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第7课 大自然的启示 粤教版

合集下载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两篇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两篇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两篇第一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 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大自然中的规律:季节变化、昼夜更替、风雨雷电等。

2. 大自然中的生物: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技能、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大自然中的启示:模仿自然现象发明创新技术、环保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取启示,培养创新意识和环保观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自然现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出创新的想法。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规律。

2. 案例分析法:介绍大自然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3.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将自然现象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中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大自然中的规律和生物,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3. 分析: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取启示,提出创新的想法。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将自然现象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5. 总结:强调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第二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 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大自然中的规律:季节变化、昼夜更替、风雨雷电等。

2. 大自然中的生物: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技能、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大自然中的启示:模仿自然现象发明创新技术、环保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取启示,培养创新意识和环保观念。

《大自然的启示》的教学教案

《大自然的启示》的教学教案

《大自然的启示》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3. 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取启示,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自然的概念与特征2. 大自然的重要性3. 大自然中的启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大自然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重要性。

2. 难点:从大自然中获取启示,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自然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大自然中的启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从中获取启示。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大自然的启示》2. 课件:大自然的图片、视频等素材3. 实验器材:植物、动物等标本4. 实践活动场地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大自然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大自然中的启示案例,如生物进化、生态平衡等。

4.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如观察植物生长、调查动物生活习性等。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收获,总结大自然的启示。

七、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大自然的基本概念、特征及重要性。

2. 选择一个大自然中的启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创新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思考深度。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考察,深入了解大自然的风光和生态。

2.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

3.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教案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教案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分析大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自然的启示概述:介绍大自然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的重要性。

2. 大自然的规律:讲解自然界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规律,如地球自转、季节变化、生物进化等。

3. 大自然的美丽:欣赏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湖泊、植被等,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4. 大自然的智慧:介绍自然界中生物的适应性、共生关系、生态平衡等,启发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5. 大自然的启示与应用:分析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科技、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如仿生学、生态农业、生物制药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自然的概念、特征、规律和应用等内容。

2.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界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大自然的启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大自然的启示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 自然景观图片:收集各种自然景观的图片,用于教学演示。

3. 实例资料:收集自然界中的实例,用于案例分析。

4. 讨论话题:制定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大自然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大自然的启示概述,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3. 讲解大自然的规律,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规律。

4. 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讲解大自然的智慧,分析自然界中生物的适应性、共生关系、生态平衡等。

6. 分析大自然的启示与应用,讲解仿生学、生态农业、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应用。

《大自然的启示》的教学教案

《大自然的启示》的教学教案

《大自然的启示》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思考自然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3. 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自然的启示概述:介绍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影响。

2. 植物世界的启示:探讨植物的生长、繁殖、适应环境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启示。

3. 动物世界的启示:分析动物的行为、习性、生存策略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4. 自然现象的启示:研究自然现象如气象、地理、地质等,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和规律,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启示。

5. 科技创新与自然:介绍人类如何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创造出各种科技创新产品,以及这些产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大自然中的现象和规律,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视频、案例等。

2.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3. 提前安排好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地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观察、讨论、分享等。

2. 学生创新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大自然启示的理解程度。

4. 学生作品: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作品,包括设计思路、创意程度、完成情况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大自然现象: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行为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7课大自然的启示粤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7课大自然的启示粤教版

3.在热熔胶凝固前,用镊子 夹住尼龙倒钩快速地、竖直 插入熔胶上。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7课大自然的启 示粤教 版
4.热熔胶冷却后,尼龙倒钩即可 固定在塑料片上。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7课大自然的启 示粤教 版
测试与改进 将模拟动物皮毛的绒面与模拟苍耳的倒钩面接
触,测试其粘连效果。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7课大自然的启 示粤教 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7课大自然的启 示粤教 版
阅读资料 说说乔治·德·梅斯特拉尔是怎样发明尼龙搭扣的?
他模仿了牛蒡 粘在动物皮毛和衣 服上的原理发明了 尼龙搭扣。
他也经历了: 发现现象→揭开原理 →模仿设计和制作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7课大自然的启 示粤教 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7课大自然的启 示粤教 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7课大自然的启 示粤教 版
观察活动 苍耳为什么能反复粘在衣服或动物的皮毛上?
1. 分别用放大镜观察苍耳、毛巾的表面结构; 2. 将苍耳和毛巾粘在一起,观察两者通过什么方式粘在一起; 3. 反复粘连、解开苍耳和毛巾,观察在解开过程中苍耳表面的 结构有什么变化。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7课大自然的启 示粤教 版
资料分享
你知道哪些物品的发明也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交流我们查阅到的资料,了解更多模仿生物的设计。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7课大自然的启 示粤教 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7课大自然的启 示粤教 版
你知道锯子的发明是从哪种生物身上得到的 启示?模仿了什么原理?
茅草叶缘上的锯齿结构,能整齐而省力地切割物体。
苍耳还能粘在什么物体上?
你的裤子上粘了好 多苍耳。
为什么苍耳会粘住 我的裤子呢?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7课大自然的启 示粤教 版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七章第一节“大自然的启示”。

内容包括自然界的规律与秩序,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

具体章节内容涉及:1.大自然的规律;2.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3.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与秩序,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2. 培养学生从大自然中汲取智慧,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大自然规律的掌握及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提出问题:“大自然有哪些规律和秩序?”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大自然的规律、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以及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启示;3. 实践情景引入:以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为例,分析其成因及防范措施;4. 例题讲解: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7.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分享学习心得,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规律生物规律地质规律气象规律2. 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洪水地震飓风3. 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启示环保意识科学研究建筑设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大自然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简述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2. 答案:(1)例:生物规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轮作、间作等;(2)例:地震的科学解释是地壳运动,对人类社会的启示是要加强地震预警和防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相关书籍,关注大自然,提高环保意识。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新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新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 7 课《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分析本课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设计师”的第 7 课。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模仿生物进行设计的体验活动,以及查阅资料的方法,初步了解模仿生物设计的方法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深远影响,体会到自然界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

本课包括情境导入、活动 1“神奇的倒钩”、活动 2“能粘连的搭扣”、活动 3“模仿生物的设计”等 4 个教学环节。

情境导入环节以波波在郊游时衣裤粘了苍耳的有趣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其原理的兴趣。

活动 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苍耳的结构,了解苍耳能反复粘连在动物皮毛的原因。

活动 2 引导学生模仿苍耳黏附动物皮毛的原理自制尼龙搭扣,初步了解模仿生物设计的过程。

活动 3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模仿生物的产品设计,知道人类的许多伟大发明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体会自然界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

二、学情分析对苍耳黏附衣物的自然现象,六年级的学生觉得有趣且很好奇。

不少学生还可能有衣物被一些植物的种子或果实粘住的经历。

在四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学生也已经知道一些植物的果实或种子能通过表面的钩刺黏附在动物的皮毛上,随着动物的活动传播到远处去。

他们可能通过课外阅读了解到尼龙搭扣的发明与某种类似苍耳的植物有关。

这些经历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苍耳能反复黏附动物皮毛或者衣物的原理。

但在认知上,不少学生认为苍耳能反复黏附衣物或动物皮毛只跟苍耳表面的结构有关,而忽略了衣物的表面结构等因素。

因此,在学生探究苍耳黏附衣物原理的过程中,还需教师对他们的观察活动进行引导:①不仅要观察苍耳表面钩刺的结构特点,还要观察衣物的表面结构特点;②把苍耳与衣物进行反复几次粘连,不仅要观察两者是怎样互相粘连的,还要观察在苍耳与衣物分离过程中倒钩的变化。

制作一个能反复粘连的搭扣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首先,这是一个比较精细的活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耐心和细心;其次,不少同学可能没有使用过热熔胶,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和指导。

《大自然的启示》优质教案

《大自然的启示》优质教案

《大自然的启示》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的探索》教材第七章第一节《大自然的启示》。

内容包括:认识大自然中的规律和现象,通过观察大自然,了解自然规律,从而获得启示;学习大自然中的生物适应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探讨人类如何从大自然中汲取智慧,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大自然中的规律和现象,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大自然中的规律和现象,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如树叶、昆虫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的规律和现象,如四季变化、潮汐现象等。

(2)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观察校园内的自然环境,记录下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例子。

(2)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进行交流分享。

4.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解答过程。

5. 随堂练习:(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启示规律与现象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2. 观察与发现校园自然环境观察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人类如何从大自然中汲取智慧。

(2)请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2. 答案:(1)人类可以从大自然中学习到很多智慧,如仿生学、可持续发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第 7 课《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分析
本课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设计师”的第 7 课。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模仿生物进行设计的体验活动,以及查阅资料的方法,初步了解模仿生物设计的方法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深远影响,体会到自然界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

本课包括情境导入、活动 1“神奇的倒钩”、活动 2“能粘连的搭扣”、活动 3“模仿生物的设计”等 4 个教学环节。

情境导入环节以波波在郊游时衣裤粘了苍耳的有趣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其原理的兴趣。

活动 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苍耳的结构,了解苍耳能反复粘连在动物皮毛的原因。

活动 2 引导学生模仿苍耳黏附动物皮毛的原理自制尼龙搭扣,初步了解模仿生物设计的过程。

活动 3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模仿生物的产品设计,知道人类的许多伟大发明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体会自然界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

二、学情分析
对苍耳黏附衣物的自然现象,六年级的学生觉得有趣且很好奇。

不少学生还可能有衣物被一些植物的种子或果实粘住的经历。

在四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学生也已经知道一些植物的果实或种子能通过表面的钩刺黏附在动物的皮毛上,随着动物的活动传播到远处去。

他们可能通过课外阅读了解到尼龙搭扣的发明与某种类似苍耳的植物有关。

这些经历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苍耳能反复黏附动物皮毛或者衣物的原理。

但在认知上,不少学生认为苍耳能反复黏附衣物或动物皮毛只跟苍耳表面的结构有关,而忽略了衣物的表面结构等因素。

因此,在学生探究苍耳黏附衣物原理的过程中,还需教师对他们的观察活动进行引导:①不仅要观察苍耳表面钩刺的结构特点,还要观察衣物的表面结构特点;②把苍耳与衣物进行反复几次粘连,不仅要观察两者是怎样互相粘连的,还要观察在苍耳与衣物分离过
程中倒钩的变化。

制作一个能反复粘连的搭扣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首先,这是一个比较精细的活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耐心和细心;其次,不少同学可能没有使用过热熔胶,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

2.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并举例说出工程师模仿生物的科学原理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

3.能模仿苍耳黏附动物皮毛的原理自制尼龙搭扣,初步了解模仿生物设计的过程。

4.知道从古到今许多模仿生物的设计对人类的生活、生产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模仿苍耳粘住动物皮毛的原理自制尼龙搭扣,初步简单了解模仿生物设计的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制作尼龙搭扣。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苍耳、毛巾、剪刀、镊子、热熔胶、尼龙线、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仿生设计资料(提前准备,并整理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任务2”中)。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情境:彬彬、波波和家人一起去郊游,彬彬发现波波的裤子上粘了许多苍耳。

提问:为什么苍耳会粘住波波的裤子?
交流:学生根据经验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探究
1.活动 1 神奇的倒钩
引导:我们知道苍耳能依靠表面的特殊结构粘在动物皮毛上,随着动物的活动传播到远处。

苍耳能粘在衣服上,除了与苍耳表面的结构有关,还可能与什么
有关?
交流: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提问:苍耳不仅能粘在衣服上,而且还可以反复多次粘贴。

这又与什么有关?交流: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任务: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苍耳和毛巾,找出其中的奥秘吧。

要求:①分别观察苍耳、毛巾的表面结构;②将苍耳和毛巾粘在一起,观察两者通过什么方式粘在一起;③反复粘连、解开苍耳和毛巾,观察在解开过程中苍耳表面的结构有什么变化。

将发现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任务 1”中。

交流:各组汇报观察发现,讨论苍耳能反复粘贴衣服的原理。

小结: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了苍耳能反复粘贴衣服的原理。

衣服的表面具有环状的纤维,苍耳的表面有细小的倒钩结构。

当两者接触时,苍耳倒钩就能勾住衣服表面的环状纤维,两者就粘连在一起。

苍耳的钩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在被拉伸后恢复原状。

所以,苍耳可以反复粘贴在衣服上。

2.活动 2 能粘连的搭扣
问题:苍耳与衣服搭扣的方式与哪种日常用品很相似?
交流:学生思考并回答。

任务:模仿苍耳与动物皮毛的结构特点,利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自制一个尼龙
搭扣。

媒体:展示毛巾、剪刀、镊子、热熔胶、尼龙线、塑料片等日常材料和工具。

交流: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镊子和热熔枪将尼龙绳末端加工成倒钩的形状,模拟苍耳表面的倒钩。

然后把这些尼龙小倒钩用热熔胶粘在塑料片上。

等热熔干后,用粘有尼龙倒钩的塑料片接触毛巾,测试其粘连效果。

再根据效果进行改进。

媒体:播放尼龙搭扣的制作方法、热熔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活动:学生根据要求制作尼龙搭扣。

交流:各组学生展示自制的尼龙搭扣,介绍制作过程与测试效果。

问题:我们从看到波波的裤子粘有苍耳到成功自制尼龙搭扣,经历了什么过程?
交流: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并回答问题。

小结:我们先是对苍耳粘在衣服上的现象感兴趣,通过观察发现其原理,接着再模仿它们的结构特点,设计并制作出尼龙搭扣。

引导:尼龙搭扣是一种常见的黏合工具。

这种小小的工具非常实用,它广泛应用于生活、医疗以及航空等领域。

它的发明与苍耳有关吗?
任务:阅读《尼龙搭扣的发明》资料,说说乔治·德·梅斯特拉尔是怎样发
明尼龙搭扣的。

活动: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17 页的资料《尼龙搭扣的发明》。

交流:学生根据资料简述乔治·德·梅斯特拉尔发明尼龙搭扣的过程。

小结:看来,乔治·德·梅斯特拉尔发明尼龙搭扣的过程与我们制作尼龙搭扣的过程是相似的,都经历了:对某种生物现象感到好奇,然后观察发现原理,接着根据原理进行模仿设计和制作,最后就发明了能方便人们生活或生产的新物品。

3.活动 3 模仿生物的设计
引导:除了牛蒡,人们还从其他生物上得到很多启示,设计了很多实用的产品。

任务: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相关资料。

让我们来分享更多人类模仿生物的设计吧。

交流:各组学生交流彼此的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类模仿生物设计的案例。

问题:通过查阅资料,你又了解了哪些模仿生物设计的案例?
汇报: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问题。

小结:从尼龙搭扣到飞机,都是人类模仿生物设计的产品。

它们大大地提高了
人类的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三)总结与拓展
引导:看来,自古以来,自然界就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

问题:如果我们也想进行模仿生物的设计,可以怎么做?
交流: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可以观察身边更多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并从中得到设计的启示。

问题:波波也对模仿生物的设计很感兴趣,他观察到什么有趣的自然现象,
发现现象揭示原理模仿设计
并制作发明实用物品
产生了什么设计想法?
媒体:展示资料,波波观察壁虎在墙壁和天花板自由行走,然后查阅资料了解其原理,产生设计一种可以爬墙的清洁机器人的想法。

交流:学生根据资料回答问题。

问题:你观察过身边哪些关于生物的有趣现象?你得到了什么设计的启示?
交流: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思考回答问题。

讲述:让我们做个有心人,多留意身边有趣的自然现象,也尝试进行一些模仿生物的设计,来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

七、板书设计
7.大自然的启示
自然界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