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后的服饰变化

合集下载

对广州改革开放后服饰变化的文献史料

对广州改革开放后服饰变化的文献史料

对广州改革开放后服饰变化的文献史料一、改革开放初期:从单调到初现色彩。

在改革开放之前,广州人的服饰那叫一个单调。

大街上基本就是蓝、灰、黑的海洋,款式也没什么花样,男的大多是中山装,女的则是款式简单的布衫。

就像大家都商量好了似的,穿得规规矩矩,谁也不敢太出格。

可是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广州就像个被唤醒的时尚精灵。

80年代初期,喇叭裤像一阵旋风刮进了广州的大街小巷。

那些年轻人啊,穿着喇叭裤,裤腿宽得像个大扫帚,走在路上别提多扎眼了。

这可让那些老辈人皱起了眉头,觉得这哪像个正经样子。

但年轻人可不管,他们觉得这是时尚,是对个性的追求。

同时,牛仔服也开始流行起来。

牛仔夹克、牛仔裤,那种耐磨又有个性的风格深受年轻人喜爱。

记得当时有个小伙子,好不容易托人从香港带回来一条牛仔裤,宝贝得不得了,天天穿着,都不舍得脱下来洗。

这时候的广州,服饰已经开始从单调走向多样化,虽然还比较初级,但就像一颗种子开始发芽,即将开启一场时尚的大变革。

二、80年代中后期:色彩与款式的大爆发。

到了80年代中后期,广州的服饰那真是像开了挂一样。

随着对外交流越来越多,各种时髦的服装款式和鲜艳的色彩就像潮水般涌进来。

女性的服饰变得超级丰富。

连衣裙成了街头一景,各种碎花的、波点的、条纹的连衣裙,把广州的姑娘们打扮得像花蝴蝶一样。

而且裙摆的长度也是五花八门,有到膝盖的端庄款,也有超短裙那样的大胆设计。

还有蝙蝠衫,那宽松的袖子,穿上就像个小蝙蝠,又时尚又俏皮。

姑娘们开始注重搭配了,戴上彩色的发箍,穿上小皮鞋,走在路上那回头率杠杠的。

男性也不甘示弱啊。

西装开始流行起来,刚开始的时候,西装的款式还比较传统,颜色也以深色为主。

但慢慢地,就出现了各种颜色和款式的变化。

有那种双排扣的、带点小格子的西装,看起来特别洋气。

而且男人们也开始讲究领带的搭配,一条好看的领带就像点睛之笔,让整个人都精神起来。

这时候的广州,简直就是一个时尚的大舞台,每个人都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时尚品味。

新中国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新中国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健美裤
三、第三阶段:1992—1999 改革开放新发展
与此同时,帽子也一改往日面貌,不再是老红军帽与鸭舌帽。男士礼帽开 始传入。红色导演帽扣在时髦女性的钢丝头上。牛仔帽、网球帽、贝雷帽、水 手帽、钟型帽、太阳帽、棒球帽五彩缤纷。连自己编织的毛线帽也风行过一段 时间。
女士太阳帽
男士礼帽
女士贝雷帽
三、第三阶段:1992—1999 改革开放新发展 90年代中期,“的确良”纯棉的文化衫火遍了全中国。王朔的痞子气开
“文革”时期人们的装束
二、第二阶段:1978—1991 社会主义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表现在服装方面,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对美的追求,决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与此同时,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带头穿起了久违的西服。从国务院号召“改改补补”,到 中央领导同志提倡美化服装、带头穿西服,1949—1977 新中国成立之初
“50年代列宁服、60年代中山装、70年代劳动服”是这一时期的具体表 现:在50年代,男人中流行灰蓝色的“干部服”,女子则以穿“列宁装”为 时尚,而男女都穿同样的布鞋,并以朴素为美。
在“中苏友好”的时期,“苏联花布”开始让生活绚丽多彩,服装又开 始担当装饰其自身的功能,不少女子也一度穿起了苏联的“布拉吉”(俄语 音译,指连衣裙)。
新中国以来 中国服饰的变化
8年1班 王礼达
目录
一、第一阶段:1949—1977 新中国成立之初 二、第二阶段:1978—1991 社会主义新时期 三、第三阶段:1992—1999 改革开放新发展 四、第四阶段:2000—今天 新世纪,新时尚
一、第一阶段:1949—1977 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扫除建国前的陋习,尤其体现在服 装的变革上。各式的长袍马褂被列宁服、中山装取代,显得更加朝气蓬 勃。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这一时期的衣着消费十分的简 易与单调,服装多以购买布料 自己制作或到裁缝店加工为主, 成衣消费寥寥无几。

改革开放以来穿着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穿着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穿着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仅推动了经济腾飞,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其中服装文化的变迁就是一个生动的写照。

1. 从苦行僧般的朴素到追求时尚
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水平和思想观念的限制,人们的穿着风格普遍比较朴素、单一。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装消费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追求时尚、个性化成为主流。

2. 外来潮流的汇聚与本土风格的兴起
改革开放为中国服装设计吸收了国际前沿潮流,各种流行元素如朋克、嬉皮、职业装等纷至沓来,与此同时,中国本土设计也开始崛起,民族风、复古风等风格应运而生,丰富了服装的文化内涵。

3. 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催生新潮流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娱乐方式多样化,人们的穿着风格也更加多元。

如今,运动休闲装、party装扮、cosplay等新的穿衣风尚层出不穷,反映了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迁。

4. 个性化与潮流平民化并存
虽然追求个性是大趋势,但平民化的潮流同样存在。

通过快时尚品牌的普及,一些潮流单品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大众化消费使时尚更加平民化。

改革开放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也为服装文化带来了全新的活力。

未来,随着理念更新和消费升级,服装定将成为展现多元文化的绚丽舞台。

改革开放服饰

改革开放服饰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服饰变化(2008-08-25 14:51:53)转载▼标签:杂谈古今服饰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主要变化如下:夏装。

过去夏装多为粗布。

后来洋布进入中国。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男女背心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再后来,各种各样的化纤布料开始流行。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女性时兴穿裙子,上穿短袖衬衫。

现在,女性衣着更加斑斓,短背心,吊背服配上花花绿绿的裙裤,均构成街头亮丽的风景。

冬装。

过去,冬装都是棉袄棉裤。

男穿青女穿蓝。

上世纪60年代以后,开开始穿笼袄褂,笼袄裤。

80年代以后,开始穿皮衣。

近年又穿西服,内配毛衣。

上衣。

清末,男子穿长袍马褂,也有着长衫、坎肩的。

农民多穿左大襟或对襟衣服,多穿短装,扎腿束腰;文人学士、乡伸富户多穿长袍马褂,不束腰,不敞怀。

辛亥革命后,人们服装的质量和式样有了新的变化。

城市富商渐渐着起制服礼帽,西装革履。

1927年以后,中山装、学生装出现。

妇女渐渐着旗袍、罗裙,穿高跟鞋。

建国后,男性由中山装、列宁装发展到西服;女性的列宁装、春秋衫、两用衫、轻便衫以及各式各样女裙等。

文化大革命中,青年人流行穿军装和工作服。

文革结束后,工作服不再流行,军装不如原来流行,但至今类似警服草绿色服装在部分青年中仍然穿着。

70年代末服饰朝五彩缤纷发展。

90年代以后,服装款式变化比较多,西装、滑雪衫、T恤衫均先后流行起来。

裤子。

上世纪70年代服装款式变化比较多。

窄腿裤、喇叭裤、西装、牛仔裤及各式各样裙子均流行起来。

80年代,各类西装风行于市。

男女青年着直筒裤、牛仔裤、健美裤、西裤者颇为多见。

服装主料多为丝绸、化纤之类,土织布已经绝迹,着棉布者已经不多。

近几年,人们更注意品牌服装。

总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使中国焕然一新,也带来了服饰的不断更新。

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

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图说改革开放:服装变迁【进入论坛】【推荐朋友】【关闭窗口】 2008年05月12日 17:26“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世纪90年代,文化衫、蝙蝠衫等还曾掀起过一阵热浪。

改革开放前后,家庭衣、食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家庭衣、食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家庭的衣着

改革开放前,爷 爷奶奶穿的是肩膀上, 屁股上,膝盖得把最宝 贵的解放鞋拿出来穿。 冬天就把破旧的衣裤 当做秋衣裤穿在里面 保暖,盖的是传了几 代的旧棉被。
改革开放后,我 们过上了小康生活,衣 服不再打满补丁,也不 会穿不起鞋子了。大家 穿的都是崭新的衣服, 冬天也有暖和的棉衣穿 了,不是只穿破烂的衣 服在里面保暖,而是有 了各种各样款型的保暖 内衣。鞋子也有皮鞋、 棉鞋等穿了,不会像改 革开放前没有鞋子穿, 只能打赤脚了。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啊!到2008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 回眸这30个年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 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 放,开放也进一步促进改革。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 开海则强”, 30年间的改革开放恰如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一样, 我们正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精神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 和伟大复兴,开洋看世界。 值此,从今天开始,我们推出年度策划 “一日30年”,以每天两个版的“日志中国”,通过还原“卅年今 日”的标杆性事件,来记录改革开放的历程,同时也记录30年的思 想解放史。
改革开放前,因为 在农村插队,与农民一起 同吃住、同劳动,一日三 餐都是稀饭。一般没有肉 菜,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 上一点肉。猪肉炒头菜就 是上等菜了。有些人有了 猪肉炒头菜吃就很得意的 说:“我今天的菜真难吃 哦,没油没盐。”指的就 是这道菜。
改革开放以后,家里 吃的东西跟改革开放 前相比,就像是每天 都在过年。改革开放 后每天都有肉吃,每 天都能吃饱,还有瓜 子、糖果、饼干之类 的小零食吃。比改革 开放前不知道好了多 少倍!0.0所以,改革 开放后的生活是有多 好啊。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精选资料】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精选资料】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一、衣1.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清一色粗布、卡叽,海昌蓝几乎充斥了城里乡下。

从乡间到城市一片蓝、灰、黑,人人都穿着工农服、中山装。

全中国都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单调枯燥的服饰年代,因此被外国人戏称为“蓝蚂蚁”。

2.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

追求个性与时尚成为新风尚。

二、食1.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2.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

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三、住1.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

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

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

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2.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

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

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改革开放60年来的衣、食、住、行变化

改革开放60年来的衣、食、住、行变化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

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

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

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

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

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

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

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

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

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

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

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

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衣食住行)

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衣食住行)

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衣食住行)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衣食住行)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它意味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根本变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相对较差。

但改革开放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世人的日常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好,本文将着重探讨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生活的变化。

一、衣服方面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衣着是非常单调和落后的。

传统的中国服饰大多是带有民族特色的长衫、对襟衫、褶裙、领巾等。

由于经济的落后,很多人都穿着家常衣,孩子们不少都是穿大人的旧衣服。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各种时装品牌不断涌现。

人们的衣着不仅注重美观和时尚,而且也逐渐注重质地、用料以及服装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二、食品方面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饮食以粗粮为主,热量不足,在食品缺乏的情况下,经常饥饿。

而工业食品极少,淀粉类和肉类占据了人们的主食。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各种精制高档食品陆续进入了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新食品品牌不断涌现。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各种食品的跨界融合。

新式餐馆、快餐厅、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连锁店成功落地中国市场,创新的餐饮新品种层出不穷,满足了人们对食品的多元化需求。

三、住房方面改革开放前,人们住房条件非常差劣,普遍居住在窄小的房子里。

公共住房荒,人们只能依靠单位分配。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的逐渐开放,住房面积日益扩大,各种高档住房品牌如松江、港城、大连等大型住房项目陆续出现,社会住房制度逐渐完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四、交通方面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出行主要依靠自行车、步行等方式,公共交通非常匮乏,汽车属于奢侈品。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们的交通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课件
14
思想 时代
VS 服饰
ppt课件
15
ppt课件
16
4
上世纪50-60年代,穿衣打扮和革命紧
紧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渐渐地被看作 资产阶级情调,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 了几十年。男人以中山装为主,不再穿长 袍马褂;女人穿的是对襟袄。那时,拥有 毛料中山装,在左上口袋插上一支钢笔, 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象征。
ppt课件
5
中山装
◦ 关闭式八字形领口, 装袖,前门襟正中5 粒明纽扣,后背整块 无缝。袖口可开叉钉 扣,也可开假叉钉装 饰扣,或不开叉不用 扣。明口袋,左右上 下对称,有盖,钉扣, 上面两个小衣袋为平 贴袋,底角呈圆弧形, 袋盖中间弧形尖出, 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 虎袋。
ppt课件
6

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 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学生装”。
ppt课件
7
60年代后期,人人爱“武装”,无论大人
小孩,几乎人人都有一套兵装。
ppt课件
8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思想解放,生活水平提高,人 们的爱美之心也从灰色蓝色的衣服下面解放出来。 70年代末,人们纷纷脱下中山装,穿起了化纤类西 服,的确良布料流行起来。虽然服装造型还是以模 仿为主,但却打破了单一色服装的局面。 80年代,国人的时尚观念开始复苏,西方文化和港 台时尚进入中国,我们可以在街上看到穿着喇叭裤, 蝙蝠衫的年轻人。
ppt课件
11

80年代,国人的时尚观念开始复苏,西方文化和港 台时尚进入中国,我们可以在街上看到穿着喇叭裤, 蝙蝠衫的年轻人。
ppt课件
12

90年代,人们对着装的观念也开始有了变化,开始 注重面料的舒适性,天然性。哈韩族,迷你,松糕 鞋等词开始流行。
ppt课件
13

00年代,人们追求个性化,舒适和潮流。
ppt课件
1
新中国成立时,人们的服装还保留着民国
时期的样式,城市居民一般穿侧面开襟的 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 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 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衣服面料 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 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ppt课件
2
ppt课件3ppt件ppt课件9

的确良(涤纶)涤纶是英文dacron的音译,在七十 年代时也译为大可纶或的确凉。“的确凉”是广东 话的音译,可能最初是香港人翻译的,流传到广东 后走向全国。广东话读“的确凉”时的读音与 dacron的发音很接近,但用普通话读时就与原词的 发音相差很远了。
ppt课件
10

的确良(涤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