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与载体讲解

合集下载

戏曲课程知识点归纳总结

戏曲课程知识点归纳总结

戏曲课程知识点归纳总结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戏曲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中都有相应的设置。

戏曲课程涵盖了戏曲的基本知识、演唱、表演、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内容,是学习戏曲艺术的重要途径。

在本文中,将对戏曲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为学习和教学提供参考。

一、戏曲的基本知识1.戏曲的起源和发展戏曲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和民间娱乐活动,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剧种体系。

戏曲包括京剧、粤剧、越剧、评剧等多种剧种,各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2.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四种基本表演技巧。

其中“唱”指唱腔,即用特定的音乐节奏演唱剧中的台词;“念”指念白,即用语言演唱剧中的对白;“做”指做戏,即用动作表演剧中的情节;“打”指武戏,即用武术表演剧中的武打动作。

3.戏曲的艺术特点戏曲具有丰富的表演形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的表演技巧要求演员具备高超的音乐表演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动作表演能力,同时还要求演员具备丰富的戏曲知识和艺术修养。

二、戏曲的音乐知识1.戏曲的音乐形式戏曲的音乐形式主要包括唱腔、乐曲和伴奏等。

唱腔是戏曲表演中的基本音乐形式,包括各种不同的腔调和曲牌;乐曲是戏曲表演中的伴奏音乐,包括打击乐、管弦乐等;伴奏是戏曲表演中的辅助音乐,用于衬托情节和烘托氛围。

2.戏曲的音乐特点戏曲音乐具有独特的旋律、节奏和表现力,能够准确地反映剧情和人物的情感。

戏曲音乐的演唱要求演员具备高超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奏和情感,使观众产生共鸣。

3.戏曲的音乐教育戏曲音乐教育是戏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和表演能力。

戏曲音乐教育包括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音乐技巧的训练和音乐作品的演绎等方面的内容。

三、戏曲的表演技巧1.戏曲的表演要求戏曲表演要求演员具备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优秀的舞台表演技巧和高超的表演功底。

戏曲与载体及观众审美心理探索

戏曲与载体及观众审美心理探索

戏曲与载体及观众审美心理探索人们谈戏曲,多侧重于“本体”,如剧本内容、演员表演、美学价值等,不大注意它的“载体”。

通常说,戏剧有四个要素:演员、观众、剧场、剧本。

如果说“演员”的表演艺术是戏剧的本体的话,那么这个本体必须通过“观众”的参与方能实现,没有观众的自说自话是无所谓“表演”的。

正如物品,只有进入市场,面对顾客的购买,才能称之为商品。

在戏剧范畴内,演员与观众谁也离不开谁,两者对立统一,共同构成“戏剧”。

除了演员与观众以外,剧场和剧本是戏剧的空间载体和文字载体。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剧场与剧本才渐渐受到重视,上升为戏剧的要素。

与此同时,包括道具布景、服饰造型、灯光渲染在内的整个演剧氛围也愈来愈讲究,形成戏剧特有的专业化的“剧场艺术”。

有了专业化的剧场和剧本,戏剧才得到升华。

然而,中国戏曲没有完全走西方那种“剧场艺术”的道路。

即使在可称之为专业化剧场的勾栏、茶楼、会馆、戏园纷纷建立的情况下,在戏曲完全成熟之后,它依然保持着流动演出的传统。

特别是民间戏班,常常以小分队演出的方式送戏上门。

除了市井勾栏的商业性演出日日如是以外,大量戏曲艺人以个体或家庭挑班的方式,或“赶会”于乡村集市庙会,在广场高台上唱大戏,或出入于贵族和大户人家的宅院,在厅堂院落里唱堂会。

每逢民俗节令庆典,红白喜事和冬春农闲时节,便是民间戏班活跃之时。

“剧场”载体的不定位,以及流动演出的传统,使中国戏曲能够满足各种层次和各种场地的需要,或文或武,或雅或俗,异彩纷呈。

换句话说,剧场载体的不定位和流动演出的传统,造就了中国戏曲“写意”、“虚拟”、“形式美”、“程序化”的艺术语言和美学特征。

在长期的实践中,这样的舞台语言已经为中国观众所认同、所熟悉,约定俗成,妇孺能解,而且与生活本身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艺术的距离、美学的距离。

固定的剧场和流动的戏班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

勾栏剧场是千方百计引观众来;流动戏班是游村走乡找观众去。

勾栏剧场是相对稳定的观众在选择戏曲;流动戏班是带着有限的剧目寻找观众。

中国元素--戏曲介绍300字

中国元素--戏曲介绍300字

中国元素--戏曲介绍300字
中国戏曲是一种独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武术、杂技等多种元素。

它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中的歌舞表演,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现今的戏曲形式。

中国戏曲剧种繁多,各具特色,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京剧、昆曲、秦腔等。

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每种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唱腔。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演员需要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才能熟练掌握。

戏曲的舞台布置简约,道具丰富,演员通过虚拟化的表演来表现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如骑马、行船、饮酒等。

中国戏曲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

戏曲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也在不断创新,以适应观众的需求。

戏曲与载体及观众审美心理探索

戏曲与载体及观众审美心理探索
除 了演 员与观众以外 ,剧场和剧本是戏剧的空间载体 和 长期出没于广场和厅堂间 。 乡镇 与都 市间徘徊 , 在 既具备广场 文 字载 体 。 艺术循环 , 又具 备室 内艺术特 征。剧本 则穿插诗词歌赋 , 大抵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 剧场与剧本 才渐渐受到重视 . 上升 采用与古典小说相对应的文体 , 有文有白 , 或雅或俗 。在同宗
除了市井勾栏的商业性演出 目日如 是以外 ,大量戏 曲艺人 以 此类作 品应该 因“ ” 异 , 戏 而 在尊重戏 曲艺术神韵 的前提下 , 以
个体或家庭挑班 的方式 , 赶会 ” 乡村集市庙会 , 或“ 于 在广场高 影视手段 “ 锦上添花” 。如 : 越剧影片《 山伯 与祝 英台》十八 梁 “ 台上唱大戏 , 出入于贵族和大户人家的宅院 , 或 在厅堂院落里 相送 ” 一场 , 配以诗情画意 的荷塘 、 并蒂莲 、 鸳鸯。强调 影视画 唱堂会 。每逢民俗节令庆典 , 白喜事和冬春农 闲时节 , 红 便是 面 的形式感 、 装饰美 。 民间戏班活跃之时 显然. 戏曲进入 电视 、 电视载体后 , 已改 变单一 的舞 台 业 “ 剧场 ” 载体 的不定位 , 以及流动演出的传统 , 中国戏 曲 表演形态 , 使 呈现 出多元的趋势 。又由于媒体 的传播 , 戏曲文化 能够满足各种层次和 各种场地 的需要 , 文或武 , 或 或雅或俗 。 得 到了全方位的普及和弘扬。电视戏 曲的创作余地很大 , 不拘
为戏 剧 的要 素
与此 同时 , 包括道 具布景 、 服饰造 型 、 光渲染在 内的整 灯

异流的发展历程 中, 它呈现多品种 、 多标准化的风貌 。 关于电视戏 曲 , 与其局限于“ 电视剧” 和戏 曲联姻 的讨论 ,

个演剧氛 围也愈来愈讲究 , 形成戏 剧特 有的专业化 的“ 剧场 艺 不如拓宽眼界 , 电视 功能 的角度 思考一 下与戏曲的 “ 从 联姻 ” 术” 。有了专业化的剧场和剧本 , 戏剧才得到升华 。 或 者说 , 比较一下 电视作为载体与舞台载体 的异 同, 究 研 然而, 中国戏曲没有完全走西方那种“ 剧场艺术” 的道路 。

戏曲脸谱宣传载体的研究

戏曲脸谱宣传载体的研究

作者简介:孔繁文/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油画、舞台美术设计、公共艺术戏曲脸谱宣传载体的研究孔繁文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艺术设计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 要:中国戏曲脸谱艺术是我国戏曲演出当中最具艺术特色,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符号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国内外流行范围相当之广泛,已经被人们公认为是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脸谱虽源自舞台,但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商业包装、器物器皿装饰、服装装饰纹样等。

这都远超于舞台的应用范围,足可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中占据的位置,说明脸谱艺术具有极强的生命性。

同时,因为脸谱艺术区别于戏曲表演的形式,对专业性的苛求相对较低。

使得这种艺术表达形式更加的亲民,更加容易上手。

在当今文化事业大繁荣的背景下,如何使得这门传统艺术更加的广为人知,选择有效的宣传载体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新型宣传载体与传统宣传载体进行开展。

关键词:戏曲;脸谱;宣传载体1新型宣传载体(1)社交媒体,是人们相互间分享、表达各自意见见解,想法观点及经验的工具与平台。

现阶段,较常使用的社交媒体主要有微信、微博、社交门户网站、交流论坛、直播博客等等。

社交媒体在网络这片广阔的舞台上蓬勃发展,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通过其传播出的各种信息成为人们每天观看浏览的主要内容,不仅产生了人们每天生活、工作中热议的一个个话题,更吸引了诸多传统媒体的争相跟进。

社交网站(SNS),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其优势有,通过社交网站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重新取得联系,扩大了社交圈。

社交网站提供的查找功能帮助人们重新同失去联系联络的旧时好友取得了联系;同时,网站上还有许多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用户群,并且比期间建立了相互联系的群组。

相比于其他网络上的广告来说,在社交网站上的广告投入更加的具有针对性与直接性。

国内有许多不同针对性的社交网站,如多功能服务大众化社交的百度空间、基于旅途分享小组交流和信息发布的去哪儿网、基于大众化社交的QQ、基于白领和学生的交流娱乐的开心网人人网、基于未婚男女婚介的百合网等。

戏曲常识讲解教案模板范文

戏曲常识讲解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历程、主要剧种及其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戏曲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1. 戏曲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主要剧种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1. 戏曲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如何欣赏和鉴赏戏曲。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戏曲音乐、戏曲表演视频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戏曲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戏曲的定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戏曲吗?你们了解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吗?二、讲授新课1. 戏曲的基本概念(1)教师讲解戏曲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戏曲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表演、文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2)介绍戏曲的起源,让学生了解戏曲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

2. 戏曲的发展历程(1)教师介绍戏曲的发展历程,从唐宋时期的戏曲雏形,到明清时期的戏曲繁荣,再到现代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2)强调戏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3. 主要剧种及其特点(1)介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五大戏曲剧种,让学生了解各个剧种的特点。

(2)以京剧为例,讲解其唱腔、角色行当、脸谱艺术等,让学生对京剧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播放一段戏曲音乐,让学生辨别剧种,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2. 教师播放一段戏曲表演视频,让学生欣赏戏曲表演,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戏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戏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关于戏曲的科普文章,了解戏曲的历史、剧种特点等。

2. 观看一场戏曲表演,并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戏曲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剧种,让学生对戏曲有了初步的了解。

戏曲道具艺术用途浅谈

戏曲道具艺术用途浅谈

戏曲道具艺术用途浅谈戏曲道具是戏曲表演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仅是演员辅助表演的工具,更是艺术表达的一种载体。

戏曲道具的使用可以增强戏曲表演的视觉效果,提供更加生动的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更好地传递剧情和情感。

在戏曲表演中,道具的定义主要是指舞台上使用的器物,可以是幕布、家具、服装、器具等。

在戏曲中,道具主要有以下几个用途:一、塑造人物形象,作为人物的象征道具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京剧中,演员的所有服装、道具等无不要求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一般而言,道具可以代表人物的职业、身份、性格、时代背景等方面。

例如,耳环代表女性身份,刺绣花团锦簇的火烛台代表官宦之家的繁华。

一个善良、温柔或清高的人物,往往会使用一些轻巧、优雅、颜色柔和的道具,如绵羊与鹿皮、舞剑与鱼戏波等;而一个强悍、果敢、激烈的人物,则会运用一些沉重、有力、色彩鲜明的道具,如铁锤、望远镜、乐器等。

二、作为表演手段,提高舞台表现力道具的加入可以丰富舞台设计和场景叙述。

在舞台中铺设地毯、布置家具,或在舞台上布置一幅山水图画、花园等,都可以为表演提供一个更加真实、具有代表性的环境。

例如,在一些戏曲中出现的“空中”道具,如吸氧户、踏云梯,提供了更加现代的表演手段,扩大了戏曲表演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更加享受到舞台上演员的表演。

三、辅助表演,提高行动自然度戏曲道具能够给演员带来便利,减轻演员的负担,同时帮助演员掩饰、修饰动作,使表演的动作、姿态更加自然、优美。

例如,《牡丹亭》中薛宝钗的手中总是拿着羊脂白玉板作为扇子,使她的手型更美;《红楼梦》中宝玉手中的金钗则象征着他的身份,同时加强了演员的肢体表达;《长生殿》中张生的扇子,则借助扇的展开、合拢等动作,达到了起承转合、表达情感的效果。

四、表现事件、提示观众剧情发展戏曲道具还可以帮助观众了解事件、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红楼梦》中的桃花,象征着黛玉与宝玉的悲剧命运。

这个道具经常出现在极度潦倒时期的黛玉和宝玉身边,有时黛玉还会拿出桃花来比划,以示默契。

戏曲科普小知识

戏曲科普小知识

戏曲科普小知识一、戏曲的定义和起源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一种形式,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

它起源于古代的乐舞和百戏,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

二、戏曲的艺术特点1、综合性: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将音乐、舞蹈、表演、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程式性:戏曲的表演有着严格的程式性,演员的表演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注重动作的规范和节奏感。

3、虚拟性:戏曲的表演具有虚拟性,演员通过夸张的表演和象征性的道具来表现角色和场景,以引起观众的联想和想象。

三、戏曲的表演形式1、唱腔:戏曲的唱腔是演员在演唱时所使用的音乐形式,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的戏曲唱腔风格各异,但都具有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表现力。

2、念白:戏曲的念白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是戏曲表演的重要元素之一。

念白要做到声情并茂,表现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3、动作:戏曲的动作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所做的各种身体动作,包括舞姿、身段、步法等。

动作要规范、优美、富有节奏感。

4、服饰:戏曲的服饰是演员在表演时所穿的服装和道具,是表现角色身份和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

服饰要精美、华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5、舞台:戏曲的舞台是演员表演的空间,包括布景、道具、灯光等。

舞台要简洁明了,突出表演的重点和主题。

四、戏曲的种类和流派1、京剧:又称平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分布在北京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京剧表演讲究工整、规范,重视唱腔和身段的优美。

2、昆曲:又称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分布于江苏、浙江等地。

昆曲表演注重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舒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等地的剧种,以抒情优美的唱腔和身段著称。

越剧表演形式灵活多变,情感表达细腻。

4、川剧:四川地区的剧种,以变脸、喷火等特技表演著称。

川剧表演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5、粤剧:广东地区的剧种,以优美的唱腔和华丽的服饰著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与载体[编者按]应该说,从戏曲同电视“联姻”之后的数年里,本刊一直未曾间断过对这一领域的反映。

尤其是1998年第1期所刊周华斌的《关于电视戏曲的思考》、1999年第6期杨燕的《电视戏曲栏目得失谈》两文,对电视戏曲的思考加重了理性色彩。

进入新世纪,棉队新媒体戏艺术将发生如何变化?本刊这一期所发表的周华教师的新篇《戏曲与载体》一新的视角,高屋建瓯地论述了戏曲这个古老艺术的发展历程和进入“多媒体”时代所呈现出的多元共存的态势。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爱护戏曲艺术,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参加讨论。

[关键词]戏曲媒体剧场剧本一人们谈戏曲,多侧重于“本体”,如剧本内容、演员表演、美学价值等,不大注意它的“载体”。

常言道:“皮这二百微存,毛将焉附”,艺术所附着的载体一旦发生变化,其本体势必有所变异。

载体又联系着“媒体”,若无媒体的传播,艺术也难以普及。

80年代后期有过一项问卷调查,主旨是:“你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子区”?统计的结果是,“进剧场看戏”的不过百分之六七,绝大部分人是通过听唱片、广播、录音带,电影、电视、录象带来观赏和了解戏曲的。

确实,近半个世纪以来,都是里的茶园、戏院和专业性戏曲剧场大为减少,人们观赏戏曲不再拘泥于“进剧场”一条途径了。

20世文化艺术的繁盛,得益于新的载体与媒体,如印刷发行的报纸、杂志、图书机械化生产的唱片、电影拷贝;电波传送的广播、电视等。

如今又有音像制品电脑网络。

本世纪号称工业时代”、“科技时代”,一方面,大量以“复制”方式出现的艺术品流社会;另一方面,与科技相联系的艺术风貌。

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并存,营造了本世纪特有的文艺景观。

从载体与媒体的角度看,戏曲经历了剧场时代、唱片时代、胶片时代、广播电视时代,进入了包括音像制品再内的“多媒体电子时代。

二载体与媒体的作用本来就存在于戏曲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

通常说,戏剧有四个要素:演员、观众、剧场、剧本。

如果说“演员”的表演艺术是戏剧的本体的话,那么这个本体必须通过“观众”的参与方能实现,没有观众的自说自话是无所谓“表演”的。

正如物品,只有进入市场,面对顾客的购买,才能称之为商品。

在戏剧范畴内,演员与观众谁也离不开谁,两者对立统一,共同构成为“戏剧”。

除了演员与观众以外,剧场和剧本是戏剧的空间载体和文字载体。

剧场——广义上应该称作“演剧场所”。

其特定的观演环境和观演氛围将演员与观众联系在一起,同时为演员的戏剧性表演提供了表演区(舞台)。

剧本——非直观的、抽象的文字符号。

它负载着戏剧的人文内涵,即清洁、语言、思想、观念,可以说是戏剧文学载体。

这两个载体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是有目共睹的。

戏剧的初级阶段无所谓剧场、剧本。

以中国戏曲为例,早期的戏曲演员是“路歧人”,即流浪艺人。

他们游走四方,撂地为场,以各种娱乐性的杂耍、魔术、角抵、马戏、歌唱、曲艺谋生,也包括情节简单的戏剧性表演。

这些杂七杂八的表演技艺统称“散乐”、“百戏”、“杂戏”,自周秦至汉唐,千余年间始终如此。

戏曲的胚胎即萌生于其中。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剧场与剧本才渐渐受到重视,上升为戏剧的要素。

在西方戏剧史上,专业化剧场的出现被认为是戏剧发展的里程碑。

这种在市井间诞生的固定的剧场,既为表演艺术提供了竞争的阵地,也为剧作家提供了驰骋才华的机会。

在专业化的剧场里,观众相对稳定,口味相对较高。

以往“路歧人”那种“一着鲜,吃遍天”的杂耍般的技艺不可能在固定的剧场内永远重复,因为他们难以满足层次愈来愈高的观众的精神需求和美感享受,于是,具有人文内涵的“剧本”成为戏剧创作的必要环节,甚至受到文人们的青睐——因为它为戏剧注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文化营养,能让观众不断领略人生的喜怒哀乐和是非善恶的道德情操。

与此同时,包括道具布景、服饰造型、灯光渲染在内的整个演剧氛围也愈来愈讲究,形成戏剧特有的专业化的“剧场艺术”。

有了专业化的剧场和剧本,戏剧才得到升华。

三在中国,固定的、专业化的剧场以北宋的“勾栏”为标志。

与此同时,活字印刷术问世,作为语言文字载体的书籍渐渐普及。

于是,通俗文艺领域的“院本”、“曲本”、“话本”开始通行,它们是戏曲、曲艺的底本。

剧场、剧本的出现,意味着戏曲渐渐告别“撂地为场”的演出状态,游离出“散乐”、“百戏”,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种。

宋代有“路歧不入勾栏”之说,认为他们属于“艺之次者”。

的确,这些流浪艺人目不识丁,表演技艺简单粗糙,满足不了较高层次观众的需要。

直到解放前,北京前门外依然以珠市口为界,将口南口北的艺人视为两种档次,口南“杂耍馆子”的艺人往往被口北的“戏园子”拒之门外。

然而,中国戏曲没有完全走西方那种“剧场艺术”的道路。

即使在可称之为专业化剧场的勾栏、茶楼、会馆、戏园纷纷建立的情况下,在戏曲完全成熟之后,它依然保持着流动演出的传统。

特别是民间戏班,常常以小分队演出的方式送戏上门。

除了市井勾栏的商业性演出“日日如是”以外,大量戏曲艺人以个体或家庭挑班的方式,或“赶会”于乡村集市庙会,在广场高台上唱大戏;或出入于贵族和大户人家的宅院,在厅堂院落里唱堂会。

每逢民俗节令庆典、红白喜事和冬春农闲时节,便是民间戏班活跃之时。

“剧场”载体的不定位,以及流动演出的传统,使中国戏曲能够适应各种层次和各种场地的需要,或文或武、或雅或俗,异彩纷呈。

其总体特征表现为:1. 一方空场,左上右下——或一方空台,上下场门,因地制宜。

2. 时空灵活,表演虚拟——没有幕景变化和由此形成的情节跳跃。

剧情连续,一贯到底,节奏灵活多变。

剧情所要求的时空在演员的嘴上、手上、身上,也就是以唱词和虚拟的表演来寓示戏剧的“规定情境”。

3. 道具简单,装饰精美——道具少而精,随身上下。

舞台空间倾向于装饰、写意,有浓郁的唯美意蕴。

4. 表演为主,技艺性强——以演员表演为中心,强调技艺。

诗、歌、舞、乐、唱、念、做、打充分展开。

换句话说,剧场载体的不定位和流动演出的传统,造就了中国戏曲“写意”、“虚拟”、“形式美”、“程式化”的艺术语言和美学特征。

在长期的实践中,这样的舞台语言已经为中国观众所认同、所熟悉,约定俗成,妇孺能解,而且与生活本身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艺术的距离、美学的距离。

固定的剧场和流动的戏班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

勾栏剧场是千方百计引观众来;流动戏班是游村走乡找观众去。

勾栏剧场是相对稳定的观众在选择戏曲;流动戏班是带着有限的剧目寻找观众。

其中,专业化的剧场处于核心地位,对戏曲起到了导向作用。

如果说勾栏剧场中的艺术竞争促进了戏曲艺术的提高,那么流动戏班送戏上门意味着戏曲的普及。

这两个方面是互补的。

惟其如此,中国戏曲才上达宫廷,下及黎民,遍及城乡的各个角落,而且渗透各个阶层,成为民族的“戏曲文化”。

四尽管总体形态趋同,但是由于地域性的差异、演出场所的差异、观众层次的差异,中国戏曲不像西方戏剧那样品种单一,而是“异”彩纷呈,如:因地域性方言带来的声腔剧种的差异;因演出氛围和观众层次带来的民间戏曲、文人戏曲、剧场戏曲的差异;因观赏趣味不同而带来的文戏与武戏的差异等等。

我把它称作是中国戏曲的“同宗异流”现象。

最明显的是广场演出与厅堂演出的差别。

这一点在戏曲走向成熟的宋代已经显露。

宋《青箱杂记》卷五称:“今世乐艺亦有两般格调:若朝庙供应,则忌粗野嘲哳;至于村歌社舞,则又喜焉。

”——“朝庙”是庄重严肃的厅堂,乐舞趋于优雅;“村社”属于野外广场,乐舞趋于热烈、欢腾。

传统戏曲的演出场所可以分为三类:“野台子”、“宴乐堂”、“戏园子”。

“野台子”——广场高台,多出现于乡镇的庙会、集市,高逾人头。

中国的“民间戏曲”基本上生成于野台子,乡民们熙熙攘攘,自由观赏,因此带有浓重的广场艺术特征:1. 强烈的锣鼓节奏,高亢的声腔——如此方能压倒嘈杂的自然声和人声。

2. 明丽的色彩,装饰化的舞台空间——如此方能醒目、诱人。

3. 夸张的化妆造型——如此方能远距离区分角色和人物造型。

4. 大幅度的动作,独特的表演技艺——武戏偏多,如此方能引人入胜。

“宴乐堂”——贵族和大户人家的厅堂。

厅堂中央为表演区,有时铺上一方地毯。

观众即宾客,多为文人雅士,静坐于周围品赏戏曲表演。

宴乐和堂会上的戏曲被称作“红氍毹”(即红地毯)上的雅音,具有明显的“文人戏曲”倾向和室内艺术特征:1. 文学性加强——吟诗弄赋,多属文戏。

2. 唱腔委婉动听。

3. 表演细腻抒情。

4. 道具制作精细。

“戏园子”——专业性剧场。

亦为室内厅堂,大小不等,建有“勾栏”式的舞台。

观众基本上是市民阶层,观赏层次介于农民和文人贵族之间。

专业化的剧场可以兼容民间戏曲和文人戏曲,但势必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加以改造,如:消减广场戏曲喧闹嘈杂的因素,增强文人戏曲的戏剧性和表演艺术成分。

通过戏班的选择、剧目的调节,这里的演出可以做到文武兼备、雅俗共赏。

因此,“剧场戏曲”更能代表中国戏曲的艺术精髓。

民间戏曲、文人戏曲、剧场戏曲的交叉融合以及剧场载体的作用,可以在戏曲发展史上找到依据。

宋元杂剧,原本是锣、鼓、板、笛随处作场,待到进入厅堂和勾栏,渐渐配以丝、竹、管、弦,称作“弦索官腔”。

同时,形成宫调格律的规范,走向雅化。

昆曲,原本是江苏昆山地区的村坊野曲,明初曲师魏良辅等改革后,吸收北曲“弦索官腔”的特点“度为新声”,成为以“管、笛、笙、琵”伴奏的室内清唱,“清柔而婉折”。

后来走上戏曲舞台,称作“雅音”。

京剧,前身是高台广场上的徽调、汉调、梆子、乱弹,清代中叶进入京都。

经过一定时期的磨合,当它在晚清的京都戏园子里成熟时,吸收了“雅部”昆曲的艺术成分,可谓集花、雅之大成。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戏园子市民杂处,吃喝谈笑的“宴乐”之风颇盛,嘈杂无序,不像王府宅第那样清静。

所以,它始终保持着压倒杂声的强烈的锣鼓、高亢的声腔、浓郁的技艺因素,而且具有相当的力度。

同时,又不乏适宜于堂会清唱的高雅细腻的琴弦、唱腔和相应的剧目。

千百年来,中国戏曲的剧场载体和剧本载体变化不大。

它长期在广场和厅堂间出没,在乡镇与都市间徘徊,既具备广场艺术特征,又具备室内艺术特征。

剧本则穿插诗词歌赋,大抵采用与古典小说相对应的文体,有文有白,或雅或俗。

在同宗异流的发展历程中,它呈现出多品种、多样化的风貌。

五本世纪初,话剧兴起,走的是西方“剧院制”的路。

一方面,它渐渐摆脱小戏班流动演出的状态,倾向于剧场艺术的探索;另一方面,抛却半文不白的四六文体,走向大众通行的、散文化的“国语”。

话剧艺术与戏曲艺术的分道扬镳,不能说与剧场和剧本这两个载体无关。

除了话剧在剧坛上崛起以外,与戏剧相关的传媒在本世纪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报刊、书籍的通行,使戏曲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照相机的普及,使戏曲得以留影;唱片、录音磁带、激光唱盘(CD)的相继出现,使戏曲得以留声;电影、录像机、VCD光盘的渐次流行,使戏曲得到全面、完整、动态的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