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2010-2011生态学考试试卷B
生态学复习材料

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考试题型:一单选10个(20分)二名词解释5个(都是英文的,要求先翻译成中文,然后解释,20分)三简答4个(40分)四论述一个(20分)第一章绪论(P1-28)1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的概念: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P112环境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寂静的春天》P123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P16第二章生物与环境(P30-70)1物种(Species)的概念:概念一: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
概念二: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
P322协同进化概念(coevolution):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P333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概念及4个层次。
P35概念:所有来源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4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7点)。
P37(1) 物种生物量(2) 物种属性(3) 物种库(种质库)(4) 输入环境的总能量(能量-多样性假说)(5) 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6) 生物地化循环(7) 系统稳定性(多样性-稳定性关系)5 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5点)P40(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的作用。
(2)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3)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
(4)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
(5)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
6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概念P47光饱和点:光合作用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某农业大学《生态学》考试试卷(540)

某农业大学《生态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20分,每题5分)1. 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相同(或相似),而且外貌上也相似。
()答案:正确解析:生活型与一定生境相联系的,主要依外貌特征区分的生物类型。
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相同(或相似),而且外貌上也相似。
2. 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只属于气体型循环。
()答案:错误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属于沉积型循环和气体型循环。
3. 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外,还与大气中的甲烷、氮氧化合物等气体浓度的增加有关。
()答案:正确解析:温室效应主要与温室气体的浓度有关,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大气中的甲烷、氮氧化合物、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4. 人为因子属于特殊的生物因子,它的提出是为了强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殊作用。
()答案:正确解析:生态因子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五类: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其中把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单独分离出来是为了强调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2、名词解释(40分,每题5分)1. 富营养化答案: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是指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中,使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的过程。
富营养化的指标一般采用:水体中氮的含量超过0.2~0.33ppm,磷含量大于0.01~0.02ppm,生化需氧量大于10ppm,pH值7~9的淡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超过10万个,表征藻类数量的叶绿素a含量大于10毫克升。
解析:空2. 遥感答案:遥感是指通过任何不接触被观测物体的手段来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
生态学考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是()A. 个体生物B. 种群C. 群落D. 生态系统答案:D2. 以下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 生物成分B. 非生物成分C. 人类活动D. 经济系统答案:D3. 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是由于()A. 食物资源有限B. 栖息地空间有限C. 环境容纳量有限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4. 群落演替的类型包括()A.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B. 初生演替和原生演替C. 次生演替和原生演替D.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答案:A5.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是()A.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B. 个体多样性、种群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C. 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 个体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A6. 以下哪个不是生态系统服务的例子?()A. 碳固定B. 氧气生成C. 气候调节D. 货币流通答案:D7. 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A. 环境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B. 种群数量的最小值C. 种群数量的稳定值D. 种群数量的最大增长率答案:A8. 种群的性别比例对种群的增长有何影响?()A. 没有影响B. 影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C. 影响种群的出生率D. 影响种群的死亡率答案:C9. 群落水平上的能量流动遵循()A. 能量守恒定律B. 质量守恒定律C. 能量递减定律D. 质量递增定律答案:C10.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什么?()A. 单向流动B. 循环流动C. 线性流动D. 双向流动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生物群落的结构?()A. 气候B. 土壤C. 地形D. 人类活动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 草食性动物B. 肉食性动物C. 腐生菌D. 植物答案:ABC3.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A. 物质循环B. 能量流动C. 信息传递D. 物种多样性维持答案:ABCD4. 以下哪些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A. 栖息地破坏B. 外来物种入侵C. 气候变化D. 过度捕捞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是生态系统服务的例子?()A. 食物供给B. 空气净化C. 休闲旅游D. 药用植物答案:ABCD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生态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课程考试试卷考试课程与试卷类型:生态学基础A姓名:学年学期:2011-2012-1学号:考试时间:2011-11-24班级: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24分)1.生态学一词的提出者是()。
A. C.TansleyB.C.Darwim C. H.HaeckelD.E.P.Odum2.由于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开始出现了全球性的问题是在( )。
A.10世纪后期B.进入20世纪后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90年代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是()。
A. 单向的B. 双向的C. 循环的D. 递减的4.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
A. 均匀型B. 随机型C. 成群型D. 聚集型5.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群是( )。
A. 种群B. 群落C.生态系统D. 有机整体6.旱生演替系列的先锋群落是()。
A.草本群落B.苔藓群落C.大型真菌群落D.地衣群落7.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呈()。
A. J型B. S型C. 倒J型D.直线型8.森林中鸟的数量与森林的周长成正比,是因为服从()。
A.阿利氏原理B. 协同进化C.边缘效应D. 岛屿效应9.气候顶极可称为()。
A.地带性顶极B.非地带性顶极C.附属顶极D.转化顶极10.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是()。
A.砂土B.壤土C.粘土D.盐碱土11.下列属于r-对策生物的是()。
A.老虎 B.大熊猫 C. 猫头鹰 D.蝗虫12.下列生态系统中独立性最强的是()。
A.森林B.稻田C.城市D.实验室13.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
A. 高生物产量B. 高经济产量C. 高生物多样D. 输入输出特点14.营养级划分的依据是()。
A. 生物的大小B. 生物的种类C. 生物的食性D. 生物的密度15.在初级生产力估算中,实际产量上限是指()。
福建农林大学考试试卷

福建农林大学考试试卷( A )卷2005 ——2006 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考试时间2006年7月6日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2.红降现象3.爱默生效应4.作用中心色素5.巴斯德效应6.渗透作用7.单盐毒害8.光形态建成10. 生物自由基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每小题1分,共10分)()。
A.叶片B. 根C. 茎D.花2.春化作用感受部位是()。
A.叶片B.叶鞘C.茎尖生长点D.根系3.光周期刺激的感受部位是()。
A.叶片B.顶芽C.叶片和顶芽D.根尖4.以12小时作为短日植物和长日植物的临界日长的假定是()。
A.正确的B. 可以的C.不正确的D.基本正确的5.在生长上,可以用作诱导果实单性结实的植物生长物质有()。
A.生长素类B.赤霉素类C.细胞分裂素类D.乙烯利6.用环割处理证明,光周期诱导产生的开花刺激物质主要是通过()向茎生长点运输。
A.木质部B.胞间连丝C.韧皮部D.细胞间隙7.种子成熟时最理想的温度条件是()。
A.昼夜高温B.昼夜低温C.昼夜温差较大D.恒温8.当叶柄离层远基端生长素浓度高于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时,叶片()。
A.会脱落B.不脱落C.很少脱落D.大半脱落9.涝害对植物造成的损害主要是()。
A.抑制有氧呼吸B.脱落酸增加C.乙烯增加D.营养失调10.叶片衰老时,()。
A. RNA含量上升B.蛋白质合成能力减弱C. 光合速率下降三、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被还原,_______被氧化,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是在_______中进行的,光反应是在_______进行的。
2.能破坏氧化磷酸化作用的物质有两类,它们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3.苹果削皮后会出现褐色,这是__________酶作用的结果,该酶中含有金属_______。
4.在光合电子传递中最终电子供体是________,最终电子受体是______________。
福建农林大学生态经济学试卷1

福建农林⼤学⽣态经济学试卷1福建农林⼤学考试试卷⽣态经济学试卷(三)1、⽣态经济学2、循环经济3、Ecological Agriculture4、⽣态经济系统5、⽣物多样性的选择价值⼆、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1、⽬前,世界上⼴泛流⾏的清洁⽣产⼯具有清洁⽣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态设计、⽣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会计等,其中使⽤的最早和最多的⼯具是A 、环境标志B 、环境管理体系C 、清洁⽣产审计D 、⽣态设计2、由⼤⽓圈、⽔圈、⼟壤圈、岩⽯圈和⽣物圈组成的环境⼀般称为A 、地理环境B 、地质环境C 、宇宙环境D 、⽣活环境3、下列种类的资源中,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A 、⼟地资源B 、⽓候资源C 、⽔资源D 、矿产资源4、⽣态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理论范畴是A 、⽣态经济协调,⽣态经济平衡和⽣态经济效益B 、⽣态经济系统、⽣态经济平衡和⽣态经济效益C 、⽣态经济系统、⽣态经济⽣产⼒和⽣态经济效益D 、⽣态经济协调、⽣态经济平衡和⽣态经济⽣产⼒5、⽣态经济学的核⼼理论是A 、⽣态经济⽣产⼒理论B 、⽣态经济效益理论C 、⽣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D 、可持续发展理论6、⼀般认为,⽣物多样性的选择价值和遗传价值属于A 、使⽤价值B 、直接使⽤价值C 、⾮使⽤价值D 、间接使⽤价值7、从农业⽣产的运动过程看,作为农业⽣产对象的动物和植物其实质是⾃然⽣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农业⽣产的这⼀基本⾃然特点告诉我们,农业的本质是⼀、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A、⽣态农业B、原始农业C、传统农业D、现代农业8、产业带动型⽣态农业建设模式⽐较适⽤于A、长江中上游地区B、东北平原区C、沿海经济发达地区D、长江中下游农业区9、我国草地资源利⽤中存在的草原植物⽣产效率较低的问题说明了我国草原的A、⽣产者效率较低B、消费者效率较低C、分解者效率较低D、还原者效率较低10、以下不属于渔业的⽣态经济特点的是A、渔业⽣态系统的⾷物链长B、渔业⽣态系统有更⼤的难见性C、渔业资源分布有⽴体性D、渔业资源分布有⼴泛性三、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1、⽣态经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源评价、、、和评价。
福建农林大学生态经济学试卷2

福建农林大学考试试卷生态经济学试卷八课程名称: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考试时间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请列举二个主要的国际环境组织(NGO):(1)罗马俱乐部、(2)绿色和平组织;二个主要的国际环境公约或协议:(1)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
2、生态经济系统管理的经济手段主要有税收、补贴、价格管制、建立绿色GDP制度3、农业的发展可以简要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4、《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目的是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京都议定书》允许的四种减排机制中,与我国直接相关的减排方式是绿色开发机制(CDM)。
5、生态生产力的循环转换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力和环境生产力之间的循环转换,这种转换是建立在有机物与无机物。
循环转换的基础之上的。
经济生产力的循环转换是指经济系统中的劳动者生产力与物质资料生产力之间的循环转换,这种转换是建立在劳动力的生产和消费的基础之上的。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森林城:是具有森林生态环境的城市的简称,是城市和森林合理布局、密切结合并协调发展,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城市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2、能值:Emergy,是指对在做功过程中的各种能量形式(包括生产产品和服务),用同一个能量单位来表示,一个产品的太阳能值是产生该产品需的等价的太阳能数量。
3、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或称生态空间占用,是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估算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的生态生产性空间面积大小,并与给定人口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来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4、Non-Renewable Resources:即不可更新资源,是指长期内不具有生长能力的非生物性资源。
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石油、煤碳和金属矿产等。
生态学期末试卷与答案

生态学期末试卷与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阴性植物的特点是()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2、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A、水稻B、玉米C、大豆D、冬小麦3、有效积温则公式中,TO为()A、平均温度B、生物学零度C、有效积温D、天数4、早生植物的特点是()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5、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块状结构B、团粒结构C、核状结构D、片状结构6、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A、菌根B、根瘤C、菌丝D、子实体7、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A、矮化B、顶冠C、根系发达D、旗冠8、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9、仅由树木构成的防护林带,风可以从林冠的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的结构是A、疏选结构B、紧密结构C、稀疏结构D、通风结构10、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A、焚风效应B、山风效应C、谷风效应D、陆风效应11、种群是指()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12、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A、稳定型B、增长型C、衰退型D、混合型13、种群平衡是指()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C、种群迁入和迁出相等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14、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沿海的"赤潮"现象,属于()A、周期性波动B、种群爆发C、不规则波动D季节性消长215、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谁首次提出的()A、奥德姆B、林德曼C、达尔文D、坦斯利16、法瑞学派群落分类方法的基础是()A、演替原则B、植物区系C、植被型D、群落生态17、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A、蒙古标B、长白落叶松C、红松D、兴安落叶松18、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A、地面芽植物B、地上芽植物C、地下芽植物D、高位芽植物19、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20、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A、气候项级B、偏途顶级C、土壤顶级D、地形项级21、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A、温带B、热带C、亚热带D、寒温带22、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下列哪种生产力指标与总生产力的比值相对较高()A、初级总生产力B、初级净生产力C、群落净生产力D、次级生产力23、人类对作物补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A、改善环境B、消灭竞争者C、增加总生产量D、增加净生产量24、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是()A、海洋B、草原C、海陆交接地带D、荒漠25、生产力和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A、草原B、森林C、海洋D、农田26、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A、湖泊B、草原C、果园D、热带雨林,27、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石油B、天然气C、煤D、水能28、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农林大学考试试卷(B )卷2010——2011学年第2 学期课程名称:ECOLOGY 考试时间120分钟专业年级班学号姓名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得分得分评卷人签字复核人签字得分一、Interpretation of terms and phrases(15 pts. total, 3pt. each term)1. Divergent adaptation2. 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3. Ecotone4. Survivorship curve5. Biogeochemical cycle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201. __________ is the number of species in a community.A. Species diversityB. Relative abundanceC. Species evennessD. Species richness2. The __________ concept of communities suggests that communities are simply assemblages of species that have similar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A. individualisticB. discontinuousC. holisticD. organismic 3. A keystone species __________A. is always dominant in a community.B. is usually an herbivore.C. is always a top predator.D. has an influence on community structure that is disproportionate to its abundance in that community.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graphs shows individuals 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a random distribution?5. An indirect positive or beneficial interaction of two species within a community is an example of:A. predation.B. mutualism.C. parasitismpetition.得分 二、 Choice Questions (20 pts. total, 1pt. each term )6. _________ succession occurs in an area previously occupied by a community.A. InitialB. PrimaryC. ColonizationD. Secondary7. In theory, when two species are competitors for the exact same resources, ________ will result.A. competitive exclusionB. coexistenceC. initial competition followed by mutualism D parasitism8. Which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best describes population growth of humans?A. exponential growthB. geometric growthC. either of the above9.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he ________ food chain is the major pathway of energy flow.A. detritalB.grazingC. consumerD.heterotroph10. In ________ biogeochemical cycles, the main reservoirs of nutrients are the soil, rocks, and minerals.A. gaseousB. sedimentaryC. terrestrialD. rudimentary11. Which terrestrial biome has the highest diversity of plant and animal life?A. tropical savannaB. tropical rain forestC. 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D. boreal forest12. Assimilation efficiency isA. the proportion of energy ingested that is not lost to respiration.B. the proportion of energy ingested that is assimilated.C. the proportion of assimilated energy that is not lost as waste material.D. the proportion of assimilated energy that goes to production.13. A _______________ is a group of individuals born within a population during the same period.A. guildB. functional groupC. colonyD. cohort14. Ecology is _______________A. a social movement that started in the 1970s.B.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C.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 and natural sciences aimed at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D.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s.15. 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 directly influence the rate at which nutrients cycle through ecosystems.A. Net mineralization rate, immobilizationB. Immobilization, respirationC. Net mineralization rate, nutrient uptakeD. Nutrient uptake, respiration16. The location where an organism lives is called its __________A. habitat.B. genet.C. ramet.D.density.1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n assumption of logistic growth?A. r and K remain constantB. the maximum population growth rate occurs when N = K/2C. resources are unlimitedD. all of the above are not assumptions of logistic growth18.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pecies groups represents a guild?A. African wild dog, hyena, lionB. mammal-eating killer whale, humpback whale, blue whaleC. parasitic wasp, host caterpillarD. land tortoise, green sea turtle19.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energy allocation in plants is false?A. Terrestrial plants typically have a greater allocation of carbon to roots relative to aboveground tissues with increasing annual precipitation.B. In marine environments, often the standing biomass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primary productivity.C. Although grasslands have lower rates of primary productivity than do forests, grasslands accumulate more biomass per individual than do forests.D.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generally less standing biomass occurs in dry habitats, wher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s lower.20. The biological structure of a community is first constrained by the _____ of the species.A.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B. trophic interactionsC. realized nichesD. fundamental niches得分三、Analysi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15 pts. total)1. The following life cycle diagram is based upon a time interval of 1 month, and was used to construct a projection matrix (recall that reproduction in a projection matrix is handled differently than in a life table).A .(5 points) What proportion of individuals in each life stage survive from one month to the next?EggsStage 1 JuvenilesStage 2 JuvenilesStage 3 JuvenilesAdultsb. (5 points) If there were 10 individuals of each stage on 1 May 2003, how many individuals of each stage should there be on 1 June 2003?EggsStage 1 JuvenilesStage 2 JuvenilesStage 3 JuvenilesAdults(2)You were told that two competing species cannot coexist on a single limiting resource. Later, however, we discussed several ways in which several potentially competing species could persist together. Please list and briefly discuss (e.g., in one sentence each), three ways in which two or more competing species can persist locally.得分四、Essays questions(30 pts. total, each worth 6pt.)1.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selceted and K-selected organisms?Which strategy would you expect to be more prevalent in unpredictable environments?2.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cramble competion and contest competion?3. How about Co-evolution between parasite and 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