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电路及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计算机电路课程教学总结报告

《计算机电路》课程教学总结报告《计算机电路》教学组共承担了本学院2019级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个专业6个班的教学任务,学生总人数为228人.由于暑假在大学城举办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本学期的教学时间有所调整,针对这一特殊情况,《计算机电路》教学组一开学就本学期的课程教学的相关事宜开了几次研讨会,大家经过认真讨论,并汲取往年的教学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如下的调整,改革和尝试.2.我们已就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出卷进行了几次讨论,在保证基础知识与理论40~50%,基础知识与理论应用50~60%不变的前提下,就考试难度做适当调整.因为该课程是coursestudy,而不是leveltest,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才是学生的最后成绩,但纵观以往的考题,卷面成绩略偏低(考题偏难,参考往年的卷面分析材料),卷面成绩的不及格率总是徘徊在20%左右,90分以上往往低于5%,综合平时成绩后的总成绩基本满足正态分布,但还是应当调整考卷难度,尽量保证期末考试成绩也接近正态分布,这也是符合赏识教育的理念.3.调整课外实践.往年的课外实践都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硬件知识后,才开始组织课外实践,由于本学期教学时间短,一开学我们就统计学生课外实践的意愿,兴趣爱好确定电子设备,加快购置,目前学生已有50%同学完成作品,特别是组装单片机的学生,在完成组装后,教师有时间指导他们利用单片机开发一些技巧,使许多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给我们指明了在今后教学中可以较早的操作课外实践,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由于部分学生急于利用单片机进行控制设计(如温度控制,小车自动寻迹等),我们也破例吸收正在学习的学生进入了创新基地.这充分说明了这一调整的优势.本学期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教学时间缩短,原教学计划调整不一定很科学,有些知识难点大部分同学已理解,但还是有个别学生存在理解问题,在恢复正常教学计划后,这问题会好一些.。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教案(张兴龙主编教材)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教案(张兴龙主编教材)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掌握逻辑门、逻辑函数及其转换方法。
3. 熟悉常用的逻辑门电路及其应用。
4. 能够分析简单的数字电路系统。
二、教学内容1. 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区别数字电路的组成与特点数字电路的分类2. 逻辑门与门、或门、非门、异或门、同或门等基本逻辑门的功能和真值表逻辑门的符号表示方法逻辑门的电路实现方法3. 逻辑函数及其转换方法逻辑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方法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方法4. 常用的逻辑门电路及其应用与非门、或非门、与门、或门等电路的原理和应用缓冲器、反相器、多路选择器、编码器等电路的原理和应用5. 数字电路系统分析数字电路系统的组成和特点数字电路系统的设计方法数字电路系统的仿真与测试方法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逻辑门的功能和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逻辑函数和逻辑门电路。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搭建简单的数字电路系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图文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
2. 实验器材:准备数字电路实验板、逻辑门电路芯片等实验器材。
3. 教学软件:准备数字电路仿真软件,用于电路仿真和测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的试题,评估学生对数字电路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 教学难点: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及数字电路系统的设计。
2. 解决策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反复练习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以及数字电路系统的设计步骤。
提供辅导资料和在线解答,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共计4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1)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电子技术课组编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实验三基本门电路逻辑功能的测试一 . 实验类型——验证性 +设计二 . 实验目的1. 熟悉主要门电路的逻辑功能;2. 掌握基本门电路逻辑功能的测试方法;3. 会用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组合逻辑电路。
三 . 实验原理1. 集成电路芯片介绍数字电路实验中所用到的集成芯片多为双列直插式, 其引脚排列规则如图 1-1。
其识别方法是:正对集成电路型号或看标记 (左边的缺口或小圆点标记 , 从左下角开始按逆时针方向以1, 2, 3…依次排列到最后一脚。
在标准形 TTL 集成电路中,电源端 Vcc 一般排在左上端,接地端(GND 一般排在右下端, 如 74LS00。
若集成芯片引脚上的功能标号为 NC ,则表示该引脚为空脚,与内部电路不连接。
本实验采用的芯片是 74LS00二输入四与非门、 74LS20四输入二与非门、 74LS02二输入四或非门、 74LS04六非门,逻辑图及外引线排列图见图 1-1。
图 1-1 逻辑图及外引线排列2.逻辑表达式 : 非门1-12输入端与非门1-24输入端与非门1-3或非门1-4对于与非门 , 其输入中任一个为低电平“ 0”时,输出便为高电平“ 1”。
只有当所有输入都为高电平“ 1”时,输出才为低电平“ 0”。
对于 TTL 逻辑电路,输入端如果悬空可看做;逻辑 1,但为防止干扰信号引入,一般不悬空, 可将多余的输入端接高电平或者和一个有用输入端连在一起。
对 MOS 电路输入端不允许悬空。
对于或非门,闲置输入端应接地或低电平。
四 . 实验内容及步骤 1. 逻辑功能测试①与非门逻辑功能的测试:* 将 74LS20插入实验台 14P 插座,注意集成块上的标记,不要插错。
* 将集成块Vcc 端与电源 +5V相连, GND 与电源“地”相连。
* 选择其中一个与非门,将其 4个输入端 A 、 B 、 C 、 D 分别与四个逻辑开关相连,输出端 Y 与逻辑笔或逻辑电平显示器相连,如图 1-2。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1. 课程定位:《电子技术基础》是工科电类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电子元件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具备分析和解决电子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电子技术概述教学内容:电子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
2. 第二章:常用电子元件教学内容: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等基本电子元件的原理、特性及应用。
3. 第三章:基本电路分析教学内容: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和模拟电路的分析方法。
4. 第四章:放大电路教学内容:放大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应用,常见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5. 第五章:数字电路基础教学内容: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数字逻辑运算、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践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占总评的6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电子技术基础》教材及相关辅导资料。
2. 实验设备:电子实验台、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等。
3. 网络资源:电子技术相关网站、论坛、教学视频等。
六、第四章:放大电路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放大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应用,包括常见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具体内容包括: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与动态工作点调整放大器的类型:共射放大器、共基放大器、共集放大器放大器的频率特性放大器的级联与多级放大器设计放大器的实用电路设计实例2. 教学方法:结合理论知识讲解放大电路的原理与设计方法。
《电子技术基础》逻辑测试笔实验报告

《电子技术基础》逻辑测试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半导体器件二极管、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学会集成逻辑芯片的使用。
2、掌握逻辑与非门的输入输出逻辑关系。
3、掌握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电路的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
4、培养实践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1、焊接工具:电烙铁、焊锡、斜口钳。
2、调试仪器:直流稳压电源,万用表。
3、元器件:三、实验原理1、电路原理图:2、工作原理:当被测点为高电平时,D1导通,Q1发射极输出高电平,经U2B反相后,输出低电平,红色发光二极管导通而发光。
此时,D2截止,U1A输出低电平,U3C 输出高电平。
使绿色发光二极管截止而不发光。
当被测点为低电平时,D2导通,从而使U1A输出高电平。
U3C输出低电平。
绿色发光二极管导通发光,此时,D1截止,Q1发射极输出低电平,经U2B反相后,输出高电平,红色发光二极管截止而不发光。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实验内容:1)熟悉有关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及焊接技术;2)学习逻辑测试笔电路原理图的分析方法;3)完成逻辑测试笔电路的制作。
2、实验步骤:1)识别器件,测试器件性能的好坏;2)对PCB板进行合理布局;3)焊接制作电路板;4)调试电路板;5)测试相关参数。
五、实验原始数据记录与数据处理1、当测试点为高电平时,分别测试U1A、U2B、U3C输出端的电压值?U1A:0VU2B:0VU3C:5V2、当测试点为低电平时,分别测试U1A、U2B、U3C输出端的电压值?U1A:5VU2B:5VU3C:0V六、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当被测点为高电平时,红色发光二极管导通发光。
绿色发光二极管截止而不发光。
当被测点为低电平时,绿色发光二极管导通发光,红色发光二极管截止而不发光。
七、结论数字电路是最基本的逻辑关系有3种,即与逻辑或逻辑和非逻辑,它们可由相应的与门,或门和非门来实现与或非三种基本逻辑门电路是数字电路的基本单元。
八、实验心得体会。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勘查专业适用信息学院实验中心2014年9月目录第一部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 1 -实验一电子仪器使用及常用元件的识别与测试 ..................................... - 3 -实验二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 - 6 -实验三多级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仿真) ........................................... - 10 -实验四由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文氏电桥振荡器(仿真) ............... - 12 -实验五集成运算放大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部分《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 17 -实验一组合逻辑电路................................................................................ - 17 -实验二触发器............................................................................................ - 19 -实验三计数器设计.................................................................................... - 22 -实验四计数、译码和显示电路设计(仿真) ......................................... - 23 -第一部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实验一电子仪器使用及常用元件的识别与测试一、实验目的1.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基本功能并学习其正确使用方法;2.学习掌握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和测量波形的幅值、频率及相位的方法;3.掌握常用元器件的识别与简单测试方法。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一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撰写日期:目录实验一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原理 (4)3 实验设备 (4)4 实验内容 (4)5 实验注意事项 (6)6 实验报告 (7)实验二叠加原理的验证 (9)1 实验目的 (9)2 实验原理 (9)3 实验设备 (9)4 实验内容 (9)5 实验注意事项 (13)6 实验报告 (14)实验三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15)1 实验目的 (15)2 实验原理 (15)3 实验设备 (15)4 实验内容 (16)5 实验注意事项 (16)实验四戴维南定理........................ (17)1 实验目的 (17)2 实验原理 (17)3 实验设备 (17)4 实验内容 (17)5 实验注意事项 (19)实验一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1.1实验目的(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进一步学会使用电压表、电流表。
1.2实验原理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
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对电路中任意节点,流入、流出该节点的代数和为零。
即∑I=0 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在电路中任一闭合回路,电压降的代数和为零。
即∑U=01.3实验设备(1)直流电压表(2)直流毫安表(3)稳压电源(4)可变电阻箱1.4实验内容1、实验前先任意设定三条支路的电流参考方向,2、按原理的要求,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电源接入电路。
3、将电流插头的两端接至直流数字毫安表的“+,-”两端。
4、将电流插头分别插入三条支路的三个电流插座中,记录电流值于下表。
5、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分别测量两路电源及电元件上的电压值,记录于下表。
被测量I1(mA ) I2(mA ) I3(mA )E1(V)E2 (V)UFA (V)UAB (V)UAD (V)UCD (V)UDE (V)计算值 1.93 5.99 7.92 6.00 12.00 0.98 -5.99 4.04 -1.97 0.98测量值 2.08 6.38 8.43 6.00 12.00 0.93 -6.24 4.02 -2.08 0.97相对误差7.77% 6.51% 6.43% 0% 0% -5.10%4.17% -0.50%-5.58%-1.02%2、实验箱实验内容(1)实验前先任意设定三条支路的电流参考方向,如果中的I1、I2、I3所示。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总结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总结《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总结1针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入门难,发展快,学时少,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积极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行理论实习一体化。
按照企业生产流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结构进行项目化改造,形成相应的项目教学任务。
并以真实项目任务为载体,以任务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1.构建“一条主线、三个结合”的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根据职业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按照加强针对性、突出实用性、体现先进型的原则,系统规划课程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
为此,我们全面科学地修订和重新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教学方案的框架体系,强调了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规范化,并且落实和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中。
由于优化了教学方案与教学内容,突出了重点,同进合理地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保证学生较好地掌握电子技术必备知识及电子技术应用能力,为学生从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我们考虑到《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与核心课程,从课程设置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在设计项目教学内容时,恰当地解决好了“基础与发展”、“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重点内容与知识面”等矛盾,使项目课程内容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
同时我们加强针对性,突出适用性,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从点到面的教学规律。
2.加强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逐步实现理论学习向实践应用方向转变的过程。
因此,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应该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过程中,加大了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
我们淘汰了过去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了检测性、综合性的实验,精选了一些典型的课程实训教学项目,例如超外差收音机装配与调试项目,让学生从元器件性能的测试、电路的焊接、电路的静态调试、动态调试和统调各个环节都亲自动手,使每个学生既掌握了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测试方法、电路的焊接技术,同时对电子电路的调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亲身的经历,也初步掌握了电子电路的调试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电路基础实验报告指导老师_____刘凤声____ 班级_____软件工程114__ 学号___119074258________ 姓名_______黄芳恺_______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2012年11月目录1. 节点电压法电路计算及分析2. 含有受控源电路的设计与分析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应用4. 一阶动态电路分析5. 串联交流电路的阻抗及波形6. 三极管放大电路静态、动态分析实验7. 集成运算放大积分电路8. 整流滤波电路1. 实验2.1 节点电压法电路计算及分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Multisim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2.会用Multisim用节点电压法分析和计算电路。
二、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电路原理图如实验图2-1。
实验图2-1 节点电压法电路图节点电压法电路的计算式:表2-1 实验2.1 物理量和实验结果记录表节点电压法电路物理量数据U1U2实验值计算值实验值计算值I s10.5U s27.5U s510U s310R52 6.218 6.218 1.641 1.642R 1 5 R 2 4 14 3 6.292 6.293 2.839 2.840R 3 12 R 4 6 21520102 12.948 12.947 3.024 3.024R 6 214 3 12.743 12.743 4.725 4.725节点电压法的实验步骤与分析:1、按实验 图2-1 连接图形并测试。
2、将物理量和实验结果记录填写到表2-1中。
3、也可进行网络实验,打开网址:jszx-web/jddyf.html (见如下图)。
2. 实验 2.2 含有受控源电路的设计与分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Multisim 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2.会用Multisim 分析含有受控源的电阻电路。
二、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在电路分析课程中,对于含有受控源电路的分析一直是困扰学生的一个问题,对于受控源的受控量与控制量之间的关系总是在实际解题时产生混淆,实验中我们着重通过感性认识来了解受控源的特性。
实验电路如图2-2和图2-3所示,可以看到V1=V2。
实验 图2.-2 VCVS 电路1. 受电压控制的电压源(VCVS)电路分析(1) 改变可调电阻R L 的数值,观察受控源被控制支路的电压变化。
(2) 改变电压源方向和数值,观察受控源被控制支路的电压变化。
(3) 改变受控源电压比,观察受控源被控制支路的电压变化。
(4) 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2-2中。
表2-2 实验2.2结果记录表(一)电阻值/k Ω 电压源数值受控源电压比 4 6 1220 8 10 V1读数/V 4.601 5.862 4.601 5.862 4.601 5.862 V3读数/V36.81058.61736.81058.61736.81058.6172.受电流控制电压源(CCVS)电路分析 实验电路如图2-3所示。
电路 参数 测 量 值实验 图2-3 CCVS 电路(1) 改变可调电阻及的数值,观察受控源被控制支路的电压变化。
(2) 改变电源方向,观察受控源被控制支路的电压变化。
(3) 改变受控源电压比,观察受控源被控制支路的电压变化。
(4) 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2-3中。
表2-3 实验2.2结果记录表(二)电阻值/k Ω 电压源数值受控源电压比3 8 1615 68 A 读数/A -2.000 -1.154 -2.000 -1.154 -2.000 -1.154 V3读数/V -0.012-9.231-0.012-9.231-0.012-9.231电 路 参数 测 量 值3. 实验2.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应用一、实验目的(1) 掌握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2) 会用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分析含有受控源的电路。
(3) 理解电路分解和等效的概念。
二、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1. 关于电路的分解及等效对于实际网络的分析,一个重要的分析手段就是网络的分解,对于分解之后的网络的研究就需要对等效的概念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对于两个单口网络,如果它们端口的电压电流关系完全相同,则两个网络就是等效的。
那么等效的对象到底是什么呢?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对它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实验电路如图2-4所示。
(1)图2-4中(a)、(b)两个电路从ab端口向左看两个单口网络N和N1是等效的,在两个电路中分别接上一个1kΩ的负载电阻。
(2) 改变电阻阻值,观察两个电路的电压变化,将结果记录在表2-4中。
表2-4 实验2.3结果记录表(一)RL/k 1 1 2 3v 12 10 14 10万用表读数v 3.999 3.332 5.598 4.284实验图2-4 单口网络等效2.戴维南等效电路及诺顿等效电路戴维南和诺顿等效电路是含源单口网络的两种最简单的单口网络等效模型,在电路分析的很多应用中都要用到它们的概念。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找到网络的这两种等效模型。
实验电路如图2-5所示。
(1) 分别按图2-5所示完成电路连接。
(2)测量单口网络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以及等效电阻,设计表格记录测量数据o开路电压U(V) 短路电流I(A) 等效电阻R(KΩ) 24.195 0.011 2.098(a)测开口电压,(b)测短路电流,(c)测内阻R0实验图2-5 实验电路图4. 实验3.1一阶动态电路分析一、实验目的1、熟悉电子工作平台(Multisim)软件的使用。
2、掌握一阶动态电路的分析、计算和测量;3、了解动态元件的充放电过程,观察输出波形。
4、熟悉Multisim中示波器的调整及测量方法。
二、预习要求1、熟悉电子工作平台(Multisim)软件的使用。
2、一阶动态电路的分析、计算和测量。
参照试验指导书中内容,熟悉一阶动态电路的分析、计算和测量。
三、电路和内容一阶动态电路如图3-1所示,用示波器观察其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曲线,并测出时间常数τ。
图3-1四、电路基本原理在电路图3-1中(元件物理量见图3-1),当开关置于下边触点(接地)一段时间,电路已经处于稳态,此时的电容上端的电压Uc=0V 。
此时将开关由下边拨到上边触点(接10V直流电源),电容两端电压不会发生跃变,电容从电压为0V开始进行充电过程。
电路经过一段瞬态过程后,电路又处于稳定状态,此时电容上端的电压Uc=10V 。
再次将开关由上边拨到下边触点,电容两端电压不会发生跃变,电容从电压为10V开始进行放电过程。
电路经过一段瞬态过程后,电路又处于稳定状态,此时电容上端的电压Uc=0V。
电容充放电过程既对应于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如图3-2 a,b所示。
图3-2 电路时间常数的计算如下:由图3-2 a,根据一阶微分方程的求解得知:Uc =E(1-RCte-)=E(1-τ-te)当t=τ= R×C时,Uc = E(1-1e-)≈0.632 E=6.32V由图3-2 b,根据一阶微分方程的求解得知:Uc =ERCte-=Eτ-te当t=τ= R×C时,Uc = E1e-≈0.368 E=3.68V五、操作1.按实验内容连接好测试电路如图3-1所示。
开关K的操作相当于键盘中的空格键(也可以设置为其它的键值),当按下空格键键时,即可拨动开关。
激活电路(打开启动按钮),操作开关K,可通过示波器观察到电路的过渡过程(电压波形)如图3-3和3-4所示(示波器刻度参数见图3-3、3-4)。
将游标1置于充电(或放电)的起点,游标2置于电压(图中的y2)为6.32V(对于充电过程)和3.68V(对于放电过程),则游标1和2之间的时间间隔即为时间常数τ(在图3-3、3-4中为T2-T1)。
图3-3图3-42. 数据及分析记录一阶动态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的波形,并测量出时间常数τ将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进行分析。
元件参数Uc 波形τ(μs ) 测量 计算R=100K C=0.033μ零 状 态 (充电) 响 应3354 3300零 输 入 (放电) 响 应3345 3300六、思考题:三要素法分析电路网络实验图如下(jszx-web/sysfx .html),试比较计算数据和实验数据。
5. 实验4.1串联交流电路的阻抗及波形一、实验目的1.测量RLC串联电路的阻抗,并比较测量值与计算值。
2.测量RLC串联电路的阻抗角(选),并比较测量值与计算值。
3.熟悉Multisim中信号发生器及示波器的调整及测量方法。
二、实验器材(如图)1. 信号发生器2. 示波器3. 电流表4. 电压表5. 1mH电感6. 0.1mF电容7. ΩΩ10001、电阻 三、实验原理及实验电路如图4-1所示的电路。
由电路理论可知,RLC 串联电路的阻抗为:ϕωω∠=-+=Z CL j R Z )1( , ω=2πf 故:R C L ArctgC L R Z )1()1(22ωωϕωω-=-+= 该阻抗角即为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
当电路元件的参数不变时,阻抗的模和阻抗角均为频率的函数。
(如6KHz 时稳定时的值 0.020mV ,0.186μA 。
Z=U/I=107.5Ω。
计算时为Z=100+37.41j=107∠89.4°)R L C100Ω1mH 0.1mFab图4-1 RLC 串联电路四、实验步骤图4-2 RLC 串联阻抗实验电路1. 建立图4-2所示的RLC串联实验电路。
2. 因为Ω1电阻上的电压与回路电流相等,所以由示波器可以测得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
由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的数值可以求出阻抗的模。
根据表4-1中的频率,分别改变信号源的频率并激活电路,将测到的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差,以及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结果填入表4-1中,并将所计算的电路阻抗的模填入表4-1中。
6000Hz时的示波器刻度参数如图4-3表4-1 阻抗测试实验数据信号源)(VV)(mAA︱Z︱(Ω)度)(Zϕoffset 振幅(V)占空比频率(Hz)0 10 50 1 -10.000 0.281 -35.5870 10 50 10 -9.992 -0.010 999.20 10 50 100 -99.937 -0.103 970.2620 10 50 500 -499.670 0.479 -1043.1520 10 50 1000 -999.292 0.984 -1015.5410 10 50 2000 -1998 2.107 -948.268 0 10 50 4000 -3998 4.766 -838.859 0 10 50 6000 -5997 7.149 -838.859图4-3 6000Hz时的示波器参考刻度参数五、思考题1.理论计算所得的阻抗大小与用电压和电流测量值算出的阻抗大小比较,情况如何?答:当频率分别为1和10时,计算值不符,其他实验值与计算值较接近2.理论计算出的相位差与通过示波器测得的相位差比较情况如何?答:实验值没有相位的正负,实验值与计算值数值较接近3.当频率为多大时,电路阻抗最小?答:当频率为500HZ时阻抗最小6. 实验7.1三极管放大电路静态、动态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晶体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测试方法,进一步理解电路元件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以及调整静态工作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