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后赤壁赋》学案

合集下载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后赤壁赋》全文;(2)理解《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学地位;(3)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用典等;(4)领悟《后赤壁赋》中所蕴含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后赤壁赋》;(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学地位;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3. 课文中所体现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典故的理解;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3. 将课文中所学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课文原文、注释、译文、创作背景等;2.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2)介绍《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受韵律美;(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决生僻字词、典故等问题;(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原文,分析韵律、对仗、用典等艺术特色;(2)剖析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联系现实生活;(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4. 课堂拓展:(1)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交流欣赏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背诵比赛等形式的活动,提高文学素养;(3)邀请专家讲座,深入剖析《后赤壁赋》的艺术价值。

(2)学生谈收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精编范文】后赤壁赋学案-范文word版 (11页)

【精编范文】后赤壁赋学案-范文word版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后赤壁赋学案篇一:后赤壁赋学案《后赤壁赋》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难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苏轼思想在赋中的反映。

一、导入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

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

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能够概括并阐述《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3)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通过学习苏轼的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作品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 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 《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对《后赤壁赋》中的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对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3. 对《后赤壁赋》的深层主题和思想内涵的探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后赤壁赋》的文本和相关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对《后赤壁赋》的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后赤壁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轼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进行小组交流。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的美妙和韵律。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提高语感和文学素养。

5. 写作与讨论:(1)学生根据对《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进行班级讨论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后赤壁赋》;(3)能够分析、解读《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艺术特色;(2)能够背诵并默写《后赤壁赋》;(3)分析作者的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2)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如何评价《后赤壁赋》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文中关键字词的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讲解文中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2)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鼓励课下自主阅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后赤壁赋》;3. 选择一篇与《后赤壁赋》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下周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后赤壁赋》的文意理解程度;2. 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3. 学生的朗读、背诵水平;4.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质量。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5篇)[修改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5篇)[修改版]

第一篇:《后赤壁赋》教学设计逆境中的挣扎——《后赤壁赋》内容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

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

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

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张芹审核人:刘锦杰使用时间:2011年月日使用人:《后赤壁赋》导学案[目标展示]1、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导学过程]一、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

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

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

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

老师:回答得非常好。

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二、课文学习:1、“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霜露、木叶、人影、明月(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月白风清(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情怀和的心胸。

2、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后赤壁赋》学案、巩固案

《后赤壁赋》学案、巩固案

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学案主备:王倩审核:陈明良上课时间: 编号:课题:后赤壁赋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2.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其成因。

3.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教学重点、难点1.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其成因。

2.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语言文字】正音:黄泥之坂.松江之鲈.缟.衣临皋.巉岩..蒙茸.冯.夷栖鹘.戛.然长鸣羽衣翩跹..揖.予惊寤.【文本研读】步骤一:字词剖析,疏通文意:是岁十月之望.:二客从.予:木叶尽脱.: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今者薄.暮: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以待子不时之须....:....:水落石出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而悲:..:予亦悄然凛乎..其不可留也:听.其所止而休焉:适.有孤鹤:玄.裳缟衣:道士顾.笑:步骤二:归纳总结,文言积累:1.解释、区别“薄”的含义:今者薄.暮: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门衰祚薄.《陈情表》:不易妄自菲薄.《出师表》:厚积薄.发: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史记·商君传》: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方苞《狱中杂记》):2.解释、区别“顾”的含义:顾.而乐之:顾.安所得酒乎:道士顾.笑:顾.野有麦场《狼》: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赢得仓皇北顾.。

《永遇乐》:顾.吾念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屈原列传》:不自顾重顾藉..。

《柳子厚墓志铭》: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步骤三:阅读探讨,感悟内涵:1.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2.《前赤壁赋》中作者在游览赤壁时的情感变化是以乐始以乐终,那么《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绪在悲恐之后的发展是怎样的?3.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A.予乃摄衣而上. B.履.巉岩,披蒙茸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掠予舟而西.也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古今变化不大的一项是A.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B.予乃摄衣而上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须臾客去,予亦就睡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顾而乐之,行歌相答②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4.下列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黄泥之.坂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B.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C.①余亦悄然而.悲②北救赵而.西却秦D.①将归于.临皋②霜叶红于.二月花【能力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B.顾.而乐之顾:看C.履.巉岩履:踏,攀D.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⑤曾明月之几何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后赤壁赋》导学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后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

二、学习本文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的写法。

三、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难点】一、第一课时,把握全文大意,学习和积累文言知识。

二、第二课时,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复杂深沉的思想情感。

三、道士化鹤这个故事的寓意。

【学习内容与过程】【课前预习案】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临皋.()黄泥之坂.() 松江之鲈.()巉.()岩蒙茸.()虬.()龙栖鹘.()冯.()夷悄.()然缟.()衣戛.()然长鸣揖.()予羽衣翩跹..()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岁十月之望.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行歌..相答今者薄.暮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以待子不时..之须曾.日月之几何予乃.摄衣而上披.蒙茸攀栖鹘之危.巢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听.其所止而休焉适.有孤鹤开户.视之畴昔..之夜三、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的用法并解释:步.自雪堂顾而乐.之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横江东.来掠予舟而西.也羽衣..翩跹【课堂探究案】鉴赏探究:1、文章题为《后赤壁赋》,为什么作者却从夜游黄泥坂写起夜游黄泥坂与夜游赤壁有何联系2、在第一、二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3、那么乐从何来呢4、第三段复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一个字概括。

5、这种情感又从何而来呢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6、本是乘兴而来,如今却是兴味索然,由乐转悲,紧接着第三段最后和第四段作者叙述了什么事分组讨论前赋的结尾,情感在说理中复归于乐,而后赋的结尾却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作者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试联系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这两件事进行思考和探讨。

【课后复习案】1、整理重要词语。

2、翻译重点句子(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2)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后赤壁赋》学案
编写:李会霞张晓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重难点提示】
1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背诵全文。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

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自学导航】
一、重点实词:
1、黄泥之坂.
2、今者薄.暮
3、顾安
..所得酒乎
4、不时之须.
5、摄.衣而上
6、攀栖鹘之危.巢
7、适.有孤鹤
8、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二、重点虚词: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及用法
1、归而谋诸妇
2、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3、摄衣而上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三、词类活用
1、顾而乐之
2、草木震动
3、掠予舟而西也
4、横江东来
四、1、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

作者在《前赤
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
络是怎样的?
2、《后赤壁赋》的结尾描写了孤鹤,叙述了梦境,这些内容是否有特殊的含义,
请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收获】做人方面:
做事方面:
【课后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巉 (chán) 蒙茸(róng) 黄泥之坂(bǎn)
B.冯(féng)夷栖鹘(hú) 戛(gā)然长鸣
C.缟(gǎo)衣临皋(gāo) 羽衣翩跹(piān xiān)
D.揖(yī)予惊寤(wù) 松江之鲈(l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①俯冯夷之幽宫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
4.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⑤曾明月之几何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6.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凛乎其不可留也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顾安所得酒乎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7.对语段内容及形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巉岩”、“栖鹘”等词语在苏轼的另一篇游记《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B.因为作者对景物感到恐惧,所以“划然长啸”,给自己壮胆,这种心态,在《石钟山
记》中也曾出现过。

C.语段在表达方法上以记叙、描写为主,边抒情论理,在写法上与《石钟山记》有异曲
同工之妙。

D.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的这一幻想,流露了他出世的思想。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顾而乐之,行歌相答②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
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归而谋诸妇。

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D.①听其所止而休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10.名句填空
①霜露既降,。

人影在地,,顾而乐之,。

②江流有声,。

山高月小,。

【拓展阅读】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猿猴:它让人感觉到哀伤,凄厉。

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咏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雁:是一种候鸟,它要随季节迁徙,它又是古人传递消息的一种方式,于是就象征着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等意义。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

古代神话中,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

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如: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后赤壁赋》导学案答案
【自学导航】
一、1、斜坡 2、迫近 3、只是哪里 4、通“需”,需要 5、提起
6、高
7、恰好
8、回头悟通“寤”,醒
二、重点虚词: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及用法
1、归而谋诸妇
2、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3、摄衣而上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表顺承
2、表修饰
3、表修饰
4、表转折
三、1、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2、震动被动用法被震动
3、西名词活用作动词向西飞去
4、东名词作状语从东边
四、1、前赤壁赋 2 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2、提示:结合“鹤”的特性,注重“孤”的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提示: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结尾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课后检测】参考答案
1. B 冯——píng, 戛——jiá
2.D (应解为“高”)
3.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
4.C(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
5、A(④⑤不是写景)
6、B 、
7、D
8、A 、
9、A(一个表顺承,一个表转折,译为但是)B.恰好C.表示目的D.任凭
10、①木叶尽脱仰见明月行歌互答②断岸千尺水落石出 1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羽化而登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