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发展过程概述讲稿25页

合集下载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古代文明的萌芽阶段。

自古以来,中国书法依托着复杂而精细的汉字体系,逐渐演变为一门独特而艺术性极高的艺术形式。

在商周时期,中国篆刻艺术开始逐渐形成。

篆书的形成和发展,源自于人们对图腾神像或器物的刻划,在刻制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精细的刀法和线条书写技巧,奠定了书法的基础。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秦汉时期,隶书逐渐成为主要书写体系。

隶书以其规范而整齐的笔画连贯性,成为当时行政公文书写的主要体系,对后世书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种注重意境表达的艺术书法,称为草书。

草书用笔粗犷,形象奔放,意境深远,成为后世书法界的经典。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的衍生形式楷书成为主流。

楷书以其稳重而秀美的形态,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分支。

此外,行书的出现也为书法的发展增添了新的色彩。

行书以其流畅自然的笔墨,将书法与绘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

到了唐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此时,王羲之等巨匠的书法艺术达到了顶峰,为后世的书法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启示和影响。

随后,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徵明等书法家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书法艺术。

到了清代,由于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影响,书法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停滞的阶段。

但在同一时期,书法理论的形成和基础奠定也逐渐渗入学术和文化领域,对后世书法创作的指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近代以来,随着绘画和书法的结合,新的艺术形式不断涌现。

同时,书法教育的普及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也促进了中国书法的发展。

如今,中国书法已成为国内外艺术界广泛研究和关注的热门议题,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总的来说,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绵延悠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无论是古代的篆书、隶书和草书,还是近代的行书和草书,都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和启示。

如今,中国书法正不断创新与发展,为世界书法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书法发展史概述实用PPT(43张)

中国书法发展史概述实用PPT(43张)

东周石鼓文
为战国时代秦国刻石。今藏在北京故宫 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 启后的重要地位。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 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石鼓文》字 里行间已经找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完 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
秦代小篆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 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 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 之整齐化一,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 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 删繁就简而来。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文艺上,清代自有其绚目迷人处。这 时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
王铎
郑板桥
1.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 独特之 处,如 虚心、 有节、 清拔凌 云、不 畏霜雪 、随遇 而安等 等。这 些特点 ,很自 然地与 历史上 某些审 美趣味 、伦理 道德意 识发生 契合, 进而被 引入社 会伦理 美学范 畴,成 为君子 贤人等 理想人 格的化 身,并 对中国 传统文 化的发 展产生 深刻的 影响。 2.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 来互相 吹捧或 以竹自 诩,那 些落泊 荒野的 书生和 隐居“ 南山” 、待价 而沽的 名士, 也普遍 寓情于 竹、引 竹自况 。 3.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 子的诗 词歌赋 层出不 穷,画 竹成为 中国绘 画艺术 中的一 个重要 门类, 封建士 大夫在 私园、 庭院中 种竹养 竹以助 风雅, 亦成为 普遍风 气。 4.历史上东西方香文化交流不可谓不 繁盛。 隋唐时 期,许 多波斯 商人以 贩卖香 药为职 业,收 售由西 域经海 上运来 的香药 ;同时 ,许多 朝鲜留 学生来 到中国 ,将中 国的香 文化传 入朝鲜 ,再由 朝鲜传 入日本 。 5.中国传统香道讲究香品的品质、器 物的精 美、程 序的考 究,直 至精神 境界的 提升; 西方自 从香水 出现以 后,人 们慢慢 习惯使 用香水 掩盖体 味,彰 显个性 和品味 ,直至 成为身 份地位 的象征 。 6.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 的不同 。西方 人注重 直观性 ,喜欢 某种气 味就直 接喷洒 ,芬芳 满身, 让别人 直观地 感受到 ; 7.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 化传承 使他们 更注重 意会性 ,儒释 道三家 无不言 开悟, 最高深 的思想 是“意在 言外” ,最美 好的意 境是“言 有尽而 意无穷 ”,表 现在用 香上, 就会在 享受美 好的芬 芳之外 ,更注 重思想 的体验 和提升 。 8.造成中西方用香差异的一个很重要 因素, 也是许 多其他 文化差 异的内 在因素 之一, 就是各 自传统 信仰的 不同。 西方多 信仰基 督教, 其次是 伊斯兰 教,二 者与香 的传播 关系并 不大; 9.本文中是第三个,指张纯恢复了爵 位和封 地。本 题将实 词与古 代文化 常识结 合起来 考查, 重点突 出对古 代文化 常识的 理解, 合乎当 今国学 热的趋 势。选 文是人 物传记 ,一般 主要考 查的文 化常识 是古代 的一些 称谓、 官职的 变迁、 人才选 拔、宫 殿的名 称、年 号、朝 廷的官 职、制 度、礼 仪还有 一些避 讳的说 法等。

书法起源发展演变史课件

书法起源发展演变史课件
书法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 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 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楷书、 行书、草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 术的魅力。
书法起源发展演变史
1
甲骨文
书法起源发展演变史
2
金文
书法起源发展演变史
3
篆书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
书法起源发展演变史
4
隶书
犹青人如如青
祭侄文稿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书法起源发展演变史
8
寒食帖 苏东坡:《寒食帖》,别名“天下第三行书”,
书法起源发展演变史
9
草书
草书的主要有张旭、怀素等等
书法起源发展演变史
10
谢谢观赏
书法起源发展演变史
1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新年生利百春
癸 巳 年 暮
鲜之最刃卉如 活于宝之之初 泼社贵新萌春
秋 细会之发动如
书胞 时于 朝
之 期硎 日
以天
癸 自行
强 健 巳
年 暮
秋 书
不君
息子
在也

书法起源发展演变史
5
楷书
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
书法起源发展演变史
6
行书
代表作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书法起源发展演变史
7
书法起源发展演变史
12

中国书法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国书法发展历程 ppt课件

书法之祖钟鼎文:
钟鼎文起于商代末期, 盛于西周,内容多为有 关祀典、赐命、征伐、 契约等的记录。钟鼎文 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在 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多 大的区别,但在形体上 有明显的不同:笔划粗 壮,肥笔较多;转弯处 向圆转,传世的有铭文 的钟鼎彝器很多,较著 名的有毛公鼎、盂鼎、 散氏盘、王孙钟、宗周 钟等
中国书法演变历程
近宋唐晋汉秦周商
现元代代代代代代
代明法空隶篆钟甲
书清度前、书鼎骨
法风谨繁楷、文文
“格严荣、隶、、
泛多
行书石钟
化样
、 鼓鼎

草 文文

甲骨文书法
郭沫若赞道: “卜辞契于龟骨, 其契之精而字之美, 每令吾辈数千载后 人神往。文字作风 且因人因世而异, 大抵武丁之世,字 多雄浑,帝乙之世, 文咸秀丽。而行之 疏密,字之结构, 回环照应,井井有 条……足知现存契 文,实一代法书, 而书之契之者,乃 殷世之钟王颜柳 也。”
钟山诗卷 明祝允明 书札 明唐寅
七 言 律 诗 轴 明 徐 渭
梦草记 明祝允明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 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 场 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 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 笼,开创 了碑学,特别是 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 书法方面的成 就,可以与 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 代草书相媲美,形 成了雄 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 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 神 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 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 流 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张玄墓志铭
《云阳伯郑长酞为 亡父母等造像题记》
张黑女墓志 北朝•北魏
千字文——欧阳询
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 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真书的书家大 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王家书派中脱 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 动飘逸。隶篆虽无大发展,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 信风。

中国书法的演变历程PPT课件

中国书法的演变历程PPT课件

五.民间书家的南北朝(平稳过渡)
南北朝期间在当时隐逸文化盛行的影响下, 以无名书法家众多。此时期的书法为唐代 百花齐放的鼎盛局面创造了条件。以魏碑 为最盛。
智永:他继承家规,从小刻苦习字。
《千字文》真草,线条饱满笔意飞动,富 于虚实变化,结构十分精妙。
六.书学鼎盛的唐代(群星璀璨)
书法出现了一派蒸蒸日上的繁荣局面,唐 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著名书 家有,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
1.董其昌:字玄宰,初学颜真卿,在用笔泼墨 结构布局上容各家之长,善于鉴赏。
《草书宋词卷》草书,极富有清远散淡的情致。
2.文徽明:早年受父影响学苏体,后受岳父影 响学宋元笔法。
《大行书七言诗轴》意境深远幽长,字体洒脱。
十.缤彩纷呈的清代(名家辈出)
在文艺上清代有绚目迷人之处,是书法发展史 上又一个中兴期。
2019/7/2
《兰亭序》是东晋永乐年间三月三日王 羲之三十三岁所做。以行书为主,世人 称《兰亭序》为行书第一。
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继承家法,书
风似其父,但更有逸气,英俊豪迈,进一 步扭转了当时的古拙书风,称为“破体” 。
他工草、隶,兼精诸体,尤以行草为 长。

2019/7/2
2019/7/2
怀素 狂草
七.贴学大行的宋代(发展缓慢)
在宋建立至宋太祖前期书法发展缓慢,到 宋太祖赵光羲喜欢书法,便命人盲目的摹 刻前人的书法,发生了字体的扭曲!总之 在贴学大行以及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影 响下,限制宋代书法的发展。
1.米芾:字元章,在传统上下功夫,在书 法上追求刷的感觉和酣畅淋漓的痛快感。

晋人尚韵

唐人尚法

论述一下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

论述一下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

论述一下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祭祀。

金文则是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青铜器上,用于纪念和祭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形态,书法艺术也随之发展。

在汉代,书法艺术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张怀瓘、王羲之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唐代八大家”。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草书和行书两种新的书法形式,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宋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又一个高峰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米芾、苏轼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所创新,而且在文学、绘画等领域也有所成就。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楷书和隶书两种新的书法形式,为书法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书法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文征明、唐寅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所创新,而且在文学、绘画等领域也有所成就。

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新的书法
形式,如“钩玄”、“狂草”等,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色彩。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为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24版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课件

2024版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课件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课件•绪论•先秦时期书法•秦汉时期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隋唐五代时期书法•宋元明清时期书法•近现代以来中国书法发展概况绪论01书法定义与特点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书法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快慢等变化,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书法家通过书法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由于汉字的结构和书写工具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风格。

书法定义抽象性抒情性多样性宋元明清时期书法艺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流派。

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书法成为重要的考试科目,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的出现,使书法艺术进入了自觉发展的阶段。

先秦时期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早期文字的出现,为书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小篆、隶书等字体的成熟,标志着书法艺术的初步形成。

书法历史概述研究意义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

有助于推动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书法艺术的水平和影响力。

研究目的:通过对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的研究,了解书法的起源、演变和传承过程,探讨书法艺术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目的与意义先秦时期书法02甲骨文与金文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最早成体系的汉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

其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大篆与小篆大篆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

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书法的起源和发展简介

书法的起源和发展简介

书法的起源和发展简介中国书法始于甲骨文,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

是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都表现着不同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古人为了方便记事,创造了一些符号和图画,也是汉字最早的雏形。

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阶段。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

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

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一、殷商文字——甲骨文汉字虽然产生早,但黄帝以前的文字尚属于萌芽状态,从黄帝到夏代的文字,因出土材料不足,还难以做出。

殷商文字是至今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成体型文字。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古人崇尚鬼神,凡祭祀,征伐,出行,婚嫁等,都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就将所卜之事刻写上去,所以又叫契文,甲骨刻辞;也有的根据用意,称之为卜辞。

二、西周文字——金文西周文字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主要以金文为主。

在先秦,“金”可以称铜,所以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也叫铜器铭文。

由于钟(乐器),鼎(礼器)在青铜器中具有代表性,所以全文叫钟鼎文。

三、春秋战国文字——大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五霸主盟,七国角雄,出现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各国文字也相互歧异。

六国古文显著特点是:地域性强,冲同一字的写法,各国不同,而且简体盛行,渐趋草率。

目前所能看到的大篆真迹只有石鼓文。

石鼓文是春秋或战国早期秦国刻在十个鼓形石上的四言诗。

四、秦文字——小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对文字进行了改革,小篆是秦制定的标准文字,因而又称秦篆。

它是对大篆加以整理简化而成的。

相对于大篆,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单字笔画减省;象形程度降低,符号性增强;形状结构相对固定,字形已经规范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一致,形状统一,为竖长方形,形体固定,汉字的方块特征基本形成,成了一种规范的字体。

今文字是指秦以后的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发展过程概述一讲稿(25页)一、书法演进过程中的书体变化我们看下面的“图书”两个字。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书体,楷书。

这也是我们相对熟悉的一种书体,隶书。

这个可能是我们不太熟悉的书体,也是“图书”两个字,是小篆。

这个是“图书"的大篆。

这个也是“图书”两个字,是一种甲骨文写法,出现在大篆之后隶书之前。

也就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它就有了。

那么我们接着看,这是行书的“图书”二字。

这是在我们所熟悉的草书出现之前的一种古朴的草书,叫章草。

这是草书的“图书“二字。

我们看上面列举的这些书法体式,它们究竟应该按什么样的顺序来排列?根据这些字的形态,如何能推敲出哪一种是源头,经历了哪些变化才生成了后来这么多的字体?可以这样告诉大家,“图”字最早的写法出现在商周时期,最早的“图”字外边是像城池一样的一个方框,里面有各种不同的造型,相当于城池里的各种建筑物。

“图”本身的含义是描绘及记录所视图像,所以其构成有方有圆,也有不规则的形状。

最早的“书”字中间的竖画和两边分叉的笔画代表毛笔,右边是人的一只手,没有把五个指头都画出来,只画了一个大拇指,然后四指中的中指连通到小手臂的位置,呈现出手抓毛笔的造型。

这只手抓着毛笔,在一种器皿中蘸着什么,今天我们知道蘸的应该是墨汁。

蘸来干吗呢?来书写。

今天繁体字书写的“書”,底下不是“日"字吗?大家不要认为是太阳的意思,最早的时候它表示一个盛墨汁用的盛器,中间的小横点是装饰用的笔画,代表里面有东西,所以它并不是“日” 字,跟太阳也没有关系。

这就是“图书”二字最早的形象。

在下一步的变化中,表示手的笔画圆转之后向前伸了,一下子抓住了笔杆。

代表毛笔毫毛的两个笔画依然在下边存在着,蘸墨汁用的容器空了,象征里头有东西的装饰性小笔画没有了,但是有一些小点在旁边,说明书写的时候带出来了墨汁。

进一步的变化是什么呢?圆转的笔画变方了,里头出现了一个口,然后下面很多不规则的小短笔画完全变成了非横即竖的笔画。

随着装饰性动作的减少,“书”字变得更加简洁。

这一阶段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一直延续到他统一中国之后,此阶段使用的汉字叫“秦简牍书”。

我们刚刚叙述的以上几个步骤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它们都属于大篆体系。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他的丞相李斯开始整理文字的造型,就出现了一种非常唯美、字体修长的书体小篆。

“图书”二字就写成这样了。

这种书体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并且匀整对称,唯美中带着一种挺拔感。

那么在这之后又有了什么新变化呢?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开始把汉字中方的笔画变得更方,圆的笔画全消除变为方折,总体来说就是把笔画变得更为简单了。

最重要的是在笔画的横端末尾出现了散毫,同时拢毫,最后向外出锋的动作,我们把它称为“燕尾”。

所有的笔画在起端的时候,全部笔锋藏在笔画之内,形成一种圆的态势,像卧蚕的头一样,所以叫“蚕头燕尾”。

变化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就是隶书。

隶书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但最终成熟则经历了两汉时期的发展。

因此,虽然秦代开始出现了具有隶书特点的折转动作,但经典的隶书作品并没有出现在秦代,而是在汉代。

可以说,隶书是其身后所有书体的母体。

隶书形成之后出现了进一步的分化,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把隶书圆转的地方变成方折,然后出现了硬勾,出挑锋的地方变成顿笔回锋,这样就成了楷书;另一方面,对隶书进行简化,再书写得迅速一点儿,就成了草书。

草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它由隶书演变而来,虽然古朴,但法则非常成熟。

早期的草书叫“章草”,到了东汉张芝时期出现了"大草书”,唐代时才开始出现“狂草”。

草书是最简便的一种字形,那么它为什么这么简单呢?它的灵魂精髓就是要省并简连、去繁留单。

今天我们看繁体字的时候偶尔会感到很亲切,因为它跟简体字非常接近。

殊不知简体字不是躲在办公室里制造出来的,而是由历史上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的草书经过楷化演变过来的。

因此,简体字是通过客观途径进一步把汉字符号化后形成的书体。

前面我们说草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早期的草书“章草”中出锋的位置就延续了隶书中的笔画特征。

后来草书经过数次演化,变为今草以后,就没有那么多夸张的动作了。

草书的“图”字,方框里酷似“又”字,却没有“又”的含义,它是什么呢?它其实和图的上半部分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简化符号,不具有文字意义。

我们看“图”字是国字框里一个“又”,下面三个点,甚至有人把“又”和点的组合当作是冬天的“冬”,事实上它跟冬天没有什么联系,并不是我们今天认为的简体汉字的前身,而是原来汉字造型符号化之后的形态。

再说行书,它是在隶书向草书过渡过程中出现的,是介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流变字体。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书法在演进过程中经历了书体的变化,而变化的顺序以隶书为关纽。

如果上面的个例还不能够精准说明问题的话,我们可以从下边列举的历史客观材料中去寻找根据。

首先看篆书。

篆书的造型特征是弯曲如弓、劲真如矢,就是说它的笔画力量必须非常强,并且要运用圆转的笔法使笔画弯曲如弓。

大家看篆书的“图"字,是一个包围形的结构。

框里面是一个人正面站立的形象,人的后背和上肢都通过弯曲的笔画体现出来,所有的动作在转笔的时候都是圆转行走,没有直笔画。

如果换成另一种书写材料,那就不得不直了,比如拿刀刻的时候,圆转的动作就很难做得非常完美。

甲骨文时期是用刀刻字的,少数高手可以做到使刀如笔,能够把圆转动作做得非常好,但更多的是把圆转处刻成了方折。

所以这就是材料和工具的变化对字形的影响。

下图是商代的甲骨文。

记载的是商王占卜的时候观察到的一种现象。

他问气象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得出的结论是有云彩从东边出来,还有就是会有日食。

表示日食的符号是一个人斜躺在那里,下面是太阳,说明太阳被挡住,人看不见了,所以是日食。

还说北面的天空会出现彩虹,彩虹出来之后会有一个在黄河边饮水的活动。

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什么呢?尽管古代的笔法及字的形态都离今天非常久远,但却是今天的汉字的源头。

到了已经有墨迹留存的简牍材料时期,篆书的演化轨迹及书体发展方向日渐明朗。

我们见到的出土的最早的实物简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但实际上简牍在甲骨文时期就有了,只是那时候简牍的留存极为不易,所以只有青铜器及甲骨片上的文字被保留了下来。

从1975年开始,战国时期及秦代的一些墨迹被发现,也说明了汉字演化的轨迹。

刚才我讲到大篆要有力量,有圆转,有弯曲,上面这种字体也属于大篆,但与我们刚才看的第一幅相较产生了一些显著变化。

这幅字还有圆转,但它圆转的幅度没有之前那么大,并且它的直笔比原先多,比如“手” 已经不圆转了,几处都出现了方折。

这种方折的动作再处理得帅一点,就开始出现了连笔。

下图是里耶秦简,2000年前的“请柬”。

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篆书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毛笔使用技法的变化,从不折也不直的弧曲到横向的有坡度的弧曲,再到开始出现笔画向上敛锋、出锋的动作,实际上就过渡到了隶书的前身。

这个动作经过进一步发展以后,就能够看得更加清楚了。

这种挑锋的动作也就是后来的走之,变得日益明显。

西汉时期,挑锋的动作逐渐固定下来,被人们有意识地践行,就出现了“蚕头燕尾”(书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

上图是现存的中国历史上隶书最早的墨迹,写得比较随意。

在写得比较规范的时候,隶书强调一个散毫的动作,就是捺画出来时的燕尾效果。

它有意识地在追求一种露出锋芒的美感,每次只要有机会都会如此处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规范样式。

除了捺画之外,横画的蚕头燕尾也很明显。

那个时候还有帛书,就是写在没有染颜色的丝绸上的字,叫作帛书。

帛书的字很规范,再也没有所谓的圆转弯曲动作。

经过客观事实的说明和印证,我们应该承认篆书慢慢演变成了隶书。

非常可惜的是,现在绝大多数人还认为篆书演变之后变成了楷书。

其实不是的,篆书首先变成了隶书。

历史上有一个关于隶书是怎么出现的传说,讲得很是生动,说隶书是在监狱里被创造出来的。

秦始皇是一个暴君,制定的法律特别严苛,把很多人都抓到了监狱里。

当时战火频仍,有好多需要快速书写的军情报告,这就需要一种更简便的书写方式,那么大篆就不适用了。

监狱里有位叫程邈的徒隶,为解皇帝之忧,创造出了隶书。

但是实际上,隶书不是某一个人创造出来的,它是文字演变过程中,随着人们在书写实践中对便捷日益迫切地需要而出现的。

隶书把曲曲缓缓的动作变成方折简洁的动作,它成于众手,是大家在实践当中共同寻求一种更简洁的脱离篆书体式的书体的结果。

到了汉代,隶书的书写即使有不够工整的地方,也没有忘记一定要把笔毫散开,挑出笔锋的“隶法”。

以上列举的都是具有文物价值的隶书的实物资料,不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杜撰出来的。

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有人去讲程邈如何创造隶书,这是很不应当的,因为它并不是事实。

二、各具特色的草书、行书和楷书下面这幅图展示的是草书的效果。

草书是从哪来的呢?草书跟隶书同时出现,是从隶书转变过来的,与隶书的演变过程同步。

一些写手将隶书纷繁复杂的笔画通过整合,以求得更进一步的简洁效果,形成了具有连带关系的书体,也就是草书。

它并不像人们以为的是楷书出现以后,写得快一点、连一点的产物,而是篆书转变成隶书后,进一步简化的结果。

上面这幅草书谈的是中原、善卩善国以及匈奴之间的事。

“奴”是指匈奴,“已”是已经,第三个字是我们今天的“与"o繁体字的“與”非常不好写,这幅草书中只取了上半部分中间的一点,并且是连笔。

今天的“与"是由草书进一步规范楷化过来的,把横画写在了左右两边。

这句话是说匈奴和善卩善国之间存在巨大的利益冲突,这对中国非常有利。

汉代所指的中国是中原地区,西汉的都城是西安,东汉的都城是洛阳,都是在黄河流域。

用现在的话来讲,这句话描述了一种对中国非常有利的国际形势。

因为这一记载非常生动,我还特意把“中国”这两个字掐出来放大。

“中国"两个字的写法在汉代时就已经跟今天非常接近了,尤其是“中"字。

从“国"字的最后一横,大家可以看出一个先轻后重的变化,然后笔锋从右上出来,这是对隶书痕迹的一种保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章草还没规范化之前的一种效果。

草书成熟于距今非常久远的汉代,是一种简便、艺术性强的字体。

需要强调的是,草书不是草率的书体,它在成熟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严谨的法度,叫作“草法”。

因为草书的高度抽象,在现代,草书属于汉字当中的印象派,与中国绘画里的写意派相类似,也有人把草书当作是最具创意的一种文化产品。

汉代的简牍、墨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不仅记载了民族关系及重大的历史事件,而且作为书法资料记载了汉代笔法的演变和书体的形成。

古时候没有印刷机及各种现代化的保留资料文告的手段,所以汉代都是通过书写记录在简书上。

东汉时皇帝下诏书说“老年人保护法”要颁布了,这个诏书就被记录在了竹简上,使用的是隶书。

“蚕头燕尾”出现以后,隶书越发成熟化,篆书的痕迹渐渐都消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