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穆旦与九叶诗派》学习重点和要求

合集下载

赞美九叶诗派穆旦

赞美九叶诗派穆旦

赞美
九叶诗派:穆旦
导入
• 中国是一个极其与众不同的国度,其特别 之处不仅在于幅员的辽阔、人口的众多和 文化的悠久,而更在于它曾经拥有过傲视 世界的辉煌历史,也曾经有过任人蹂躏的 黯淡过去。无论是辉煌还是黯淡,无论是 称雄于世还是被外族欺凌,中国人精神血 脉里的图强之志都从未泯灭过。今天我们 来学习穆旦的这首诗歌,看看在民族危急 存亡的关头,诗人怎样抒发他对祖国和人 民的赞美。
• 三、体会第四节中诗人两种交叉的感情和 复杂的思想感受
“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的吹
过“倾圮的屋檐”,给人带来“无尽的呻 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 芜的沼泽”,与“虫鸣”、“乌鸦的声音” 应和。这一切使诗人痛苦,然而“一个民 族已经起来”,所以诗人并不失望,仍有 勇气生活和战斗下去。
• 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 于各自心中的诗艺”,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首先寻 找与心灵相通的对应物,通过对应物的客观冷静的 描写,注重内心世界的反映,让客观对象透视出个 人的感受。
写作背景:
▪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穆旦随清华、北大、 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到千里之外的边 城昆明,后来又毅然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 甸作战。这些经历和烽火连天、祖国山河 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了对民族生存状态 的痛苦回忆,引起他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 格的深思。《赞美》便是他对中华民族坚 韧的生存力的热情礼赞。
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 数不清的密密的村庄 河流和草原(美丽) 鸡鸣和狗吠(动听) ……
野草的茫茫 呼啸这干燥的风 低压的暗云 单调的东流的水 忧郁的森林
佝偻的人民 干枯的眼睛
辽阔 美丽
荒凉 压抑
屈辱 坚强
复杂的思想 感情: 热爱 怨恨 痛苦 期望
第二节里的”农夫”为什么”看着 自己融进死亡里”?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_百度百科我的百科我的贡献草稿箱百度首页 | 登录新闻网页贴吧知道 MP3 图片视频百科帮助设置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学体育编辑词条九叶诗派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查良铮)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九叶诗派(1938—1948)诗群的形成: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1937年7-29,北平沦陷,1937-8-28,教育部指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筹委会.1937-9-10,教育部宣布北大,清华,南开,中央研究院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1-19,国民政府批准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1938-4-2,教育部令长沙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教师中的诗人中文系:闻一多,李广田,朱自清外文系:卞之琳,冯至闻一多在联大开始转变文学观念,由唯美走向强调诗的社会意义.在《诗与时代》说:"我应提出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了,……诗是与时代共同呼吸的." 编选《现代诗钞》冯至写出《十四行集》(1942年5月,桂林明日社出版),受象征派大师和存在主义先驱里尔克的影响,"对不可见事物的"追寻,对死亡的追问,对现代文明的拒斥和抗议,向往原始质朴宁静的理想境界.卞之琳,1942年5月出版《十年诗草》,桂林明日社出版李广田,《诗的艺术》,1944年12月,开明书店联大聘请英国现代诗人,新批评理论家燕卜荪,开设《当代英国诗歌》课程.他1937年来中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后随北大迁到昆明,1940年返国联大学生的诗歌活动联大的文学社团:1940-1941,"冬青文艺社",杜运燮,汪曾棋,林抡元等.文聚社.联大的学生诗人联大"三星":穆旦(外文系),郑敏(哲学系)杜运燮(外语系)历史系的唐祈外语系的袁可嘉《诗创造》时期(1947,7-1948,10)《诗创造》由杭约赫,林宏等青年诗人创办,1947年7月出版,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1948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共出16期.第一阶段,采取兼容并蓄的编辑宗旨,诗人阵容庞大,分散全国各地的作者有170多,产生较大大影响.《创刊号·编余小记》:"今天,在这个逆流的日子里,对于和平民主的实现,已经是每一个人迫切需要争取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诗的创造上,只要大的目标一致,不论它所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感情和劳苦大众的感情,我们都一样重视."1948年上半年,创办者间对办刊宗旨和原则发生分歧,杭约赫决定退出,创办〈中国新诗〉,《诗创造》建立由林宏,康定,沈明,方平等组成的编委会.林宏和臧克家都认为多刊登战斗气息浓厚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反对脱离现实,晦涩玄虚的西方现代派作品;杭约赫则主张要讲究意境和色调,多作诗艺上的探索,反对标语口号式的空泛作品.第二阶段(1948年7月——10月),编委会在《新的起点》中说:"以前选稿杂芜","从本辑起,要以最大的篇幅来刊登强烈反映现实的作品,要和人民的痛苦和欢乐呼吸在一起.我们对于艺术的要求是:明快,朴素,健康,有力,需要从生活实感出发的真实的现实的诗,不需要仅仅属于个人的感伤的颓废的作品,或者故弄玄虚深奥莫测的东西.我们提倡深入浅出使一般读者都能接受的用语和形式,我们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中国新诗〉时期(1948,6—1948,10)〈中国新诗〉创办1948年6月星群出版社出版,仅出5期即随出版社被查封杭约赫,辛笛,方敬,陈敬容,唐祈,唐是为编委〈中国新诗〉的骨干:北方的联大三星:穆旦,郑敏,杜运燮和袁可嘉〈诗创造〉形成的核心:陈敬容,唐祈,唐是,辛笛"九叶"的命名1980年北京的袁可嘉,郑敏,陈敬容,杭约赫编选了〈九叶集〉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叶诗人——穆旦穆旦(1918——1977),1918年2月24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原名查良铮.1929年考入南开中学,开始文学创作.35年考入清华大学,40年毕业留校任教.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前线,担任翻译官.4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探险队》.48年赴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读英美文学,51年获硕士学位,53年归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翻译出版了普希金,雪莱等诗集.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被迫停止教学,下放到图书馆工作.77年2月26日在天津病逝.79年冤案平反.出版的诗集:探险队 45年1月,昆明文聚社穆旦诗集 47年5月,沈阳(自印)旗 48年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穆旦诗选 86年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穆旦诗全集 96年,中国文学出版社蛇的诱惑(诗文集) 97年4月,珠海出版社穆旦的诗是情思的深度,敏感的广度,和表现的饱满的结合,有艾略特《荒原》的气息.缺陷是语句有的略显冗长,累赘,丰富的情思有的显得混杂.九叶诗派的艺术风格艾青的评价可以概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现代派的表现技巧1 间接性的表现形式:意象/象征/借喻客观性的抒情风格:思想知觉化对民族与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赞美〉——穆旦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我有太多的话,太悠久的感情,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对民族和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启示—杭约赫我们常常迷失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拾到一枚贝壳,捉到一个青虫,都会引来一阵欢喜.好像这个世界已经属于自己,而自己却被一团朦胧困守住,——翻过来,跳过去,在一只手掌心里今天,我们不会再轻易去叹息——一朵花的凋谢,月亮的残缺;一粒星的陨落,一只蛋壳的破裂,都给我们预示了将要来到的_一些忧患,都给我们指点了前面的路.因它们生命的变幻填平了多少崎岖的坎坷,领我们到一个新的世界——自己的世界外的世界在时代与历史中思索着生命的意义时感穆旦我们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希望然后再受辱,痛苦,挣扎,死亡,因为在我们明亮的血里奔流着勇敢可是在勇敢的中心:茫我们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希望,它说:我并不美丽,但我不再欺骗因为我们看见那么多死去人的眼睛在我们的绝望里闪着泪的火焰._当多年的苦难以沉默的死结束,我们期望的只是一句诺言,然而只有虚空,我们才知道我们仍旧不过是幸福到来前的人类的祖先,_还要在无名的黑暗里开辟新点,而在这起点里却积压着多年的耻辱:冷刺着死人的骨头,就要毁灭我们一生,我们只希望有一个希望当做报复.将生命经验,体验提升为哲理性的沉思《树》郑敏我从来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象我从树的姿态里所感受的那样深无论自那一个思想里醒了我的眼睛遇见他屹立在那同一的姿态里在它的手臂间星斗转移在它的注视下溪水漫漫流去在它的胸怀里小鸟来去而它永远那样祈祷,沉思仿佛生长在永恒宁静的土地上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塑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袁可嘉"新诗现代化"的提倡1947-3-30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发表〈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现代诗歌的观念——现代诗歌显出高度综合的性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的同样强烈的社会意识,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传统与当前的渗透,"大记忆"的有效启用,抽象思维与敏锐感觉的浑然不分,轻松严肃诸因素的陪衬烘托.即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新诗现代化的抒情方式1,_ 语言表达的暗示性或间接性.(47年5月18日《大公报·星期文艺》)以与思想感觉相当的具体事物来代替貌似坦而实图掩饰的直接说明.意象比喻的特殊构造法则(十分厌恶浪漫派意象比喻的空洞含糊,认为只有发现表面极不相关而实质类似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地,忠实地,且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而产生的意象便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丰富)通过想象逻辑安排全诗的结构(前人多概念逻辑即从诗篇中最明白浅显的散文意义评判它的发展,现代诗人认为只有诗情经过连续意象所得的演变的逻辑才是批评诗篇结构的标准,在想象逻辑的指导下,集结表面不同而实际可能产生合力作用的种种经验,使诗篇意义扩大,加深,增重.)文字经过新的运用后所获得的弹性与韧性新诗现代化的抒情方式2,新诗的戏剧化(48年6月《诗创造》12期)如何使意志和感情转化为诗的经验,即设法使它们得着戏剧的表现,而闪避说教或感伤的恶劣倾向.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相当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与情感:戏剧效果的第一大原则即是表现上的客观性间接性.戏剧化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方向.一是里尔克为代表,把搜索自己内心的所得与外界的事物的本质(动的,静的)打成一片,而予以诗的表现,初看诗里绝无里尔克自己,实际却表现了最完整不过的诗人的灵魂.二以奥登为代表,他通过心理的了解把诗作的对象搬上纸面,利用机智,聪明及运用文字的特殊才能把他们写得栩栩如生,而诗人对对象的同情,厌恶,仇恨,讽刺都只从语气及比喻得着部分表现,而从不袒露.三,干脆写诗剧.无论想从哪一个方向使诗戏剧化,以为诗只是激情流露的迷信必须击破.没有一种理论危害诗比放任感情更为厉害,不论你旨在意志的说明或热情的表现,不问你控诉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你必须融合思想的成分,从事物的深处,本质中转化自己的经验,否则纵然板起面孔或散发捶胸,都难以引起诗的反应.穆旦 "新的抒情"的提倡(〈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谈起〉,40年4月28日〈大公报〉(香港版))为了表现社会或个人在历史一定发展下普遍地朝着光明面的转进,为了使诗和这时代成为一个感情的大谐和,我们需要'新的抒情'.这新的抒情应该是,有理性地鼓舞着人们去争取那个光明的一种东西.我着重在"有理性地"一词,因为在我们今日的诗坛上,有过多的热情的诗行,在理智深处没有任何基点,似乎只出于作者一时的歇斯底里,不但不能够在读者中间引起共鸣来,反而会使一般人觉得,诗人对事物的反映毕竟是和他们相左的."新的抒情",当我说这样的话时,我想到了诗人艾青.〈吹号者〉是较好的代表,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觉出情绪和意象的健美的糅合.强烈的律动,洪大的节奏,欢快的调子,——新生的中国是如此,"新"的抒情自然也应该如此.九叶诗派的贡献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诗歌,现代派诗歌,大都限于个人的感兴,中国诗歌会和七月诗派为代表的鼓动性政治性的诗歌,对人生繁复具体的感受体会不够,九叶诗歌在人生与时代现实,与艺术的结合上做了探索,形成了一种综合或平衡,即"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扩展阅读:1./c?word=%BE%C5%D2%B6%3B%CA%AB%C5%C9&url=http%3A//chinese %2Exmu%2Eedu%2Ecn/jpkc/xdd/xiandai/%BE%C5%D2%B6%CA%AB%C5%C9%2Eppt&p=8457d016d9c0 42e408e2962b494d&user=baidu开放分类: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我来完善]“九叶诗派”相关词条:更多徐志摩郭沫若闻一多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生命与爱的悲歌——解读穆旦《诗八首》 PPT课件

生命与爱的悲歌——解读穆旦《诗八首》 PPT课件

相同和相同溶为疲倦, 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 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 我驱使自己在那上面旅行。
他存在,听我底使唤, 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 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 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
四、课文解读四:超越

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 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 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 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

18、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

19、就算生活让你再蛋疼,也要笑着学会忍。

20、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

21、所有欺骗中,自欺是最为严重的。

22、糊涂一点就会快乐一点。有的人有的事,想得太多会疼,想不通会头疼,想通了会心痛。

2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4、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关乎命运。

25、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於虚伪的过日子。

26、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27、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

28、有时候,生活不免走向低谷,才能迎接你的下一个高点。

29、乐观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

30、经验是由痛苦中粹取出来的。

3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63、彩虹风雨后,成功细节中。

64、有些事你是绕不过去的,你现在逃避,你以后就会话十倍的精力去面对。

65、只要有信心,就能在信念中行走。

66、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67、心中有理想 再累也快乐

68、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诵读全诗,领悟诗的意境。

2.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3.学习和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二、教学重点:领悟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语言: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笼罩着漫天黑暗,遭受着践踏和苦难,诗人们或为之扼腕叹息,或为之慷慨激昂,或为之嘶哑歌唱……又或者,会发出另一种声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倾听诗人穆旦的声音。

【设计意图】同为1938创作的诗歌,却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诗境上有所差异。

艾青与穆旦分别作为“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两首诗也恰巧体现出两种诗派的差别,在比较阅读的同时,也可借此让学生对诗派有所认识。

(二)诗歌感受及层次划分教师语言:既然是倾听诗人的声音,便要以你最认真的态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来理解穆旦的话,下面请同学们用最喜欢的方式诵读这首诗,并且完成任务:【课件出示】①诗歌整体给你怎样的感受?②诗歌可以如何划分层次?学生活动:朗读,完成任务。

明确:①浪漫的、闲淡的、荡漾的……②1~2节:美好的、令人沉醉的春日图景;3~5节:议论与抒情,抒发憧憬与深情。

老师:请从这两个部分中选一个你喜欢的,试着背一背。

你可以在课本上标注重音、停顿、声调,然后把你的背诵分享给大家。

学生活动:朗诵,分享。

明确:(示例)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柔和地)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悠长地)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回味地)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充满生机地)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设计意图】诗歌的篇幅较长,且有一定的层次,可以进行分节的研读,在此之前先以朗诵来带动理解。

《文学常识积累:穆旦与九叶诗派》

《文学常识积累:穆旦与九叶诗派》

《文学常识积累:穆旦与九叶诗派》文学常识积累:穆旦与九叶诗派由于穆旦和九叶诗派的作品都具有很突出的现代派特点,阅读和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困难。

虽然,《穆旦诗集》在2000年被人民文学出版社评选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但是,他的作品大家平时读得仍不多(个别特别喜欢穆旦的同学除外)。

因此,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好能多读一些他的诗,除了读教材中摘录的作品外,最起码还应读一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选的《赞美》等三首完整的作品。

一、学习常识提示1.关于穆旦生平(1)简历。

生于1918年农历二月廿四日,(比曹禺小8岁,比张爱玲大2岁),卒于1977年(终年59岁)。

生于天津,原籍浙江宁海,原名查良铮,另有梁真等笔名。

(2)早期创作。

从小就表现出不但早慧,而且早熟的特点,1929年9月(11岁)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并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1935年(16岁)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3)辗转流徙。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长途跋涉到长沙,又随校远赴云南昆明,进入西南联大,同当时许多著名作家一样,也经历了一个辗转流徙的阶段。

1940年(22岁)由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

当时,在昆明云集着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如闻一多、朱自清、冰心、冯至、卞之琳等,而穆旦与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青年诗人则跟着当时在联大教书的英国青年诗人燕卜逊,读艾略特,读奥登开始找到了当代的敏感与现实的密切结合,形成了一个被自己人称为昆明的现代派的诗歌小团体。

而在这个团体中,穆旦的诗歌才华是大家所公认的。

在这期间,穆旦开始系统地接触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创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走向成熟,创作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等具有代表的作品,成为了当时有名的青年诗人。

他这时的作品主要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上。

(4)投笔从戎。

1942年2月(24岁),参加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

诗八首教案教学要求1分析穆旦诗歌创作的主题个性和语言

诗八首教案教学要求1分析穆旦诗歌创作的主题个性和语言

《诗八首》教案一、教学要求1.分析穆旦诗歌创作的主题、个性和语言特点。

2.了解“九叶诗派”。

二、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穆旦;九叶诗派;“情感与形而上的玄思完美融合的现代抒情诗”。

2.内容提示《诗八首》写于作者24岁时,是一组充满着情感、理性与玄思的复杂交响的爱情诗,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被称为“情感与形而上的玄思完美融合的现代抒情诗”。

它并非仅指人生历程中爱情的一个截面、一种经历。

它是一个整体,一个随自然生命的起止而萌生、发展、延续和升华的情感过程。

它体现一个思想者关于爱情的灵肉、苦乐和生死的辩证关系。

这个整体和关系为:结合,新生,相知,相遇,永恒。

每首诗均为两节,每节四行,一首诗为八行,形式整齐匀称。

这首诗中除了“我”与“你”之外,还出现了“上帝”的形象。

正是这三种力量的交织与冲突产生的复杂张力,形成了诗作永恒的魅力。

三、作者生平穆旦,本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县袁化镇,1918年旧历2月24日生于天津恒德里三号。

祖父虽是清末官僚,但家庭早已没落。

其父任小职员薪俸很少,生活拮据,不得不经常靠当卖旧物维持生活。

穆旦自幼聪慧,小学二年级时,他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就被天津《妇女日报》选用,刊登在该报 1924年3月16日的《儿童花园》副刊上。

1929年,穆旦考入天津的南开中学,随即开始创作诗歌,校刊《南开高中学生》经常刊登他的诗文,其中 1935年发表的杂感《梦》,是他以“穆旦”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穆旦当时所写的诗文,多以揭露社会现实和反映大众疾苦为主题。

1935年的《南开中学学生毕业录》特邀他写文纪念。

1935 年,穆旦17岁,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同时被3所大学录取,他选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大学先后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及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在那里,穆旦在诗歌表现方法方面开始受现代派的影响。

他写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诗,多数发表在香港《大公报》杨刚主编的《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杂志上,成为当时大后方最受瞩目的青年诗人之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2001年10月8日审定通过)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既考虑到与电大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衔接,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为16讲,其中现代部分9讲,当代部分7讲。

各讲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整体上又考虑到几方面内容的平衡,既有重点作家的评析,又有文学思潮、文学史现象的讨论,并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有特点,而且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研究观点。

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

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大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收录了必要的评论观点摘要。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并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并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一)文字教材本课程以温儒敏、赵祖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在主教材的基础上,拟采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教材、IP 课件、网上辅导等教学手段,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充分利用中央电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网络优势组织实施远程教育。

编制辅助教材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辅助学生自学,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认识理解有关问题。

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人的诗学追求和艺术特色

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人的诗学追求和艺术特色

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人的诗学追求和艺术特色绪论:九叶诗派这一名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命名的,因诗集<<九叶集>>而得名,指的是一群活跃与四十年代诗坛的诗人们。

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九位诗人的选集<<九叶集>>。

九叶诗派的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杭约赫、穆旦、郑敏、唐湜、杜运燮、唐祈、袁可嘉。

它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诗人们都是具有爱国心和民主倾向的青年知识分子。

一、九叶诗派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1、强调反应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坚决反对白日梦和标语口号两个极端。

他们抒唱现实生活,但作品中带有纵深的历史感。

这一代表的有杜运燮的<<滇缅公路>>,滇缅公路”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这是对于现实的真实写照。

”日本根本不相信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滇缅公路修通的那一天。

日本人更不会相信,严重施工机械的20万中国劳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是他们用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了埋葬日本占领中国的梦想的交通大道”。

这是对于历史事实的深刻展现。

这首诗揭示了中国人民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的坚持,充分显示出了在民族危亡面前,中国人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另外,还有杭约赫的《启示》,也是这一风格的。

即“抛弃了心爱的镜子,开始向自己的世界外去找寻世界”,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不想拘泥与自己的狭小的天地,渴望展翅在广阔的蓝天。

他们都是执着与现实向历史纵深的构思。

2、追求诗歌艺术与现实的相融合这是存在于他们之中所共有的没有高低上下之分。

他们既要使自己的创作走进人生,也要走进艺术。

他们所需要的不仅是使作品具有诗歌的形式和特色,更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反映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和物。

3、在艺术实践上侧重于客观性与间接性的表现。

他们企图超越现实,试图从生命原始的本原即自然中去认识生活。

该诗派的主要理论家唐湜指出,这派诗人有一种不合乎“日常的常识逻辑”的“一种神往的时间”:“在这时间内,一切都浑然入与大化之流,一切都已赤裸裸的纯粹结合于一种自然的肯定,一种质朴的存在,……历史与自然的一切矛盾都完全同化于平凡人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