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选择、阅读及答案
2024年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5.两文都以写景为主,也有抒情的点睛之笔。摘出两文中的抒情句子。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独一无二 ②超过,比……更快 ③奔驰的马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矣 B.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谢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
1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分)
(吴均《与朱元思书》)
〖注释①缥碧(piǎobì):青白色。 ②轩邈(xuāunmiǎo):争高争远。 ③泠泠(línglíng):形容水声的清越。 ④嘤嘤(yīngyīng):鸟鸣声。 ⑤鸢(yuān):一种猛禽 ⑥戾(lì):至、达到。 ⑦经纶(jīnglún):筹划、治理。
《答谢中书书》文言现象、选择、阅读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四时.俱备:古今异义,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②四时俱备.:古今异义,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③晓雾将歇.:古今异义,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晓.雾将歇:古今异义,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⑤夕日欲颓.:古今异义,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⑥古来共谈.:古今异义,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⑦五色交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辉映。
2、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与“界”合用,欲界,指人间自:①自康乐以来:自从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②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
二、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风吹草低见.牛羊【解析】A参与,这里指欣赏;和。
B代指鱼;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见(xiàn):同“现”,显露。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
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
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解析】A存在;准备。
B都是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引见。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题目及详解

《答谢中书书》题目及详解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词语在文中表示“五彩缤纷”?A. 五色交辉B. 青林翠竹C. 沉鳞竞跃D. 晓雾将歇答案解析:A. "五色交辉"指的是多种颜色交相辉映,形容色彩斑斓,与“五彩缤纷”意思相近。
2. 文中“高峰入云”这句话主要描绘了山的什么特点?A. 高耸B. 云雾缭绕C. 雄伟D. 连绵起伏答案解析:A. "高峰入云"直接描绘了山峰之高,直插云霄,突出其高耸的特点。
3. 以下哪个词语在文中表示“清晨的雾气即将消散”?A. 晓雾将歇B. 夕日欲颓C. 猿鸟乱鸣D. 沉鳞竞跃答案解析:A. "晓雾将歇"中的“将歇”意味着即将结束,这里指的是清晨的雾气即将消散。
4. 文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A. 山川之美B. 欲界之仙都C. 谢灵运D. 陶弘景答案解析:A. "其"指的是前文提到的“山川之美”,表明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与这山川之美相比。
5. 以下哪个句子描述了傍晚时分的美景?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B.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C.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D.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答案解析:B.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述的是夕阳即将落下时,鱼儿在水中跃动的景象,属于傍晚时分的美景。
二、解释字词1. 请解释“清流见底”中的“见底”。
答案解析:“见底”指的是水清澈到能够看到底部,形容水流清澈透明。
2. 请解释“五色交辉”中的“交辉”。
答案解析:“交辉”指的是不同颜色相互辉映,形容色彩斑斓,光彩夺目。
3. 请解释“晓雾将歇”中的“将歇”。
答案解析:“将歇”意味着即将停止或消散,这里指的是清晨的雾气即将散去。
4. 请解释“沉鳞竞跃”中的“竞跃”。
答案解析:“竞跃”指的是争相跳跃,形容鱼儿在水中活泼跳跃的情景。
5. 请解释“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奇”。
答案解析:“奇”在这里指的是非常奇特、美妙,用来形容山川之美的独特和非凡。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答谢中书书》(解析版)

专题07课内重点文言文篇——《答谢中书书》(解析版)陶弘景(456一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1)风烟俱净:都。
(2)从流飘荡:跟、随。
(3)一百许里:表示约数。
(4)水皆缥碧:都。
(5)直视无碍:障碍。
(6)急湍甚箭:超过。
(7)负势竞上:凭借。
(8)互相轩邈:高;远。
这里均作动词用。
(9)横柯上蔽:树木的枝干。
(10)在昼犹昏:好像。
(11)疏条交映:掩映。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答案】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案】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案】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案】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6)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案】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8)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省略句,“甚”的后面省略介词“于”)【答案】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息下来;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案】《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解析版)

第11课《答谢中书书》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元微之书①白居易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
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大抵若是,不能殚②记。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
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此三泰也。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修书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封题之时,不觉欲曙。
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
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④尘念,此际暂生。
【注释】: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②殚:尽,全。
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
④瞥然:形容时间短暂。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修书以先奉报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⑴因.置草堂______⑵流水周.于舍下______(3)大抵若是._______ (4)去.我万里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修书以先奉报2.因:于是周:环绕是:这样去:距离3.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中的僧人,有的坐着,有的睡着。
4.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水的热爱之情,对挚友的怀念和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乐观)的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根据句意“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挂念,现因此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来划分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暴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下面对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消散)B.经纶世务者(筹划)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窥谷忘反(同“返”,返回)小题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上:横柯上敝负势竞上B.绝:天下独绝沿溯阻绝C.自:自康乐以来自富阳至桐庐D.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真无马邪小题3:下面四个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要爬得更高,伸得更远。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的气势好似奔流而下。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两文作者写景都观察极细,抓住景物特征仔细描摹,描写角度多变。
B.两文都写到了山、水以及猿鸟乱鸣的景象。
C.两文结构相似,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
D.两文都表达了娱情山水的思想,后者更是表达了蔑视功名利禄,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参考答案:小题1:C小题1:C小题1:C小题1:C小题1:、C参与,这里指欣赏小题2:C、介词,从。
答谢中书书赏析题

答谢中书书赏析题一、选择题A.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B. 晓雾将歇(消散)C. 夕日欲颓(坠落)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解析:D项“与”应为“参与,这里指欣赏”。
所以这题答案为D。
2. 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山川之美B. 实是欲界之仙都C. 友人惭,下车引之D. 春冬之时解析:A、B、D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中的“之”是代词,指代元方。
所以答案是C。
3. 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B. 高大的山峰进入云端,清澈的流水能看到底。
C. 高大的山峰插入云霄,清澈的流水看得见底。
D. 高耸的山峰进入云霄,明净的溪流可以见底。
解析:“入云”准确地说是“耸入云端”,“见底”是“清澈见底”的意思。
A 选项表述最准确,所以答案是A。
4. 下列对“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这四句描写的是清晨与傍晚时分的景色。
B. “乱鸣”描绘出猿鸟欢快鸣叫的热闹场景。
C. “沉鳞”指的是沉在水中的鱼。
D. 这四句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山川景色的单调。
解析:D项错误,这四句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山川景色的生机勃勃,而不是单调。
所以答案为D。
A. 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B.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C. 文中描写了山川的四季美景。
D. 文章最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
解析:C项错误,文中并没有描写山川的四季美景,而是描写了一天之中清晨到傍晚的景色。
所以答案为C。
二、简答题解析:文章首先以感慨发端,指出山川之美是古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然后具体描绘了山川景色的美丽,包括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山水相映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的清晨生机之美,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傍晚灵动之美。
最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①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③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亦。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选自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去月:上个月。
①还觅薜萝:寻找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这里是指准备隐居。
①葺宇:修建房子。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沉鳞.竞跃(líng)B.与.其奇者(yù)C.葺.宇其上(róng)D.偏饶.竹实(rào)2.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①晓雾将歇.( )①孤峰限.日( )A.休息B.遮挡C.消散D.限制(2)①夕日欲颓.( )①岂徒.语哉( )A.坠落B.颓废,自甘堕落C.徒弟,学徒D.白白,空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甲】【乙】两文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
汉阳、五老,俱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俱庐南面之.山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览不能.兼收C.实是.欲界之仙都始知是.山之阴D.自.康乐以来则五峰排列自.掩7.文中划曲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B.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C.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D.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题型:【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风吹草低见.牛羊
【解析】A参与,这里指欣赏;和。
B代指鱼;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见(xiàn):同“现”,显露。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解析】A的;主谓之间。
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
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
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解析】A存在;准备。
B都是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引见。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C. ①时时而间.进。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A 判断动词,是;指示代词,这。
B参与,这里指欣赏;一起。
C间或,有时候;参与。
D的;补足音节。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田单即墨之战》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
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
即墨大夫出战而死。
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
”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
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
三年而犹未下。
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
”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
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
立乐毅为齐王。
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组是(D )。
A.及城溃及:到了…的时候
B.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营乃:于是,就
C.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距离
D.所以三年不攻者所以:用来……的方法
【解析】D……的原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
例句: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A.独田单宗人皆以铁笼得免
B.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
C.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D.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
【解析】例句是用。
A因为。
B来。
C用。
D来。
3.下列句式与“为燕所撑”相同的一项是(B )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岂能为暴涨移之去《河中石兽》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D.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解析】例句是被动句。
A倒装句,谓语前置。
B被动句。
C省略句,省略宾语。
D倒装句,宾语前置。
3.下列句式与“为燕所撑”相同的一项是(B )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岂能为暴涨移之去《河中石兽》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D.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解析】例句是被动句。
A倒装句,谓语前置。
B被动句。
C省略句,省略宾语。
D倒装句,宾语前置。
4.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四单智勇过人,带领即墨百姓守卫即墨三年,没有让燕将乐毅攻下
B.燕昭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
C.乐就三年未攻下即墨,不是想“南面而王”,而是想让燕昭王立他为齐王
D.“独四单宗人以铁笼得免”从正面描写了田单的“多智习兵”;乐毅三年未或
下即墨,是从侧面烘托了田单的“多智习兵”
【解析】C乐就三年未攻下即墨,是因为有田单守城。
南面而王,是别人的谗言。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
翻译:于是共同拥立他为守将来抵御燕军。
(2)汝何敢言若此!
翻译: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