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八年级上第二章 第四节自然灾害说课稿

合集下载

自然灾害说课稿

自然灾害说课稿

自然灾害说课稿一、说课目标本次说课的目标是通过讲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成因和预防措施,使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说课内容1. 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龙卷风、干旱等多种类型。

2. 自然灾害的分类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性质,可以将自然灾害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三大类。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等;水文灾害包括洪水、干旱、冰雪灾害等。

3. 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包括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大气环流和水循环等自然因素。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洪水是由降雨量过大或者河流水位上涨引起的,台风是由海洋上的热带气旋形成的。

4. 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例如,在地震多发区建设抗震设施,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在洪水易发区加强堤坝的建设和河道的疏浚;在台风多发区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等。

三、说课重点本次说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和成因,并培养学生的预防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四、说课难点本次说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并引导学生思量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五、教学方法本次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等。

通过讲解、展示实例、引导学生参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自然灾害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思量。

2. 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和成因,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

3. 实例分析(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自然灾害的实例,让学生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 预防措施讨论(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灾害》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灾害》说课稿

《自然灾害》说课稿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自然灾害”。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环节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由于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较难,课程标准相对简单的要求“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本条标准以“了解”作为行为目标,旨在从培养防灾减灾意识出发,要求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这一基本国情。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

本课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四节,本节教材编写紧扣课标要求,重点突出三个方面。

第一,在认知程度上把握“了解”,不涉及较深的原因分析。

第二,在认知内容上立足“中国”,以中国的自然灾害为案例,讲述自然灾害的一般知识。

第三,在认知方法上从“身边”入手,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相结合。

(三)对教材的处理。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从以下三方面使用教材。

1.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和社会。

2.精心设计活动在教学中,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和种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形成“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及灾害防治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材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难点为自然灾害集中分布区及形成原因。

二、说教法(一)、教法及依据:引导学生参与读图进行教学分析。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根据初中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识图分析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第4节自然灾害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第4节自然灾害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自然灾害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咸宁市嘉鱼县城北中学的曾祥富,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地理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

我将从“教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希望得到各位评委的指正。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第四节的内容。

在内容编排上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课也是新课标教材新增加的一节内容。

新课标强调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本课对帮助学生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以及树立“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都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教材分析和新课标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

②能够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多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③了解一些救灾、避灾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灾害,学会自我避灾,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从知识和能力的层面,难度都不大,同时要求对我国自然灾害的成因不作深层次的分析。

所以本课关键在于通过识图,结合已所学的知识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从而树立防灾减灾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①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②了解我国防灾减灾成就,树立防灾减灾和保护环境意识。

2、教学难点:通过所学知识,会分析我国常见自然灾害分布及成因。

二、说学法:八年级学生能合作、善实践、喜活动、求知欲较强,对知识的需求已经由表象向本质过渡,以理性思维为主。

自然灾害说课稿

自然灾害说课稿

自然灾害说课稿引言概述: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破坏的突发事件。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来减少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自然灾害的特点、预防措施、应对策略以及灾后重建。

一、自然灾害的特点1.1 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破坏的突发事件。

根据其发生的原因和性质,自然灾害可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1.2 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包括地球内部构造运动、气候变化、生物因素等。

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洪涝、干旱等都是由这些因素引起的。

1.3 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它们能够瞬间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崩塌、农田损毁等严重后果,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二、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2.1 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及时获取自然灾害的信息,提前预警,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2.2 合理规划和建设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如抗震设防、防洪设施建设等。

2.3 提高公众意识和应急能力加强自然灾害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培养应急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

三、自然灾害的应对策略3.1 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救援和救助工作。

3.2 加强救援和救助力量建设提高救援和救助力量的装备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加强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确保能够迅速响应、高效救援。

3.3 加强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分享自然灾害防治的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灾害挑战。

四、灾后重建4.1 快速评估和恢复工作在灾害发生后,要迅速进行灾情评估和灾后恢复工作,重建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

自然灾害说课稿

自然灾害说课稿
常见的自然灾害
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逐步分析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在学生对自然灾害有所感知的后,让学生看书上定义,明确自然灾害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两个基本特征——自然环境异常变化和灾情。自然环境异常变化也是自然现象,它必须给人类带来危害,产生灾情,才是自然灾害,如:台风和台风灾害是不同的概念,要给学生加以强调。然后做课本55页活动题,使学生更准确的理解自然灾害,并能与人为灾害进行区分。
教育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对应本条课标要求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
2、了解我国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和危害。
3、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形成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的认识。
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危害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尊重自然,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感觉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上,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老师进一步点拨。
第四节自然灾害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很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自然灾害》,不足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灾害》是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最后一节内容,是在学习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之后,对我国自然灾害的系统学习。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考虑的基本地理条件。本节教学有利于学生树立辩证分析问题的观念,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常见的自然灾害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列举已知的自然灾害,老师给与补充,使学生主动认知,了解更多的自然灾害。通过列举的灾害进行分类,如果涉及到其它灾害要给与点拨,并由此得出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的特点。

2.4自然灾害说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2.4自然灾害说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尊敬的各位老师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自然灾害》, 现在我将开始我的说课。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么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呢,让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本课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四节,教材首先以“常见的自然灾害”为标题,一方面说明自然灾害的内涵,即回答了“什么是自然灾害”;另一方面以举例的形式介绍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即回答了“有哪些自然灾害”。

其次,教材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为标题,通过地图呈现和文字叙述等方式,对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逐一进行说明。

最后以“防灾减灾”为标题,举例说明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形成“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的认识。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能合作、善实践、喜活动、求知欲较强,对知识的需求已经由表象向本质过渡,以理性思维为主。

同时学生对前面的地形、地势、气候、板块运动等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具有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说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为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教学难点为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五、说教学方法本节课以“改变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作为指导思想,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观察法——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讨论法——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归纳法——教会学生总结问题六、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简介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引出即将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展示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明确方向,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1.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分类(1)结合字形和古文,指导学生概括出自然灾害的两个基本特征。

自然灾害说课稿

自然灾害说课稿

自然灾害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成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和尊重,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自然灾害的分类和特点。

2.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

三、教学难点1. 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生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自然灾害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了解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知。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等常见自然灾害。

并对每种自然灾害的特点进行简要说明。

3. 自然灾害的成因(15分钟)使用图片和图表,向学生展示不同自然灾害的成因,例如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洪水是由降雨量超过地表水排泄能力引起的等。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自然灾害的成因,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预测和防范自然灾害。

4. 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2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向学生介绍不同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

例如,在地震区域建设抗震建造,加强水库和堤坝的建设来防止洪水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防灾建议,并进行讨论。

5. 学生实验(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灾害的摹拟实验,例如使用模型摹拟地震、洪水等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灾害的威力,并思量如何应对和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6.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总结自然灾害的分类、特点、成因和防范措施,并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预社区或者学校的环境保护和灾害防范活动,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

2.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灾害的研究和调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自然灾害说课稿

自然灾害说课稿

自然灾害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和特点,掌握常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谨防措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分类和特点,常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谨防措施。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学到的自然灾害的概念,并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灾害进行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解释和分类(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山火等。

引导学生思量不同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影响。

3. 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20分钟)以地震为例,通过图片、视频和实例解释地震的形成原因,包括地壳运动和板块活动。

引导学生思量其他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并进行讨论。

4. 常见自然灾害的谨防措施(25分钟)以洪水为例,介绍洪水的谨防措施,包括修筑堤坝、加强排水系统、合理规划城市等。

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他自然灾害的谨防措施,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5. 自然灾害的应急措施(2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包括逃生、求救、自救互救等。

引导学生思量如何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并进行小结。

6. 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

四、教学手段和资源1. 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2.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实例、案例等。

五、教学评价1. 自主评价: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积极参预课堂活动,表现出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教师评价:观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能力,赋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第四节的内容。

在内容的编排上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课是新课标教材新增加的一节内容,可见地理教材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也对第三章的中国的自然资源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因此此刻在教材中具有基础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灾害主要特点,能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探究式和读图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之一,并掌握一些基本的避灾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常见自然灾害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二、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1、学生在前几章节已经学习了中国地然地理概况及主要气候,是学习本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拥有一定的读图、判断能力。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认识到我国自然地理国情之一就是自然灾害频发,形成正确的防灾减灾的观念。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好学状态。

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图、文、读、想、做的形式,采用读图分析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课本插图及视频等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四、学法指导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

2、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

初三思考问题角度多样,只有全面激发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3、议: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以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最直观的反应,吸引注意力。

(二)预习检测:主要在于检测学生预习效果,为更好学习本课铺垫。

(三)交流展示,拓展延伸(播放视频,帮助学生更好的探究问题)
探究活动一: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探究活动二: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探究活动三: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结合实际,学生谈谈避灾的方法(主要结合实际生活中,较为实用的常识方法等)
(五)课堂检测:采取随机抽取学生的方式,调动全班参与
(六)、布置作业:附: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