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的十戒
十戒是哪十条戒律

十戒是哪十条戒律
十戒,也称为“摩西十诫”,是犹太教和基督教中的重要戒律,被认为是上帝通过摩西传授给以色列人民的伦理准则。
以下是摩西十诫的内容:
1.不可有别的神:要崇拜并信仰唯一的上帝。
2.不可雕刻偶像:不可为自己制造偶像或崇拜任何形象。
3.不可妄称上帝的名字:不可妄用上帝的名字,包括誓言、
誓约或诅咒。
4.记住安息日:要守安息日,将其当作圣日,休息并敬拜上
帝。
5.孝敬父母:要敬爱并孝顺自己的父母。
6.不可杀人:不可亲手杀害他人。
7.不可奸淫:不可婚外性行为或破坏家庭关系。
8.不可偷盗:不可盗窃或侵占他人的财物。
9.不可作假见证:不可作假证或虚假陷害他人。
10.不可贪婪他人的财物:不可垂涎他人的财产,财富或配
偶。
这些戒律被犹太教和基督教视为基本的伦理原则,旨在指导人们的行为、信仰和道德准则。
它们强调尊重上帝,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以及塑造正直、公义的生活方式。
摩西十诫在犹太教的《出埃及记》和基督教的《圣经》中都有记载,并对信徒的生活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宗教比较讲义之--佛教篇

色蕴-即有形之物质──身体
受蕴-即感受苦乐等之心的作用
想蕴-即思想辨道明是非者
行蕴-即有意志而发于行为者
识蕴-即指第六意识-心
这五蕴因缘和合而成人,不过是无常变化。
须弥山说
释迦继承婆罗门教的信仰,认为宇宙间有一座须弥山(Semura),由七山和七海围绕,由风轮、火轮和金轮托住。须弥山住有四大天主,越过须弥山到空中,经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最后到达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二十八天,又称“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一千个须弥山世界成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则成为一个“大千世界”。
佛教教义的背景
释迦牟尼那次“觉悟”的经验之后,释迦吸取婆罗门教一些教义,创立了佛教,设立了僧侣制度。
此后45年中,他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带传道,在最后四、五年中,便有信徒一、两千人。佛陀80岁高龄去世时,已有成千上万人接受了他的宗教理论。
释迦病逝于公元前486年。遗体火化后被分成八份,由八个地区、国家分别建塔纪念。火化后骨头的剩余物,梵文叫saria(意即“死人的骨头”),中译为“舍利子”。
人死后并非完全了结,乃是有三世因果相续,三世即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前后相续,不断流转。欲明佛教人生看法,必须知三世十二因缘:
无明(过去世无治之烦恼迷惑)
行(因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 过去世
识(就是去投胎的灵魂)
名色(在胎中身心渐渐生长)
六入(六根俱全将近出胎之时)
释迦牟尼之后的弟子把佛教继续发扬光大。现在佛教的教义十分复杂,但大体可分为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三大类。
沙弥戒是什么意思?沙弥戒律

沙弥戒是什么意思?沙弥戒律沙弥戒是指未满二十岁出家的男子(沙弥)、女子(沙弥尼)所应受持的戒律,又称勤策律仪;沙弥戒是终身受持,最高可证阿罗汉果。
依据《沙弥十戒法并威仪》沙弥戒内容有十条︰1、不杀生戒不得残杀伤害人物。
蜎飞蠕动蚊行之类,无所克伤。
为人言无及杀,见杀不食,疑杀不食。
草木不用慎无毁伤。
2、不偷盗戒勿贮畜谷粮、藏积秽宝。
他人给与亦不受,受则不留,转济穷乏。
常为人说不贪之德。
3、不淫戒断淫欲、远女色,目不见邪色,耳不闻淫声,宁身心破碎,亦不行淫欲。
4、不妄语戒常以诚心为本,远离两舌、恶骂、妄言、绮语等恶声。
5、不饮酒戒酒为毒水,众失之源。
故应远离酒舍、饮酒人。
亦不得饮酒、嗅酒。
6、不涂饰香鬘戒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戒。
盖庄严涂饰己身易增进贪欲,故应戒之。
7、不歌舞观听戒全称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戒。
即应远离俗恶游戏,专心勤修出离之行。
8、不坐高广大床戒盖若取高广严丽之床座,是悖于威仪、且流于骄奢而不能专心梵行,宜戒之。
9、不非时食戒应于午前取食,非时不食。
10、不蓄金银宝戒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即戒贪欲、伏断爱着之戒。
这是出家沙弥的戒律,也是进入解脱之门的守则。
传授沙弥戒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如挂搭、请引礼师、道喜看单、贴单、通启二师、请戒开导、查验衣钵、露罪忏悔、呈罪称量、登坛受戒等。
同时,新戒对丛林规矩和传戒礼仪都很陌生,需要花一些时间来学习演练。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
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
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

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张勇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张勇,笔名笮人,宾川县人,1954年生,管理学硕士、文史学者、书法名家、宗教学专家,现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云南文史编委会主任、云南国学研究会副会长,从事多年宗教事务管理文史研究,主编有《翰墨精华》、《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录》、《先生之风》,著有《云南史话》、《云南宗教信徒群体行为与管理研究》,云南文史论坛名主持人、云岭大讲堂优秀主讲嘉宾,曾荣获云南省社科研究优秀管理者。
前言宗教知识作为一种文化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我们每一个同志的知识结构里面,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我们对宗教知识、对宗教文化有所了解对于我们能够正确地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是很有好处的。
再加上从现实的情况来讲,我们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民族众多,宗教种类最齐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民间信仰非常的多,所以我们云南的宗教文化的历史积淀非常的厚重。
那么我们闲话少讲,书归正传。
要讲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南传佛教文化。
在我们国家,南传佛教仅仅是我们云南一省独有,这是我们真正的文化特产。
(宗教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知识结构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而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的宗教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并且具有非常厚重的历史积淀。
在这其中,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我国仅云南省独有,那么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哪些?南专上座部佛教的特点是什么?听一听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张勇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讲座。
)一、佛教及其基本教义所以,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呢?我们知道佛教作为三大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创始人是释迦摩尼,他公元前三世纪创立于古印度。
从广义上来讲额,佛教它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包括它的经典,它的仪式、它的教义、它的习惯、它的僧团、它的寺院、它的组织等等。
那么,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们一般所说的佛教,一句话就是佛陀的言教,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应该叫做佛法,法律的法,佛法,也就是说是佛所讲的教法。
戒律概论

戒律概论
戒是梵文Sila的意译,音译是尸罗,本意是惯行、清凉等,转意为行为、习惯、道德等,是佛陀为佛教信徒制定的规矩,规章、公约,主要起防非止恶的作用。
律是梵文Vinaya的意译,音译为毗那那、毗尼等,转意为调服、善治、离行、化度、灭等,是对出家僧人制定的禁戒,能治伏诸恶。
戒是以自发的内心自觉遵守的规范,律含有在他人或教团的监督、强制下的规范。
戒律的初期是专门为出家比丘和比丘尼制定的,在家信众不得听闻。
后来,戒律用来泛指佛教为出家、在家徒众制定的一切戒律。
戒律是释迦摩尼佛亲自制定的,除释迦摩尼佛外,任何人不得制定戒律。
佛教的戒律有在家居士徒众的三皈、五戒,八戒及居士菩萨戒,出家众的沙弥和沙弥尼的十戒及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即比丘二百五十戒和比丘尼的三百八十四戒,以及大乘菩萨的三聚净戒。
佛教内部通常称五戒、八戒、十戒及具足戒为小乘戒,具足戒又称为声闻戒。
小乘戒是小乘佛法的发展和补充。
大乘佛教也要遵守小乘戒律。
小乘戒律中本来就是大乘佛教的基础,本来就有大乘精神。
因此我们认为将所谓的小乘戒称为“基本戒”更确切,可以免除大乘佛教徒对五戒、八戒、十戒和具足戒的轻视或有意无意的毁犯。
因为佛陀在世时的佛教,既非“小乘佛教”,也不是“大乘佛教”,而是融合了大小乘佛教的“根本佛教”。
所谓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只不过都是从这个根本
佛教所源流而出的两个流派而已。
佛法本身不存在大乘、小乘的根本区别;大小乘佛法是后人分别出来的。
佛陀在世时制定的戒律,不单纯为小乘佛教徒制定的,所以应该称为基本戒律或通用戒律。
泰国的女性出家人1

泰国的女性出家人( Mae Chi ) 1/2在佛法中,二乘(声闻、缘觉)的出家僧人,指的是持受比丘(比丘尼)戒、或是沙弥(沙弥尼)戒的出家人;一位要求出家加入僧团的女性,为了预防她是已怀孕之身,而损害了僧团的名声(僧人怀孕),所以得先受「式叉摩那」戒,先成为式叉女,随住在僧团中,确认她并没有怀孕之后,然后才可以受沙弥尼戒,比丘尼戒,所以式叉女还不能算是真的僧人(现在有些地方是先受沙弥尼戒,再受式叉戒、比丘尼戒,这是不对的)。
自誓皈依佛法僧三宝以后,就成为佛的弟子了,如果再持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那么就可以确保下一世可以转生人间,如果扩大为持守十善法(离杀生、离偷盗、离邪淫、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离贪欲、离瞋恚、离痴见),那么下一世就具备往生欲界天的福德。
所以真正的佛教徒,都会被要求持守五戒与十善法,不论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都要持守五戒十善。
在出家人与在家人之间,有八关戒斋(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非梵行。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不着香华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
七、不坐卧高广大床。
八、不非时食。
),八戒就是沙弥十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着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七、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观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持生像金钱宝物)的简化版,持守八关戒斋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未来出家生活做准备,简单来说,持八关戒斋就是「过一天的出家人生活」。
而式叉摩那女,主要持守沙弥十戒,还有一些生活上的威仪戒。
二乘法中,出家的戒律必须要师师相授,戒体才能传承;然而南传佛教在五世纪以后,女性出家人的戒律就已经失传了。
也就是说,南传佛法中,早就没有具格的比丘尼与沙弥尼了(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藏传佛教)。
所以不论是南传佛教或是达赖喇嘛,都曾派专人来台湾考察中国佛教的比丘尼传承,但是最后都失望而归,因为他们都认为,中国佛教的比丘尼传承是有问题的,所以不能引入采用。
出家人行为规范

出家人行为规范篇一:佛教藏族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世代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藏族人民,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相对匮乏的自然资源,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因而,注重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追寻生命的真谛便成为藏族文化显著的特点。
精神文化是藏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藏族文化真正的价值所在。
佛教自7世纪传人藏地以来,藏传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体系作为藏族精神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引导、影响着藏族文化的方方面面。
“戒律存则佛法存,戒律灭则佛法终”,藏传佛教戒律既是藏传佛教发展的制度保证,也是藏传佛教思想的具体体现,故而在庞大的藏文化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其影响广泛而深刻。
(一)佛教戒律对藏族伦理道德的影响哲学意义上的“道”是指天地万物之所以生之总根源;“德”是一物之所以生之道理。
伦理学意义上的“道”指处世做人的根本原则,即人之所以为人所应有的根本原则;“德”指修道所得,即人遵循为人之道,坚持行为准则所形成的品质、境界和收获、体验。
“道德”两者合起来使用,指人类的行为合于理,利于人。
西文的道德(morality)一词源于风俗(mores),含有社会风俗和个人品性两层意义。
伦理是指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伦理与道德具有大体相同的意义,均突出了行为准则在人们行为中的重要性。
稍有不同的是,伦理并未突出人们个体的心理、品质。
所以,有人把伦理称为客观的法,指社会道德;把道德称为主观的法,指个人道德。
而实际上,由于道德既是社会的又是个人的,伦理也包含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所以伦理和道德常被当作同义词,而更多时候则是“伦理道德”连称出现。
佛教自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传人藏地后,其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系统和严谨规范的修持仪轨便受到藏人的欢迎,尤其赢得了统治阶级的青睐。
虽然经历了与本教争夺主导权的激烈斗争,佛教仍以不可阻挡之势在藏地扎下了根。
佛门的七众弟子

佛门的七众弟子
一、比丘(Bhiksu):是男众出家后,受具足戒者。
二、比丘尼(Bhiksuni):是女众出家后,受具足戒者。
三、式叉摩那(Siksamana):是沙弥尼之学六法者。
四、沙弥(Sramanera):是男众出家后,受沙弥十戒者。
五、沙弥尼(Sramanerika):是女众出家后,受沙弥十戒者。
六、优婆塞(Upasaka):指在家男众受过五戒者。
七、优婆夷(Upasika):指在家女众受过五戒者。
前面五众是属于出家佛弟子,后面二众是属于在家佛弟子,是经论通常所说的七众正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眼色:
绿橙xx字体:
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2-9-10 1:21:20繁體版沙弥的生活轨范,共有十条守则,名为沙弥十戒,是从五戒的基础上,加了五条与世间的俗欲隔离的规定,而成为养成出家人格的训练。
因为,要使凡夫众生,从滔滔的人欲洪流之中抽出身来,便不得不先以自我的意志远离物欲,最后才能达到无欲的境地。
仅守在家的五戒虽也能够到达无欲的边缘,然对于夫妇关系的淫欲未断,终究尚差一步。
当然,如果能以在家身份而守出家的戒律,也能达到离欲无欲的目的。
现在,将十戒的名目,条列如下:
① 不杀害有情:
此与素食思想虽有关联,但却并不等于规定素食,而是规定不得杀生。
② 不偷盗他人财物:
乃至一针一线。
③ 断绝男女的淫事:
此与五戒所不同者,乃是由不邪淫而进为不淫。
④ 不妄语:
此与五戒的相同。
⑤ 不饮酒:
亦与五戒的相同。
⑥ 不非时食:
过了日中之后,不得进食,这是印度当时,各沙门团的共同原则,也是出家人的共通生活方式的一种。
⑦ 不用花等的一切装饰,也不得以香水、香油等物擦脸涂身:
这是为了避免虚荣心,以及男女之间的相互诱惑而制。
⑧ 不得自作歌舞、音乐、伎艺等的世俗游戏,亦不得存心去观赏世俗的歌舞、音乐和伎艺等的演唱:
此乃为了不使已经出家的身心,再为世俗的娱乐所迷,引发贪恋欲情的心理。
⑨ 不坐卧华美轻软而高贵的床座:
为免引起高傲心和舒适感,而忘了生死的苦恼,所以应当卧坐坚硬低下的床座。
⑩ 不为自己保持金钱:
出家的人,应该常处于物质生活的贫穷之中,不储蓄金钱,也不手持金钱等的财宝,目的是灭除对于身外之物的贪求之心,若有一念贪求存在,他便无法进入解脱之门。
不过,为了教团大众的生活,以及寺院经营的维持,保持金钱,不为过失。
这是出家沙弥的戒律,也是进入解脱之门的守则。
但是,在家的信徒,也有学习出家戒律和体验出家生活的机会,即是逢到每月的斋日即是布萨日,依现代而言,也可称作佛教的假日或节日吧!在家的信徒,可在那天的一日一夜中,守持沙弥十戒中的前八条,称为八关斋戒。
至于沙弥尼戒,和沙弥戒相同。
所不同的是沙弥尼依止比丘尼而住,为比丘尼当侍者,并且学习比丘尼的威仪。
所谓沙弥,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
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
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
同此,出家女子称“沙弥尼”。
以其勤于策励成为比丘、比丘尼,故前者译为“勤策男”,后者译为“勤策女”。
《摩诃僧祇律》及《四分律行事钞》以年龄区别沙弥(尼)为三种:
(一)驱xxxx(xx):
年龄在七至十三岁之间,尚无法担负其它任务,但已具有守护谷麦,驱走晒谷场上乌鸟的能力。
(二)应法xx(xx):
年龄在十四至十九岁之间,已可堪任服役,与法相应,五年中受师调练后,即可进入比丘(尼)位。
(三)名字xx(xx):
年龄已超过二十岁,然尚未受具足戒,仍为沙弥(尼)者。
不论何种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方能正式称为沙弥(尼)。
沙弥(尼)十戒即:
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淫;
4、不妄语;
5、不饮酒;
6、不着花鬘好香涂身;
7、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
8、不坐卧高广大床;
9、不非时食;
10、不捉持金银宝物。
前九戒与八关斋戒相同,唯第十戒,乃因佛陀深知金银货币易增长贪心,易与人争利,最后成为财富的奴隶,终为钱财所束缚。
这是为了破除贪心而制定的戒条。
在佛教僧团中,首位沙弥为罗睺罗。
至后世,对受持十戒的沙弥(尼),称为“法同沙弥(尼)”,是真实的沙弥
(尼)。
如果只是剃发染衣,还未受沙弥(尼)十戒的,则名之为“形同沙弥(尼)”,即实质上未具有沙弥(尼)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