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116例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116例疗效分析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脑梗塞发生后,患者往往会留下一些后遗症,如偏瘫、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为中药或西药,但效果有限。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方法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116例患者进行疗效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优势1. 综合调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综合治疗。
中医注重调理整体,通过调理气血、益气健脾、通络活血等方法,促进身体的康复;西医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手段,对症治疗,加快康复进程。
2. 减少药物副作用:传统药物治疗往往需要大剂量使用药物,容易产生副作用和药物依赖。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则能够在尽量减少药物剂量的情况下,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促进康复:中医理疗、针灸等手段可以促进患者瘫痪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加营养物质的供应,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二、临床资料本研究共选取116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58例,年龄在40岁-70岁之间。
患者入院时主要症状包括偏瘫、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
患者入院后,分别采用中药、西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分别观察治疗效果,并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分析1. 中药治疗:采用活血化瘀、益气健脾、通络止痛等中药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但康复速度较慢,总有效率为65%。
2. 西药治疗:采用溶栓药物、抗凝血药物等西药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也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总有效率为75%。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采用中药治疗的辅以针灸、理疗等中医治疗方法,并结合康复训练。
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得到了较快改善,康复速度明显加快,总有效率为90%。
四、结论综合上述资料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
方法将急性脑梗塞病人49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6例,对照组23例。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和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qd,尼莫地平40mg,口服,tid,随症加服中药煎剂;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和曲克芦丁400mg静脉滴注,qd,尼莫地平40mg,口服,tid。
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5例(19.2%),显著进步9例(34.6%),进步7例(27.0%),总有效率80.8%;对照组基本痊愈3例(13.1%),显著进步7例(30.4%),进步4例(17.4%),总有效率60.9%。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脑梗塞;疗效笔者将我中心2004年6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49例急性脑梗塞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9例脑梗塞病人中,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66-78岁,平均71.8岁,除外糖尿病、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慢性肝肾疾病、出血性脑梗塞及既往有中风病史者。
病人均神志清楚,吞咽功能正常,病程在24-72小时内。
入院前未经抗凝、溶栓、降纤和抗血小板等治疗。
将49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23例,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66-75岁,平均68.5岁。
其中大脑中动脉缺血10例,大脑前动脉缺血7例,大脑中动脉合并大脑前动脉缺血6例,伴高血压13例,高脂血症6例,颈动脉狭窄4例;治疗组26例,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68-78岁,平均年龄72.5岁。
其中大脑中动脉缺血12例,大脑前动脉缺血8例,大脑中动脉合并大脑前动脉缺血6例,伴高血压15例,高脂血症,7例,颈动脉狭窄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史、合并症及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48例脑梗塞临床效果分析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48例脑梗塞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将48例脑梗塞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相同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分析30天后两组不良反应、近期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等变化。
结果两组治疗方法未见不良反应;观察组近期疗效率较高,为83.3%,对照组为62.4%;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有较大改善,观察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西结合治疗方法,能纠正脑细胞代谢紊乱,修复受损脑细胞,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对脑梗塞临床治疗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梗塞脑梗塞在我国发病率、致死致残率均较高,神经细胞死亡导致的神经功能缺失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1],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脑梗塞早期治疗及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就将脑梗塞2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和24例西医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48例脑梗塞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中男性15名,女性9名,年龄在56-75(68.21±0.70)岁,病程6-85(7.6±6.5)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16.0±3.42)分;脑梗塞部位:基底节区9例,丘脑2例,脑叶6例,内囊4例,外囊1例;伴有高血压病史者20例,高血脂症者25例,糖尿病者18例。
对照组中男17名,女7名,年龄55-70(67.4±11.2)岁,病程6-86(8.7±7.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7.16±3.23)分;脑梗塞部位:基底节区12例,丘脑2例,脑叶6例,内囊3例,外囊1例;伴有高血压病者18例,高血脂症者23例,糖尿病者18例。
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取标准年龄在55-75岁,缺血性脑梗塞,复发前无任何明显症状或体征,发病6天内就诊,以风痰瘀阻为主要病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为选取标准;而患有重度高血压及并发症、脏器功能不全、孕妇、重度脑梗塞伴有水肿、意识障碍、不配合治疗者不入选。
脑梗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脑梗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大脑作为人体的重要指挥部,其的生理功能不可忽视。
但大脑本身的运作也需要充分的血液与氧气,如果“食不饱力不足”,大脑自然也很难发挥出原有的功能,并致使其出现脑梗死的情况。
另外,虽然说现在医学已经相对较为发达,但在脑科学领域上,依旧是一片空白。
所以,为了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以心脑系统为出发点,详细阐述了脑梗死的发作原因及临床症状,并提出了中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以便于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在这种治疗方式的辅助下,脑梗死患者能够完全康复,并能够积极地重返社会。
一、脑梗死是什么一般情况下,脑梗死基本上都被称作是缺血性卒中,而中医上也将其叫做中风以及卒中。
究其原因,其基本上都是由于大脑出现区域性的血液供应障碍,从而使脑部出现缺血情况。
若病情较为严重,则还会破坏大脑结构,从而使其出现部分或者是全部坏死。
另外,根据发病机制的区别,脑梗死还分为血栓形成、脑部栓塞以及腔隙性脑梗死。
从发作比例上来看,这三类脑梗死占了全部脑梗死类型的60%。
不过由于现代医学对脑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所以还有很多的脑梗死类型也还没有被发现。
不过在现代医学当中,大多数的脑梗死都指的是脑血栓类型的脑梗死。
而在中医当中,脑梗死又被叫做中风,早远的书中还将其记载为偏枯。
中医多认为血液内阻、气机不通、血行不畅为中风的主要表现情况,若患者的病情较严重者,还可能发展成半身不遂。
另外在发病原因的解释上,除了血栓问题,中医还涉及到了气的原因。
比如气虚血虚就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脉络不畅,从而影响其肝肾功能。
正气不足,无力行血就自然会导致人体出现血行不畅。
当其滞淤于脑络时,则会形成中风。
二、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在临床表现上,脑梗死通常伴随有动脉硬化,并大概率会导致高血压的出现。
若患者本身患有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相关疾病,那么其的风险因素也会大大增加。
一般情况下,脑梗死并没有明显的特殊性前驱症状,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昏、肢体部分麻木的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思路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思路与方法发表时间:2020-12-21T07:14:24.876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3期作者:徐江[导读] 脑梗塞又称脑卒中,属临床中老年人群多发病症,都由患者脑部缺血、缺氧状态下产生病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失利等现象,严重者可能含抽搐、昏迷等表现,病症起病急、影响大,会迅速对患者的脑部功能产生影响。
中医临床将其归于“中风”范畴,治疗以祛瘀通脉、补气活血为主。
西医可经由CT和磁共振进行诊断。
根据不同时期的病症特点进行用药治疗,具有针对性治疗效果,如何有效结合中西医理论是当前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
徐江渠县中医院 635200脑梗塞又称脑卒中,属临床中老年人群多发病症,都由患者脑部缺血、缺氧状态下产生病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失利等现象,严重者可能含抽搐、昏迷等表现,病症起病急、影响大,会迅速对患者的脑部功能产生影响。
中医临床将其归于“中风”范畴,治疗以祛瘀通脉、补气活血为主。
西医可经由CT和磁共振进行诊断。
根据不同时期的病症特点进行用药治疗,具有针对性治疗效果,如何有效结合中西医理论是当前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
1 病机探究在中医分析中,正气耗损、脑脉瘀滞是致病根本,病性多为本虚标实,虚者为气血、津液、精髓不足;瘀者为血瘀、痰浊之类。
早期中医学说认为脑中远期亏损至一定程度促使气虚行血不佳,致脑脉瘀滞产生卒中。
由此分析脑部的供给血需基于肺腑气血供给作用下进行疗养,气虚血瘀作为血瘀的主要病机,其中血瘀是促进病症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病症疗养中,急性期以治疗血瘀为主,恢复期以调和气虚为主。
2 祛瘀通脉、补气活血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采用中药和西药进行治疗对比,其效果具有明显提升。
以病理分期诊断分析,急性期患者多为标识血瘀,治疗以祛瘀为主,同时可对因脑脉瘀滞产生的脑梗塞等病症形成治疗效果。
治疗可在短期内对患者脑缺血情况进行再灌注。
以补气活血法可加快血流速度,减少血栓产生,进而起到祛瘀的效果。
中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探讨

中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探讨目的对脑梗塞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
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该院就诊的96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的48例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的48例患者只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能力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对比评估。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58%。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治疗后,两组上述两项指标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对于脑梗塞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能力以及NIHSS评分,进而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combine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9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8 cases in each,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mbine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imple western medicine,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ore and NIHS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5.83% vs 64.58%),after treatment,the two index scores abov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improved,but the improvement rang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Combine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has an obvious effect and is safe and reliable,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of patients and NIHSS score thus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patient’s survival quality,therefore,it is worth adopting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Key words] Combine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Cerebral infarction;NIHSS脑梗塞是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又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1]。
中西医结合治疗120例脑梗塞临床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120例脑梗塞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临床效果,为脑梗塞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24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其中治疗组120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参照组12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2周后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120例患者中,痊愈65例,显效30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5%;参照组120例患者中,痊愈34例,显效45例,有效12例,无效29,总有效率为75%。
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参照组。
结论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实现了中西医治疗优势的互补,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减少了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梗塞;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观察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8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52-02脑梗塞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病症之一,常发生在中老年朋友身上,具有较大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同时容易留下后遗症[1]。
笔者就我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240例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24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
治疗组120例患者的年龄在36-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31)岁。
女性患者有48例,占40%,男性患者72例,占60%,患者病程在6-64天之间,平均病程为(24±2.14)天,合并高血脂患者54例,糖尿病患者32例,高血压患者29例,冠心病患者5例。
对患者病情进行评分,得分在31-45分之间的重症患者38例,得分在16-30分之间的中型患者59例,得分在0-15分之间的患者有2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4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40例临床观察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
脑梗塞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临床上表现为头晕、头痛,部分病人可出现呕吐及精神症状,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部损害的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病情较重时可出现意识丧失。
大小便失禁以及瞳孔散大等脑疝症状。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40例在我院住院的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2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制定的脑卒中诊断及分型标准[1]。
有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
有心、肝、肺、肾功能不全及代谢性疾病者除外。
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之间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于发病后24~72 h内开始治疗。
治疗前及治疗40 d后检测临床疗效,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包括支持与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并发症,调控血压,控制血糖,抗血小板聚集,降纤,脑保护、降颅内压等,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口服,予奥扎格雷注射液80rag及川芎嗪粉针120mg静滴,每日1次,l4天1个疗程。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分为以下5个证型治疗:(1)肝阳暴亢证: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本方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方中天麻、平肝熄风,石决明镇肝潜阳,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伏神、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
(2)风痰阻络证: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本方以祛风化痰通络为主,兼用血药气药以调理,使风邪外解,气血调和,则手足健运、舌本柔和。
方中以秦艽祛风通络,羌活、独活、防风等辛温之品祛风散邪;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养血活血,起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结构
➢ 一、脑梗塞的病因及诊断。 ➢ 二、脑梗塞的西医常规治疗。 ➢ 三、中医对脑梗塞的认识。 ➢ 四、中医对脑梗塞的辨证治疗。
学习目标
➢ 了解脑梗塞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 了解脑梗塞的西医常规治疗。 ➢ 了解中医对脑梗塞的认识。 ➢ 掌握中医对脑梗塞的辨证分型及方剂。
一、脑梗塞概况
(5)小脑梗死
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共济失调。
6.影像学表现
✓ 脑梗塞在CT上主要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大面积的 脑梗塞在低密度病灶周围有水肿带。发病24-48小 时内头颅CT表现为正常。
✓ 脑梗塞在MRI上主要表现T1加权像低密度病灶,T2 加权像高密度病灶。
CT1
CT2
CT3
二、脑梗塞的西医治疗
肝气郁滞
元气亏虚
血瘀
肝肾阴虚
脾胃不足
病因病机
腑气不通 痰瘀交阻 气阴两脱 元气暴脱
四、脑梗塞的中医辩证治疗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其中以脉象, 舌象,面色,二便为主要依据。辨Leabharlann 分型1.阳明高热,痰蒙心窍证
➢ 临床表现:突然昏迷,牙关紧闭,痰声辘辘, 面红气粗,二便不通,身热,舌质红苔黄而干, 脉弦滑而数。
✓ 皮质支闭塞:对侧中枢性下肢瘫,可伴感觉障碍, 对侧肢体短暂性感觉障碍,强握反射及精神障碍。
✓ 深穿支闭塞: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上肢近端轻瘫。
(4)大脑后A闭塞综合征
✓ 主干闭塞:对侧同向偏盲,双侧闭塞—皮质盲。 丘脑综合征,优势半球—命名性失语、失读。
✓ 深穿支闭塞:丘脑综合征、红核丘脑综合征。
➢ 治法:清热通腑,开窍化痰
➢ 方药:白虎承气汤合安宫牛黄丸。
2.气营两燔,阳明腑实证
➢ 临床表现:突然昏迷,发热,大便秘结,舌 质红绛,苔黄燥,脉沉而滑数。
➢ 治法:清宫泻热,通腑开窍。 ➢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调胃承气。
3.阳气欲脱证
➢ 临床表现:神志欠清,目闭口张,手撒遗尿, 汗出肢冷,脉散或沉微欲绝。
➢ 治法:回阳救脱。 ➢ 方药:大剂参附汤(开水煎)。
4.气阴两脱证
➢ 临床表现:神志欠清,汗出粘手,手足不凉,舌 光红无苔,脉细弱。
➢ 治法:益气养阴固脱。 ➢ 方药:大剂生脉散加山萸肉。
5.气虚血瘀证
➢ 临床表现:肢体偏瘫,舌淡红苔白,脉患侧弦大 健侧弦缓。
➢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 方药:补阳还五汤。
➢ 治法:理气活血。
➢ 方药:逍遥散加减。
END
谢 谢!
➢ 抗血小板。 ➢ 控制血压,控制血糖,降脂。 ➢ 抗凝。 ➢ 降纤。 ➢ 溶栓。 ➢ 脑保护剂。
三、中医对脑梗塞的认识
➢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 中”立论。
➢ 唐宋以后,逐渐以“内风”学说为主,提出了 “真中” “类中”。
➢ 清代叶天士提出肝阳上亢为主要病机。
淤血阻滞,脑络不通
随后经由颈部并通过 椎动脉 脊柱椎管到达,并通
过脊柱椎管
颈总动脉 主动脉弓
4.脑梗塞的病因
➢ 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性动脉硬化 最常见。
➢ 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高低部、心功能障碍, 心律失常等。
➢ 血液成份和血液流变学改变:高粘血症、凝血异 常、血液病等。
➢ 其他:各种栓子、脑血管痉挛、外伤等。
1.概念 指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
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 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 经系统症状体征。
2.脑梗塞(脑A)系统组成
颈内脑梗塞(前循环) 脑梗塞系统
椎-基底脑梗塞(后循环)
颈内A(前循环)
颈内A (前循环)
眼A 脉路膜前A 后交通A
(2)大脑中A闭塞综合征
①主干闭塞: 三偏征,失语、体象障碍
②深穿支闭塞: 三偏征,失语
③皮层支闭塞
上部分支:对侧面及上肢轻轻瘫及感觉障碍, 下肢不受累,Broca失语
下部分支:对侧同向偏盲,无偏瘫, Wernicke失语
(3)大脑前A闭塞综合征
✓ 主干闭塞: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下肢瘫,小便障 碍,精神障碍,强握及吸吮反射,优势半球Broca失语,上肢失用。
5.临床表现
✓ 一般特点:中老年,常在安静或休息状态下发
病,部分病伴有TIA的前驱症状,发病急,病后 10h或1-2d达高峰,多数意识清醒,没有头痛。
(1)颈内A闭塞综合征
✓ 颈内A闭塞综合征:病灶侧单眼一过性黑朦, Horner氏征;对侧三偏征;主侧半球--失语;非 主侧半球--体像障碍;颈A搏动减弱,眼或颈部血 管杂音。
6.阴虚阳亢证
➢ 临床表现:头目眩晕,耳胀耳鸣,头中热病,形 体偏胖,偏瘫麻木,面色如醉或印堂部红赤,舌 质红苔白,脉弦长有力或寸脉大或上入鱼际。
➢ 治法:平肝潜阳。
➢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桑枝。
7.气滞血瘀证
➢ 临床表现:瘫痪拘急,疼痛难伸,胸胁苦满,心 烦易怒,头晕头痛,舌质暗苔薄白,或有瘀斑, 脉沉或沉涩。
皮层支 大脑前A
深穿支
供应眼、大脑半球前3/5
大脑中A
皮层支 深穿支
皮层支 椎-基底A 深穿支 (后循环) 脉络膜后A
基底A
供应半球后2/5
椎-基底A(后循环)
脊髓前A
椎A
脊髓后A
延髓A
小脑后下A
大脑后A
小脑前下A 小脑上A
3.脑血管系统
大脑中动脉
➢ 前循环 首先经由颈部到达
威利环
➢ 后循环
基底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