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中审美联觉

合集下载

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联觉”与“联想”

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联觉”与“联想”

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联觉”与“联想”作为一名机器人,我没有实际经验来讲述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联觉”与“联想”。

然而,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与资料来进行探讨与解释。

“联觉”与“联想”是音乐欣赏课程中经常提到的两个概念。

它们都是从音乐产生的视觉和想象方面来感受和理解音乐。

“联觉”指的是通过音乐产生视觉效果。

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会让学生闭上眼睛,专注地倾听音乐,让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等元素逐渐进入学生的大脑。

当学生听到的音乐与自己的感官产生某种联系时,就会感到一种难以言喻、非常抽象的视觉体验,这就是“联觉”。

例如,一些轻快明亮的音乐会让人想到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些慢节奏的音乐则会让人想到宁静的夜晚。

相比之下,“联想”则是将音乐与某种想象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可能是与音乐本身无关的,但却可以通过音乐来产生。

例如,在听到某些激情四溢、强烈感染力的音乐时,我们可能会想起一场激烈的拳击比赛或一个狂热的足球球迷团。

这种通过音乐产生的想象,就是“联想”。

因为音乐往往能够唤起我们的情感和感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自己的情感状态等等。

小学音乐欣赏课中,老师会通过不同的音乐来提供“联觉”和“联想”的机会。

他们会让学生听到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自由地想象和感受。

在理解和感受音乐的同时,小学生也在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音乐欣赏课,小学生可以获得很多好处。

他们可以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和集中注意力能力。

同时,通过音乐欣赏课,他们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和文化,丰富自己的视野。

总的来说,“联觉”与“联想”是音乐欣赏课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这两个概念,小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和注意力能力。

与此同时,他们还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和文化,丰富自己的生活视野。

谈音乐心理学中的审美联觉问题

谈音乐心理学中的审美联觉问题

大 众 文 艺29摘要:在音乐心理学学科中,审美联觉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广泛运用于艺术活动中。

它为艺术欣赏与演奏提供了心理依据,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联觉;审美联觉“联觉”本是一个现代心理学和语言修辞学中的术语,源于希腊语,原意是“同时感受”。

它是一种人类的心理能力,带有一定无意识的特点,是建立在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的直接对应上。

有时,学界会将联觉与通感的概念划上等号,在名称的表述上互为混用,但是,联觉与通感仍有不同之处。

通感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它是指发生在审美感觉活动中的一种感官受到刺激,同时产生两种或多种感受的心理过程,或出现一种感觉向另一种感觉挪移的心理现象。

相比而言,后者在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审美活动中有着极为广阔的天地,一般是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可以相互沟通而不分界限。

因而通感被大量运用在审美感觉活动中,是联觉在审美领域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有时也被称为审美联觉。

审美联觉是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它是联想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自身的生理基础,在艺术活动中被人们广泛运用,在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中有着突出的表现价值与独特的审美作用。

音乐,作为一门以声音为媒介反映宇宙万物和人类心灵运动节律的艺术,可以听声类形,以耳为目。

音乐中的内容有着“音乐性的内容”,还有着借助接受者的想象、联想、联觉等心理活动所获得的“非音乐性的内容”。

它可以是其它类型的听觉形象,也可以是视觉性的形象,甚至可以是触觉、嗅觉、味觉等无所不包的内容,使得音乐不仅可以用耳朵听,而且可视可睹、可闻可嗅、可品可尝、可感可触。

视觉与听觉是审美联觉中的主要审美感觉,例如《礼记•乐记》中就有对通感现象的描写:“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孔颖达对此文主旨的扼要解释是:“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

”这就是听觉和视觉的相通。

它们二者与其它辅助审美感觉互补,使主体所感受到得意象更具丰富性和适意感。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运用联觉手段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运用联觉手段

教学ji倩燥xue审美是一种多感官参与的活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亦是如此。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在音乐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听觉感官是不够的,教师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肢体艺术、视觉艺术手段,则能够帮助幼儿充分感知、体验音乐,进行想象和表现。

这一策略的主要依据是心理学中有关联觉的理论。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音乐活动中,尝试将音乐“可视化”,利用肢体动作、视觉符号等途径,设计出一些符合幼儿园音乐教学情境,能激发和维持幼儿学习动机的策略,帮助幼儿打开视、听、动之间的通道,为幼儿欣赏音乐提供支架,提高其审美和艺术表现能力。

一、形象生动的肢体艺术,促进音乐体验和表达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注重将听觉与视觉、运动觉相结合并进行转化,其“体态律动”理论认为:“体态律动的方法能直接地在空间、时间和力量上将音乐信息呈现出来,视觉上的动作与动作之间的流畅,空间、时间与力量的使用直接反映了参与者对音乐本体的感受程度,他的听觉都通过这种视觉、运动觉转换出来。

”体态律动既直接又直观,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教师将音乐与身体律动加以整合,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元素,简单、直接又有效。

如韵律活动“天生一对”,教师用左手和右手的手指造型分别代表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两个角色,表现交朋友、亲一亲、走一走等场景,巧妙地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主题。

在欣赏活动“雪人融化”中,教师用肢体表现雪人自上而下的融化过程,帮助幼儿理解、感受音乐的下行。

这些直观的肢体动作都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在音乐和动作形象之间建立联系,使他们更好地感受音乐。

手势指挥的方式来自于柯达伊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中最重要的教学工具之一就是科尔文手势,我们运用其理念,通过简单的手势来表示音乐元素。

如,歌曲《顽皮的杜鹃》乐句规整且每乐句结尾均以“53”的音调模仿杜鹃叫声,教师边唱边用手从左到右划出连贯的弧线以表现乐句,帮助幼儿感受歌曲;教师用手的逐级下行表现《冬眠的小熊》的旋律“54321”;教师在游戏“小兔找家”中引导幼儿听辨音高,用腰、肩膀、头匹配“1”“3”“5”三个不同的音高位置……通过手势指挥和肢体提示,幼儿能直观地感受旋律走向、乐句、音高等音乐元素。

浅析“联觉”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

浅析“联觉”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

浅析“联觉”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作者:钱震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1年第09期心理学上把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过程或心理机制称为“联觉”。

“联觉”在生理学上称为伴生感觉或共同感觉,也有人译成“通感”。

如在音乐欣赏中,旋律的高低对人的心理变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音高不断升高,人的情绪就会随着音乐不断上升;而力度弱的音乐作品令人感觉舒缓,力度强的则令人奋发向上;快节奏的音乐感觉激情洋溢,慢节奏的则轻柔抒情……作为音乐创作的反向活动,音乐欣赏是以创作的终点为起点,对作品外在形式直接感知,形成对作品内涵的同情与共感。

因此,听众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可以因听觉而引发一系列的感官活动。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条最诡异的神经——“联觉”,一定能让学生听懂音乐和喜欢音乐。

一、多元的音乐联觉感知1.听觉与视觉之间的联觉音乐心理学研究表明:“音高与亮度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频率越高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亮,频率越低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暗。

”因此,在很多音乐作品中,写黑暗到光明时都选择了用低音到高音的进行,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景》了。

在这一段音乐中,以开始运用长笛和双簧管连续交替以弱奏吹出上行的主题,然后再通过力度逐渐的加强,并且不断地向上转调,用音区的不断增高使人产生的明亮感逐渐增强,直到后来整个乐队演奏出主题,让人在感觉中经历了一个太阳从慢慢升起到灿烂光辉、照耀万丈大地的过程。

《晨景》(谱例):2.听觉与空间之间的联觉音高与空间之间联觉的对应关系为:“音越高,空间知觉的高度越高;音越低,空间知觉的高度越低。

”“连续的音高变化可以使人产生上下、起伏、涨落、升降等运动体验。

”比如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中的一开始,就用“长笛采用局部近距离音程的上下级级进,构成整体的波浪式起伏的音响效果,使人感受到似乎音乐在描写溪流中的微波与流水的运动状态。

”音强跟空间之间联觉的对应关系是:“音越强,感觉对象距主体越近;音越弱,感觉对象距主体越远。

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作用

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作用

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作用联觉是指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一个体验或感知的现象,其中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联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丰富他们的音乐体验,使音乐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下面将详细介绍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作用。

联觉可以加深对音乐的感知。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通过联觉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在听音乐的将音乐与图像、颜色、运动等进行关联,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所描绘的场景或情感。

通过视觉的参与,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到音乐的形式、结构,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

联觉可以拓宽对音乐的理解。

通过不同的感官协同作用,学生可以在音乐欣赏中得到更加全面的信息和体验。

在听音乐的同时触摸乐器或运用身体语言进行动作表达,可以使学生对音乐的节奏、韵律有更深入的感知。

通过嗅觉和味觉的参与,可以使学生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产生更加丰富的想象,并深刻理解音乐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联觉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

小学生的感知水平有限,很难把握音乐的细节。

通过联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的细节,进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欣赏水平。

在音乐欣赏中引入色彩、光影等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的变化。

联觉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细腻感知和审美鉴赏能力。

联觉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记忆。

通过联觉,可以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深刻的印象,并增加对音乐的记忆和理解。

在听音乐的通过视觉元素的参与,将音乐与图像、动画等形成联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音乐。

联觉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等活动,增强对音乐的记忆。

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丰富他们的音乐体验,拓宽对音乐的理解,提高对音乐的欣赏水平,增强对音乐的记忆。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借助联觉的力量,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的魅力。

运用“联觉”心理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

运用“联觉”心理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

-091-2021年第04期(总第256期)美育体育MEIYU TIYU引 言音乐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是发展学生想象力、增进学生艺术鉴赏力的重要途径。

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感知与体验,激发学生的音乐联想与想象,加深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将“联觉”心理应用到音乐鉴赏中,能够从看图像、看视频的过程中,调动学生视觉感官的参与,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通过律动、舞蹈等动觉感官的参与,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从音乐聆听与想象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基于此,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重视“联觉”心理的运用,积极拓展音乐欣赏视野,让学生多感官参与音乐表现,获得艺术审美素养。

一、明确“联觉”心理应用价值,使学生综合感知音乐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要从听觉入手,将动觉、视觉、听觉综合起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全面感知和体验。

”[1]“联觉”心理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就是要发挥视听联觉、动听联觉、意象联觉的作用,引领学生去感知音乐作品,使学生把握音乐的内涵与情感,进而提高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以音乐活动为主体,利用律动开启音乐体验在音乐欣赏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律动活动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激活学生参与音乐的热情。

学生是音乐活动的参与者,也是音乐欣赏的主体。

小学生爱模仿、好动、贪玩,而律动活动贴近学生认知,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例如,在教学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可以利用二拍节奏,先让学生从听觉刺激中获得节奏感,激发学生的动觉感官体验,使其更好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之后,教师可以变换节奏,鼓励学生运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将听觉、动觉联合起来,寓教于乐,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在律动组织中,要调控课堂氛围,帮助学生认识和抓住不同音乐作品的学习重点。

(二)动听互补,引领学生感受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感的体认,可以在听觉、动觉的“联觉”实践中达成。

我们在听音乐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变化。

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音乐欣赏,属于自由、主观的音乐审美行为,欣赏过程是人类复杂且独特的心理活动过程。

音乐,可以反映人的真实情感和社会现实,艺术表现效果不如绘画一样直观,需要利用特定的手段,呈现出音乐客观形象和思维概念。

从中可以看出,音乐艺术具有不具象、无语意等审美特点。

因此,想要保证音乐审美效果,需要对形象思维、联想思维、创造思维等进行综合,调动人的视觉联觉。

最近几年,我国越来越关注小学音乐教育。

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视听联觉模式,不断提升音乐整体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能力的发展。

一、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一)有助于调动学生倾听兴趣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只有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才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且把音乐学习作为快乐的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和音乐内容有关的彩色动画、符号,提升课堂教学新颖性,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兴趣,对学生视听联觉意识进行唤起。

这时,学生便具备了音乐学习基础心理,进而积极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快乐体验、良好的审美体验与感受,提升学生聆听兴趣和学习自信心,保证音乐欣赏教学效果[1]。

但是,需要注意一点,学生年级不同,兴趣指向也不同。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引入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内容,且给予恰当的指引,有效培养学生音乐兴趣。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觉艺术辅助教学,使视觉系统对部分信息接受任务进行分担,这样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听觉疲劳,还可以促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画面中获得音乐学习的愉悦,激发学生潜在视听联觉意识,丰富学生音乐知识结构和音乐经验,促使学生主动感知音乐和探索音乐。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音乐记忆力在小学音乐学习中,音乐记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音乐记忆可以促使学生掌握穿耳而过的音乐。

在音乐学习活动中,无论是学习音乐理论知识,还是鉴赏音乐作品,或者是创作音乐作品,都需要依赖音乐记忆。

小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审美联觉

小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审美联觉

小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联觉 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音乐艺术的审美联觉是按着音的传递方式进行的,即由发音体振动——音波——音波对听觉器官的影响——听觉神经传递大脑,然后引起生理的感受。

小学生正处于对外部事物,特别是对音响刺激敏感期,他们认识和理解事物时带有明显捕捉性,喜欢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音乐欣赏时易产生情感、意象、色彩、嗅觉、听觉等审美联觉。

一、小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是最常见的视听联觉,即在声音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或是愉悦、或是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

如《美丽的太阳花》、《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等少儿歌曲,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明亮的音调会使小学生槽不自禁地进入歌曲的情境之中,引发愉悦心理。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一首用不同乐器的演奏来描绘和刻画人物、动物的性格、动态和故事情节的乐曲。

其中主人公彼得是用弦乐演奏来表现的,那明快活泼和富于进行曲的曲调,给人以异常清新的感觉,描绘出了彼得的聪明可爱和勇敢。

当三支圆号以浓重的和声奏出阴森可怕的狼嚎时,使学生会顿时感到毛骨惊然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可见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变化,会使一首乐曲的情绪、形象等发生变化,它带给欣赏者的情感联觉不尽相同,所受到的教育也就不同。

就是在同一首作品欣赏之后,学生表现出的联觉反应也是有差异的。

这些足以说明,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喜、怨、哀、乐是随着乐曲所提供的情绪特征而产生着不同的情感联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知觉形式直接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觉表象,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使情感意识得到升华,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陶冶。

二、小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意象联觉心理学中的意象,是指头脑中所保持的关于事物的映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联觉浅析
摘要:音乐审美联觉,是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

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音乐艺术的审美联觉是按着音的传递方式进行的,少年儿童正处于对外部事物,特别是对音
响刺激敏感期,他们认识和理解事物时带有明显捕捉性,喜欢与具
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音乐欣赏时易产生情感、意象、色彩、嗅觉等审美联觉。

关键词:审美联觉情感意象色彩嗅觉
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音乐艺术的审美联觉是按着音的传递方式进行的,即由发音体振动——音波——音波对听觉器官的影响——听觉神经传递大脑,然后引起生理的感受。

少年儿童正处于对外部事物,特别是对音响刺激敏感期,他们认识和理解事物时带有明显捕捉性,喜欢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因此,在音乐欣赏时易产生情感、意象、色彩、嗅觉等审美联觉。

一、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
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是最常见的视听联觉,即在声音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
或是愉悦、或是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

如《美丽的太阳花》、《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等少儿歌曲,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明亮的音调会使少年儿童情不自禁地进入歌曲的情境之中,引发愉悦心理。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一首用不同乐器的演奏来
描绘和刻画人物、动物的性格、动态和故事情节的乐曲。

其中主人公彼得是用弦乐演奏来表现的,那明快活泼和富于进行曲的曲调,给人以异常清新的感觉,描绘出了彼得的聪明可爱和勇敢。

当三支圆号以浓重的和声奏出阴森可怕的狼嚎时,使学生会顿时感到毛骨惊然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可见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变化,会使一首乐曲的情绪、形象等发生变化,它带给欣赏者的情感联觉不尽相同,所受到的教育也就不同。

就是在同一首作品欣赏之后,学生表现出的联觉反应也是有差异的。

这些足以说明,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喜、怨、哀、乐是随着乐曲所提供的情绪特征而产生着不同的情感联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知觉形式直接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觉表象,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使情感意识得到升华,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陶冶。

二、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意象联觉
心理学中的意象,是指头脑中所保持的关于事物的映象。

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它的存在是可闻而不可见的,声音虽然视不可见,但它是自然的产物,它与人的日常生活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人听到一种声音时,总是造成并非只有一种声音存在的综合反应关系。

可见声音与形象是完全互通的。

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教法手段和教具,学生的欣赏联觉会伴随着美妙而动听的声音,在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画面上激起视觉与意象的连锁反应。

如筝独奏曲《渔舟唱晚》,唤起了学生们许多形象记忆。


我们好象看见渔舟击水扬帆摇橹如飞,浪花园溅,流水声、渔歌声此起彼落,相互交织,呈现出的是一片欢畅、热闹的场面”。

由此可见,音乐与绘画是互相渗透的。

音乐可以借助于这种外在形式,帮助欣赏者特别是儿童对作品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某种心理感受,同时又培养了儿童对创造美的追求。

流动的音乐线条能深刻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唤起欣赏者的形象记忆,诱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

三、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色彩联觉
我们知道,色彩奥妙无穷,万物皆备,使人亢奋、愉悦、心神爽畅;也能驱人压抑、哀愁、情思郁悒。

音乐欣赏中的色彩联觉是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移情作用。

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变化造成并非一种声音的色彩感,借助这些色彩的交织得到心理上的某种享受。

音乐欣赏中的色听现象,也是普遍的联觉形式。

如一种声音,某一旋律片断,都可以唤起你的某种色彩意象。

再细一点看,音乐欣赏中的色听联觉可分为声乐色听和器乐色听两种。

声乐色听联觉,是用人声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使学生在歌词和曲调的有机结合下,产生某种色象。

如曲调优美、节奏欢快的《七色光之歌》,词作家李幼容首先给孩子们视觉上提供了七个基本色象,红、黄、青、蓝、绿、橙、紫,在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呼应下,构成声、色并貌的七个美丽花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色彩世界中。

器乐联觉,是由某种器乐通过自身固有的音色、音质、音域等唤起欣赏者的某种色听。

如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用它那特有
的音色、风格特点加之演奏者演奏技巧,把生活在绿色森林中的鸟儿刻面得淋漓尽致,不时地在学生视野中展现,那黄鹂、百灵鸟、小黑燕、蓝孔雀、黄腊嘴等鸟的颜色、叫声与姿态,把学生带到那色彩斑斓的梦幻与现实意境之中。

可见,音乐欣赏中的色象,就是听者在视觉上引起的一种色听联觉。

音乐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教师的简笔书画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色彩联觉。

四、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嗅觉联觉
在音乐欣赏中,不仅具有色彩感,而且有些作品还能引起欣赏者
的嗅觉反应。

如人们往往称某一位歌唱家歌唱得”甜”,某一些曲子有”甜味”,或者”生硬”,或者”软绵绵”等,这些都是听觉与味觉、听觉与触觉的反应。

比如,一首反映农村生活的儿童歌曲《小瓜棚》,当听到或唱到”我的瓜有多么好,十里以外香味浓。

”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张开鼻孔,用力地闻着瓜的芳香,嘴里似有垂诞
欲滴的模样。

又如活泼而抒情的《摘草莓》时时激发学生生理反应,大有望梅止渴之感。

总之,音乐审美联觉,是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