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一等奖课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师:同学们好!我来自山东,虽然是第一次来湖北,但我早就知道荆楚大地人杰地灵,还是鱼米之乡。
来到这里后,我被茂林修竹、亭台楼阁和淼淼江水深深感染。
我国古代有一位文学家生在四川,成名于湖北,在距离我们这里三百公里的黄州,他留下了生平最瑰丽的篇章。
他就是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于黄州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
因为,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
下面,同学们挺直腰,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还很动情。
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读一遍这篇文章?(一生朗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生:他读得挺流畅,有的句子还读得很有感情。
师:哪一句读得有感情?他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一句,他读时的语气很强烈,有点清高的感觉。
师:他读得这一句确实有味道,你的点评也很到位。
现在,同学们带着刚才听读过程中获得的启发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要想真正读出文章的情味,必须走进文本,理解和揣摩作者笔下的情感。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运用《古代汉语词典》,试着翻译一遍课文,读懂文章大意,不懂的词句用笔标画出来。
(生自主通译全文。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自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生分组讨论,师参与其中。
)师:刚才各小组的讨论都很有效。
老师在参与过程中也很有收获。
哪位同学还有不理解的词句需要解决,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月色入户”中的“户”的意思是“门”还是“窗户”?师: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生:我查《古代汉语词典》了,“户”应该是“门”的意思。
师:《古代汉语词典》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借助工具书学习的好习惯。
(屏显“户”字的演变。
)师:这是“户”字的发展演变历程,下面同学们结合“门”字的古字,判断“户”字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这是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1.结合已学文言知识和注释为文章断句并疏通文意。
2.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着重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重点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文章较为短小,语言简单,文言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按照语义完整、停顿为文章加标点,借此来疏通文意。
本班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但语文素养一般,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回答问题时能找到关键点,但表述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提示和帮助总结。
语文学习兴趣较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度较好。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当代作家梁衡在他的《秋月冬雪两轴画》里曾这样写到:“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我们已经在练习中遇到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明句读,晓文意。
结合已有的文言知识和注释,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为学案上的文章加上标点符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划段落,读美文。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说每部分写了什么。
四、析美文、赏美景1、全班齐读课文,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2、月光如何?文中如何描写?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读到的月夜景色?4、既然前两句已将月光的澄澈写得如此精妙传神,“盖竹柏影也”一句是否就多余了呢?5、“盖”字可否删掉呢?五、感其人,悟奇情。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导入: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让我们回忆一下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例如,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的《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写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写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等。
2、古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苏轼也不例外。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时,他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
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篇文章,深挖诗人的情感。
3、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4、再齐读,读出文言的味道、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和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
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苏轼的伤感。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和欣喜的情感。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读出失落和果断的情感,以及两人享受夜游的情感。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在承天寺的中庭,两人看到了怎样的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老师:这个月亮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个月亮?学生:庭院里有波光闪烁,原来是月光明亮而空灵;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月光照射下竹柏的倒影。
1、2、从月光想到清澈的水、影子和水草,它们不仅形状相似,而且在微风中摇曳,仿佛水草在浮动。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实用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实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剖析文章内容。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文章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承天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承天寺。
(2)简介承天寺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
(2)学生自主查找并标注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3.合作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4.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艺术魅力。
5.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情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保护自然、珍惜环境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在课堂讲解环节,注重对文章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在情感体验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记承天寺夜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第11课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
3.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一、导入新课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课题)二、预习与交流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 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 解释重点字词欲:户:欣然:念:遂:相与:交横:盖:但:耳:注释(1)选自>。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4)欲:想要,准备。
(5)月色:月光。
(6)入:照入,映入。
(7)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8)起:起身。
(9)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10)行:出行。
(1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12)遂:于是,就。
(13)至:到。
(14)寻:寻找。
(15)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16)亦:也。
(17)寝:睡,卧。
(18)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实录及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实录【课例实录】一、检测预习,明确目标师: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如何,我们进行自我检测。
生1:我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准几个字音:怀民亦未寝(qǐn),藻荇(xìnɡ)交横(hénɡ)。
(生齐读)生2:我想考考大家几个词义: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3:“户”就是门,这里指门窗。
生4:“念”的意思是考虑,想到。
生5:“遂”,于是、就。
生6:“相与”的意思是一起,共同。
生7:“但”,只是;“如”,像。
生2:大家预习得挺好,请跟我一起巩固一遍。
(齐读,识记)生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句读。
(生齐读)师:朗读字正腔圆,停顿准确,若情味再浓些会更佳。
那么这节课我们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呢?(屏显目标)生:解读记叙,了解背景;欣赏描写,想象美景;品析议论,感悟情怀。
二、自主探究,对学解惑师:让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向第一个目标进军。
(屏显自主探究要求,默读课文:1.根据记叙、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划分文章结构层次;2.从记叙部分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默读,自主探究;师用SMART课件屏显全文。
)师:踊跃分享自主探究成果,让智慧的碰撞启迪我们的思维。
生8:1-3句是记叙,第4句是描写,其余是议论。
(生9在屏显上划出层次)生10:我从记叙部分了解到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在承天寺,人物是苏轼和张怀民,事件是夜游承天寺。
师:抓住了记叙的要素,很好。
生11:我补充一下,从时间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
师:知识储备丰富。
生12:我还从记叙部分了解到苏轼“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他去找张怀民的原因是“念无与为乐者”。
师:探究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这种“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思维方式值得推广。
师:接下来我们对桌互学,先相互指导朗读,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得快乐一点;“念”要拖长,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
初中语文11《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初中语文11《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思路:双线教学法线索一:赏析美文法读一读,品一品,辨一辨,写一写。
线索二:微澜处探析法微澜一,入;微澜二,寻、亦;微澜三,空明;微澜四,闲。
一、悬疑导入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同学们请坐。
霍:哎唐老师,你怎么掉东西了啊?谭:这是我给自己的小便条霍:是什么?和同学们可以分享吗?谭:这是一个秘密霍:哈哈哈,还有秘密,好啊谭老师,你先请坐,我和同学们,先开始我们今天的这一课。
同学们看,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文叫?生:记承天寺夜游,二、读一读霍:我们先来读一读。
霍老师想听同学们读出两个效果,一个是这篇文章我们快快的读一遍,哪个同学愿意读一下?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如吾两人者耳霍:你可以做rapper选手了生:哈哈霍:鼓个掌啊,谁愿意来一个慢读?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如吾两人者耳霍:(悠闲从容,抑扬诵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越读越慢了好了,采访一下同学们,喜欢哪个版本?生:我比较喜欢慢的版本。
霍:慢的,为什么?生:我觉得这首诗,他是想要表现出那种抒情的感觉。
霍:哦一种抒情的感觉,对,而快的话可能比较有节奏。
生:但是,这种作者想要表现出来的那种情调,还有那种无所事事想要找人去寻找乐趣的那种感觉。
霍:哦,你注意到无所事事,想要找人,寻找一点乐子,是吧?生:嗯,对。
霍:好的,我们会发现,本篇文章原来写的是快节奏,还是慢节奏?生:慢,慢节奏。
霍:第一个学习成果出来了在题目旁边注上慢,让我们慢下来,跟苏东坡一块散步吧。
我们一块找乐子,和朋友一块散步。
这么点事,他能算得上唐宋八大家的一篇古文吗?果然是算的,我看到的很多苏轼介绍里边,都把《记承天寺夜游》,这个四行半的小文章,85个字与苏轼的《赤壁赋》那样,一个比较大的作品,放在一块,作为苏轼的代表作。
为什么这么短的文章,成了文化大师的代表作?其实呀,苏轼当时被贬到黄州,被贬到惠州,被贬到儋州。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通用6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通用6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通用6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1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随同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
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
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思乡之情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生3: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生(抢着):人的雅兴。
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师:大家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诗人的雅兴。
生(悉悉嗦嗦的翻书声)。
《月光曲》还在播放。
教师巡视。
师: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片文章?用自身的话概括。
生: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
师:大家可以猜测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生1:悲伤。
生2:不对,应该是悲痛和无奈。
师(快速):为什么呢?生2(不服气的):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方法呢?总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声一片)。
生3: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
师:用文章的原话就是──”生(齐声):闲人。
师:作者愿意做‘闲人’吗?生1:愿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一等奖课例)师:同学们好! 我来自山东,虽然是第一次来湖北,但我早就知道荆楚大地人杰地灵,还是鱼米之乡。
来到这里后,我被茂林修竹、亭台楼阁和淼淼江水深深感染。
我国古代有一位文学家生在四川,成名于湖北,在距离我们这里三百公里的黄州,他留下了生平最瑰丽的篇章。
他就是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于黄州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
因为,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
下面,同学们挺直腰,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还很动情。
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读一遍这篇文章?(一生朗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生:他读得挺流畅,有的句子还读得很有感情。
师:哪一句读得有感情?他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一句,他读时的语气很强烈,有点清高的感觉。
师:他读得这一句确实有味道,你的点评也很到位。
现在,同学们带着刚才听读过程中获得的启发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要想真正读出文章的情味,必须走进文本,理解和揣摩作者笔下的情感。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运用《古代汉语词典》,试着翻译一遍课文,读懂文章大意,不懂的词句用笔标画出来。
(生自主通译全文。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自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生分组讨论,师参与其中。
)师:刚才各小组的讨论都很有效。
老师在参与过程中也很有收获。
哪位同学还有不理解的词句需要解决,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 月色入户”中的“户”的意思是“门”还是“窗户”?师: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生: 我查《古代汉语词典》了,“户”应该是“门”的意思。
师:《古代汉语词典》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借助工具书学习的好习惯。
(屏显“户”字的演变。
)【获奖课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师:这是“户”字的发展演变历程,下面同学们结合“门”字的古字,判断“户”字的意思。
(屏显“门”的古字。
)生:“户”字是“门”字的一半。
师:你的观察能力很强。
户的古义就是带转轴的半扇门,现在泛指门。
(屏显。
)户,护也。
半门曰户。
师:《说文解字》中说:“户,护也。
半门曰户。
”现在,请同学们联系所学,说出一些我们初一学过的含“户”的文言语句。
生:“木兰当户织”。
师: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和迁移,这样我们才能温故而知新。
谁能说出既含“户”字且其含义是“门”的成语?生:夜不闭户。
生:足不出户。
生:家喻户晓。
师:家喻户晓的“户”的意思不是“门”,而是“住户”“人家”。
现代汉语中,有些成语中的字还依然保留着古字的含义,平时加强成语积累对丰富同学们的语言非常有好处。
理解了文意,同学们就能更好地读出文章的情味了。
下面,我们再齐读一遍这篇小品文。
(师生齐读。
)师:我们常说“言为心声”。
朗读就是要读出文字背后的作者的“心声”。
文言四字句在古诗文中有独特的表现力,朗读时要读出其鲜明的节奏和音律的美感。
作者苏轼在文章第一句话中,连用了三个文言四字句,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看看每一句应该读出什么感觉。
(屏显。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生自读。
)师:第一句是交代时间。
全文共84 个字,却用10 个字交代时间,可见作者是如何的郑重其事。
第二到第四句要读出怎样的感觉?生:第二句要读出闲散无聊的感觉,因为作者要脱衣服睡觉了。
生:第三句要读出惊奇的感觉,因为作者想睡觉时月光却照进门来,令他惊奇并睡意全无。
生:文中作者说他是“欣然起行”。
“欣然”就是高兴的样子,所以第四句要读出欣喜之情。
师:短短的12 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微妙的心境变化。
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手势和老师一起完成朗读。
老师读第一句,同学们齐读后面三句。
(师用手势体现情感的起伏变化,师生共同完成朗读。
)师:在月光的招引下,苏轼起身寻友,夜游承天寺。
在静谧的承天寺里,他的心弦又被什么景色轻轻撩动了?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屏显。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动情地读一读这个写景句。
(生自读。
)师:读着这么空灵的文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试着描述出来。
生: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月光铺满寺院的地面,像积水一样空明,仿佛什么都没有似的,那竹柏的影子随着微风轻轻拂动,像藻、荇一般交错纵横。
师:两位同学都展示了自己的想象力。
第二位同学的描述更具有画面感。
阅读文章一定要深入文字,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朗读。
(师配乐朗读。
)师:现在,请调动你们的生活体验进行感受。
荆州和黄州同在湖北,十月十二日的深夜,月在中空,面对“如积水”一般的月光和如“藻、荇”一般交错纵横的竹柏影,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生: 我感受到了那如水的月光从空中轻轻洒落,铺满整个承天寺的庭院,一片银白、皎洁、空明、澄澈。
师:是啊,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艺术境界!可以说,这清朗的月光,空明的庭院,就是此时此刻作者心境的写照。
生:我感受到了竹柏的影子在随着清风舞动,好像悠游的水草在飘摇。
师:真有文采,很有徐志摩的味道。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欣赏月光时入了神,好像完全忘我了,当他醒悟到水中的藻、荇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后,内心充满了恍然大悟的喜悦。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恍然大悟”的喜悦的?生“: 盖竹柏影也。
”师:你试着读一读这句话,要读出这种喜悦的感觉。
(生试着朗读。
)师:“盖”字后面的停顿再稍长一些,喜悦的意味要再浓一些。
(生再读)师:这样一读,喜悦的味道就出来了。
想那承天寺里,未必只是种了竹柏,可为什么作者只单单写竹柏的影子呢?生:寺院里都种竹柏显得寺院更加肃穆和宁静。
生:我认为竹柏的叶子形状和藻、荇更加相似。
生:我想是因为苏轼更喜欢竹子和柏树的高洁气质和精神。
因为,苏轼的为人就像竹柏一样。
师:说得真好!竹子是苏轼的最爱。
他曾在诗中这样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柏树也是苏轼所敬之物。
他敬其坚贞高洁。
“月光如水”的比喻已经不新鲜,作者却能自出新意,不着一字,形神兼备,尽得风流,堪称妙笔。
(师板书“空明之景”。
)师:我们再齐读一遍这一写月的名句。
(师生齐读。
)师:苏轼看着如此空明澄澈、疏影摇曳的美丽月景,内心又涌起了怎样的波澜呢?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表露作者的心声?生:“闲人”。
师:你怎么理解“闲人”一词?生:闲人,指清闲的人。
师:你从哪里读出了作者的“清闲”?生:“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句话,写的是苏轼没有事情可做便想早早地睡觉,可一看到月光就又起来去散步。
只有清闲的人才会这么做。
生:“相与步于中庭”,是说作者和张怀民一起散步,这也让人感觉很清闲。
师:清闲之中还有悠闲! 苏轼当时确实很清闲。
(屏显。
)元丰二年,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坐牢103 天,几次面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团练副使是一个闲职,实际上是以罪之人的身份被闲置在黄州,近于流放。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在城南承天寺。
师:在这样被“闲置”的处境中,作者自称“闲人”,言语之中包含了怎样的意味呢?生:包含了被贬的悲凉和无奈。
生:还有作者的自我解嘲。
师:读书要“含英咀华”,不能只读出“一望可知”的东西,而要读出文字背后的韵味。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三句话。
(生齐读。
)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两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生:是两个反问句。
师:所以,要读出诘问的语气。
作者是在诘问谁呢?生:诘问自己。
生:诘问张怀民。
生:诘问全天下人。
师:你的回答更有深度。
苏轼也是在问前世的每一个人,夜夜有月光,处处有竹柏,为什么千百年来他们都没有看到这样美好的景致呢?请你替苏轼作答。
生:因为他们太忙碌了——都忙碌于官场和名利之中。
生:因为他们都没有能欣赏美景的眼光和雅致。
师:我们又读出了苏轼内心的解脱和满足。
只有超越功利和世俗得失的人,才会有闲情雅致欣赏如此美景。
这正如作者在《临皋闲题》中所写:“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师板书“闲雅之情”。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愫,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句。
(师生齐读最后三句。
)师:苏轼的一生饱经忧患和贬谪之苦。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轼是一个掉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辰的人,是一个一身蓑衣任平生的乐天派。
(屏显。
)贬官黄州,看兰溪溪水西流,他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贬官惠州,流放蛮荒之地,他自得其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儋州,他以这样的心态面对生活:“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师:难怪他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总能从生活的困境中突围,用他的成熟和旷达向我们诠释什么叫做“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这么美的作品,若是不能背诵岂不辜负了苏轼,辜负了文学。
同学们平时怎么背诵文言文呢?生:先理解文章的意思,再背诵。
生:反复把文章读熟,再逐段背诵。
师:这两位同学的方法都值得借鉴。
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背诵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快速背诵文言文,就是“抓层次,抓关键字词”。
(屏显。
)叙述:元丰_____,解,月色______,欣然______。
念,遂______。
怀民______,相与______。
描写:庭下如______,水中,盖______。
抒情:何夜______?何处____?但______。
(生自主背诵,3 分钟。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饱含感情地齐声背一遍这篇美文。
背完后下课。
(生背。
下课铃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