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祛风除湿中药足浴联合口服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活血化瘀汤剂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活血化瘀汤剂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活血化淤汤剂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
中药汤剂组予活血化瘀汤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照组仅予甲钴胺,4周后观察症状改善情况。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小于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1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3.7%。
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55.3%。
两者比较P=0.019。
结论活血化瘀汤剂联合甲钴胺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活血化瘀汤剂;甲钴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后,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第三大疾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足乃至坏疽的主要危险因素。
有报道称,2001年我国糖尿病住院患者中大约有61.8%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1]。
甲钴胺是为数不多的经临床证实用于DPN较为有效的药物,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效。
目前DPN 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
有研究认为,周围神经中血液灌注的减少以及机体前列腺素产生不足是致病的重要原因[2]。
活血化瘀汤剂可增加四肢末梢血液灌注,有效改善微循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联合活血化瘀汤剂及甲钴胺治疗DPN,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本院中医门诊患者,共76例。
其中男44例,女32例;平均年龄(55.18±11.21)岁;糖尿病病程(8.42±6.37)年。
将76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34±11.46)岁;对照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龄(54.21±10.97)岁。
中药足浴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

中药足浴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着不断增加的发病率。
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足浴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案,本文将从临床角度对这一治疗方案进行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包括感觉异常、疼痛、烧灼感、麻木以及肌无力等症状。
临床上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神经病变,严重的神经病变还可能导致溃疡和截肢。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二、中药足浴中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由气血不足、肾脏虚弱、经络堵塞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因此中药治疗在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药足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用药物浸泡足部的穴位,达到活血化瘀、调和气血、温通经络的目的。
中药足浴对于改善微循环、缓解疼痛、增强免疫功能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三、甲钴胺甲钴胺是一种维生素B12的衍生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周围神经病变。
甲钴胺能够有效地促进神经再生,改善神经传导功能,减轻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和麻木等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甲钴胺对于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着显著的疗效,其安全性和耐受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四、中药足浴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1. 临床研究表明,中药足浴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病变症状,包括疼痛、麻木、肌无力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中药足浴能够改善疼痛和麻木感,增强患者的局部微循环,起到镇痛、祛痹、活血化瘀的作用。
甲钴胺则能够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和修复,改善神经传导功能,减轻神经病变引起的不适症状。
3. 中药足浴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在临床应用中也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安全性较高。
中方益气活血剂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3 讨 论
生“ 废用性萎缩 ” 。坚持体育锻炼 , 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及血液循 环, 防治骨质疏松 。运 动项 目根 据健康状况 、 环境 条件选 择 , 运 动量 以体 力能支持 为度 。通 过心理 引导 使轻 度患者症 状 消除 而勿需治疗 , 必要 时给 予小 量镇静 剂。( 2 ) 雌 激素 替代性 治 疗 :
—
文章编 号 : 1 0 0 6—0 9 7 9 【 2 0 1 3 ) 2 2— 0 0 1 5— 0 1
2 结果
6 0例患者治疗 3个月后 , 分别 在躯 体症状 、 抑郁 、 焦虑 、 激 动易怒等方面进行评定 。症状全部消 失为治愈 , 症 状 明显 减轻 为有效 , 症 状 消失 不 明 显 为 无 效 。结 果 5 8例 有 效 , 有 效 率 9 6 . 6 7 %, 其中4 2例症状全 部消 失 , 治 愈率 7 0 % ,1 6例症状 明
2 0 1 3年第 2 合 雌 激 素 治 疗 围绝 经 期 综 合 征 的疗 效 观 察
罗继 琼
关键 词 : 心理 引导联合雌 激素; 治疗 ; 围绝经期 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 : 1 1 7 1 1 . 7 5 文献标 识码 : A 围绝 经期综合征 是指 因雌激 素水平 波 动或下 降所致 的 以 植物神 经系统功能絮乱和心理症状为主的综合症 , 多发生于 4 5 5 5岁 。主要 表现 : 月经紊 乱 , 月经 周期延 长 、 闭经 或不规 律 ; 盆底松 弛 、 阴道干涩 ; 面色潮红 、 心悸 、 焦虑、 抑郁、 激 动易怒 、 记 忆力减退 ; 腰酸背痛 、 腿抽 筋等。严重影 响患者 的工 作和生 活。 我院2 0 1 1 年 9月 至 2 0 1 2年 8月应用心理 引导联合雌激素治疗 围绝经期综合 征 6 O例 , 取得满意效果 , 现报告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 资 料 : 我 院妇 产 科 门诊 收 治 围绝 经 综 合 征患 者 6 0 例, 年龄 4 5— 5 5岁 , 平均 4 8岁 。临床表现均有月经紊乱 、 潮热 、 出汗 、 心烦 、 失 眠多梦、 焦虑 、 抑郁 、 头晕 耳鸣 、 腰 膝酸 软、 手 足心 热、 阴道 干涩等症状 , 无雌激素应用禁忌证 , 用药前 查子宫 内膜 无增厚 , 宫颈涂片无癌细胞 , 甘 油三酯正 常。 1 . 2 治疗方法 : ( 1 ) 心理引导 : 围绝经 期妇女应 了解 围绝经期 是 自然 的 生 理 过 程 , 应 以积 极 的 心 态 适 应 这 ~ 生 理 过 程 。与 病 人 进 行个别交谈 , 给病人精神鼓励 , 解 释科学道理 , 树立 战胜疾病 的信心 , 促使健 康恢 复 , 帮助病人 采取 有效延 缓心 理衰 老 的方 法 。鼓 励病人积极参 与社会 活 动 , 做 一些力 所 能及 的事 , 己退 休 的妇 女 , 应 多参 加有 益身 心 的文 体活动 , 防止 心理 “ 老化 ” 。 发 现情绪忧郁 、 悲 观或 脾气暴 躁影 响 日常生活 和工作 时 , 找自 己信 任的朋友谈 心 , 倾 诉 内心 的抑 郁和 不满 , 从 而 保持心 情舒 畅 。坚 持适 当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 动 , 防止肌 肉、 组织、 关 节发
中药足浴联合足部护理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糖 尿 病 周 围 神经 病 变 ( D P N ) 是 一 种 常见 于 糖 尿病 患 者 的 并 发症 , 流 行 病 学调 查结 果 显 示其 发 生率 可 高 达 6 0 %一 9 0 %, 与 异 常生 理代 谢 过程 、 血管 严重 损 害 、 氧化 应 激 反应 和神 经 体液 生 长 因子 明显缺 乏 等多种 因素 有 着密切 的联 系Ⅲ 。 目前 临床针 对D P N 尚缺 乏 有 效 的 治疗 方 法 , 本 院采 用 中药 足 浴 联 合 足部 护 理 治 疗
2 结 果
2 . 1 两组 疗效 比较 : 观察 组 治疗总 有效 率( 8 5 . 7 %) 明显 高于 对照 组 治疗 总有效 率( 6 5 . 7 %) ( P < 0 . 0 5பைடு நூலகம்) , 见表 1 。 表1 两 组疗效 E 较
1 . 1 临床资料: 7 0例 D P N患 者 均 为 本 院 内分 泌 科 2 0 1 1 年1 月 2 0 1 4 年2 月期 间住 院治 疗 的 患者 , 根 据 临 床 症 状 体 征 及 实 验 室检查均符合相关诊 断标准【 2 】 。 根 据 数 字 表 法 将 上 述 患 者 随 机分为两组 , 对 照组 ( n = 3 5 例) : 男2 O 例, 女1 5 例, 平 均 年 龄 为 ( 4 7 . 4±1 0 . 2 ) 岁, 糖 尿病 病 程 4 — 1 2 年; 观察 组( n = 3 5 例) : 男2 3 例, 女 1 2 例, 平均 年龄 为( 4 8 . 0 ±l 1 . 1 ) 岁, 糖尿 病病 程 5 ~ l 4 年 。两组在 性 别、 年 龄及 糖尿 病病 程方 面 比较无显 著差 异性 ( 尸 > 0 . 0 5 ) 。 1 . 2 治疗 方法 : 对 照组 : 患 者人 院后 予 以控制 降糖 治疗 , 监 测患 者 三餐前 后和 睡前手指 血糖 , 调整适 当胰 岛素注射 剂量 , 口服 甲钴胺 片, O . 5 m g / 次, T i d , 同时予 以糖尿 病知识 健康教 育 , 合理 控制饮 食等 常规 护理措施 ; 观察 组 : 在对 照组 治疗和 护理措 施上加 用 中药足浴 联合 足部 护 理治 疗 , 中药 足浴 : 黄芪 6 0 g , 丹参 3 0 g , 红花 3 0 g , 桑 枝 3 0 g , 桂枝 1 5 g , 怀 牛膝 3 0 g , 大黄3 0 g , 透骨 草 3 0 g , 加1 5 0 0 m L 清水, 武 火煎 沸后 在文火 继续 煎 2 0 m i n , 取1 0 0 0 m L 汤药 放置 在 自动控 温足 浴器 中 , 再加 入 9 0 0 0 m L 温水 , 使 足浴药 液浸没 至双足 小腿 1 / 2 部位 处, 每 次浸 泡治疗 时 间为 3 0 m i n , 每 日治疗 1 次; 中药足 浴护理 措施 : ① 中药 足浴治 疗前 , 需详 细 向患 者讲解 足浴 治疗 的作用 机制 , 浸泡 治疗期 间 的各种 注意事 项 ; ② 足浴治 疗期 间药液 需浸及 双侧 小腿 中下 1 / 3 部位 处 , 确保足 浴药 液与皮 肤组 织充分 接触 ; ③ 由于 D P N患者 皮肤 感 觉较 正常健 康者 明显 迟钝 , 故 双足 浸泡 治疗 前需 调试 好 适合 温 度 , 避 免过 高 温度 烫 伤足 部皮 肤 , 也 避 免温 度 过低 而影 响 中药足 浴 的治疗 效果 , 此 外浸 泡治 疗期 间也 需及 时对 药液 温度 予 以调 节 ; ④ 由于 中药足 浴治疗 期 间足部及 下肢 血管 明显扩 张, 使 得 胃肠 道血液 灌注量 显著 性减少 , 从而对 消化 生理学 功能造 成 明显影 响 , 故饭 前 或饭 后 0 . 5 h 内不宜 中药足 浴治 疗 ; ⑤ 中药足 浴 治疗 期 间护 理人 员 需严 密 监测 患 者足 部 及下 肢 皮肤 , 神志 、 面 色、 出汗等具 体情 况 , 若 出现异常 情况应 立 即报告 主管医师 并采取 相应 护理措 施 ; ⑥ 中药 足浴治 疗结束 后应 立 即擦 干足 部及 下肢皮 肤, 穿 着透气 性好 、 温 暖舒适 的鞋袜 。两组疗 程均为 4 周。 1 . 3 疗 效判 断标 准 : 根据 相关 文献 标 准对 临床疗 效 进行 判 断 , 显 效: 患 者肢 体 麻木 、 疼 痛 不适 及 运动 功 能 障碍 等 临床 症状 完 全 消 失 或 明显 好转 , 深 浅 感觉 完 全恢 复 正常 或 跟膝 健 反射 明显好 转 , 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增 ̄ J l l > 5 m / s 或恢复至正常传导速度 ; 有 效: 患者 临床 症状 体征 明显 改善 , 跟膝 健反 射 有所好 转 , 深浅 感觉 也 有一 定 改善 , 运 动 和感 觉神 经传 导 速 度较 治疗 前 增 ̄ J I > 2 m / s 而 < 5 m / s ; 无效: 患者 临 床症 状 体征 无 明显 改 善 , 跟健 反 射也 无 明显 改善 , 甚 至病 情加 重 , 运 动和 感觉 神经传 导 速度增 快< 2 m / s 。 1 . 4 神 经传 导速度 检测 : 采 用N e u r o P a d 肌 电图仪对 两 组患 者正 中 神 经及腓 神经 的运 动神 经 、 感 觉神 经传 导速 度予 以检 测 。
甲钴胺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甲钴胺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观察甲钴胺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100例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刺痛、感觉减退、烧灼感症状均明显改善,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提高。
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
.结论:甲钴胺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尤其对刺痛及烧灼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木丹颗粒;甲钴胺;临床疗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神经内科门诊最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
也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DPN的发生与糖、蛋白质、脂的代谢紊乱及微血管病变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相关,综合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既缺乏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无特效的治疗药物。
甲钴胺具有一定神经修复作用,临床上治疗周围神经病变最常用,但是单独应用甲钴胺治疗DPN。
的疗效往往不并不确切。
中医理论认为,DPN与消渴日久,气血亏虚,血运不畅,脉络瘀阻有密切关系,为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1]木丹颗粒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作用,可改善DPN引起的感觉运动异常表现。
本文观察甲钴胺联合木丹颗粒口服,中药泡手脚和西药治疗DNP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我国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100例2型糖尿病并发DNP的患者。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
每组各50例。
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
平均年龄(58 3+-6 1)岁,糖尿病平均病程(7 4+-1 7)年,DPN平均病程(3 5+-1 1)年。
对照组中男26例。
女24例,平均年龄(57 9+-7 3)岁,糖尿病平均病程(7 8+-2 0)年。
DPN平均病程(4 1+-1 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均无统计学意义。
甲钴胺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o a t i p ce ab u igt eq r g n . n t co b ce a se i h r o r nA e e I t Ani r bA- r l s n h J mi
16 42
・
・
)
中国药物与临床 2 1 年 1 月第 1 卷第 l 期 C i s R m de &Ci c . ee br 0 1 o 1 ,o 2 01 2 1 2 h e e ei ne s l i D cm e 2 1, 1 1 . ns V . N 1
低、 选择 的菌株样本量小所致。与 qr nA主要存 在于产 E B s S K
[] WuJ,oWC Ta S ea Pea neo p md m ie 4 JK ,si H, . rvec f l i— e a t 1 l o s d t d
q ioo e r ssa c d tr n ns n A, nB, n q r a n un ln e itn e eemia t q r q r a d n S mo g ciia s lts o neo a trco c e i awa e e h s ia. l c ioae fe trb ce la a n a ti n s op t1 n l
8 . 71
最近研究 报道 , 株携带有 q r 1 nA基因但没有染色体基因 突变的大肠杆菌敏感菌株 ,在应 用诺 氟沙 星治疗 5d后 出现 了染色体基 因突变而导致高水平 的耐药[。本研 究 5株阴沟 8 ]
肠杆 菌 gr yA和 pr aC基因没有发生基因突 ,可能原因是患
活血化瘀方加减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及有效率分析

活血化瘀方加减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及有效率分析发布时间:2023-03-01T05:28:56.014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1期作者:于晓龙[导读] 目的:考察活血化瘀方加减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及有效率评价于晓龙南充市嘉陵区中医医院四川南充 637500【摘要】目的:考察活血化瘀方加减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及有效率评价。
方法:采用双色球法将80例上述患者(收取年限:2021/04~2022/04)均分为40例/组,比对分析甲钴胺治疗(对照组)、活血化瘀方加减联合甲钴胺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神经传导速度。
结果:表1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比对照组,观察组正中神经的MCV和SCV均更高(P<0.05)。
结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施以活血化瘀方加减联合甲钴胺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更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升。
【关键词】活血化瘀方;甲钴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效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调查显示,糖尿病病程达到5年后DPN发病率会超过30%。
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导致多元醇通路异常激活,进而使得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缓。
中医将DPN归属为“麻木”、“痹症”等范畴,其认为该疾病是由淤血阻络、气阴两虚所致,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1]。
故本研究特对我院2021年04月至2022年04月期间内接收的DPN患者予以抽取,终定80例实施分组治疗,详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21年04月至2022年04月作为分析对象入院时间,在此期间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抽取,80例为最终确定有效样本总数。
依据双色球法予以随机分组处理,对照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均处于45岁之上、75岁以下,均龄为(60.33±3.37)岁。
观察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抽取年龄介于44~76岁范围内,均龄为(60.26±3.45)岁。
中药足浴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中药足浴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作者:张晔夏国斌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足浴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方法:将6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观察组予中药足浴,每日1次,每次20 min 及甲钴胺0.5 mg肌注,每周3次;对照组单用甲钴胺0.5 mg肌注,每周3次,连用4周。
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各项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
结果:2组患者症状和体征、各项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均有改善,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中药足浴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中药足浴;甲钴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5-0037-02糖尿病神经病变(PainfulDiabetic Neumpathy,PDN)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多种类型,远端感觉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神经病变类型,伴随有轻度远端感觉功能损害和极微程度的运动功能缺陷,许多患者因出现四肢麻木、感觉减退、疼痛等症状为首发症状就诊发现糖尿病。
症状持续发展,影响患者生活,给患者身体及心理造成较大痛苦,且临床选择治疗方案较局限及困难。
本院自2009年10月~2012年7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3例,与单纯使用西药甲钴胺对比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7月在本院内科住院和门诊的65例PDN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严重静脉血管性病变及严重的心、肝、肾病变。
血糖平稳2月以上,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57.45±1.6)岁;糖尿病病程(6.8±1.1)a;合并PDN病程(2.3±0.4)a;平均血压(133.6±13.4)/(74.2±8.9)mmHg;空腹血糖(7.2±1.4)mmol/L,餐后2 h血糖(8.6±1.7)mmol/L,甘油三酯(1.90±0.88)mmol/L,总胆固醇(4.92±0.94)mmol/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血祛风除湿中药足浴联合口服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活血祛风除湿中药足浴联合口服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将6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行糖尿病饮食控制、运动及教育,保持既往降糖方案,高血压者予硝苯地平控释片。
对照组同时予甲钴胺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活血祛风除湿中药足浴。
治疗12周。
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Toronto临床评分变化,测定肢体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传导速度(SNCV)。
结果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Toronto临床评分及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NCV、SNCV均显著降低(P<0.05,P<0.01)。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1.81%(27/33),对照组为65.62%(21/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西医疗效总有效率为84.84%(28/33),对照组为62.50%(20/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活血祛风除湿中药足浴联合甲钴胺片口服治疗DPN安全有效。
标签:中药足浴;甲钴胺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临床表现为肢体末端凉、麻、灼痛等感觉异常,易引起足部感染、溃疡及坏疽。
笔者采用活血祛风除湿中药足浴联合甲钴胺片治疗DPN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5例纳入病例均为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39~80岁,平均(62.9±6.7)岁;糖尿病病程3~28年,平均(8.94±6.84)年;DPN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2年,平均(3.22±2.00)年。
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41~78岁,平均(59.9±6.7)岁;糖尿病病程2~30年,平均(9.72±7.23)年;DPN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3年,平均(3.37±2.62)年。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参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1]拟定。
①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②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③主要症状为四肢末端麻木、刺痛、感觉异常,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多从下肢开始,呈长度依赖性,夜间加重;
④温度觉、尼龙丝检查、震动觉、踝反射、神经传导速度检查≥2项异常者。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并自愿参加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纳入本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血糖控制不稳定者;②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病变)、脑梗死、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者;③合并糖尿病足者;④近期有急性传染病及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者;⑤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心脏病、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慢性心功能不全者;⑥血压控制不稳定者,收缩压>160 mm Hg (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100 mm Hg。
1.4 治疗方法
1.4.1 基础治疗2组均行基础治疗。
①糖尿病饮食控制、运动及教育。
②保持既往降糖方案,控制空腹血糖为6~7 mmol/L、餐后2 h血糖为7~8 mmol/L。
高血压者予硝苯地平控释片(商品名:拜新同,德国拜耳公司,30 mg/片),每日1~3片。
1.4.2 分组治疗血糖稳定2周后进行分组治疗。
2组均予甲钴胺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40406a,500 μg/片]1片,每日3次,口服。
治疗组同时予活血祛风除湿中药足浴。
处方:透骨草27 g,豨莶草15 g,土鳖虫15 g,乳香12 g,没药12 g,三棱12 g,莪术12 g,艾叶12 g,鸡血藤30 g,五加皮15 g。
加水1 L,煎取600 mL后注入腿浴治疗器(北京天人信医疗保健科技有限公司),并注入清水至1.5 L,设定水温40 ℃,时间30 min,每日1次,足浴后擦干双足皮肤。
疗程均为12周。
停用其他治疗神经病变药物、抗凝药物及卡马西平类镇痛药物。
1.5 观察指标与方法
参照《现代糖尿病学》[3]相关标准拟定。
①于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分。
四肢疼痛、四肢发凉、肢软无力、感觉减退、肢软麻木、肌肉萎缩按症状轻、中、重程度分别计1、2、3分。
②于治疗前后进行Toronto临床评分。
症状分(足部疼痛、发麻、针刺感、无力、共济失调、上肢症状):每项有计1分,无计0分;反射分(膝反射、踝反射):每一侧反射消失计2分,减退计1分,正常计0分,最高4分;感觉试验分(针刺觉、温度觉、轻触觉、震动觉、位置觉):每次异常计1分,无异常计0分。
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总分最高19分。
③神经传导速度(NCV)采用PLETOR TX-820SA型肌电图仪测定,在室温19~25 ℃环境中,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侧肢体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1.6 疗效标准
1.6.1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拟定,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证候积分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但5 m/s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减轻,NCV较治疗前增加1~5 m/s;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NCV无变化。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Toronto临床评分及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NCV、SNCV均显著降低(P<0.05,P<0.01),见表1、表2。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1.81%,对照组为65.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治疗组西医疗效总有效率为84.84%,对照组为6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可能与高血糖、微循环障碍、多元醇通路活性增高、氧化应激、神经缺血和营养因子减少等共同作用相关。
早期表现为纤维脱髓鞘和轴突变性[4]。
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
《素问·痹论篇》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论述。
消渴日久,肝肾亏虚,肾水不足,水不涵木,筋脉失养,肝风内动,出现风吹样、蚁走样及麻木等异常感觉。
消渴日久生瘀化热合并肝郁脾虚,水湿不化,湿热、虚火灼经出现烧灼感、针刺感等不适。
本研究以活血祛风除湿外洗方治疗DPN,方中透骨草、土鳖虫、三棱、莪术、乳香、没药活血通络止痛,豨莶草坚骨、行肝、燥脾、去热(《医林纂要·药性》),艾叶、鸡血藤温经通络,五加皮补肝肾、祛风湿。
全方共奏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止痛之功。
本研究表明,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Toronto临床评分及肢体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NCV和SNCV均有所改善。
中医证候、西医临床疗效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明活血祛风除湿中药足浴联合甲钴胺片治疗DPN较单用甲钴胺片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 庞国明,闫镛,朱璞,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2):260-264.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4-236.
[3] 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33- 341.
[4] Pasnoor M,Dimachkie MM,Barohn RJ. Diabetic neuropathy part 2:proximal and asymmetric phenotypes[J]. Neurol Clin,2013,31(2):447-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