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全本讲解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学讲义知识讲解

小学教育学讲义知识讲解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2011版《小学教育学》(共九章)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

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小学教育源流第一章和教育权利的等级性。

小学教育的产生第一节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一)生物起源说(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面表现为:小学教育,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一是“生存竞争说”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

学家雷徒诺(Letourneau, C.)。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能,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沛西?二是“生物冲动说”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Nunn, P. T.。

)(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二)心理模仿说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 P.)。

(二)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三)劳动决定说随着资产阶级世俗国家政府的确立,小学教育的举“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只有从前苏联学者主张:办权也从教会的手中逐渐转移到世俗政府手中,小恩格斯的这个著名的原理出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学教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

这种公立化,主要通过”起源。

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小学教育运行的法制化来强力推进。

世界各国先后(四)生活需要说颁布了关于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生活需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三)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代表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学教育对象迅速扩大到所二、学校教育的出现有适龄儿童,不分出生的等级和男女的性别。

教育(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对象普及化,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小学教育发展的重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要特征,它极大地满足了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和社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确立了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平动。

小学教育学讲义

小学教育学讲义

2011版《小学教育学》(共九章)第一章小学教育源流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产生一、教冇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一是“生存竞争说S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徒诺(Letourneau,C・)。

■二是“生物冲动说”,代表人物英国教冇家沛四•能(Nunn, P. T.)<>(二)心理模仿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 P.)o(三)劳动决定说前苏联学者主张:“劳动创造人类本身一一只有从恩格斯的这个著名的原理岀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起源。

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四)生活需要说生活需要说认为,教冇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代表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

二、学校教冇的出现■(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冇活动。

这样,生产力进步,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经济基础。

(二)文化基础:文字发展文字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极大地扩展了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

(三)政治基础:阶级分化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将本阶级子弟集中起来,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的人员来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宝贵经验和制度规条等。

三、小学教冇的萌芽(-)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星活形态的小学教冇,主要表现为教冇时空的生活化、教冇内容的生活化和教冇方式的生活化匚(二)学校形态的小学教冇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

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岀一些共同特点,如教冇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和教育权利的等级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发展一、西方小学教冇的发展(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而表现为:小学教冇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髙等教冇奠基。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而表现为: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小学教育学讲义【范本模板】

小学教育学讲义【范本模板】

2011版《小学教育学》(共九章)第一章小学教育源流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产生一、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一是“生存竞争说”,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徒诺(Letourneau, C.).二是“生物冲动说”,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沛西•能(Nunn, P。

T。

)。

(二)心理模仿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 P。

)。

(三)劳动决定说前苏联学者主张:“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只有从恩格斯的这个著名的原理出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起源。

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四)生活需要说生活需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代表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

这样,生产力进步,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经济基础。

(二)文化基础:文字发展文字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极大地扩展了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三)政治基础:阶级分化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将本阶级子弟集中起来,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的人员来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宝贵经验和制度规条等.三、小学教育的萌芽(一)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时空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

(二)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

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和教育权利的等级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发展一、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面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二)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随着资产阶级世俗国家政府的确立,小学教育的举办权也从教会的手中逐渐转移到世俗政府手中,小学教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这种公立化,主要通过小学教育运行的法制化来强力推进.世界各国先后颁布了关于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三)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学教育对象迅速扩大到所有适龄儿童,不分出生的等级和男女的性别。

2024版《小学教育学》绪论课件

2024版《小学教育学》绪论课件

课件•绪论:小学教育学概览•小学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小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小学教育学的实践应用目•小学教育学的学习意义与方法•结论与展望:走向专业化的小学教育学录绪论:小学教育学概览小学教育学的定义与性质定义性质小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小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小学阶段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包括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特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任务小学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小学教育的规律,指导小学教育实践,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具体任务包括研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制定科学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手段等。

小学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心理学的关系与社会学的关系与教育技术的关系小学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逐渐凸显。

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为小学教育学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基础。

相关学科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小学教育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形成阶段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小学教育逐渐从家庭教育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教育体系,并出现了专门研究小学教育的学者和著作。

萌芽阶段在古代,小学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没有独立的教育学体系。

发展阶段20世纪以来,小学教育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学体系。

国际化趋势多元化趋势科学化趋势人文化趋势小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儿童观、教育观儿童观教育观心理学基础: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社会学基础:社会对小学教育的要求文化传承社会公正小学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应注重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社会适应小学教育学的实践应用课程设置原则教学改革方向课程内容更新030201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手段更新教学评价改革教育评价与学生发展教育评价理念01学生发展评价02评价结果运用03小学教育学的学习意义与方法学习小学教育学的意义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1 2 3阅读相关教材和文献观察和实践反思和总结学习小学教育学的方法小学教育学的未来发展前景结论与展望:走向专业化的小学教育学对小学教育学的认识与理解小学教育学的挑战与机遇挑战机遇专业化发展路径与展望专业化发展路径展望感谢观看。

小学教育学讲义

小学教育学讲义

2011版《小学教育学》(共九章)第一章小学教育源流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产生一、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一是“生存竞争说”,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徒诺(Letourneau, C.)。

二是“生物冲动说”,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沛西•能(Nunn, P. T.)。

(二)心理模仿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 P.)。

(三)劳动决定说前苏联学者主张:“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只有从恩格斯的这个著名的原理出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起源。

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四)生活需要说生活需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代表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

这样,生产力进步,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经济基础。

(二)文化基础:文字发展文字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极大地扩展了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

(三)政治基础:阶级分化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将本阶级子弟集中起来,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的人员来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宝贵经验和制度规条等。

三、小学教育的萌芽(一)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时空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

(二)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

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和教育权利的等级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发展一、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面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2024版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2024版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目录CONTENCT •教育学概述与小学教育专业简介•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原则•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小学智育理论与实践•小学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整合•教育评价改革及其实践应用01教育学概述与小学教育专业简介教育学定义、研究对象及方法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实践课程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等。

学科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

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小学班级管理、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等。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高素质教师。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等。

旨在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国内外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小学教育现状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在普及程度、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观念落后等。

国外小学教育现状国外小学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也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小学教育发展趋势未来,小学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也将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

02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原则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世界,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概念。

《小学教育学》课件pptx文档全文预览

《小学教育学》课件pptx文档全文预览

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 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 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 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小学教师职业素养提升途径
加强师德修养
关注学生情感变化
及时发现学生的情感问题,给予关心和支持 。
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情感冲 突。
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
社会性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扩大, 逐渐从家庭走向学校和社会, 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价
值观。
提供社交机会
组Hale Waihona Puke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 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
小学智育的内容与方法
智育内容
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 等基础学科知识和技能。
智育方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 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 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创新精神。
小学体育的内容与方法
体育内容
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育基础知 识。
体育方法
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或校本研修 等活动培养科研兴趣;学习教 育科研方法掌握基本的科研技 能;结合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 究或案例研究等。
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报刊杂志拓 宽视野;关注时事政治了解社 会动态增强社会责任感;参与 各种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提 升个人气质修养等。
THANKS
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
小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01
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小学阶段的儿童身心 发展特点、教育教学活动及其

完整版《小学教育学》课件

完整版《小学教育学》课件

方法论述
采用故事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体验、感悟。
2024/1/25
14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艺术
2024/1/25
班级管理
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氛围,制定科 学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 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
班主任工作艺术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关 注学生的成长发展,采用谈心、家访 、心理辅导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和家长 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2024/1/25
3
小学教育学概述
小学教育学的定义与 研究对象
小学教育学与相关学 科的关系
2024/1/25
小学教育学的研究任 务与意义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掌握小学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 方法,了解小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和 发展趋势。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 观、儿童观和教师观,具备良好的职 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案例二
某小学实施档案袋评价制度,定期收集学生的作品和成果并展示给 家长和师生观看,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案例三
某小学在考试制度改革中注重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采用等级评分制 代替百分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024/1/25
39
07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途径与方法
2024/1/25
40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观摩学习
观摩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 ,学习其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学反思
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 总结,不断改进和提高。
2024/1/25
43
案例分析:优秀教师成长之路
2024/1/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育学》教案目录:说明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教育与小学教育第三章学校第四章学生第五章教师第六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七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八章课程第九章小学教学工作第十章课外活动说明一、《小学教育学》学科性质1、小学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专业必修课程及学位课程。

2、小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小学教育现象,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科学。

3、小学教育学属于教育学科的范畴,相对于教育学一级学科而言,它是一门二级学科。

学好小学教育学,掌握小学教育规律,是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教学目的要求1、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师范生,传授给学生有关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懂得教育规律;[理论素养]2、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于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实践能力]3、结合知识教学,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受学生的思想以及研究教育的兴趣和能力。

[道德品质]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体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精神,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学生。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总结国内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反映教育科学的新成就和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2)要联系小学实际,充分反映现代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及其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质量要求。

3、实用性原则。

在传授给师范生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着眼于教师素质的培养,重视训练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并加强教学中的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适度性原则。

从高师院校实际出发,照顾师范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论述教育理论时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把难点适当分散。

内容力求充实具体,理论阐述既要通俗易懂,又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5、系统性原则。

加强本课程与《心理学》、《教材法》的联系,本课程的教学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并为教材法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根据高师教学计划规定,小学教育学课程一学期完成,教学时数共约为60学时,其中讲授时数为54学时,余6学时供见习、课堂讨论及自由伸缩之用。

在每章内容提要之前,对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作简要的说明,以帮助师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五、主要教学参考书教材: 黄济等主编《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参考书:1、南京师大教育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王汉澜王道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3、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5、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6、邱永渠,《教育基本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7、黄济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8、蔡勇强黄清李建辉,《基础教育学》,厦门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要求]绪论由教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起来。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发展情况,教育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学的学习途径与方法。

从而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①教育的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②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现象(二)教育规律两条基本规律:1、(外部关系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政治制度、文化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2、(内部关系规律):教育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传统的“万金油”式的教育学内容框架▲一般的研究内容:1、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的概念、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师生观,教育目的等)2、教育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工作及课外教育工作)3、关于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育等)4、关于学校管理和评价等。

▲我们的看法参见蔡勇强等编著:《基础教育学》蔡勇强:《论教育学的分化与高师公共课教育学的定位》,载《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二节教育学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欧州文艺复兴前)从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由于学校的产生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人们开始对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加以一定的概括和总结,这些论述反映在古代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之中,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前551——前479)、孟子(前372——前289)、荀子(生卒年月不详)、朱熹(1130——1200)、王阳明(1472——1528)等人,西方古代的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柏拉图(约前427——前347)、亚里斯多德(前384——前322)、昆体良(35——96)等人,他们在阐明各种社会现象的同时,也涉及到许多教育问题,并试图对它们作出各方面的说明。

但是他们的教育思想没有完整的科学体系,常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文学乃至宗教思想混杂在一起。

如孔子的弟子整理的反映孔子言论行为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的《政治论》等著作,它们都不是教育专著,但却都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从思想史上,我们把这些先哲们称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从教育史上,我们称之为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他们在教育方面留下的珍贵遗产,为后来科学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我国教育专著的出现,大约在战国后期。

相传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著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比古罗马的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三百多年。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的光辉篇章,反映了二千多年前我国教育思想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学记》仅用1229个汉字,对于教育实践中所提出来的一些重大课题,如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学内容、方法、原则,师生关系等,都作了概括性的精辟论述,揭示了教育教学活动的许多原理,如“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适时而教”、“循循善诱”、“长善救失”、“尊师重教”等等,这不仅是教育学科史上的创举,而且经过二千多年教育实践的检验,至今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指导意义。

尽管它在科学性和体系结构上存在局限性,但它在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里,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教育著作,如韩愈的《师说》、朱熹的《朱子语录》、颜元的《存学篇》等,对师生关系、读书治学等都有许多精湛的论述,值得我们今天加以借鉴。

古代思想家的教育思想虽然十分丰富,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教育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没能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

古代学者提出的教育思想,不少是他们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虽然有的达到了一定的理论化程度,客观上也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且对后世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总体看来,这些总结和概括往往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形象的比喻和简单的推理上,理论上的论证还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并且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主观臆测性。

因此这个阶段,只能看成是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阶段(欧州文艺复兴以后)[教育学科的创立阶段]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教育学一直处于萌芽状态,迟迟未能形成独立的学科。

直到欧洲的文艺复兴以后,教育学终于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因为这个时候教育学学科的成型具备了充要条件。

首先,欧洲资本主义上升,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机器工业生产不仅要求少数管理者而且要求大多数劳动者都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及教育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这个时期是教育大变革的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施普及教育,实行班级授课制,以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反对封建主义腐朽的教育,在改革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加之对古代教育经验的总结概括,教育自身的知识经验有了足够的材料构建起一门独立的学科;再次,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引发了科学和艺术的繁荣,与教育学有关的哲学、心理学、解剖学等学科的发展对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般认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7世纪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的问世。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出的《大教学论》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从理论上总结了当时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班级授课制度,主张建立新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直观教学等教学原则,并论述了各种教学方法,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基础。

其后,英国洛克(1632——1704)的《教育漫话》、法国卢梭(1712——1778)的《爱弥尔》、瑞士裴斯泰洛齐(1746——1827)的《林哈德和葛笃德》等许多教育论著先后问世。

1776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724——1804)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首次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在资产阶级教育家创建独立的教育学学科体系的过程中,明确提出构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德国的赫尔巴特(1776——1841),他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第一次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试图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强调要按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规定教学的过程和阶段,选择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和教学过程的阶段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

他的《普通教育学》被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誉为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他本人也常常被视为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19世纪后,教育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借鉴其他一些实证学科的方法论去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学朝科学化的道路不断迈进。

德国福禄倍尔(1782——1852)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1820——1903)的《教育论》、德国拉伊(1862——1926)的《实验教育学》、美国杜威(1859——1952)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等教育著作相继出版。

其中杜威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完全不同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体系,对20世纪教育实践和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学说被西方的一些学者标榜为“现代教育”或“新教育”。

资产阶级教育家经过三百多年的努力,把教育学构建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使之不断提高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对教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应该看到,由于资产阶级教育家世界观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他们对教育的一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和说明仍然是不科学的。

三、社会主义教育学建立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创立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