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现象模式分析与识别

合集下载

地震灾害的地理学分析

地震灾害的地理学分析

地震灾害的地理学分析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而又令人恐惧的自然灾害。

当地壳忍受不住内部力的积累时,地震就会发生。

地震的影响范围广泛,从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的角度来看,地震的发生与地球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地震的发生与地球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板块是地壳的基本组成部分,不断的运动和碰撞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当板块发生移动时,板块边界处的能量积累,最终以地震的形式释放出来。

世界上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如环太平洋地震带、荷兰兹堡地堑等。

这些板块边界处的地震通常规模较大,造成的灾害也较严重。

其次,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地震活动与地球内部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相互运动有关。

地壳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地理环境因素之一。

地壳的不均匀性导致了地震波的传播和震级的变化。

地质构造的特点,如断层、褶皱、岩层倾角等,都会对地震波的传播和震级产生影响。

断层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场所,地震能量在断层处积累并释放。

例如,中国的北安-玛沁断裂带、鲁中断裂带以及北克什米尔断裂带等,都是中国大部分地震的主要发生地。

此外,地震的发生与地貌特征密切相关。

地貌特征是地球表面由自然力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冰川等。

地震发生的地理环境多是地貌特征的变化区域。

例如,山脉地区地壳构造活动频繁,地震发生的几率更高。

此外,地震波在不同地貌特征下的传播速度和路径也有所不同,如在河流沉积物区域传播速度较快,而在冰川地区传播速度较慢。

地震灾害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巨大,了解地震的地理学分析对于减轻灾害和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球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的分析,可以预测和预防地震的发生。

此外,在建设城市和基础设施时,也需要考虑地震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地理环境来建设。

综上所述,地震的发生与地球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密切相关。

通过地理学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规律和灾害的成因。

关于地震灾害的知识_地震灾害特点及因素

关于地震灾害的知识_地震灾害特点及因素

关于地震灾害的知识_地震灾害特点及因素地震是人们无法掌握的自然灾难,我们能做的唯有防患于未然。

下面是我给大家预备的关于地震灾难的学问,欢迎大家来参阅。

地震灾难分级学问地震灾难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剧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难。

地震灾难具有突发性和不行猜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峻次生灾难,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

地震灾难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按震级大小可分为超微震、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强震、大地震和巨大地震七类。

震级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依据地震灾难分级状况,将地震灾难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地震灾难等级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一种方法是根据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为指标,划分如下:(1)一般地震灾难。

造成20人以下人员死亡或肯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难;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级~6.0级地震所造成的灾难。

(2)较大地震灾难。

造成20~50人的人员死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地震灾难;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级~6.5级地震所造成的灾难。

(3)重大地震灾难。

造成50~300人的人员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且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不超过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生产总值1%的地震灾难;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级~7.0级地震所造成的灾难。

(4)特殊重大地震灾难。

造成30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占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半年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难;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所造成的灾难。

地震直接灾难地震的直接灾难是指由于地震破坏作用(包括地震引起的剧烈振动和地震造成的地质灾难)导致房屋、工程结构、物品等物质的破坏,包括以下几方面:⒈房屋修建在地面,量大面广,是地震攻击的主要对象。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地震灾害是地壳运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的破坏。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地震灾害风险分析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地震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风险分析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震的概念地震是指地壳中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而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震是地球表面年平均发生次数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常常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地震可以分为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自然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构造发生变化释放能量而引起的,例如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人工地震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例如地下核试验、水库注水等。

二、地震的影响因素地震的发生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带:地震带是指地壳断裂带或构造带,是地震较为频繁的区域。

地震带与板块边界有密切关系,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

2.地震震源深度:地震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它可以影响地震的传播和破坏范围。

浅源地震对地表破坏较大,而深源地震对地表破坏较小。

3.地壳构造:地壳构造是指地壳的构造特征,例如板块运动、褶皱、断层等。

地壳构造的不稳定会增加地震的发生概率和破坏力度。

4.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波是地震能量传播的方式,它受到地壳岩石性质、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质条件下,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地震的破坏程度。

三、地震风险分析的方法地震风险分析是用来评估地震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损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震危险性评估:地震危险性评估是通过分析历史地震数据、地震带分布、地震活动性等因素,评估某地区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强度,从而确定地震的危险性等级。

2.地震易损性评估:地震易损性评估是通过分析建筑物、基础设施及人口密度等因素,评估地震发生后物理损失和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通过对不同建筑结构、土壤条件等进行评估,可以确定不同区域和建筑的易损性等级。

3.地震风险评估:地震风险评估是综合考虑地震危险性和地震易损性,评估地震可能造成的风险等级。

关于“地震灾害”的案例分析

关于“地震灾害”的案例分析
整理课件
• 地震烈度表把地震的强烈程度,从无感到 建筑物毁灭及山河改观等划分为若干等级, 列成表格,以统一的尺度衡量地震的强烈 程度。该表是1999年颁布的我国地震烈度 表。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整理课件
• 设防烈度 •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
整理课件
• 二、按震源的深浅分类
•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称
为浅源地震。全世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 浅源地震。
•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千米至300
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
的称为深源地震。
整理课件
• 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浅源地 震波及范围小,但破坏力大;深源地震波 及范围大,但破坏力小。 2002年6月29日 晨1:20发生于吉林的7.2级地震,震源深 度为540km,无破坏。 1960年2月29日发 生于摩洛哥艾加迪尔城的5.8级地震,深度 为3km。震中破坏极为严重,但破坏仅局限 在震中8km内。
整理课件
• 州玉树、称多、治多、杂多、囊谦、曲麻 莱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等7个 县的27个乡镇,受灾面积35862平方公里, 受灾人口246842人。此次地震为里氏7.1级 特大浅表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 人。玉树地震发生的断裂带为风火山断裂 带,位于喜马拉雅地震带,历史上曾多发 地震,并且震级都不低。这次的地震是受 地形环境影响,是印度洋板块冲撞并挤压 亚欧板块,地面隆起造成的。
• 破坏性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 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 其余的发生在
地幔上部。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发生于四川省汶川一带的里氏8.0级大地震,是沿龙门山构造带的浅源逆冲型地震[1],断裂带长达240km,宽约30km。

断层错动持时达100s~120s。

国家地震局公布的本次地震的震中烈度高达11度,以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为两个中心。

9度以上地区破坏极其严重,其分布区域紧靠发震断层,沿断层走向成长条形状。

超越6度区的面积合计达44万平方公里[2]。

导致震区桥梁损毁的因素很多,有桥位处的烈度、地面运动加速度、强震持时、频域特征、距震源的距离、断裂带情况、场地土特征、桥梁自身的结构特性等。

但在本次地震中,地震诱发的地质次生灾害,如滑坡、落石、地基液化等也给震区桥梁造成不小的损害。

本文结合5·12汶川大地震震后现场考察及相关资料,选择了断裂带附近的3座梁桥和3座拱桥,详细地描述了其桥位、结构及震害情况,初步分析了桥梁倒塌或损伤的原因。

最后,对震区桥梁的一般破坏形式进行了总结,从抗震设防标准、结构的易损性、构造细节及设计理念等方面,讨论了汶川地震对桥梁工程的启示。

桥梁震害案例分析汶川大地震共造成24条高速公路受损,161条国省干线受损,8618条乡村公路受损,6140座桥梁受损(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2008年6月19日)。

震区桥梁的破坏形式多样,这里结合现场考察并参考相关报道,对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区域中6座严重损毁的桥梁进行破坏形态描述和简要分析。

其中都江堰市庙子坪大桥、汶川县百花大桥和绵竹市回澜立交桥为混凝土梁桥;彭州市小鱼洞大桥、什邡市红东大桥和青川县井田坝大桥为混凝土拱桥。

其桥位见图1。

庙子坪大桥庙子坪岷江大桥位于建设中的都江堰至汶川高速公路上(国道317线),跨越紫坪铺水库,为东南-西北走向。

2003年动工.地震发生时已接近完工。

桥梁全长1436m,主跨为(125+220+125)m连续刚构,墩顶梁高13.5m,跨中及边跨直线段梁高4m。

灾害应急应对模式分析

灾害应急应对模式分析

01
03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提 高排水能力,预防洪涝灾害
的发生。
制定洪涝灾害应急预案,明 确各部门职责,确保灾害发
生时能够迅速响应。
04
05
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及 时获取气象信息,提前做好
防范措施。
案例三:某山区泥石流灾害的应对
总结词:预防为主、监 测预警、快速处置
01
对泥石流灾害易发区进 行监测预警,及时发现
03
力量分散等。
国际援助模式
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受灾国 家接受国际援助,共同应对灾 害。
国际援助模式能够提供人力、 物力和财力支持,弥补受灾国 家救援力量的不足。
国际援助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救 援行动的协调难度与准备阶段
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和完善灾害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 性和时效性。
培训演练
定期组织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在灾害发生时的自救互救能力 。
建立志愿者队伍
鼓励和培训志愿者参与灾害应急救援,壮大救援力量。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灾害
信息共享
加强国际间的灾害信息共享,共同监测和预警跨国灾害。
联合救援行动
在跨国灾害发生时,各国应协调配合,共同参与救援行动 。
技术交流与研发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有助于预测灾害发生、分 析灾情和优化救援行动,提高救援效率。
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模拟灾害场景进 行应急演练,提高救援人员的应对能力。
提高公众的灾害应急应对意识与能力
宣传教育
加强灾害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知和自我保 护能力。
险情并采取措施。

我国地震现状分析以及处理方法

我国地震现状分析以及处理方法

地震现状分析及处理方法地震,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就是地面震动,它是一种自然现象。

强烈地震,会造成地面破坏和建筑物倒塌。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绝大多数地震因震级小,人感觉不到。

其中有感地震约5万多次,5级以上地震近千次,7级以上地震约18次,8级以上地震1~2次。

我国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具有地震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等特点。

20世纪以来,我国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部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0%以上,1920年的海原8.5级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7.8级地震,都曾使罹难人数超过20万,是名副其实的灾害之首。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又发生7.8级强震,再次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

地震难以避免,但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它、了解它,掌握科学的防震避震知识和正确的应对方法,就可增强应对灾害的信心,提高抗震救灾能力,有效减轻地震伤害和损失。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做得更理智,处理的更加得当,让地震之后的损失降到最低.首先,我国的地震现状如下:1.我国的地震灾害十分严重,.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地震死亡的人数占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

2.我国的地震带分布于河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四川、西藏等省和自治区。

其他省(区)虽然也有地震发生,但数量比较少,强度也不大。

3.我国地震的主要特点是分布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1、地震分布范围广:据1990年编制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七度区面积为32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近三分之一。

2、地震频度高:据统计,1900年至1988年发生大于、等于8级地震9次;7.0-7.9级地震94次;6.0-6.9级地震446次;4.75级以上地震3700余次。

3、地震强度大:1900年以来,全球发生1200余次7级以大地震,我国有100余次,约占1/10;全世界发生3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有两次发生在我国。

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与感受

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与感受

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与感受第一篇: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与感受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与与自我救助措施作为一种无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地震始终是悬浮在人类头上的一把利刃,随时会取走我们灿烂的生命年华。

从古至今,地震始终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多少人因此家破人亡,又有多少地区因此陷入瘫痪状态。

地震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悲痛与恐惧,在选修课上,我了解到了地震的危害,在资料库里,我更加深入的了解的地震的产生跟危害,下面,是我了解到的关于地震的一些知识与预防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当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喷发等发出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或“地牛翻身”。

它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灾害。

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能造成破坏的5级以上地震约1000次。

其中5.0-5.9级地震约800次;6.0-6.9级地震约120次;7.0-7.9级地震约18次;8级以上地震约1次。

只要地球存在,就一定有地震发生。

地球科学家把地球表层——全球地壳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在它下面的软流层(地幔层)流动的驱动下不停地移动,故称板块运动或叫大陆漂移说。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较活跃的地带,也是地震、火山较为集中的地带,就是说地震的基本成因是板块间的互相作用产生的(指构造地震)。

由于地壳不断运动,地应力在某一地点相对集中,当地应力集中到超过该岩石圈的弹性模量。

岩石承受不了,就产生形变、断裂、错动,此时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形式传到地面,产生快速振动,这就是地震的成因。

地震是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

它的突然性、瞬时性以及所引起的次生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直接灾害有: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征 的对 比判 定分 类精 度 。
( 6 )分 类 结 果 输 出 。通 过 ( 5 ) 的精 度 评 定 , 若 分 类 精度 符 合 要 求 则输 出分 类 结果 。 否 则 重 新 进 行 分类 。 ( 7 )结 果分 析 。根据 分类 结 果进 行特 征模 式 分 析 ,对 目标特 征进 行 总 结 。
对这 种专 题信 息 的提 取 。 3 . 1灾害 现 象 的 目视 解译 图 5所 示为 选取 的基 础数 据 ,在 此 ,先对 其进 行 目视解 译 。 ( 1 )从 整 体 上 分 析 , 可 以得 出 图像 中有 河 流 贯穿 , 房 屋 等 建 筑 物 沿河 分 布 且建 筑 物 的顶 层 颜 色 特 征 较 为 明 显 ;两边 河岸 均 有 道 路 ,其 中左 岸 较 为 明显 , 应该为柏油路, 且 在 标 记 3处 出现 堵 塞现 象 ; 山体 分布 在 河 两岸 ,其 上 绿 色 植 被 凌 乱 分 布 ,由于 山体 发 生 滑 坡 , 岩 层 和 土 质 裸 露 ,与 植 被 相 问 分 布 且 不 规 则 ;右 侧 山体 滑 坡 严 重 ,大 部 分 植 被 遭
到破坏 。
3 . 2 基 于监 督 分类 方 法 的滑坡 造 成 道 路损 毁 现 象 的 特 征模 式 分析
在 对 图像进 行 分 类 后 ,道 路 和 滑 坡被 分 别 识 别 出来 ,这 时如 果 道路 受 滑 坡 影 响而 发 生堵 塞 ,则 由 于 滑 坡 体和 路 面 在光 谱 特 征 上 的差 异 造成 堵 塞 部位 道 路 光谱 灰 度 的跳 变 ,进 而 产生 与 道 路 光谱 特 征不
的 限制 堵塞 物 另 一 端道 路 是 否 继续 延 伸 ,但 是 从 标
记 2到标记 4道路 的光谱特征发生了渐变,由青灰 变 为 土灰 ,并 慢慢 失去 道路 的特 征 ;在 标记 5处 , 道 路特 征 和周 围 的环境特 征 很相 近 ,很难 区分 。
将 分类 结 果 与 原始 图像 进行 叠 加 ,通 过前 后 相 应特
3 滑坡 造成道路损毁现 象特征模式 识别及结 果 分 析
在 遥 感 图像 中 ,滑坡 造 成 的道 路损 毁 现 象 表现
出 了其 独 有 的特 征 ,这 些特 征 使 得 这 种现 象 能 在 各
图 5 地震灾区正射影像
种现 象 中被 区 分 出来 而 成 为 一种 专 题 信 息 。所 以, 对 滑坡 造 成 的道路 损 毁 现 象 的模 式 分 析和 识 别 就 是
同 的现 象 。 I : L  ̄ H 道路 路 面 的统计 分 析 灰度 值 范 围为 [ a ,b ] ,其 中 a < b ,如果 发生 跳变 ,则 跳变 处对 应 的
灰 度 值将 不 在 [ a ,b ] 区 间 内,这 时 就 可 以判 断 此 处 可 能 发 生异 常 。如果 按 照 这种 思 路 沿着 道 路 进 行扫
描 ,即可 发现道 路 异常状 况 。
要 判 断滑 坡 有 无 损 毁道 路 则 首先 要 判 断 有无 滑
坡 ,如果 有 滑 坡 ,再 判 断滑 坡 周 围有无 道 路 ; 如果 有 道路 ,则 继续 判 断道路 是 否有异 常 ;如 果有 异常 , 继 续判 断 是否受 滑坡 影 响 。 3 . 3 结果 分析及 方 案改进 对 于 道 路 ,有 时 因 为材 质 的 原 因很 难 与 其 它空 间 目标从 光 谱 特 征上 严 格 区分 , 比如滑 坡 体 与 土质 道 路 的光谱 特征 就 极其相 似 。如 图 5的标 记 5处 ,
测绘第 3 6卷第 3期 2 0 1 3年 6月
分类 方 法 ,其 基本 步 骤 包 括 训练 阶 段 、 分类 阶 段 和 数 字信 息 的输 出阶段 。训 练 阶段 是 定 出地 面 特 征 的 数 字化 光 谱 属 性 ,进 而 在 分类 阶段 将 分类 对 象 逐 像 元 与 训练 阶 段 的 光谱 属 性 进行 对 比 ,相似 的分 为 一 类 ,如 果像 元与 任 何一类 都 不相 似 ,则 标注 “ 未知 ” 。
果进 行 再分类 。其 改进后 的具 体方 案 如下 : ( 1 )选择 研 究 区域 图像作 为基 础数 据 ,记 为 图
像 a 。
射 率 , 图 中道 路 为典 型 的柏 油 路 ,路 面光 滑 ,显 出
监督 分类 具 体过 程 见 图 4 。 ( 5 )分 类 结果 精度 评 定 。在 获得 分类 结 果后 , 可 以通 过 分 类 叠加 方 法 来 评价 和 检 查 分类 精 度 。即
从左 至 右判 断先 由较 亮 光 谱 特 征和 光 滑 的纹 理 特 征
变 为较 暗 光谱 特 征 和粗 糙 纹 理特 征 ,接 下 来在 另一 段又 恢复 原状 ;4处道 路 同样被 堵 塞 ,由于 图幅 范 围
这 时 采用 基 于 像 素 的光 谱特 征 的分类 方 法 常 得 不到 精确 的结果 。 针 对 这 种现 象 ,本文 给 出一 种 改进 的特 征提 取 方 法 :特 征 目标 的纹 理 特 征作 为 辅 助分 类 依 据 的基 于 像 元 的 图像 分类 方 法 ,即利 用 纹 理特 征 对 分类 结
( 2 )对 于滑 坡 ,其造 成 植被破 坏 ,故 滑坡 体 中
往往 夹杂 着 植被 ,且 滑坡 体 中乱石 分布 ,纹理 粗糙 ,
所 以其光 谱 反射 率低 ,灰度 值 较 小 ,如 标记 3 所示。
如 果与 正 常 的 山体 表 面 进行 对 比 , 由于滑 坡 ,滑坡 体 原来 位 置 表 层 以下 新 的岩 石 和 土 质外 露 ,所 以比 周 围正 常 表 面在 图像 上 表现 地 要 亮 一些 ,如 标 记 1 所示 。 ( 3 )道 路 由于材 质 的不 同而 具有 不 同的光 谱 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