 简述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b. 阐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在能源开发中的作用教案章节二:沉积盆地与烃源岩1. 学习目标:掌握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以及烃源岩的特征和分类。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
3. 教学内容:a. 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b. 烃源岩的特征和分类c. 烃源岩的分布与评价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b. 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了解烃源岩的特征和分类c. 讨论烃源岩的分布与评价方法5. 思考题:a. 简述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b. 阐述烃源岩的特征及其对石油与天然气的影响教案章节三: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与聚集1. 学习目标:理解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掌握油气聚集的类型和成因。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例分析法。
3. 教学内容:a.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b. 油气聚集的类型和成因c. 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b.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油气聚集的类型和成因c. 探讨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5. 思考题:a. 简述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b. 阐述油气聚集的类型及其成因教案章节四:油气藏描述与评价1. 学习目标:掌握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学会油气藏评价的方法。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
3. 教学内容:a. 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b. 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和技术c. 油气藏描述与评价的实际案例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b. 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和技术c. 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油气藏描述与评价的掌握程度5. 思考题:a. 简述油气藏的类型及其特征b. 阐述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及其适用范围教案章节五:石油与天然气勘探技术1. 学习目标: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勘探的技术和方法,掌握其主要应用领域。
2019年石油钻采复习思考题.doc

思考题参考答案:1-11、石油生产有哪四个环节?石油勘探,石油开发,油气储运,石油炼制2、岩石分类,石油和天然气生成在哪种岩石中?岩石依成因的不同可分三大类: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
沉积岩分:〈1〉砂岩:普通的砂粒由泥质或石灰质胶结而成,砂岩具有孔隙,可以储存流体〈油、气、水〉。
〈2〉泥岩:普通的泥土〈颗粒直径小于0.01毫米〉经成岩作用而形成。
呈块状的称泥岩。
呈薄片层状的泥岩称为页岩。
富含石油质的页岩称油页岩,可以提炼石油。
〈3〉石灰岩:俗称石灰石,主要成份为碳酸钙,呈块状,致密而坚硬。
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和地下水的侵蚀,常有裂缝和溶洞,石油与天然气即储存其中。
3、解释渗透性的概念。
由于岩石存在孔隙,在压力差作用下能通过油、气、水,此称渗透性。
4、解释各种地质构造的概念。
背斜构造:是指岩层向上弯曲的褶曲,其核部地层比外圈地层老。
向斜构造:是指岩层向下弯曲的褶曲,其核部地层比外圈地层新。
单斜构造是指岩层向单一方向倾斜。
断层:岩层因地壳运动而断裂,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发生了显著的相对位移,称这种断裂为断层。
5、人们一般根据原油的哪些物理特性评价原油的性质。
人们一般根据原油的颜色、比重、粘度、溶解性和凝固点等物理特性来评价原油的性质。
6、解释原油重度、溶解性、凝固点的概念。
原油在20℃的重量与同体积的4℃的纯水的重量之比叫原油重度。
原油流动时,分子间产生摩擦阻力,用粘度表示这种阻力的大小。
原油溶解于有机溶剂的性质称为溶解性。
原油冷却到失去流动性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7、解释生油层的概念及储油构造的概念和特点。
有机淤泥中的有机物质,在成岩过程中逐渐变成了石油或天然气,此有机淤泥层叫生油层。
生油层中分散存在的石油或天然气,当遇有适宜的地质构造条件时,便发生运移和聚集,形成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
聚集油气的构造称储油构造,其特点是有不渗透的岩层把聚集的油、气圈闭起来。
8、5种油气藏中哪些是构造油气藏,哪些是地层油气藏?背斜储油构造和断层遮挡储油构造所圈闭的油、气聚集统称为构造油气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_西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_西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度量圈闭的三个重要参数为?答案:闭合面积_溢出点_闭合度_闭合高度2.油藏的高度为答案:油藏中纯含油部分的高度3.下列不能形成差异聚集的地质条件是答案:强劲的水动力4.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内容?答案:油气藏的构成因素、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5.形成圈闭的三个必要条件为:答案:储集层_一定的遮挡条件(封闭条件)_盖层6.以下哪种圈闭具有生、储、盖自成体系的特征?答案:生物礁圈闭7.油气聚集的过程不包括答案:成藏8.油气聚集的机理包括:答案:渗滤作用_排替作用9.成油的原始物质主要是?答案:干酪根10.下列哪种类型的孔隙是原生孔隙?答案:粒间孔隙11.大庆油田主要发育的圈闭类型为?答案:长垣12.石油生成的主流学说是?答案:晚期有机成因说13.有效孔隙度如何计算?答案:岩石中连通孔隙的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14.以下哪个参数不能用于衡量生油岩的有机质丰度?答案:Ro15.按煤岩学分类,可将干酪根分为:答案:惰性组_壳质组_镜质组16.在以下甲烷含量的天然气中,哪一种为干气?答案:甲烷含量97%17.石油形成过程中的生物、物理、化学作用为:答案:细菌_温度和时间_催化剂_地层压力18.天然气的成因类型有:答案:生物成因气_油型气_煤型气_无机成因气19.下列哪种元素不是石油的主要组成元素?答案:氯元素20.描述含油气系统的“四图一表”包括:答案:含油气系统的埋藏史图_含油气系统事件组合图_含油气系统内的发现的油气田与有效烃源岩相关的油气聚集_关键时刻含油气系统的剖面图21.下列哪种盆地属于挤压环境下形成的盆地?答案:前陆盆地22.下列不是盆地一级构造的是答案:凸起23.引起油气藏破坏的表生作用因素包括:答案:水力冲刷和水洗_微生物降解_氧化_逸散24.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答案:充足的油气源_良好的储集层_较好的运移条件_有利的生储盖组合25.沉积盆地的一级构造单元包括:答案:坳陷_隆起_斜坡26.中国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阶段?答案:陆相生油理论、源控论、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岩性地层油气藏理论、前陆冲断带断层相关褶皱、有机地化与油气成藏理论27.以下哪种圈闭与生长断层有关?答案:滚动背斜28.石油工业的构成包括:答案:油气资源的勘探、油气资源的开发、油气资源的炼制、油气资源的利用29.地壳中最小的油气聚集单元是答案:油气藏30.油气赋存的空间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答案:油气成藏组合_含油气盆地_油气藏_含油气系统31.国际上将原油对外依存度(?)作为“警戒线”。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复习题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复习题【题目一】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资源储量是宝贵的能源资源,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石油勘探与开发成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请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石油勘探?请简要阐述其主要过程。
2. 请列举并简要解释常用的石油勘探方法。
3. 什么是石油开发?请简要说明其主要内容。
4. 在石油开发过程中,油井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重要任务,请简要描述其主要过程。
5. 请简要说明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题目二】天然气开采与储运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
请回答以下问题:1. 请简要解释天然气开采的主要方法。
2. 天然气的储运是指将天然气从开采现场运输到使用地点的过程,请简要描述其主要方式与要点。
3. 天然气储运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4. 天然气管道运输与液化天然气(LNG)运输相比,具有哪些优势和劣势?请简要说明。
【题目三】石油与天然气加工石油与天然气加工是利用化学、物理等技术手段对采集到的原油和天然气进行提纯、分离和转化的过程。
请回答以下问题:1. 简要描述石油加工的主要过程与产品。
2. 天然气加工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主要过程与产品。
3. 石油与天然气加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环境污染问题?请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4. 请简要介绍石油与天然气加工领域的两项重要技术,并分别阐述其应用价值。
【题目四】石油与天然气储存与分配石油与天然气的储存与分配是为了满足能源需求的变化,确保供应和需求的平衡。
请回答以下问题:1. 石油储存的形式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描述其特点与应用场景。
2. 天然气储存的方式主要包括哪些?请简要阐述其特点与适用条件。
3. 石油与天然气的分配和调度是如何进行的?请简要描述其过程与方法。
4. 请说明石油与天然气储存与分配中可能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题目五】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的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的发展必须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思考题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各章思考题第一章思考题1.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化合物组成、石油的地球化学类型,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2.微量元素钒和镍的石油地质意义,正烷烃分布曲线特征的石油地质意义;3.石油颜色、比重、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石油、天然气的溶解性特点,石油具有荧光性、旋光性的原因;4.天然气的主要化学组成、产状类型;;5.油气中碳、氢同位素丰度表示方法,油气中碳、氢同位素分布特点;6.油田水的基本特征、主要化学组成、水型,苏林水型划分方案7.重要名词术语:正烷烃分布曲线、生物标志化合物、石油的荧光性、石油的旋光性、凝析气(藏)、固态气水合物、油藏饱和压力。
第二章思考题1.油气成因两大学派的根本分歧、两大学派的代表性观点,油气有机成因早期说和晚期说的根本分歧;2.生物有机质的类型及其成烃潜力,干酪根类型划分及各类型相关特征;3.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理化条件;4.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特征;5.烃源岩的基本地质特征,反映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的主要指标;6.生物气、油型气、煤型气的主要特点,无机和有机成因甲烷、煤型气和油型气、有机和无机成因CO2的主要识别标志;7.油源对比的基本原理、目的、目前常用的方法;8.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条件的异同;9.重要名词术语:生油门限、时间-温度指数、低熟油、煤成烃、生物气、油型气、煤型气、烃源岩、油源对比、氯仿沥青A、干酪根。
2014年中考冲刺综合复习指导北京地区试题广东地区试题江苏地区试题第三章思考题1.重要名词术语:储集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有效孔隙度、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2.什么是孔隙结构?反映岩石孔隙结构的参数有哪些?3.碎屑岩的储集空间,影响碎屑岩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4.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渗滤通道;影响碳酸盐岩孔隙(洞)和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5.盖层的基本特征、封闭油气的机理,影响盖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和盖层封闭油气的相对性。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二练习:2.3.1 石油和天然气 Word版含解析

课题3石油、煤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课时训练10石油和天然气基础夯实1.石油裂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A.提高轻质液体燃料的产量B.便于分馏C.获得短链不饱和气态烃D.提高汽油的质量解析:石油裂化是利用重油或石蜡,制备短链液态烃的过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汽油等燃料的产量。
答案:A2.下列所述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B.用四氯化碳分离苯和溴苯的混合物C.用直馏汽油萃取溴水中的溴D.将金属钠保存在水中解析:当萃取碘水或溴水中的卤素单质时,萃取剂应选择苯、四氯化碳、汽油等与水互不相溶的溶剂,故A项错误,C项正确。
据相似相溶原理,苯与溴苯都易溶于四氯化碳中,从而不能将两者分离开,故B项错误;钠能与水反应,D项错误。
答案:C3.“可燃冰”是水与天然气相互作用形成的晶体物质,经研究测定:每立方米“可燃冰”释放200 m3的甲烷气体,下列有关“可燃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燃冰”将成为新能源B.“可燃冰”使用方便,清洁卫生C.“可燃冰”实质是水变成的固态油D.在海底和冻土层可能存在“可燃冰”解析:“可燃冰”是水与天然气相互作用形成的晶体物质,不是水变成的油。
答案:C4.石油气中主要含有碳原子数目较少的烷烃,某石油气充分燃烧后,在相同条件下测得生成的CO2的体积是该石油气体积的1.2倍,则石油气中一定含有()A.甲烷B.丁烷C.戊烷D.乙烷解析:设混合烷烃为1体积,则其完全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1.2体积,则其平均分子式为C1.2H m。
据平均值思想,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碳原子数小于1.2的烷(甲烷);也一定含碳原子数大于1.2的烷,可能为乙烷、丁烷、戊烷等。
所以原混合物中一定含甲烷。
答案:A5.在石油化工中,得到石蜡的加工方法是()A.常压分馏B.减压分馏C.裂化D.裂解解析:石蜡从重油中得到,重油一般含碳原子个数较多,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高,但温度太高会出现炭化结焦,损坏设备。
所以常用减压分馏的方法,使其在低压、低沸点下沸腾,分离出石蜡等产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教案章节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述1. 学习目标: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掌握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和储存条件。
2. 教学内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来源。
石油与天然气的储存条件和地质特征。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和储存条件。
4. 教学资源:教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科书。
图片和图表:展示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和储存条件的图片和图表。
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思考题:评估学生对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和储存条件的掌握。
教案章节二: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与演化1. 学习目标:理解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
掌握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机制。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生物残体的转化、有机质的成熟等。
石油与天然气的演化规律:生烃期、排烃期、聚集期等。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机制:生物油源岩、热解油源岩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机制。
4. 教学资源:教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科书。
图片和图表:展示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的图片和图表。
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的理解。
思考题:评估学生对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机制的掌握。
教案章节三:石油与天然气的储层地质学1. 学习目标:理解石油与天然气的储层特征和储集机制。
掌握储层岩石的类型和性质,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方法。
2. 教学内容:储层岩石的类型和性质:砂岩、碳酸盐岩、泥岩等。
储层特征:孔隙结构、渗透性、可动性等。
储集机制:水动力条件、油气运移路径、油气藏形成等。
储层评价和预测方法:地震勘探、测井技术、地质建模等。
讲授法:讲解储层岩石的类型和性质,以及储层特征和储集机制。
石油与天然气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与可燃有机矿产的概念石油: 指地下岩石空隙中天然生成的,以液态烃为主要化学组分的可燃有机矿产。
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2、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和化合物组成?石油的元素组成和化合物组成有什么特点?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有:C、H、O 、S、N,其中C和H两种元素占绝对优势。
元素组成特点:一般石油中碳的含量占84—87%,氢含量为11一14%,两者在石油中以烃的形态出现,占石油成分的97—99%。
剩下的硫、氮、氧及微量元素的总含量一般只有1—4%。
但是,在个别情况下主要由于硫分增多,这个比例可高达3%-7%。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烃和非烃两类。
烃类:(1)烷烃(2)环烷烃(3)芳香烃非烃化合物主要包括:含硫、含氮、含氧化合物化合物组成特点:碳、氢、硫、氮、氧五种主要元素在石油中可以构成巨大数量的化合物。
不论其数量如何多,但其化学性质都取决于这些元素构成的官能团;每一种官能团都具有特殊的化学特征,在其所连接的各种有机化合物中起着相同的作用。
3、石油的颜色有那些?为什么有白色石油?石油的颜色变化范围很大,从白色、淡黄色、黄褐色、深褐色、黑绿色至黑色。
石油的颜色与胶质—沥青质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白色石油的形成,可能于运移过程中,带色的胶质和沥青质被岩石吸附有关。
4、索可洛夫根据存在的环境将天然气分为哪八大类?①大气;②表层沉积物中的气体;③沉积岩中的气体;④海洋中的气体;⑤变质岩中的气体;⑥岩浆岩中的气体;⑦地慢排出气;⑧宇宙气。
5、根据产出状态,天然气有哪些类型?何谓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① 气藏气② 气顶气③ 溶解气④ 凝析气⑤固态气体水合物气藏气: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气顶气: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与可燃有机矿产的概念石油: 指地下岩石空隙中天然生成的,以液态烃为主要化学组分的可燃有机矿产。
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2、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和化合物组成?石油的元素组成和化合物组成有什么特点?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有:C、H、O 、S、N,其中C和H两种元素占绝对优势。
元素组成特点:一般石油中碳的含量占84—87%,氢含量为11一14%,两者在石油中以烃的形态出现,占石油成分的97—99%。
剩下的硫、氮、氧及微量元素的总含量一般只有1—4%。
但是,在个别情况下主要由于硫分增多,这个比例可高达3%-7%。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烃和非烃两类。
烃类:(1)烷烃(2)环烷烃(3)芳香烃非烃化合物主要包括:含硫、含氮、含氧化合物化合物组成特点:碳、氢、硫、氮、氧五种主要元素在石油中可以构成巨大数量的化合物。
不论其数量如何多,但其化学性质都取决于这些元素构成的官能团;每一种官能团都具有特殊的化学特征,在其所连接的各种有机化合物中起着相同的作用。
3、石油的颜色有那些?为什么有白色石油?石油的颜色变化范围很大,从白色、淡黄色、黄褐色、深褐色、黑绿色至黑色。
石油的颜色与胶质—沥青质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白色石油的形成,可能于运移过程中,带色的胶质和沥青质被岩石吸附有关。
4、索可洛夫根据存在的环境将天然气分为哪八大类?①大气;②表层沉积物中的气体;③沉积岩中的气体;④海洋中的气体;⑤变质岩中的气体;⑥岩浆岩中的气体;⑦地慢排出气;⑧宇宙气。
5、根据产出状态,天然气有哪些类型?何谓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① 气藏气② 气顶气③ 溶解气④ 凝析气⑤固态气体水合物气藏气: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气顶气: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第二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1、油气成因两大学派的根本分歧是什么?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有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分歧:油气的无机生成和有机生成两种观点无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1)泛宇宙说:①宇宙说②地幔脱气说(2)地球深部的无机合成说:①门捷列夫的碳化物说②高温生成说③蛇纹石化生油说④费—托地质合成说有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1)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田几乎都分布在沉积岩中。
(2)从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时代沉积岩层中都找到了石油。
(3)石油与煤灰分中的微量元素组成与活的生物体中微量元素组成相似。
(4)石油中含有卟啉、类异戊二烯型烷烃等被称为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物质。
(5)从现代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中检测出了石油中所含的所有烃。
2、生成油气的原始有机质主要有哪些?成烃潜力如何?主要有机质有: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木质素等生物化学聚合物。
脂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容易在沉积物中保存,而且是生物有机质中化学成分和结构于石油最接近的物质,只需简单的化学变化去掉少量的氧即可转化为石油因而是最重要的生油母质。
蛋白质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分解为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羧基和氨基可以转化为烃类。
碳水化合物直接转化为烃类的可能性很小,但由于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而转化为微生物有机体,或被微生物利用直接转化为甲烷气体,而参与油气的生成。
木质素的性质十分稳定,不易水解,但可被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在缺氧水体中,在微生物和水的作用下,木质素分解,可与其他化合物生成腐殖质。
3、何谓干酪根?酪根化学组成有何特点?通常可将其分成几类?不同类型的干酪根的特征有何异同点?干酷根的演化特点如何?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酸、碱和非极性(氯仿、苯、甲醇—苯等)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酪根化学组成特点:化学分析表明,尽管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岩石中干酪根元素的相对含量不同,但主要是由C、H、O、N、S元素组成,其中碳和氢是干酪根的主要组成元素,其次为氧,而氮和硫的含量通常较少。
分类:Ⅰ型干酪根(腐泥型)Ⅱ型干酪根(腐植、腐泥混合型)Ⅲ型干酪根(腐植型)干酪根的特征:Ⅰ型含大量脂肪族烃结构;Ⅲ型大部分由带含氧官能团的多环芳香烃结构组成;Ⅱ型则介于I、Ⅲ型之间,以具多环饱和烃结构为特征。
演化特点:1)元素含量的演化第一阶段:基本对应成岩作用阶段,随深度增加,干酪根的O/C比值迅速下降,H/C比值略有降低。
表明干酪根生成了一些含氧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主要是CO2、H2O及含氧的有机物。
第二阶段:相当于深成作用阶段,干酪根H/C比迅速下降,尤其是I、Ⅱ型干酪根表现得尤为明显。
表明干酪根生成了富氢的组分——烃类第三阶段:相当于变质作用阶段。
三类干酪根的演化曲线在深处趋于合并,O/C、H/C比值都变得很小,干酪根中的碳含量高达90%以上。
2)干酪根结构的演化随着热演化程度的增加,干酪根的脂族结构主要变化为,长链烷烃由于断裂作用而含量减少,残留的脂碳多为甲基、乙基等短侧链结构。
在演化较深阶段,干酪根中残余的脂碳就仅存甲基侧链了,并也将在变质作用阶段完全脱除或芳构化而使残留干酪根残体逐渐转化为次石墨。
5、影响油气生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油气生成的?1)、温度和时间随着沉积有机质埋藏深度加大,地温相应升高,生成烃类的数量有规律地增长;年龄越大的生油岩石,其生油门限温度越低,而年龄越小的生油岩石,其生烃的门限温度就越高。
2)、细菌活动一方面细菌通过消耗原始沉积有机质中的碳水化合物,并不断加入细菌遗体,而使有机质的含氧量降低、含氢量增加,使之向更加有利于生油的方向转化;另一方面细菌的活动可以分解有机质生成甲烷,直接参与到油气的生成过程。
3)、催化作用催化剂与分散有机质作用,在缓慢加热时便会脱羧基、脱氨基形成低分子量的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4)、放射性放射性物质产生的高能粒子可以导致水分解而产生大量的游离氢,同时放射性衰变产生的能量,还可以成为有机质转化的能量来源之一。
游离氢和能量的提供将同时增加油气形成的产率和速度,对于油气的生成非常有利。
6、温度和时间如何影响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 TTI的基本概念和利用TTI可解决那些问题?随着沉积有机质埋藏深度加大,地温相应升高,生成烃类的数量有规律地增长;沉积有机质向油气演化的过程,温度不足可用延长反应时间来弥补,温度与时间似乎可以互为补偿:高温短时作用与低温长时作用可能产生近乎同样的效果。
成熟度i =△TTⅠi=成熟度与温度因子成指数关系,与时间因子成直线关系利用TTI可解决的问题1)研究成熟度,确定特定层位的油气保存状态:2)确定有利生油气区范围TTI值以便确定有利的生油区和生气区。
3)确定石油生成时间并对圈闭进行评价7、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未成熟阶段本阶段,埋藏深度较浅,温度、压力较低,有机质除形成少量烃类和挥发性气体以及早期低熟石油外,大部分转化成干酪根保存在沉积岩中。
相当于煤化作用的泥炭—褐煤阶段。
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成熟(低、中)阶段本阶段在粘土矿物的催化作用下,干酪根发生热降解,杂原子(O、N、S)的键破裂产生二氧化碳、水、氮、硫化氢等挥发性物质逸散,同时获得大量低分子液态烃和气态烃;这个过程多次发生,使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生油时期,在国外常称为“生油窗”相当于长焰煤—焦煤阶段。
3)、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高成熟阶段本阶段大量C—C键断裂,液态烃急剧减少,C25以上高分子正烷烃含量渐趋于零,只有少量低碳原子数的环烷烃和芳香烃;低分子正烷烃剧增,主要是甲烷及其气态同系物,在地下深处呈气态,采至地面随温度、压力降低,反而凝结为液态轻质石油,即凝析油并伴有湿气,进入了高成熟时期。
相当于煤化作用的瘦煤—贫煤阶段;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过成熟阶段本阶段使全部沉积有机质热演化为最终产物—甲烷、碳沥青或石墨。
相当于半无烟煤一无烟煤的高度碳化阶段。
8、何谓生油门限、生油窗、低熟油?随着埋藏深度的加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为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或生油门限深度。
在热催化生油气阶段使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生油时期,这一时期称为“生油窗”这类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在低温下形成的非常规石油被研究者称为低熟油。
9、何谓烃源岩、烃源岩系? 烃源岩的岩性特征?烃源岩:已经生成并排出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烃类的岩石。
烃源岩系: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具有相同岩性一岩相特征的若干烃源岩层与其间非烃源岩层的组合,称为烃源岩层系。
烃源岩的岩性特征:烃源岩一般粒度细、颜色暗、富含有机质和微体生物化石、常含原生分散状黄铁矿、偶见原生油苗。
常见的烃源岩主要包括粘土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
10、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生油岩质量的好坏?何谓有机质丰度、目前常用的丰度指标有哪些?评价有机质的成熟度指标有哪些?(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生油岩质量的好坏?常用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的地球化学指标分别有哪些?)评价指标:1、有机质的丰度2、有机质的类型3、有机质的成熟度有机质在岩石中的相对含量称为有机质的丰度,常用的丰度指标包括:有机碳含量(TOC)、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HC)和岩石热解生烃潜量(S1+S2)等。
评价成熟度的指有:干酪根的组成特征、可溶抽提物的化学组成、TTI法和岩石热解等。
11、何谓氯仿沥青“A”?氯仿沥青“A”的族组分有哪些?氯仿沥青“A”:是指岩石中可抽提的有机质含量。
氯仿沥青“A”的族组分有:饱和烃、芳香烃、非烃(胶质)和沥青质。
12、何谓油源对比?油源对比的基本原理和目的是什么?目前常用油源对比的主要方法有哪几类?依靠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确定石油和烃源岩间成因联系的工作称为油源对比油源对比目的:在于追踪油气层中油气的来源。
通过对比研究搞清含油气盆地中石油、天然气与烃塬岩之间的成因联系,油气运移的方向、距离和油气次生变化,从而进一步圈定可靠的油、气源区,确定勘探目标,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开发。
油源对比的主要方法:1、应用正构烷烃分布特征进行油源对比;2、碳同位索组成应用于油源对比;3、应用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油源对比。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1、储集层、盖层?具有一定储集空间,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均称为储集岩。
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
盖层: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层。
2、何谓有效孔隙度及总孔隙度?岩石的总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