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经典模板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经典模板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目录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三、课程目标四、课程内容与要求五、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方法建议(二)学习方法建议(三)教材选用建议(四)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五)教学条件建议(六)师资条件建议(七)教案编写要求六、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七、其他说明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编码:10070004课程类型:基础素质教育课总学时:54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专业):高职各专业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大学语文》课程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

对高职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基本素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我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我院各专业开设,课程的建设受益面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课程设置很有必要。

二、课程基本理念《大学语文》适应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以为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对学生进行优秀经典文学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文精神关怀,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并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大学语文》以经典的优秀文学名篇为内容,通过课堂上的阅读和鉴赏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理解、表达及运用能力的训练,致力于学生的思维、想象联想、感悟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大学语文》以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为指导,践行“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有效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在语文“教”“学”“做”合一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三、课程设计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

2024年度《大学语文》课程标准(高职高专)

2024年度《大学语文》课程标准(高职高专)

2024/3/23
18
05
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2024/3/23
19
教材选用原则及推荐书目
选用原则
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特点,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 的统一,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推荐书目
《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大学语文读本》(高职高专版)、《大学语 文教程》(高职高专版)等。
3
课程性质
1 2
综合性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语言文化课程,旨在通过 经典文本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 化素养。
基础性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为学 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文 化基础。
人文性
3
本课程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经典文 本的解读和赏析,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思考 人生价值。
2024/3/23
13
学生参与与互动
学生展示
鼓励学生通过演讲、朗诵、表演等形式展 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
表达能力。
学生评价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 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 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和进步。
2024/3/23
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在线讨论,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加强课程资源评价与更新
建立科学的课程资源评价机制 ,定期对课程资源进行评价和 更新,确保课程资源的优质性 和时效性。
2024/3/23
34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3
35
数字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化 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024版语文新课程标准

2024版语文新课程标准

2024版语文新课程标准2024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而进行更新的一套教学大纲。

该大纲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科目标1.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

重点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和人类文明的理解和关怀。

4.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1.语言基础知识与技能。

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2.语言表达与应用。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发表观点的能力。

3.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化素养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4.现代文学阅读与欣赏。

通过对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5.修辞与写作。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小说、散文等文体的写作水平。

6.教育与人生。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和生活案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中心。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采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3.以问题为导向。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实践与体验。

通过实践和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评价方式1.综合评价。

综合考察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与要求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如《红楼梦》、《诗经》等。

2. 现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如《围城》、《家》等。

3. 文言文阅读与写作: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进行文言文的诵读和鉴赏,并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4. 阅读与写作:进行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同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5. 修辞与韵律:学习修辞手法和韵律,了解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学欣赏技巧。

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3. 阅读实践: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写作训练: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参与语文社团和文学活动,积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课堂测试:进行定期的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40%。

3. 期末考试: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等,占总评成绩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大学语文教学要求的教材,包括文学作品选读和相关教学辅助材料。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配合图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全日制各专业高技、技师学生二、课程性质:大学语文课是我院面向高技、技师班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为一体的课程。

在高中的基础上,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参考学时:四、总学分:本课程的总学分为2学分。

五、课程目标:(一)职业技能1、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3、提高学生应用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和处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职业知识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语文和语言运用的基础知识。

(三)职业道德与情感态度1、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引领学生追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2、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养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3.喜欢、热爱本职岗位,乐于参与各类生产实践活动。

4.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

5.养成实事求是、尊重技术的科学态度,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创新和技术革新的意识。

6.有将生产技术服务于社会的意识,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

7.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六、设计思路:本课程在设计上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语文能力培养,重职业素养引导,重人文精神建树。

内容的选择贴近社会生活,以思维容量大,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与人格及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及现实生活中为大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能提供审美愉悦和思维启迪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

一、课程目标《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

包括语音语调、词汇理解与运用、句法结构和篇章组织等方面。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诗词歌赋的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理解更深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写作素养。

二、教学内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1.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

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提供基础。

2. 文学名篇鉴赏。

选取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味。

3. 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

选取各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理解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 写作训练。

通过各种写作形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大学语文》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具体方法包括:1. 教师讲授。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 学生阅读和讨论。

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文本,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写作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通过写作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完整word)《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完整word)《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大学语文课是我校面向本科学生设置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为一体的课程。

在高中的基础上,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国诗文的历史源流与流变;●中国文学史;●部分“原典“及各时代的文学精华;●重庆的抗战文化和革命文化.2。

能力目标●对中国文人先贤的人格传承;●书写表情和表意的文章(可以拓宽渠道,如精品课程网站的在线交流、QQ日志,博客等学生乐意为之的载体作为拓展平台);●对热点文学文化现象的评点(如流行歌曲从罗大佑到周杰伦,影视文学从《卧虎藏龙》到《断臂山》,对流行文化人余秋雨、易中天、于丹的看法评论等);●结合重庆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编写红色短信,颂红色乐章,讲红色故事等);●参加朗诵、演讲、辩论及征文比赛等活动(可配合学校经典诵读活动来开展) .(三)参考学时32学时(四)课程学分2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本课程在汲取传统的讲述法、阅读法、启发引导法精华的同时,尤其注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比如: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六步训练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在基础训练的单元教学中运用,特别是在知识讲解和案例介评这两个步骤中运用。

另外在阅读指导和能力拓展中也灵活运用。

(2)引导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提出引导问题展开学习实践活动。

通过核心问题的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引导文所给出的重要信息;自己制订计划,自己组织实施,最后自己检测效果。

比如,在调查驿站这个项目实施之前,我们给学生布置调查任务,然后给出调查对象的确定、调查问卷的制作、调查方法的运用、调查行动的实施、调查材料的分析整理、调查报告的写作等一系列参考信息,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行完成调查任务。

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引言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制定一套标准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提出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旨在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文学作品的评论和学术论文的撰写。

4.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

课程内容1. 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语音等基本语言要素的学习和掌握。

2. 口头表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包括演讲、辩论、小组讨论等形式。

3. 阅读理解:提高学生对不同文本的理解能力,包括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

4. 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包括文章结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

5. 文学作品欣赏: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主动参与讨论、提问问题、表达观点等。

2. 作业和考试:通过书面作业和考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3. 项目作品:要求学生完成一些课程相关的项目作品,如演讲稿、论文等。

4.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项目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方法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2. 实践教学:通过实际场景模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3.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供反馈和指导:及时给予学生作业和表现的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和提高。

总结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设置明确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估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能力。

同时,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也是确保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代码:00002117制定人:审核人:行业专家审核人:系部审核:编制单位:编制日期:教务处制开课系:财经系与国商系总学分:2总学时:32适用专业及层次:财经系与国商系专科一、课程简介与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财政系和国商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本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大学语文》是重庆经贸职业学院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以适应日常交流及专业学习的需要。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运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进行交流,使学生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语言文化的实用性、多态性和丰富性,从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进而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系统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知识,提高运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需要;通过针对性的培养,使学生比较准确地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及文字材料,并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较高的写作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各类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掌握职业需要的语言和文学知识。

(二)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具有正确对待职业、满足职业语文需要的综合能力。

(三)素质目标•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职业态度。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感受语文的魅力——赏析诗歌。

2.了解课程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内容1.介绍《大学语文》这门课程。

2.赏析诗歌《蒹葭》。

3.介绍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

(三)课后练习预习第一课《蒹葭》。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赏析法、朗读法。

《蒹葭》(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诗经》的常识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二)教学内容1.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背诵全诗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4.领会全诗的情感(三)课后练习1、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32、把课文改写成一篇散文(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朗读法、讨论法。

《长恨歌》(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2.了解《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

3.分析李、杨爱情悲剧的深刻历史教训。

(二)教学内容第一阶段:导入(告知本次教学目的、内容)第二阶段:了解创作背景第三阶段:配乐朗诵本诗步骤一:诵读诗歌播放《长恨歌》配乐朗读录音,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整体感知诗歌。

学生分组、分角色共读诗歌,通过诵读了解故事情节,体味诗中感情内涵,走入绵绵长恨中。

步骤二:学生说话能力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大致讲解诗意,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

第四阶段:理解赏析诗歌步骤一:就作者如何歌”长恨”分层解析步骤二:理清诗歌感情脉络全诗的感情脉络:乐、悲、思、恨。

步骤三:探讨长恨的含义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1、诗题中“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提示: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恨,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

2、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提示:李隆基和杨贵妃,他们彼此相思而不能相见,相爱而不能重聚,最终杨妃身死,玄宗退位。

长恨即天人永诀之恨,即李杨生死相思,永无见期而产生的无穷无尽的憾恨。

第五阶段:分析诗中人物形象步骤一:学生讲历史中李杨故事和“安史之乱”。

步骤二:本诗中李、杨的人物形象怎样?找出具体句子。

步骤三:思考:诗中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能画等号吗?提示:诗歌取材于历史,又有艺术加工。

第六阶段:探讨诗歌创作主旨步骤一:教师提供背景知识。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争论不休,观点分歧,约分三派:讽喻说,曰批判“汉皇重色”误国;爱情说,云歌咏李杨爱情;双重主题说,云二者兼有。

步骤二:学生讨论发言,你认同哪种说法?为什么?步骤三:教师评价、总结。

双重主题较切合作者态度和本诗实际。

第七阶段:分析艺术特色划出感受最深的诗句,想想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技巧。

第八阶段:引申讨论——红颜是否祸水以西施、褒姒等中国传统的“红颜祸水”论,对比西方神话海伦的故事,展开讨论。

不设正确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第九阶段:小结小结:《长恨歌》就是歌“长恨”,诗以“情”为中心,以“长恨’为主题,歌咏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将一段宫闱畸恋写得缠绵悱恻,荡气回肠,使人被这种永无决期的绵绵长恨感染。

(三)课后练习1、诗中的男女主人公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吗?你如何看待男女主人公的爱情?2、你认为白居易创作此诗的目的。

3、背诵诗中名句,完成课后思考题第1题。

54、延伸阅读:洪升《长生殿〃惊变》、白朴《梧桐雨》,课外观看电影《长恨歌》。

(根据王安忆小说改编)(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朗读法、讨论法、模象直观教学法《蝶恋花》(一)目的与要求1.欣赏苏轼作品清新婉丽的风格。

2.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3.理解本词借此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内容1、诵读全词:1)对照注释,注音2)听读录音3)齐读2、整体感知:1)白话宋词2)词的故事:朝云,是苏轼的侍妾,跟随他二十几年,不但乖巧,而且忠诚,所以苏轼相当宠爱她。

3、文本研习: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三)课后练习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四)教学方法与手段阅读法、讨论法、实践法。

《老马》(一)目的与要求鉴赏《老马》深沉的感情,丰富的象征意蕴。

体会这首诗讲究格律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1、吟诵作品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的“建筑美”和“音乐美”,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脚,反复吟诵作品。

2)让学生在吟诵中把握诗作的形象。

2、整体感知1)笔者及写作背景2)感受内容大意《老马》简短八句,塑造了一个不堪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

(三)课后练习1.完成练习二、三.2.课外阅读臧克家的部分诗作,把握其风格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7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水仙》(一)目的与要求了解华兹华斯及其诗歌风格特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从《水仙》看华兹华斯自然观及其诗学理念(二)教学内容1、吟诵作品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的风格特点,学生反复吟诵作品。

2)让学生在吟诵中把握诗作的语言特色及诗学理念。

2、作家及其作品简介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 850)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者,是英国诗歌史上继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之后英国最霞要的诗人之一。

3、风格特点:华兹华斯的小诗清新,长诗清新而又深刻,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

他的十四行诗雄奇,他的《序曲》(1805年)首创用韵文来写自传式的“一个诗人的心灵的成长”,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开了一代新风。

4、作品赏析5、从《水仙》看华兹华斯自然观及其诗学理念华兹华斯深爱着大自然,他的诗歌大多以自然景物为对象。

1)《水仙花》内容解读《水仙》是首清新自然、情景交融的英诗名篇,它描写了大自然的风光以及诗人在自然风光里的感受,真实地再现了诗人华兹华斯与妹妹1802年一次郊游时2)华兹华斯的诗学理念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是来自于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二是来自于对童年的认识、重返自然作用的发现。

看到的湖边水仙盛开的美景。

(三)课后练习1、《水仙》的语言特色2、《水仙》所体现的华兹华斯自然观及其诗学理念(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边城》(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课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并分析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所用的方法。

3.体会文中描绘的湘西边境特有的风土人情,表现自然、风情和9人性美。

(二)教学内容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苗族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2、主要作品集:《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3、内容精要4、人物形象分析(1)翠翠: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笔下“爱”与“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聪明乖巧的少女。

(2)爷爷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他善良纯朴、重义轻利、热心好客、甘守清贫。

为了心爱的孙女,他献出了一切。

(3)天保兄弟天保:个性豪爽、慷慨。

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

他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

傩送:外在俊美,善歌。

5、小说主旨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的美丽,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与人物的善良心地。

6、重点透视⑴作品所描写的环境表现出哪些特点?风景美: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是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

⑵作者为何要把边城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作者创作的用意在于要把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

7、艺术成就1)牧歌田园风格。

现代批评家常常把那种偏于表现单纯、素朴生活,并常与现代生活相对照的作品,都称作牧歌式的作品。

2)诗化小说。

沈从文的贡献在于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

他实际上是把诗和散文引进了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从而也就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及其审美的功能。

3)出色的心理描写。

作者关于以一种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内心的隐秘。

(三)课后练习1、《边城》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2、《边城》让我们了解了许多湘西民俗,请说说爷爷向翠翠所说的求婚的两种方式。

3、试结合情节说说翠翠身上的“爱”与“美”。

4、试分析《边城》中翠翠这一形象。

5、以翠翠为例,分析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所用的方法。

6、有评论家说《边城》中老船夫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谈谈你的看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11《珠宝》(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故事情节2、体会故事带来的思考(二)教学内容1、介绍作者莫泊桑。

2、解读文章内容。

3、讲读《珠宝》,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小说的写作意图。

(三)课后练习体会心理分析的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目的与要求1.具体领会掌握本文中的主要观点和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