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学习任务单
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五、学习困惑
(提示:此处由学生填写)
《自我新形象》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填写说明:该文档用于告知学生如何利用微课程展开学习,并说明与课堂教学的衔接问题等。
一、学习目标
一、学会根据自身与社会的实际作出适当的人生规划,确立努力目标。
二、自觉找到当前的自己与自我新形象的差别,从而自觉完善自我,为心中的自我新形象准备条件。
二、学习资源
1、新闻图片
2、漫画展示明星不雅行为
三、学习方法
本微课程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都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教师仅仅从旁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动作用。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水平。”
四、学习任务
一、分组讨论:
1.你最喜欢的明星是谁?为什么?
2.你所喜欢的明星优点有哪些?
二、喜欢明星很正常,因为明星往往有着美丽的外表,大方的举止,其中的一些人还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高尚人格。
1、但对待明星你是否想过:
2、焉,择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后续学习预告(可选):
《松鼠》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填写说明: 该文档用于告知学生如何利用微课程开展学习, 并说明与课堂教学的衔接问题等。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 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过程与方法:从整体入手,理清脉络,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了解松鼠的外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外形特 点,体会小松鼠的美丽、可爱。 二、学习资源 微课视频、ppt 课件、课文朗读。 三、学习方法 (提示: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请在此处为学生提出微课 程学习的具体要求或建议) 认真看视频,学生通过朗读和观察体会松鼠的外形美 。 四、学习任务 (提示: 请将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 测验或思考题列在此处) 一、导入 Ppt 出示谜语。播放《松鼠》课文朗读.谈谈你听 后对小松鼠有什么影响? 二、预习检查,课件播放本课生字词检测。 三、精讲感悟,本文介绍了松鼠的什么特点呢?
四、拓展延伸 法。 五、总结
通过观察松鼠的外形,来总结本文的描写方
六、后续学习预告(可选) :
五、学习困惑 (提示:此处由学生填写)
பைடு நூலகம்
微课学习任务单设计

微课学习任务单设计一、学习指南1.课题名称:人教A版高一年级必修5数学2.2等差数列(1)2.达成目标: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3.学习方法建议:通过视频接受式学习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实例引入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一些基本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特例示范当堂练习课堂小结二、学习任务通过观看教学录像自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一、复习引入: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和表示的数列的几种方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
(答案: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
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①0,5,10,15,20,25,…②48,53,58,63③18,15.5,13,10.5,8,5.5④10072,10144,10216,10288,10366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共同特征:从第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误: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应指明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一个名字——等差数列(答案:二)二、新课学习: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⑴.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⑵.对于数列{},若-=d (与n无关的数或字母),n≥2,n∈N,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 为公差。
思考:数列①、②、③、④的通项公式存在吗?如果存在,分别是什么?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或】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即:即:即:……由此归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微课学习任务单

微课学习任务单附件1:《中间有几人》微课研究任务单XXX:XXX一、研究指南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9页例题。
课题名称:《中间有几人》2.达成目标: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自主研究任务单》的规定,使用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求“两人之间有几人”的问题。
学会用数数和画图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经历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是学生了解同一问题是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研究方法建议:多采用观察法,探究法和自主研究。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借助一些媒体软件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中捕获新的知识。
4.课堂研究形式预告: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找出规律--解疑获知,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活用规律--总结二、研究任务通过观看教学录像自学,完成下列研究任务:任务一:完成自我检测,对数数的研究方法和使用进行全面检查。
任务二:对出现的新数数问题“中间有几人”,如何去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去探究。
任务三:同学间彼此合作,交流总结出求“中间有几人”的纪律。
任务四:对所掌握的纪律和方法的使用。
(一)、数一数。
1、从1数到10.2、从15数到19.3、从13数到8.(二)小朋友们排队去动物园看熊猫,XXX排第10,小宇排第15,求他们之间有几人?小丽排第(),小宇排第()。
数一数,XXX第10,后面是第11、12、13、14、第15是小宇,中间有()人。
(三)XXX和东东在动物园玩滑滑梯,XXX排第4,东东排第8,他们之间有()人。
三、资源链接:相关视频资料,课件。
微课学习任务清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人教版九年级全册英语英语中考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2.达成目标:
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了解中考阅读理解的四种题型分类,常见提问方式及答题技巧。
3.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观看中考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的视频,通过每种阅读技巧的例题分析,对四种阅读理解题型技巧归纳,学习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二、学习任务
通过观看微课自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通过常见问题方式判断阅读理解题பைடு நூலகம்分类。
2、了解各种题型答题技巧。
3、将答题技巧运用到实际阅读理解中。
三、困惑与建议
学生在阅读时有时找不到准确阅读信息,造成答题的误判,建议学生必须先整体阅读短文,不能放过每一个信息,阅读时不能断章取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排列组合》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填写说明: 该文档用于告知学生如何利用微课程开展学习,并说明与课堂教学的衔接问题等。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
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有序地、全面地
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
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学习资源
根据任务单自主学习,上网搜索排列组合相关视频
三、学习方法
1、仔细看视频,可以分段观看,边看边思考然后再摆一
摆,看能否理解这些知识。
2、模仿视频中的方法,自己动手在学习单上完
成相关练习。
四、学习任务
1、自己制作1.2.3的三个数字卡片,摆一摆,摆一个数字记录一个
数字。
2、自己制作“我”“爱”“花”三个字卡,三个字连起来摆,摆
一句及时记录。
3、试着用“1.0.3”三个数字卡片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两位数。
六、后续学习预告(可选):
五、学习困惑
(提示:此处由学生填写)。
微课学习任务单

城中小学杨艳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长春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植物妈妈有办法》
2.达成目标:
(1)、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薄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2)、通过PPT课件“降”字及图片,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通过Biblioteka 读教材和PPT出示相关句子“纷纷”,掌握叠词的用法
3.学习方法建议: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二、学习任务
通过观看教学录像自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一、自主学习
1、读熟课文,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歌。
2、用课文中的“纷纷”造句。
二、合作、探究
1、我能结合多媒体课件说一说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我能用“纷纷”说一句话。
3、我能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山行》 微课 学习任务单

四、自主(探究)学习过程设计: 1.自读古诗,并用斜线标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初步体会古诗的韵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听视频讲解,了解诗人杜牧。 3.听视频讲解,跟着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3.听视频讲解,边听边思考诗句中“远上”“寒山”“斜”等字词的意思。 4.再次想象诗人呈现的画面,强化对诗的印象,读出诗人对枫叶及秋天的喜爱之
案后,在继续播放核对效果。
课程名称:《山行》
学习任务单
知识点来源:小学教材 学科:语文 年级:三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部编版
一、学习目标设计: 1.了解作者,能够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寒山”“斜”等字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能够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
诗歌美的意境。 二、任务(问题)设计:
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五、学习评价设计: 1.能正确理解古诗中“远上”“寒山”“斜”等字词的意思。 2.能够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
诗歌美的意境。 3.对本课观看效果和感受做记录。
六、学生如何使用任务单的指导 会对微课视频进行暂停和继续播放的操作,需要自己回答问题时暂停视频,想好答
1.读一读古诗,并用斜线标出节奏。 2.诗人杜牧你了解多少? 3.你知道诗题是什么意思吗? 4.思考“远上”“寒山”“斜”等字词的意思。 4.想象画面,熟读古诗。 问题与任务层次: 基本问题任务 组合问题任务 □疑难问题任务
三、学习支架设计: 情境型支架,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让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学习任务单
微课学习任务单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植树问题(例题2)(两端不栽)》微课教学任务单
单位:合肥市肥东县高塘学校
教师:黄龙雨
一、学习指南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7页例题。
课题名称:《植树问题(例题2)(两端不栽)》
2.达成目标: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规定,使用学生初步了解和掌屋植树问题第二种情况。
建立“树的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会借助线段图来分析、理解“两端不栽树”的植树问题,并体会“一一对应”和“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在学的基础上,能将“两端不栽树”的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体会数学模型的生活意义与作用,体验学习的价值。
3.学习方法建议:
基本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多采用观察法,探究法和自主学习。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借助一些媒体软件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中捕获新的知识。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自我检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找出规律--解凝获知,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活用规律--回顾总结
二、学习任务
通过观看教学录像自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任务一;完成自我检测,对两端都植树的学习方法和使用进行全面检查。
任务二;对出现的新植树问题“两端不栽”,如何去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去探究。
任务三;同学间相互合作,交流总结出“两端不栽”的规律并建立数学模型。
任务四;对所掌握的规律和方法的应用。
(一)、填一填。
1.先动手画一画找找规律吧!
(1)
把这段路平均分成()段,要栽()棵树。
(2)
把这段路平均分成()段,要栽()棵树。
2.如果平均分成10段,就是有()个间隔,要栽()棵树。
3.如果栽了15棵树,有()个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