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廊桥方案设计

廊桥方案设计

兴文县古宋河景观廊桥方案设计说明一、城历史文化兴文县汉为南广县地。

唐高宗仪凤二年(667)置羁縻晏州,后又陆续置宋州、悦州。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又置羁縻归来州。

后为大坝都掌人地。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划大坝军民府地置戎州(设流官)。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降为戎县。

神宗万历二年(1574)废戎县取“偃武修文”之义建兴文县至今。

县治所长期在晏阳镇,清末民初一度迁至建武城,1985年5月,县治所由晏阳镇迁往中城镇。

可见兴文县自汉代以来即为州、县治所,兴文县的文化仍是以中原文化为主流。

二、桥位选择根据兴文县县城总体规划,经多方案比选,初步确定廊桥桥位是:1.胜利街北段~盐津街路口;2.中山路东段~九五二台。

两处桥位河道基本顺直,河流稳定,据现场附近在建房屋建筑的地勘资料分析,地质条件宜于建桥。

两座廊桥建成后,与正在建设的拦河坝,既将竣工的香山路大桥遥相呼应又独具特色,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对于因拦河坝建设而淹没的宋桥遗址,在两座廊桥上以铭文、饰件、城市家具的形式予以体现和说明介绍。

三、建筑风格控制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应该是社会的综合反映,通常以强势的主流文化为主导,兼顾地方特色。

兴文县是苗族大县,但由于苗族多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二环山或高山上,平原丘陵地带较少,因而其建筑风格属于特色文化。

另外,在400多年前已消失了的都掌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因此,在方案设计中的建筑设计上,考虑主要体现兴文县的主流文化,即强势的中原文化,建筑风格上以川南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兼有当地的苗僰文化符号和建筑语汇或建筑小品,例如:在廊桥的二层空间里开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苗族文化活动、在人行回廊上设置铜鼓造型的休息坐凳、在栏杆挡板上雕刻都掌人极具代表性的“蛙神”等岩画纹饰,等等。

四、廊桥建筑造型两座廊桥的总体建筑均由一个宽24米,进深17米的主楼和两个宽12米,进深13米的附楼三部分组成,整体为三重檐歇山顶式的传统建筑廊桥正立面图造型,整栋建筑并未将桥面完全占满,而是留有周围一圈开敞空间供商贸铺位使用。

中国古代廊桥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廊桥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廊桥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廊桥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其设计理念融合了工程技术、美学和文
化传统。

廊桥不仅是交通工程,更是一种艺术品,它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们对自然、人文和建筑的深刻理解。

首先,中国古代廊桥的设计理念注重与自然的和谐。

廊桥通常建在山水之间,
其设计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特点,以便与周围的景色相融合。

廊桥的设计要尊重自然地形,保持自然风貌,使桥梁与山水相得益彰,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中国古代廊桥的设计理念追求简洁、精致和优美。

廊桥的结构通常采用
木质或石质,桥面上覆盖着美丽的瓦片或彩绘,桥墩和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整体呈现出古朴典雅的美感。

在设计上,工匠们注重每一个细节,追求完美的比例和对称,使廊桥成为一件艺术品。

此外,中国古代廊桥的设计理念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廊桥常常与古迹、文化遗产相连,其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檐角、斗拱、雕花等,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色。

同时,廊桥也是人们交流、休闲、赏景的场所,其设计要考虑到人文活动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美好的空间。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廊桥的设计理念是一种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它融合了自然、美学和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们对建筑的独特见解。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为廊桥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人文和建筑的独特理解,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廊桥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廊桥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廊桥设计理念中国古代廊桥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不仅是一种交通工程,更是一种艺术品。

廊桥的设计理念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艺术的精髓,展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廊桥的设计理念首先体现在其建筑结构上。

中国古代廊桥多采用木结构,横跨在河流或湖泊之上,桥面上覆盖着长廊式的走道,两侧设有栏杆。

这种建筑结构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通行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将桥与廊相结合,使得桥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成为了一种可以供人们休憩、观赏风景的场所。

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他们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廊桥的设计,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其次,廊桥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其装饰和雕刻上。

中国古代廊桥通常会在桥身和栏杆上进行精美的装饰和雕刻,这些装饰和雕刻往往都是与自然、文化和历史相关的图案和故事。

比如,廊桥上常常会雕刻一些花鸟鱼虫等自然景物,或者是一些历史人物和故事。

这些装饰和雕刻不仅美化了廊桥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它们使得廊桥成为了一座可以传承文化和历史的建筑,使得人们在通行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最后,廊桥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上。

中国古代廊桥的建造往往会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地方,比如山水之间、湖泊之畔等。

在建造廊桥的同时,人们还会在周围的环境进行精心的布置,比如种植花草树木,修建亭台楼阁等。

这样一来,廊桥就成为了周围环境的一部分,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使得人们在桥上行走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桥的美丽,还能够领略到周围环境的宜人风光。

总之,中国古代廊桥的设计理念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艺术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廊桥不仅是一种交通工程,更是一种艺术品,它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生活、自然和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花园拱形廊桥设计理念

花园拱形廊桥设计理念

花园拱形廊桥设计理念花园拱形廊桥设计理念:拱形廊桥是一种常见的景观元素,在花园中起到承载交通功能的同时,也具有美化环境、增添景观魅力的作用。

设计一座花园拱形廊桥,我以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理念为出发点,打造一个具有舒适、和谐、亲近自然的休憩空间。

首先,我会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作为设计的元素,以体现地域文化和历史,同时增强当地居民的归属感。

例如,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可以采用典型的传统建筑风格,如四合院的形式或是仿古建筑的装饰,让游客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其次,我会设计一个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廊桥形式。

廊桥的形状可以选取圆拱形或椭圆拱形,使其与花园中的其他构筑物相呼应,打造出一种整体感。

同时,廊桥的尺度也应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既不过于夸张,也不显得过于拥挤。

通过巧妙地利用桥面、栏杆和侧墙的绘画和雕刻,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精致细腻的廊桥。

同时,为了让游客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到自然的美好,我会在廊桥两侧设置一些常见的观赏花木、绿植,比如花坛、盆栽等,增添绿意,让整座廊桥在丰富多彩的植物装饰中显得生机勃勃。

廊桥的顶部可以设计成半开放式的,让适量的阳光透射进来,为人们提供一个明亮而温暖的通道。

最后,我会在廊桥两端设计一些休憩区域,供游客们休息、品味茶文化、观景等。

这些休憩区域可以设置亭子、凉棚或是座椅等,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廊桥的两端可以选择合适的位置设置观景点,欣赏花园中不同的景色,增加游客的兴趣和体验。

综上所述,本次的花园拱形廊桥设计理念是以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理念为出发点,设计一个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廊桥,并在其两侧设置观赏花木、绿植,同时在廊桥两端设计舒适的休憩区域,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和谐、亲近自然的休憩空间。

这样的设计既能够满足交通功能,又能够增添花园的景观魅力,提升整个花园的品位和吸引力。

古典廊桥设计理念

古典廊桥设计理念

古典廊桥设计理念古典廊桥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既是一种实用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独特的建筑装饰。

古典廊桥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典廊桥的设计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古典廊桥通常横跨在江河湖海等水域上,因此设计者在设计时会充分考虑周围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条件,力求使桥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形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

廊桥的造型、颜色、材料等都会选择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使整体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其次,古典廊桥的设计理念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古典廊桥通常采用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包括斗拱、梁柱、彩绘等元素,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在设计中,会加入一些传统的装饰图案和雕刻,如龙、凤、花鸟等,以展现古典艺术的精髓和魅力。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能够让人们欣赏到古典廊桥的美丽,还能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另外,古典廊桥的设计理念注重结构的稳固和耐久。

古典廊桥经常需要经受水流冲刷、风吹雨打等自然力的考验,因此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桥梁的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

设计者会合理选择材料,并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从而确保廊桥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此外,还会注意到细节处的构造和连接方式,以增加桥梁的承载力和耐久性。

最后,古典廊桥的设计理念注重与人们的生活相贴近。

古典廊桥作为交通工具,它的设计不仅要注重桥梁的功能性,还要考虑到人们的实际需求。

例如,为了方便人们的通行,设计者会在桥上设置栏杆和扶手,以增加桥梁的安全性;为了保护人们的隐私和遮挡阳光,设计者会在桥上设置廊顶和雨篷等,以提供遮蔽和防雨的功能。

这样的设计理念能够让人们在桥上行走时感到舒适和便利。

综上所述,古典廊桥的设计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结构的稳固和耐久、与人们的生活相贴近等。

这些设计理念使得古典廊桥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白水廊桥初设设计说明(建筑)

白水廊桥初设设计说明(建筑)

#第章桥梁建筑部分工程概况本项目名称为“彝良县牛街镇白水廊桥工程”,建设地点为彝良县牛街镇。

项目地处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牛街,云南省彝良县城的东北部,距县城78公里,介于川滇边界,交通便利,是彝良的“北大门”。

根据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牛街镇采取了三战略发展思路,即:1、实施昭通彝良市县并举的文化生态战略,通过牛街古镇规划打造,造就样板工程。

2、借助1600年历史文脉与白水乌蒙生态资源,打造复合多元历史牛街古镇文化旅游。

"3、依托云南两强一堡战略,借助牛街切近川、渝、黔、滇区位特点,实施跨域市场运营,扩展在国内古镇旅游地位,实现全国影响。

本工程以此为契机,对打造牛街古镇文化旅游样板工程起着重要作用。

本项目为桥梁建筑,本建筑初设只对桥面相对标高±(绝对标高)以上部分进行设计,其余部分详见相关设计专业图纸。

桥梁位于彝良县牛街镇上,为跨越白水江的人行桥。

该桥梁起于南华街,向北跨越白水江,于白水江北岸接入江北路,建筑层数为1 层,全桥长约120米。

桥面宽米,建筑高度米(结构封顶标高)工程结构形式为:主体钢筋混凝土结构,附属仿古石材及木材混合结构。

抗震设防烈度为度,设计使用年为50年。

设计依据国家现行设计规范。

a、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b、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c、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01)?d、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第1.0.5条e、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f、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2-91)设计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本项目地处一千多年历史的牛街,以打造牛街古镇文化旅游样板工程为目的。

1、设计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营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连续性、完整性。

2、保持景观特色的相融性。

使桥梁具和环境相融合的明显特征的主要景素和若干近似的景素,达到环境和谐的目的。

中国古代廊桥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廊桥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廊桥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廊桥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不仅是一种交通工程,更是一种艺术
品和文化遗产。

廊桥设计理念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和美的追求。

首先,中国古代廊桥设计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廊桥多建在山水之间,桥身呈弧形,与周围的山水相融合,既不破坏自然风景,又能起到连接两岸的作用。

廊桥的建筑材料多采用木材和石材,使得桥身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统一。

其次,中国古代廊桥设计追求简约和谐的美学理念。

廊桥的建筑风格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和雕刻,但却能展现出一种优雅的美感。

廊桥的设计注重对称和比例,桥身、栏杆、横梁等各个部分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使得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最后,中国古代廊桥设计强调人文情怀。

廊桥不仅是交通工程,更是一种文化
遗产和精神象征。

许多廊桥上都会有诗词、书法等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增加了廊桥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廊桥设计理念融合了自然、美学和人文情怀,体现了中国
古代人民对自然和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在建筑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廊桥不仅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九龙湿地公园廊桥说明

九龙湿地公园廊桥说明

九龙湿地公园廊桥说明
九龙湿地公园廊桥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位于中国浙江省丽水市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内。

这座廊桥不仅是公园的重要景点,也是丽水市乃至整个浙江省的知名旅游地标。

九龙廊桥是一座典型的仿古建筑,其建造过程中没有使用一钉一铆,完全按照传统的木拱廊桥技艺进行搭建。

整座廊桥的构建大气而美观,典雅精巧的设计不禁让人为之赞叹。

值得一提的是,九龙廊桥的木头全部产自非洲,其中桥身使用的是非洲的菠萝格木,而桥顶则采用了非洲的香樟木。

这些优质的木材不仅质地坚硬、纹理美观,还具有很好的耐腐性和抗虫性,确保了廊桥的稳固与安全。

九龙廊桥全长有203.75米,为全国木拱廊桥长度之最,分为5跨,各跨距也不尽相同,其中中间跨度最长,长达39米,也是全国木拱廊桥中单跨之最。

廊桥的建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与匠心。

九龙湿地公园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城区西偏南方向,包括大溪干流两岸的防护林带、泛洪湿地、水体及少量沿江的自然山体,总面积约16.86平方公里。

九龙湿地公园是八百里瓯江最为原生态的20多公里自然河段,被誉为亚洲最长的木拱廊桥。

总的来说,九龙湿地公园廊桥是一处融合了自然美景、人文景观和传统工艺的旅游胜地,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说明一、工程简介为了满足***镇日益增长的交通需要,完善古镇路网结构以及景观的需要,根据***镇的旅游规划,双流县决定在***古镇景区附近修建***廊桥,沟通锦江两岸的旅游服务区和榕树景区,方便游客往返锦江两岸,有利于促进古镇的旅游开发,提升古镇的旅游价值。

我院受双流县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委托,在双流县规划委员会确定的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对***廊桥工程进行施工图设计,本册图纸是施工设计图。

二、设计依据1.我院与双流县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签定的《双流县***廊桥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协议书》;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77-98)。

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

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8.双流县规划委员会会议纪要(2010年第3次)。

9.双交发[2010]125号“关于***锦江廊桥重新选址及设计方案的请示”及其批复。

10.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出版的《双流县***廊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010年5月)。

1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4版。

三、基本资料1.桥面设计荷载:人群3.5kN/m2;2.桥面宽度: 18m,局部20.4m、22.5m,引道7.5m;3.桥上风雨廊形式:通透型,风压0.3kN/m2;4.洪水频率:1%;5.通航状况:内河V级航道;6.地震烈度:按VII度设防;7.桥梁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8.桥梁设计安全等级:二级。

四、桥址区工程地质条件(一) 气候条件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历年最热时期的日平均气温在30°C以下,最冷时期的日平均气温在0°C以上,多年平均气温16.1°C,最冷月平均气温5.5°C,最热月平均气温25.1°C。

多年平均降雨量964.2mm,降雨量夏季降水高度集中,冬季降水极少,历年一次最大降雨量408.8mm,持续11天。

一次降雨持续最长日数为13天。

年无霜期337天以上。

区内主导风向为NNE,平均风速11米/秒,无台风。

年平均最大相对湿度84%,最小相对湿度16%。

月平均最大湿度87%,月平均最小湿度78%。

历年一月份平均相对湿度85%,历年最热月14点的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5%。

(二) 地形地貌拟建桥位处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腹心地带,位于经度103°58’05”、纬度30°19’15”跨流经***古镇景区段府河Ⅰ级阶地处,交通便利。

桥位区域属剥蚀丘陵地貌,地形为山丘自然坡,坡度在20~30°,桥位处地面标高439.0m左右。

(三) 地质根据桥位区工程地质钻探情况表明:桥位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杂填土(Q4ml)、中更新统冲洪积层(Q2al+p1) 卵石土和白垩系灌口组(Kj) 、夹关组(Kg)紫红色砂质泥岩基岩构成。

各类岩土的特征及构成分述如下:1. 杂填土(Q4ml):分布于桥位区两岸的所有孔中;由原筑路路基土、河堤填筑土及少量耕植土构成。

以深褐色为主、松散~稍密、稍湿;含小粒径卵石、建渣、植物根系;该层揭示层厚约2.4~6.2 m。

2. 中更新统冲洪积层(Q2al+p1) 卵石土:广泛分布于桥位区场地内。

呈黄灰色、深灰色、稍密。

勘探揭示:该卵石土一般粒径20~60 mm,个别达100 mm以上,卵石含量约50%~85%,充填5%~30%的砾石、5%~15%残积土;卵石成分以石英岩、灰岩和闪长岩为主,磨圆度佳,呈圆形~次圆形,分选性较好;本次勘察揭示场地内卵石层以层状分布,层位变化不大,均在基岩表层。

卵石层底埋深1.0~11.0m,揭示层厚约1.0~7.6 m。

3. 白垩系灌口组(Kj) 、夹关组(Kg)棕红色砂质泥岩:钻孔所揭示该岩层岩性均匀、厚度大、且分布比较稳定、呈近水平层状分布。

泥岩、砂质泥岩呈互层状分布,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根据钻孔揭示深度范围内岩芯组织结构、风化程度和钻进难度,分为强风化层及中风化层,并以中风化层为主,属中等风化~强风化的软岩。

现将岩层在钻孔的揭示情况分述如下:强风化层: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芯虽较完整,但轻击即碎。

岩芯多呈短柱状,岩芯长度5~15cm,回旋钻进取芯率50%,质量指标RQD=60%。

该层在两岸均有揭示,揭示厚度约11.0~16.0m。

中风化层:层状构造,节理裂隙不发育,岩芯较完整,岩质较新鲜,岩体结构基本未变,构造层理较清晰,局部可见少量风化裂隙,偶见次生矿物,锤击声哑,且较易击碎,多呈中~长柱状,岩芯长度15~60cm,回旋钻进取芯率70%,质量指标RQD=65%。

该层在两岸均有揭示,揭示厚度8.1~17.9m。

该岩层厚度大,本次勘察未予揭穿。

2、水文1)、地下水桥址区场地内无地下水出露,卵石层中的孔隙水主要补给源为府河河水。

本次勘察期间各桥台处钻孔的稳定水位在高程434.0m左右,桥位区地下水位随河水变化、变幅1m左右。

桥位区卵石层为主要含水层,具较强的渗透性,该场地地下水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建议取K=30m/d。

根据对ZK3、ZK9钻孔现场注水试验,基岩渗透流量约为2~4L/h。

据区域水文资料判定桥位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均无腐蚀性。

2)、地表水桥址区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排泄方式以地面蒸发为主。

对桥址地段有影响的水情为所跨府河。

勘察期间(2010年5月) 河水水位高程约为435.0 m,水流较平缓(约3m/s),桥位区水域宽度约115.00m,水深度约4m。

据对当地居民的了解,桥位区河水最高水位1937年达442.0m左右、1981年7月达441.0m左右。

3.区城地质构造与地震场地位于新华夏系笫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缘。

据区域地质资料,成都地区所处的地壳为一稳定的壳块,东距龙泉山褶皱带大约20多公里,西距龙门山褶皱带大约50多公里,区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但属地震波及区。

本次勘察查明的场地地层结构特征表明,场区内地基土层位连续,未发现大的断裂构造、诱发地震的断裂构造、大型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构造现象分布及不良作用,无诱发地震的断裂构造。

新构造运动对本桥址无影响,故桥址区的区域稳定性较好,属基本稳定场地。

该区地震历史资料证明,区内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强烈地震,区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但属地震波及区。

桥基土中未明显揭示有粉土、砂土层,可不考虑地层的地震液化问题。

桥基土主要由卵石土层、基岩构成。

依据本次勘察成果分析,桥址地段的覆盖层厚按15m覆盖层厚度进行场地地层等效剪切波速测定,判别场地类别。

经现场波速测定:桥址处场地地层平均等效剪切波速Vse=167m/s,250≥Vse>140 m/s ,故场地为Ⅱ类建筑场地,处于对建筑抗震可利用地段。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该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4.桥址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如下表:五、结构设计(一)、桥跨结构设计***廊桥为人行廊桥,上部构造为3跨空腹式钢筋混凝土板式拱桥,边跨为实心板拱,中跨为空心板拱,主跨墩中距95m,边跨墩台中距38.491m,主桥长178.1m,桥梁全长367.57m;直线桥梁,桥梁宽度18m、局部20.4m、22.5m,引道宽7.5m。

桥墩采用群桩重力式桥墩,桥台为群桩重力式桥台;最大纵坡10%。

(二)、上部结构设计1.主拱圈边跨主拱圈采用C40钢筋混凝土板拱,厚1.1米,宽18m,实心板拱圈。

中跨主拱圈采用C40钢筋混凝土板拱,厚2米,宽18m,空心板拱圈。

本桥主拱圈计算按考虑连拱效应进行设计。

主拱圈的合龙温度为18度,温差按±20°考虑。

边跨、中跨主拱圈均按悬链线设计,拱轴系数均采用m=3。

边跨主拱圈的计算预拱度设置为:拱顶设置向上6mm的预拱度,拱脚为0mm,其余区域按二次抛物线设置即可。

中跨主拱圈的计算预拱度设置为:拱顶设置向上91mm 的预拱度,拱脚为0mm,其余区域按二次抛物线设置即可。

边跨、中跨主拱圈在拱圈顶面都必须涂刷渗透结晶型防水剂。

2.腹拱圈本桥腹拱圈采用C30钢筋混凝土板拱,厚0.35米,宽18m,实心板拱圈。

3.桥面板及桥面铺装桥面板采用C40防水混凝土,厚25cm,板顶涂刷渗透结晶型防水剂;桥面铺装层采用C40细石子防水混凝土,厚度5cm,因纵坡较大,铺装层顶面应做横桥向拉毛处理,确保行人通行安全;人行道顶面铺装层采用C30细石子混凝土,厚度4cm,可以根据装饰要求更换为其他材料,但总厚度4cm不变。

4.伸缩缝及结构断缝全桥共38道结构断缝(含实腹段拱上侧墙断缝)均采用沥青木板整体隔开,其中对于每跨靠近墩台的第1个腹拱(三铰拱)的拱脚处2条断缝、靠实腹段腹拱拱脚处1条断缝(全桥共14道),桥面板及铺装层在这些结构断缝处必须完全断开(包括钢筋),其余24道结构断缝仅断至桥面板处即可。

5.支座腹拱采用两层油毛毡式的简易支座支承于横墙上, 对于每跨靠近墩台的第1个腹拱(三铰拱)上的拱顶平铰采用两层油毛毡隔开。

(三)、桥台桥墩设计桥台采用群桩重力式桥台,承台底面置于卵石层中,桩底均置于中风化砂质泥岩层中,按嵌岩桩进行设计。

桩基采用钻孔灌注桩进行施工,桩底清孔情况按良好控制,桩端沉渣厚度按不超过5cm控制。

桥台台后砂卵石填土的密实度不得小于96%。

河道整治时4号桥台河心侧应采用浆砌卵石护边坡,以提高桥台的抗冲刷能力。

桥台台后填土必须在主拱圈合龙之前完成,填土必须分层夯实。

桥墩采用群桩重力式桥墩,承台底面置于强风化泥岩层中,桩底均置于中风化泥岩层中,按嵌岩桩进行设计。

桩基采用钻孔灌注桩进行施工,桩底清孔情况按良好控制,桩端沉渣厚度按不超过5cm控制。

除严格按设计桩底标高控制外,还要求桩尖必须进入中风化岩石层中不得小于4倍桩的直径,即7.2m,并且要求该中风化岩石的单轴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不得小于8Mpa,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不得小于5Mpa;桩基应进行超声波检测。

为确保桥梁墩台的安全,严禁在本桥梁的上下游各500m范围的河道区域内采砂。

根据设计合同规定,我院将桥上的风雨廊结构单独委托给四川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由四川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风雨廊结构的设计和施工配合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