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和

合集下载

浅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及危害

浅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及危害

浅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及危害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或淡化历史事件和事实的观点或做法,它试图抹去或改变历史真相,从而影响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虚无主义观点在历史教育、研究和传播中存在着一定的危害和影响,下文将对这些影响及危害进行一番浅析。

一、影响1.1 误导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事件进行篡改和否定,可能会导致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产生偏差。

以往的历史事件和事实可能会被淡化或抹去,从而影响人们对历史的真实理解。

这种错误的历史认识会误导人们对社会发展方向和现实问题的理解,容易导致对社会和国家发展产生错误预判和判断。

1.2 破坏历史文化传承历史虚无主义可能会对历史文化进行重构和否定,从而破坏历史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如果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的历史文化被扭曲或篡改,就会破坏历史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1.3 伤害历史受害者的感情在一些历史事件中,存在着对特定群体的迫害和伤害,这些受害者应当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可能会对这些历史受害者的遭遇进行淡化或否认,从而伤害受害者及其后代的感情。

这种否定历史受害者的做法可能会导致社会的道德缺失和价值观错误,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产生负面影响。

二、危害2.1 摧毁社会和国家的历史认同历史是一个社会和国家的精神支柱,它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可能会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认同进行否定和改变,从而摧毁社会和国家的精神支柱。

失去历史认同的社会和国家将面临认同危机,人们的精神文化依托将受到严重削弱,乃至动摇。

2.2 削弱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历史事件和事实承载着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它是社会的灵魂纽带。

如果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事件和事实进行淡化或否定,将会削弱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基础。

这种价值观念的削弱可能会导致社会的道德沦丧和道德混乱,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产生不利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1、历史虚无主义,是近些年兴起的一股历史学研究风气。

他们淡化革命的、进步的历史,从另类的角度研究历史,一个表现就是对党的历史进行批判,是一股翻案性的历史研究,现在许多历史学家从各方面寻找资料,试图为过去已经定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翻案,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

2、民族虚无主义,是帝国主义时期兴起的一股民族主义思潮,他们模糊、弱化民族的界限,淡化、否定民族的文化和差异,为大民族沙文主义做宣传,其背后往往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同化与奴役。

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区别:
历史虚无主义,意思就是对历史进行有选择的看待,有利于加强自己观点力度的拿出来用,不利于自己观点的历史事实则加以掩盖篡改;把历史上的个别现象当做有力例证,抛弃历史主流,选择历史支流。

民族虚无主义者则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甚至认为“民族”是虚构的概念,根本否认民族的存在。

浅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及危害

浅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及危害

浅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及危害【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对历史事件和事实的否认或淡化,影响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它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历史的真实性,导致人们对过去的误解和错误判断。

这种倾向对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危害,削弱了人们对国家认同感的认知,甚至引发社会的动荡和冲突。

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我们应当认清其危害性,保持对历史的客观和正确认识,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危害、历史认识、文化传承、社会稳定、国家认同感、负面影响、危害性。

1. 引言1.1 定义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对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和事实进行否认或淡化的观点或态度。

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认为历史上的某些事件并没有发生,或者对事件进行曲解和篡改,以达到特定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者可能会否认一些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或者试图改变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观点在一些政治体制下被用来控制和影响人们的思想,同时也会导致对历史真相的忽视和混淆。

历史虚无主义的盛行不仅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对文化传承、社会稳定和国家认同感造成不良影响。

了解和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存在及其危害性是非常重要的。

1.2 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欧洲文化中出现了一种对传统价值观和历史观念的挑战。

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历史是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只是一系列无法捕捉的事件和现象的集合。

这种思潮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壮大,尤其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下,信息的碎片化和快速传播让历史虚无主义蔓延得更为迅速。

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对人们的历史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削弱了人们对历史事件和事实的重视,导致了历史观念的混乱和模糊。

人们可能会对历史事件产生怀疑,认为历史只是一个虚构的叙事,无法真实地反映过去的真相。

这种质疑和怀疑会使人们对历史知识和文化传统产生怀疑,从而影响了人们对自身文化和身份的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2.做学习者 我们的国家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告诉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 里去 因此,我们青年人应当增强历史自觉,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不断深入学习我们国家的历 史,从历史去体会先辈的意志,领悟先辈的精神,传承先辈的美德 3.当代青年要做好一个传播者
历史虚无主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更深 沉、更持久的力量 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以通过转发,将以文字、图片、影 像等多种形式保存和展示出来的中华文化,传播给更多身边的人 4.当代青年要当好一位继承者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中华文化最显著的优势,青年人不仅作为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主体,同时还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 命,以更加鲜明的中国视角,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借文化之帆,传 中国之声音,扬中国之精神,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软实力竞争中脱颖而出
历史虚无主义
然而,到此为止事情远未结束 不久,网上又出了一篇《刘胡兰死亡真相:是悲剧而不是英雄!》,再次引起轩然大波 文章说,刘胡兰死因是她配合敌后武工队处死了村长石佩怀 此村长为省政府主席阎锡山的军队派粮派款递送情报 刘胡兰替共产党的武工队出力并最终走上杀人之路 刘胡兰的死,是两种她个人无法抵御的强大社会力量对她的利用、欺骗和无情的侵犯造成 的 她并不知道她在做什么,她所坚信并为之献出生命的理想、事业,并没有她听到的那样伟 大 她的英勇和坚强,不是为了一个崇高的人类普世的目的,也不能体现人类本质价值,而是 为了部分人私利的执着 她的从容就义,不是为了更加崇高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所以,这个少女的死是可悲的, 而不是英雄式的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例子
早在2007年1月12日,北京某高校一位副教授发表了一篇《在武力胁迫下乡亲们颤抖着铡 死了刘胡兰》博客文章,作者自称随中国教育电视台《翻阅日历》记者到刘胡兰家乡参访 ,"这次采访最令人震惊的是,老人们说,刘胡兰并非被国民党军铡死,而是用枪托击打 强迫几名老乡去铡刘胡兰 乡亲们出于恐惧,颤抖着铡死了他们看着长大的小闺女

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危害

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危害

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危害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对历史事实进行歪曲、否认或淡化,将历史视为一种工具,用来政治目的和自我认同,从而消解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和国家认同的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一种对历史事实的否定和扭曲,一种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高于历史真相的价值取向。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会造成历史认识的变形。

历史是人类经验的积淀,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地区、不同的历史经验都有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

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事实进行歪曲,使得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我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历史虚无主义者从政治利益或意识形态出发,将历史事实扭曲为别的样子,使人们对失去的完整历史潜在的更为深刻和直接的体验与理解都可能消失。

长此以往,民族文化和精神也受到了破坏,不断丧失根基和信仰。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会剥夺人们的自由。

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可能会失去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而变成盲目的信徒。

从而导致简化和限制人们的思考方式,从而导致人们的知识受到了限制和压迫,思想受到了扭曲和定性,维权和言论自由也可能会面临威胁。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历史虚无主义常常会利用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和争议性,而引发社会的冲突和不稳定因素。

从政治层面,历史虚无主义也常常会利用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影响力,进行反对派利益诉求、反对民意和反对议会的工作。

第四,历史虚无主义会阻碍历史教育的发展。

历史是人类进化过程的见证,通过历史学习,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经验与侧重。

历史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上必要性,不仅可以增进人类对历史一些重要问题的时间性认识,而且还可以借鉴历史经验。

然而,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危险就在于阻碍了历史教育的发展,在未来的人类进化中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综上所述,需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危害。

我们需要正视历史真相,尊重历史事实,接受真实的历史教育,避免被历史虚无主义所误导,维护历史真实性和民族文化传承。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辩与思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辩与思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辩与思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对历史的独特看法,它质疑传统历史叙述的
真实性和客观性。

虚无主义主张历史是由权力关系和政治目的塑造的,历史的记载和解释常常带有偏见和歧视。

虚无主义认为历史的真相无
法被准确把握,因为人们的观点和意识形态会对历史进行选择性解读
和刻意遗忘。

虚无主义的支持者认为历史虚无主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
待历史,避免陷入意识形态的误导。

他们提倡对传统叙事方式的怀疑
和批判,促使人们去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人物。

虚无主义引导我们思
考历史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揭示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和利益斗争。


过对历史的重新解读,虚无主义试图打破旧有的历史框架,追求更加
公正和全面的历史认知。

然而,虚无主义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批评者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会
导致历史的解构,削弱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认为历史应该以客观
的事实为基础,为后人提供经验和教训,而不应该被随意质疑和否定。

批评者担心虚无主义会引发历史认同的缺失,导致社会认同的混乱和
价值观的动摇。

在评估历史虚无主义时,我们需要平衡不同的观点和考虑到历史
的多样性。

历史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关于事件和事
实的记录,还涉及到人类行为和社会动态的深层解读。

虚无主义提醒
我们保持警觉,审视历史的目的和叙事方式,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不将
虚无主义过度推向极端,避免抹杀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对历史事实的否认、歪曲或淡化,以及对过去事件的无视和忽略。

这种思潮在当今社会逐渐增多,并对我们的认识、理解和应对历史事件产生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具体方面探讨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一、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否认历史虚无主义者常常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否认。

他们可能会认为大屠杀、种族灭绝等是编造出来的谎言,并试图通过歪曲历史事实来达到某种目的。

这种否认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亵渎,也是对受害者的不公平和伤害。

例如,对于纳粹大屠杀的否认导致了挑衅和仇恨的不断蔓延。

二、历史事件的歪曲和篡改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仅会否认历史事件的发生,还会对其进行歪曲和篡改。

他们可能会在描述历史事件时有意选择性地遗漏或夸大某些细节,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这样的行为使公众对历史真相产生误解和混淆。

例如,在描述某个国家的独立运动中,历史虚无主义者可能会淡化或完全删除一些反对派的存在,以塑造出一种完美的历史形象。

三、历史知识的淡化和无视历史虚无主义还表现在对历史知识的淡化和无视上。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人们对历史的兴趣逐渐淡化,许多人对历史事件所知甚少。

历史虚无主义者会故意无视这些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并试图淡化其影响力。

这种行为导致了人们对历史事件的忘记和对历史教育的缺失。

四、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不仅对历史学科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首先,它削弱了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同,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其次,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也为极端主义提供了土壤,使得那些试图通过否认或歪曲历史来扩大影响力的团体得到了机会。

最后,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也严重破坏了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威胁。

综上所述,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严重影响我们对历史认知的思潮。

在当前的信息爆炸和多元文化的时代,我们应该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并积极宣传和弘扬正确的历史观念。

历史虚无主义十大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十大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十大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的十大表现分别是丑化英雄、诋毁党的领袖、否定革命、美化反面人物、美化侵略、用假设否定实事、裁剪实事曲解历史真相、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否定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成就。

历史虚无主义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

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虚无主义总是根据现实状况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并没有改变。

历史虚无主义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其本质就是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史、国史、军史。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历史主体,颠覆唯物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强调个体性叙事,通过对个案的展示,用个体历史的细节研究来演绎整体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悲鸿画作展---愚公移山
• 1940年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 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
• 1941年长沙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他听闻国 难当头,心急如焚,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 自己的忧急之情。
• 新中国成立后,他为战斗英雄、劳模、民工画像, 到山东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搜集反映新中国 建设的素材,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 新面貌。
传统文化在现实中 的影响和作用
继承传统文化要“取 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传播的方式与媒介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 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 践的要求,是文化发 展的实质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有多种方式和途径 有多种媒介和手段 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化 传播的作用
(2)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 该继承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
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扬弃)
(3)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发展)
(4)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民族虚无主义”“历史
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反对)
探究:
• 从文化的角度看,为什么中国的杂技舞剧 《天鹅湖》能够取得成功?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1)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2)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 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3)是在文化交流和借鉴的基础上,推 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为什么?
1.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 (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造 )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推陈出新 (体现时代精神)
阅读教材 P52—53 页
中国版杂技舞剧《天鹅湖》
中国版杂技舞剧《天鹅湖》的创作借鉴了 十九世纪俄罗斯芭蕾舞剧的剧情,并将柴可夫 斯基的经典音乐和世界高雅艺术之一的芭蕾以 及中国国粹杂技巧妙地进行糅合创新,实现中 国杂技从单纯的“技”到“剧”的质的飞跃。
探究:1、为什么同一画家在不同时期,作品所反映的 内容不同?
2、从中我们可看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 徐悲鸿一生致力于国画的创新实践,他认为革 新中国绘画的要旨在于:“古法之佳者,守之; 不佳者,改之;垂绝者,继之;未足者,增之; 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探究: 在进行国画创新时,徐悲鸿认为应该
1、克服错误倾向
(1)“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
(2)“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 主义”
连线题
反对:
守旧主义 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一味推崇外来文化 拒绝接受新文化 根本否认传统文化 拒绝任何外来文化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坚持正确方向
(1)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 需求。 (3)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 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 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
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阅读教材 P53--54 页
中国版杂技舞剧《天鹅湖》的创作充分吸 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又能够很好地保持 自己的特色,许多故事情节都运用杂技手段表 现出来,新奇而刺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和艺术感染力。
探究:在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借鉴 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反对)
• 观点一:中国传统杂技已非常优秀,没必要借鉴外 国的芭蕾求创新,而且,中国版的《天鹅湖》应该 全部采用中国传统的元素。
• 观点二:杂技是什么玩意,老“古董”,不登大雅 之堂的“下九流”, 芭蕾艺术是高雅的艺术,我 们应该把它照搬过来。
• 观点三:这出东西合璧的《天鹅湖》将中国的国粹 杂技和西方芭蕾艺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不仅继 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汲取了其他民族文 化的长处,非常精彩!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正确态度: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具体如下:
(1)首先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承认)
(2)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交流)
(3)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
的有益成果。
(吸收)
(4)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原则)
(5)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民族虚无主义”“历史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复习:
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创新
源泉、 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文 动力 社会实践对文 是源泉
化 创
化创新的作用 是动力
和基础
新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意义、
作用 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主体:人民群众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徐悲鸿画作展---奔马图
徐悲鸿的马独有一种豪气勃发的意态,以英俊的形象 体现勇敢、自由、奔向光明的时代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 界的
实质

文化的发展
化 作用 创
社会实践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

源泉 基础 动力 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
基本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继承与创新
借鉴、融合与创新
古今
中外
文化的传播
人类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继承
文化的创新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具有继承性
是针对民族文化而言 是文化魅力所在 是文化繁荣的前提
阅读教材P55页
本课小结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 (2)“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 义”
重要基础 文化的多样性
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 的过程中,要注意——
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 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 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阅读教材 P54 页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具体如下:
(1)辩证地认识其作用,分辨精华与糟粕。(分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