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2023年奇妙的克隆教案奇妙的克隆导学案15篇(精选)

奇妙的克隆教案奇妙的克隆导学案篇一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阅读讨论探究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
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明确: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
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d。
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
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姆乐巍⑹倜难映ぞ哂兄匾庖濉w髡卟⒚挥谐两诿つ康睦止鄣敝校诮嵛泊μ岢隽斯赜凇翱寺鼻i娴降赖侣桌砦侍獾睦渚伎肌1、明确什么是克隆?(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含答案

子洲三中“双主”高效课堂导学案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姓名:组名:使用时间2014年月日年级科目课题主备人备课方式负责人(签字)审核领导(签字)序号八语文17奇妙的克隆吴芳【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筛选,利用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一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2.积累字词3.了解克隆的有关知识4.认识课文运用的什么顺序5.培养收集、筛选,利用资料的能力【自主学习】一、作者介绍谈家桢,宁波人,遗传学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创建了我国第一所遗传学研究所,第一所生命科学院。
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遗传学会会长,《遗传学报》主编,美国、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纽约科学院荣誉终身院士。
二、背景介绍20世纪后半期,科学家发展了克隆技术,这便是用人工方法“制造”生命。
20世纪50年代,我国科学家朱洗用卵细胞无性繁殖蟾蜍,蟾蜍还繁殖了后代,产生了“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
1996年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威尔莫特等学者育成了世界上第一只雌性克隆羊“多利”。
这只羊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三、克隆大观园(见多媒体)克隆动物图片展首个克隆动物“多利”羊四、字词积累1.读一读yǎn chán chú pú繁衍蟾蜍匍匐xiàn mì nánɡ pēi性腺分泌囊胚期bīn fū yí méi濒临孵化胰蛋白酶2.记一记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接纳:接受。
就绪:事情安排妥当。
夭亡:短命,夭折。
事先:事前。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
形容非常赞赏。
案:旧式的狭长桌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大,办法多(多含贬义)。
【初中课内阅读】《奇妙的克隆》导学案及解答

【初中课内阅读】《奇妙的克隆》导学案及解答奇妙的克隆导学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奇妙的克隆学习指导案例【学习目标】一、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学习困难]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知识链接]1一、话题解读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克隆”,音译为“克隆”。
实际上,英文的“克隆”起源于希腊文“科隆”,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如今,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
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
二、走近作者谭家珍先生是国际着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谭家珍先生于一千九百零九出生于浙江宁波,一千九百三十获苏州东吴大学理学士,一千九百三十二获北京燕京大学理硕士,一千九百三十六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
一千九百三十七就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
一千九百五十二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一千九百六十一起曾先后担任遗传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院院长和校长顾问等职务。
一千九百八十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四、相关链接一千九百九十七2月份,绵羊“多莉”这意味着英国的动物出生与世界上的动物出生不同。
这意味着世界上的动物克隆技术可以用于生产同一个体,这意味着英国的动物克隆技术可以用于生产世界上的动物。
什么东西可以克隆?应该说所有的生物都可以被克隆。
这不是很好吗?5一、课前准备(一)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与克隆有关的数据、图片和其他材料,如数据收集。
《奇妙的克隆 》教案

《奇妙的克隆》教案.DOC第一章:克隆的定义与历史1.1 克隆的定义解释克隆的概念,即无性繁殖,产生与原生物体基因组织完全相同的后代。
1.2 克隆的历史回顾克隆的历史,从早期实验到现代技术的发展。
第二章: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2.1 细胞核移植解释细胞核移植技术,它是克隆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2.2 胚胎移植描述胚胎移植的过程,它是将克隆胚胎植入母体以产生克隆个体的步骤。
第三章:克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1 农业领域的克隆探讨克隆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如繁殖优良品种的动物。
3.2 医学领域的克隆讨论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包括治疗性克隆和器官移植。
第四章: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4.1 克隆人类的伦理争议分析克隆人类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如身份认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4.2 动物克隆的伦理问题探讨克隆动物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如动物福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五章:克隆技术的未来展望5.1 克隆技术的潜在发展预测克隆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突破。
5.2 克隆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讨论克隆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潜在影响,包括科学、伦理和生态方面的考量。
第六章:克隆技术在植物领域的应用6.1 植物克隆的技术原理解释植物克隆的基本方法,如组织培养和分子标记技术。
6.2 植物克隆的优势与挑战探讨植物克隆技术的优势,如快速繁殖和保持亲本特性,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限制。
第七章:克隆技术的法律与政策7.1 国际上的克隆技术立法分析国际上对克隆技术立法的现状和趋势。
7.2 我国克隆技术的法律框架介绍我国在克隆技术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第八章:克隆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8.1 克隆技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讨论克隆技术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包括基因多样性的减少。
8.2 克隆技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克隆技术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九章:克隆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9.1 克隆技术在基因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克隆技术在基因功能研究和基因编辑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导学案(教师用含答案)

17、《奇妙的克隆》导学案永康市溪岸初级中学八()班姓名:《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
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
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以及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2、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1979年克隆鲫鱼,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了黑斑蛙、鲤鲫鱼、鼠,1996年克隆了羊。
3、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
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4、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5、作者对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担忧。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6、本文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使说明更有条理,层次更清楚。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
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故不能调换顺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奇妙的克隆》导学案(含答案)

17.奇妙的克隆学习目标——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谈家祯,著名遗传学家。
他在1996年第ll期《中学生科技》上发表科普短文《奇妙的克隆》。
2.背景资料(1)无性繁殖在植物界,有分身本领的成员是很多的。
柳树、甘薯、葱、蒜等,都是利用它们的分身术进行无性繁殖的。
现代生物学家探明,植物体的每个细胞都有着可发育成整个机体的基因,人们若能设法刺激细胞,起用细胞中的这些基因,便可将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培育成一株植物体。
美国的斯图尔教授在1958年将胡萝卜捣碎,用生长素等化学物质处理,结果胡萝卜细胞萌发成了一株株胡萝卜苗。
采用这种魔术般的技术,一个胡萝卜就可种几十亩。
现在,分身术又前进了一大步:将人参细胞放在大型发酵罐里,让它们迅速繁殖,如同把细菌放在发酵罐里生产抗菌素那样生产人参。
从此人类开了工业化生产药用植物的先河。
如今,细胞分身术不再是科学家手里的“专利”。
据统计,可用于生产的试管苗植物已达上百种。
现在需要科学家回答的问题是:动物细胞能不能像植物细胞那样进行无性繁殖呢?英国有几位科学家已着手解答这个问题,生物学家格登完成了青蛙无性繁殖的实验。
他用蝌蚪身体细胞遗传基因繁殖的青蛙,跟自然界的青蛙毫无区别。
牛津大学有两位专家所做的一项兔子无性繁殖的研究课题,说明哺乳动物的分身术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这两位专家将兔子的身体细胞用分身术产生了一些胚胎,胚胎开始了细胞分裂,但目前还不能进一步发育成为兔子。
(2)克隆技术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
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个“受体细胞”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
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
《奇妙的克隆》导学习型教学案及答案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学会搜集、筛选信息。
【自主预习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囊胚期()蟾蜍()蝌蚪()鄞县()性腺()胰蛋白酶()分泌()濒临()孵化()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
()(2)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3)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4)形容本领大,办法多。
()(5)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3.选词填空。
(8分)(1)繁衍繁殖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后代,这就是无性()。
(2)成熟成功鱼类换核技术的()和两栖类换核的(),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
4、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
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
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5(苏教版八年级上教案设计)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5(苏教版八年级上教案设计)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5(苏教版八年级上教案
设计)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学什么
怎么学
1、朗读课文,思考:
a.克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b.“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c.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d.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e.文章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f.文章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g.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细节探究。
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将深奥的科学问题解说得浅显易懂的? 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导学案編制时间:2010年10月27 日编制:唐洪苇修订:李中文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NO:17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重点)
2、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难点)
3、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重点)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
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1936年获哲学博士。
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
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
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2、关于克隆
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
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
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
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
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
【自主学习】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繁衍()囊胚期()蟾蜍()蝌蚪()鄞县()
性腺()胰蛋白酶()分泌()濒临()孵化()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濒临:
神通广大: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难能可贵:
二、整体感知: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三、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吗?
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3、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
四、合作探究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
五、拓展延伸:(辩论会)
1、辩论主题: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辩论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六、课堂小结请同学们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
七、【课堂练习】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在克隆鲫鱼出现之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1960年和1962年………并把这些细胞的核(A)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的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经过(B)照料,这些换核卵中………所以也是克隆爪蟾。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
…………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1.第1段中“一切准备就绪后”中的“一切准备”具体指什么?
2.“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一句中的“难关”一词如何理解?
3.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精选;精确;精密;精心;精致A( ) B( )
4.第三段中的前两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文中画线句子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6.试概括三段的段落大意。
奇妙的克隆答案
预习检测:
1、繁衍(yán)囊胚期(náng)蟾蜍(chán chú)蝌蚪(kē)鄞县(yín)性腺(xiàn)胰蛋白酶(méi)分泌(mì)濒临(bīn)孵化(fū)
2、略
整体感知:
1、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2、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自主学习
1、(“生物”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2、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自由发言
合作探究:
1、举例子释义引用
2、“克隆试验”按两条线索说明:
一是从中国的写到外国的二是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
3、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证明……;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
体现“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为下文克隆羊的诞生作铺垫。
拓展延伸:学生自由发言
达标检测
1.指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
2.因为“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都夭亡了”,这是189比2比1的比率,成活率极低。
“难关”本义指不容易度过的时期,在这里是指从换核卵细胞到成为一条幼鱼的生死关口。
3.A精确B精心
4.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列数字;说明了实验的艰难,表现了科学工作者面对困难不退缩,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6.第一段:中国克隆鱼的出世。
第二段:英国科学家实验成功克降两栖动物——爪蟾。
第三段:美国和瑞士科学家率先实验克隆哺乳类动物——小灰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