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完整版传染病知识培训

完整版传染病知识培训
介绍了传染病应急处理流程、报告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
强调传染病知识的重要性
保障个人及家庭健康
掌握传染病知识有助于个人和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传染病知识的普及有助于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共同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 全。
促进全球健康治理
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染病跨国传播的风险日益加大。加强传染病知识培训有助于提升全球 健康治理水平,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介绍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等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及 危害。
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讨论性接触、母婴传播等性传播疾病传播方式,以及安全性行为、 避免不洁性行为等预防措施。
诊断和治疗
阐述性传播疾病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包括抗感染治疗、局 部治疗等。
其他常见传染病
01
其他常见传染病类型和特点
简要介绍麻疹、水痘、腮腺炎等其他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临床表现。
掌握预防措施
培训公众掌握传染病的基本预防措施,如个人卫生、环境卫生、 接种疫苗等,降低感染风险。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通过培训,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充足睡 眠、适度运动等,增强身体免疫力。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传染病知识培训,有助于减少恐慌和焦虑情绪,维护社会稳定 和人心安定。
饮食安全
避免食用不洁食品,生熟食品分 开存放和加工,确保饮食安全。
环境卫生措施
室内通风
垃圾处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在室内 空气中的停留时间。
合理分类和处理垃圾,减少病媒生物 孳生和传播疾病的风险。
定期消毒
对公共场所、交通工具等定期进行消 毒处理,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2024年度传染病防治法律知识培训

2024年度传染病防治法律知识培训
17
违法违规行为处罚规定
2024/2/2
医疗机构违法违规
医疗机构未按照规定履行传染病防治职责的,由县级以上人 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 严重的,依法吊销相关执业证书或宣布其卫生技术人员执业 资格无效。
医务人员违法违规
医务人员未按照规定报告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疫情的 ,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吊 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机构应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保持诊疗环境的清洁、卫生。
定期开展消毒灭菌工作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消毒灭菌工作, 对医疗器械、用品、环境等进行全面 消毒。
2024/2/2
严格隔离传染病患者
医疗机构应对传染病患者实行严格隔 离措施,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传染病 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治 意识和能力。
2024/2/2
01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 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 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02
传染病的特点包括: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 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 或地方性。
4
常见传染病种类与危害
病毒性传染病
如流感、艾滋病、病毒 性肝炎等,危害严重,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2024/2/2
16
误诊、漏诊等医疗纠纷处理途径
01
02
03
协商解决
发生医疗纠纷后,医患双 方可通过协商、调解等方 式解决争议。
2024/2/2
医疗事故鉴定
如无法通过协商解决,患 者可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 医疗事故鉴定,明确责任 并进行相应处理。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康复期生活调整建议提供
保持良好作息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 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 眠和休息,有助于身体 的恢复和免疫力的提高

合理饮食
建议患者保持均衡的饮 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 、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 养素,有助于身体的康 复和免疫力的提高。
适当运动
建议患者根据身体状况 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 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有助于增强体质和提

对紧急处理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包括患 者症状缓解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指
标。
总结经验教训
03
对紧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紧急处理方案。
加强培训演练
04
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和紧急处理技能的培 训和演练,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06
心理干预与康复指导
危害程度
传染病的流行不仅危害人类健康 ,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甚至引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常见类型与特点
常见类型
根据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病毒性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等)、细菌性 传染病(如肺结核、霍乱等)、寄生虫性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等。
特点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样,易感人群广泛,流行范围广,危害严重。
注意事项和副作用处理
0标1题
抗••病毒文文药字字物内内:容容注意事 项•包括文孕字妇内禁容用、哺
• 文字内容 乳期妇女慎用等;副 作用可能包括恶心、 呕吐、腹泻等消化道
症状。
02
抗生素:注意事项包 括避免滥用、注意过 敏反应等;副作用可 能包括过敏反应、肝
肾损害等。
03
驱虫药物:注意事项 包括孕妇禁用、哺乳 期妇女慎用等;副作 用可能包括头痛、恶 心、呕吐等神经系统

传染病防治培训资料

传染病防治培训资料

传染病防治培训资料传染病防治培训资料1、概述1.1 传染病的定义1.2 传染病的来源与传播途径1.3 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性2、传染病的分类与示例2.1 病原体分类与特点2.2 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症状与防治措施 2.2.1 流行性感冒2.2.2 肺结核2.2.3 腹泻病2.2.4 登革热2.2.5 艾滋病3、传染病防控措施3.1 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3.1.1 个人卫生3.1.2 饮食卫生3.1.3 环境卫生3.2 传染病的预防接种3.2.1 预防接种的目的与原则3.2.2 常见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程序与注意事项 3.3 传染病的监测与报告3.3.1 传染病监测的意义与目的3.3.2 传染病报告的程序与要点4、传染病的应急响应4.1 传染病疫情的评估与预警4.1.1 疫情评估的指标与方法4.1.2 预警信号的监测与识别4.2 传染病疫情控制的措施4.2.1 患者隔离与治疗4.2.2 疫区封控与人员流动管理4.2.3 疫情传播途径的切断与防控4.3 传染病应急响应的组织与指挥4.3.1 应急响应机构与职责4.3.2 紧急情况下的决策与协调5、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概述5.1 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的作用与意义5.2 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与要点5.2.1 传染病防治法5.2.2 传染病弥散性肺结核防治管理办法5.2.3 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治管理办法附件:1、流行性感冒疫苗接种告知书范本2、肺结核患者管理卡范本3、腹泻病防治宣传海报范本法律名词及注释:1、传染病防治法:指用于规范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强调了传染病的预防、监测、报告和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内容。

2、传染病弥散性肺结核防治管理办法:用于规范弥散性肺结核患者的管理与防治措施的法律法规,包括了患者隔离、治疗和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3、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治管理办法:用于规范职业暴露导致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的法律法规,包括了职业暴露的监测、防护措施和职业暴露者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传染病防治法培训讲稿(四篇)

传染病防治法培训讲稿(四篇)

传染病防治法培训讲稿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传染病防治法的培训。

随着人口流动和全球化的加深,传染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重大威胁。

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传染病,提高我们的防控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传染病基本概念传染病是指由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并通过直接传播、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品传播、昆虫传播等方式传播的疾病。

常见的传染病有流感、肺结核、疟疾、艾滋病等。

传染病以易感人群为传播对象,通过病原体在人群之间传播而造成疾病的流行。

二、传染病防控法律法规概述我国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指导和保障。

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染病防治法》。

该法第一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于1989年,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于2013年正式实施。

《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的监测、报告、隔离、检疫、预防、救治等环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三、传染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1.传染病预防传染病预防是防控工作的首要环节。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我们应该积极开展预防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预防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此外,还需要组织卫生监督部门加强对公共场所、食品、饮用水、医疗机构等环境的监督检查,确保环境卫生的安全。

2.疫情监测和报告传染病的及时监测和报告是防止疫情扩大的重要手段。

在发现感染病例后,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并按照规定进行疫情调查和溯源工作。

此外,广大医务人员也有义务及时上报疫情信息,遵守相关的保密规定。

3.病人的治疗和隔离对于患有传染病的病人,我们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并对其进行隔离。

隔离期间,我们应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保障患者的基本权益。

同时,还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醒其注意个人卫生,减少传播风险。

4.传染病的检疫和防控针对疫情可能传入的地区,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检疫措施。

对进入我国的人员、物品等进行检疫,并根据需要实施隔离。

此外,在传染病暴发时,我们还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如封控疫区、限制人员流动等,以控制疫情的扩散。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1. 了解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在人群之间传播而发生的疾病,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

2. 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护等。

3. 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水生传播、食物传播和血液传播等。

4. 学习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对不同的传染病应该了解其临床表现和症状,及时发现和治疗。

5. 认识常见的传染病:麻疹、流感、传染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

6. 掌握应急处理措施:在疫情发生时,应当掌握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以及疑似病人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7. 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要了解国家所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相关规定,协助当地卫生部门防治传染病。

8.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不必要的外出,防止交叉感染。

遵守相关规定,加强自觉性和责任感。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内容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内容
掌握预防血液传播类传染病的方法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等可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发生性 行为时使用安全套。
知道血液传播类传染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血液传播类传染病的症状因病原体不同而异,治疗时应根据医生建议选用合适的药物,同 时注意休息和营养。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
了解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需求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目标人群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认知程度和需求,为制定健康教育方案 提供依据。
宣传材料设计制作要点
内容准确
确保宣传材料中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准确无误,避免误导公众。
形式多样
制作海报、宣传册、折页、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材料,以满 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视觉美观
注重宣传材料的排版、配色和图片选择,使其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 。
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昆虫叮咬传播,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则在特定地理环境和条件下自然 传播。
掌握预防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方法
避免前往虫媒传染病流行地区,在疫区生活或工作时注意防虫叮咬,如穿长袖衣裤、使 用驱蚊剂等。对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应避免接触疫源动物和疫水。
知道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掌握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方法
02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注意个人卫生,
如勤洗手、戴口罩等。
知道呼吸道传染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03
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鼻涕等,治疗时应
根据医生建议选用合适的药物,同时注意休息和饮食。
肠道传染病防治
01
了解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饮用水、日常生活接触等途径传播。
组织实施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培训资料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培训资料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培训资料一、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 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传播,如流感、肺结核等。

2. 消化道传染病:通过食物、水等传播,如肝炎、霍乱等。

3. 血液传染病:通过血液、血液制品等传播,如艾滋病、乙肝等。

4. 体表传染病:通过接触传播,如狂犬病、破伤风等。

三、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1. 疫苗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我国已建立了完善的疫苗接种制度,大家应按照相关规定,按时接种各类疫苗。

3. 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整洁,定期消毒,减少病菌滋生。

对于患有传染病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4. 食品安全: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

加强对食品来源的监管,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5. 健康教育: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6. 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传染病疫情。

四、传染病防控法规和政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如《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

这些法规和政策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五、培训与演练为了提高大家对传染病的应对能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传染病防治培训和演练,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基本的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切实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为构建健康中国、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贡献。

一、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一、传染病的概念传染性疾病简称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传染病的特点1.具有传染性。

大多数传染病感染而获得并可能传播给他人。

2.具有流行性这是传染病最突出的特点。

人们之所以对传染病“谈虎色变”,主要就是传染病的这个特点。

尤其是“烈性”传染病和一些传染性极强的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损害极大。

如霍乱、鼠疫的暴发流行。

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艾滋病等。

3.发病急、病情重。

一些急性传染病,来势凶猛,如在2003年初,我国部分地区暴发的“非典”,甲型H1N1流感,以及现在发生的H7N9禽流感等等4.后果严重。

感染了传染病,如未能及早治疗,其预后较差,或残或亡或有后遗症。

如流脑,若不及早治疗,病死率非常高。

流行性腮腺炎可并发睾丸炎,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

女性怀孕前三月感染风疹病毒,易致胎儿畸形。

5.及早治疗。

早期治疗是治愈传染病的关键,并且与预后的好坏直接相关。

如狂犬病:当被狗咬伤后,及时注射狂犬疫苗或抗狂犬病血清,可以完全避免患病。

若未采取措施,一旦发病,其死亡率为100%。

6.感染后具有免疫性。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发生要具备三个要素:传染源、传播途经、易感人群,缺一不可。

1.传染源是指体内含病原体并可传染其它个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通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常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经空气飞沫传播:当病人呼吸、谈话特别是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可自鼻咽部喷出,漂浮于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

如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等都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经水传播:水源受到病原体污染,未经消毒饮用,即可造成传染病流行。

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等都可经水传播。

有些传染病是通过与疫水接触而传播的,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经食物传播:所有肠道传染病都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

经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

直接接触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所造成的传染,如接触疫水而感染的血吸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等均为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是指通过污染的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等引起的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在肠道传染病中也很多见。

经虫媒传播:这类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传染源的血液中,并在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蚊、蚤、虱、恙虫、蝇等为重要的传播媒介, 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而传播。

如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等。

经土壤传播:有些肠道寄生虫卵必须在土壤中发育至一定阶段成为感染期蚴,经口或皮肤才能引起感染。

垂直传播:是指母体患感染性疾病时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或产道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经血液、血制品传播:是指通过输入含有病原体或被病原体所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造成疾病在人与人之间播散的一种方式。

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3.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一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

阻止传染病流行,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四、春季好发的传染病春季好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随后又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新病种。

消化道传染病也是冬春季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如痢疾、病毒性甲型肝炎和手足口病等。

这些传染病亦需要引起大家注意。

五、几种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其主要特点:冬春季发病多见,常群体性发病,发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有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结膜充血、咽痛、咳嗽、皮疹等症状。

1.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

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和胃肠型感冒。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一周。

2.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多发于冬春季,15岁以下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病。

潜伏期一般为2—3日,最长的为一周。

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

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

因此,在该病流行期间,如果发现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咽喉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3.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婴幼儿多见,成人亦可发病,潜伏期8-12日,以发热、皮疹及两眼发红、流泪、畏光、打喷嚏、咳嗽为主要症状,并以颊黏膜出现麻疹斑为特征。

病程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

病人自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内均具有传染性,应注意隔离,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传染源为病人。

4.风疹是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1-5岁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病。

表现为低热、畏寒、头痛、流涕、上呼吸道炎症、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当天全身可见以四肢为主的分布均匀的淡红色圆形或卵形点状充血性斑丘疹,色淡、细小、蔓延快,24小时可遍布全身,痒感不明显,一般皮疹二至三天开始从上到下陆续消退,退疹后不留痕迹。

妊娠初3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

出疹前后5日均有传染性,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传染源为病人。

5.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病毒引起的,多发于冬春季,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病,俗称“乍腮”,潜伏期一般为14-19日。

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发热、耳下或下颌角疼痛,以耳垂为中心1-2日内迅速肿大,张口和咀嚼时疼痛。

病人自腮腺肿大前1日至肿消后3日内均具有传染性,应注意隔离,注射疫苗或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传染源为病人。

6.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病。

潜伏期一般为1-21日。

主要特征是先有轻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厌食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日后躯干皮肤出现红色斑疹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胸背、面部、头皮较多,而四肢远端较稀少,手掌和足底更少见或无皮疹。

水痘病人自出疹前1-2日至出疹后5日或皮疹全部结痂干燥前均有传染性,应注意隔离。

传染源为病人。

7.非典是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1-14天,主要为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和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化验血象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不高或降低,肺部X光片可有间质性肺炎样变等。

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8.人禽流感是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之交多见。

潜伏期1-7天,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咽痛、咳嗽、全身酸痛,类似普通感冒症状,约有半数患者有肺部病变。

传染源主要为病、死禽以及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健康禽。

目前,人禽流感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非常有限。

人对禽流感病毒尚不易感,一般认为12岁以下儿童、与家禽密切接触人群、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高危人群。

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了。

1.接种疫苗。

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也是投资小,收效大的预防举措。

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

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

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

保持教室、宿舍内空气流通。

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应减少集会,少去公共场所。

3.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

春天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4.做到生活有规律。

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

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劳逸结合,像有的人通宵玩牌、打电子游戏机、上网冲浪,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很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5.衣、食细节要注意。

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

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

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6.切莫讳疾忌医。

尽量减少与病患者接触,与病人接触时需戴多层棉纱口罩,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

在发现身体不适,或有类似反应时要尽快就医。

同时对发病的房间要及时消毒,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食醋熏蒸来进行预防。

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