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情怀到英雄史诗——论田沁鑫戏剧的现代呈现

合集下载

田沁鑫

田沁鑫

个人生活
田沁鑫(2张)父亲是一名军人 ,母亲是中央美院附中的老师 。
出版图书
(出版图书参考资料来源 )
幼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并受国际现代艺术影响,涉猎戏剧、影视、音 乐、绘画和广告等跨域文化。她的作品是对中国传统题材和世界名著的全新探索,是对现当代社会话题的敏感捕 捉。以当代艺术观念和东方美学相融合的舞台呈现,强调肢体表达和诗化语言融合的表演 。(网易娱乐评)
田沁鑫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 长,导演
01 人物经历
03 出版图书
目录
02 个人生活 04 人物评价
田沁鑫,女,汉族,1969年8月出生于北京市,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国家一级导演,北京大学影视 戏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四个一 批”人才。曾任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民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现任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
田沁鑫改编作品涉及萧红、张爱玲、老舍、李碧华、李敖等现当代名家作品。其导演作品被称为“田氏戏 剧”,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 。(腾讯娱乐评)
谢谢观看
作品曾获文华大奖、中国艺术节演出金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壹戏剧大赏年度大戏等,个人曾获文 华导演奖、文华编剧奖、金狮导演奖、曹禺文学奖编剧奖、中国话剧一百周年纪念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 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人物等。
人物经历
生于1969年8月,1974年被送到什刹海体校学习体操,4年后进入北京艺术学校学习京剧 。 1992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1993年,在校期间获得去往英国利兹大学留学的机会,留学期间担任《中国戏剧和中国文学》的助教。 1994年,前往日本参加东京青少年艺术节。 1995年大学毕业后,去往深圳做了一年广告 。 1997年,导演其处女作辽国历史题材话剧《断腕》 。 1998年,导演小剧场话剧《驿站桃花》 。 1999年,自编自导描写九一八事变的话剧《生死场》 。 2000年,与林兆华合作导演连台本贺岁京剧《宰相刘罗锅》 。 2001年,担任话剧《狂飙》的编剧、导演 。 2002年,执导音乐剧场《迷歌》 。

田沁鑫戏剧改编策略研究

田沁鑫戏剧改编策略研究

2024.2┃ 剧作家129田沁鑫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编剧和导演,亚洲当代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导演之一。

她的戏剧曾获中国艺术节演出金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文华奖、曹禺文学奖等。

她的作品大多是改编经典文学名著和传统文化题材,其改编策略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思维。

一、忠实原著与创新演绎田沁鑫在改编过程中既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和基本框架,又根据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接受特点,对原著进行创新性的演绎和解读。

她善于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舞台艺术相结合,创作出独特的戏剧语言。

1.文学经典的现代诠释。

田沁鑫擅长将中国文学经典作品进行现代诠释,如《生死场》《红玫瑰与白玫瑰》《四世同堂》等。

她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原著的故事,而是深入挖掘原著的深层含义,通过现代的视角和语言来重新讲述故事,使古典文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生死场》中,田沁鑫给予了女性角色更多的同情和关注,她们身上有着独立的的影子,在男性都被欺压的情况下,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有了一丝的反抗。

田沁鑫以更强的力度刻画了这种反对压迫、提倡自由的精神。

2.跨文化元素的融合。

在改编过程中,田沁鑫不拘泥于传统文化框架,而是将西方戏剧理论、表现手法及跨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例如,她在舞台上运用现代舞蹈、音乐、多媒体等艺术形式,以此来增强戏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剧里加入了摇滚乐、流行歌曲、相声和快板,演员台词中文夹杂着英文,舞台上出现了自行车、电线杆子等道具,以此来解构莎士比亚戏剧的仰之弥高,让观众更乐于亲近这部戏,让经典戏剧走入民间。

3.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体命运。

田沁鑫的戏剧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她通过戏剧探讨当代社会问题,如性别平等、人性挣扎、历史记忆等,使得戏剧内容更加贴近现实,引起观众的共鸣。

田沁鑫曾说:“我就是希望做一部让外国人尊敬咱们的戏”“戏剧需要给观众精神关照”[1]。

在《四世同堂》《赵氏孤儿》《青蛇》《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更多地关注社会和个人的命运。

试论田沁鑫创作之“主流戏剧”美学倾向——以《断腕》《生死场》《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

试论田沁鑫创作之“主流戏剧”美学倾向——以《断腕》《生死场》《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

试论田沁鑫创作之“主流戏剧”美学倾向—-以《断腕》《生死场》《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王信怡武汉大学摘要:作为中国当代戏剧界的领军人物,田沁鑫曾在其处女作《断腕》中以“爱”为背景勾勒了浩然壮阔的民族 图景;其成名作《生死场》直指麻木的民众、试图描摹救亡图存的完整家国;而在与时代贴近之作《红玫瑰与白 玫瑰》中,又展现出在道德和情欲的冲撞下、“肉与灵”挣扎的个体。

无论是对中国传统宏大叙事题材如民族、家国的青睐亦或沧海一粟中个人情感的关注,都得以探析出这位饱含深厚人文情怀及严格审美追求的创作者所独树一帜的“主流戏剧”美学倾向。

关键词:田沁鑫主流戏剧美学倾向《断腕》《生死场》中图分类号:」805 文献标识码:A作为中国当代戏剧界的领军人物,田沁鑫自1997年 创作至今,已有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进入大众视野,其中 不乏艺术与商业双丰收之作。

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 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1]。

毋庸置疑,田沁鑫每一次的 感性创作中,必是经过“心灵化”主动选择的结果;而其身 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一名导演,也必须理性的担负起促 进主流戏剧良性发展的职责。

同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 的王晓鹰曾论述“主流戏剧”:“所指的是戏剧演出形态,在创作观念方面承袭了戏剧艺术的传统沿革并不断吸收 融汇随着时代发展而丰富起来的艺术表现手段……在所 表达的内容方面则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 念和主流行为道德规范是相适应的,至少是没有明显抵 牾的……”[2]。

而田沁鑫在上述三部戏剧作品创作中,从外 在“形式”到内在“内容”均符合“主流戏剧”的美学定位,由此可以探析出这位饱含深厚人文情怀及严格审美追求的 创作者、所独树一帜的“主流戏剧”美学倾向。

_、以“爱”为背景所勾勒的民族壮阔图景田沁鑫的处女作《断腕》创作于1997年,讲述的是辽 国皇后述律平在爱人耶律阿保机死后,为保江山不惜断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7-0150-02腕的故事。

国话导演田沁鑫:戏剧家要有自己的文化态度

国话导演田沁鑫:戏剧家要有自己的文化态度
活去餐馆打工 ”。

家戏 服公 司定制 的 1 0多 件 戏 服 外 ,通 过 政 府 的 呼 吁 和 引 导 ,在 社 会 中产 生 积极 的 舆 论 氛 围 ,将 刺 绣 她 说 , 目前 国 内各 地 政 府 均 在 文 化 转 变 为一 种 时 尚和 符 号 , 以此
需要排 队 3年等待制作 。
各 种 各 样 的戏 剧 节 ,她 直 言 不讳 。
“ 所 以我 觉得 我 们 还 是 应 该 立足 于 都说要先在 天津唱红 ,所 以像 梅 兰
过 。 ” 田沁 鑫 认 为 , “ 作 为话 剧 来
田沁 鑫 , 中 国 国 家话 剧 院 一 级 艺术 的 思 想 性 ,创 作 者 有 自 己的 文 芳 先 生 、周 信 芳 先 生都 在 天 津 演 出
出季、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等 。
田 沁 鑫 对 曹 禺戏 剧 节 选择 的 剧
真 的 需要 明 星制 ,好 的剧 目是 可 以 目表 示惊讶 , “ 有很 多都是世界 级
田 沁 鑫 指 出, 因为 经 济 的发 展 , 演 很 多场 的 ,好 的 内容 也 会 得 到 观 的 ,我 也 没 想 到 它 的 阵容 能这 么强
特 别关注
国话导演 田沁鑫:
戏 剧 家要 有 自己 的文 化 态 度
口 张道正
“ 我 觉得 现 在 是 形 式 大 于 内 “ 从 内容 来讲 ,我 感 觉 并 不 乐 绝代 》说 : “ 天津的戏剧人很 有魄
容 。 ” 中 国 国 家话 剧 院 导 演 田 沁 鑫 观 。 ” 田 沁 鑫 坦 言 , 当 下 的 艺 术 内
等。
天 津 是 中 国著 名 剧 作 家 曹 禺的
出生 地 。 眼 下 , 由 天 津 大剧 院 主 办

浅谈田沁鑫戏剧艺术作品的成因

浅谈田沁鑫戏剧艺术作品的成因

浅谈田沁鑫戏剧艺术作品的成因作者:白骏来源:《文化产业》2016年第04期摘要:改革開放30年来,海外戏剧理论和作品的大量传播,新旧观念的猛烈撞击,审美意识的急剧变化,审美心理的游移和彷徨,都对话剧艺术有所冲击,造成了中国话剧舞台艺术的观念、形态、样式、方法发生了巨大变革。

在此背景下,田沁鑫的出现为当下话剧市场汇入了一股清流。

纵观田沁鑫的话剧作品我们从宏观上可以看出她的作品是对复杂时空结构的演绎,使其作品更具现代风格和传统气派;在微观上,她不仅注重演员个体形象的塑造,同时将现代绘画、造型和戏曲进行翻新和改造,使其作品独树一帜。

作品的表达从根本上是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传承并弘扬了悲天悯人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工作者的追求。

其作品在极力追求话剧市场化的当下环境的同时,注重话剧观感与观众主观感受的结合,而不是一味的让观众接受,一定程度上引导并影响着受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形成了田沁鑫審美的独有话语体系。

关键词:话剧现状;田沁鑫;文化修养;艺术精神;禅学思想环视当下中国戏剧现状,名义上全国还有三千多个正式的剧团,但剧团演出情况并不乐观,有兴趣走进剧场的观众微乎其微;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戏剧已经成为了一个比古董还要古董的名词。

因此有很多知名大学研究戏剧的学者们郑重提出“告别戏剧世纪”。

话剧市场主流的现实主义话剧演剧传统、寻求市场化的商业戏剧以及探索、先锋、实验性话剧等多元话剧形态的互竟共存的局面。

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之下,田沁鑫的作品新锐、大胆,极具时代气息和个性化标签,她代表着一种文化符号的出现,无疑是给当下已经感到精神疲倦的舞台导演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一个导演的成功有着太多的因素去挖掘,而在我看来文化厚度、精神追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田沁鑫的影响是深远地,本文也试图从这个三个方面浅谈一下她的戏剧艺术作品的成因。

一、文化的积淀文化与艺术孪生,文化是艺术的内容,它成为艺术作品的灵魂和最具价值的决定因素,文化也赋予了艺术作品独有的魅力。

从《1699·桃花扇》的导演风格看田沁鑫的舞台表达

从《1699·桃花扇》的导演风格看田沁鑫的舞台表达

从《1699桃花扇》的导演风格看田沁鑫的舞台表达朱梦颖【摘要】作为当代中国新锐戏剧女导演,田沁鑫对昆曲经典剧目《桃花扇》进行改编与执导,在尊重传统戏曲审美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舞台手段,创作出《1699·桃花扇》.田沁鑫在对认知昆曲艺术的基础上,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舞台相融合,又将戏曲舞台与话剧剧场相交合.在场面调度上更是做到了"文武兼备",为传统戏曲的发展,做出了有意的创新和改革.【期刊名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4)001【总页数】5页(P51-55)【关键词】《1699·桃花扇》;田沁鑫;导演风格;舞台表达【作者】朱梦颖【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南京2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11∗本文为2012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表演艺术理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YSC014);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资助“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建构与文化创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ZSTD008)。

田沁鑫作为中国当代新锐戏剧女导演,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将西方戏剧思维和中国传统戏曲观念相糅合,探索出一条在戏剧舞台上运用肢体语言表述内心感受的途径。

田沁鑫的导演风格表现为:在舞台视觉形象上,以象征为主要手段,以朴拙与力度为原则,以写意为理念,营造出整体视觉效果。

其导演构思体现在诸多方面,即设计演出的总体形象和技术方案,这其中又包括舞台环境、人物造型、场面设计、演出节奏等。

田沁鑫导演执导话剧多年,话剧舞台的表达大胆而赋有张力。

《1699·桃花扇》是一出昆剧,作为戏曲,在表达形式上与话剧有很多不同,但是田沁鑫一方面在舞台空间上力求将传统艺术和现代技术的舞台相融合,追求戏曲舞台和话剧剧场相交合的创新理念。

另一方面在场面调度方面运用“文武兼备”的场面调度手法,为传统戏曲的发展,进行了有效的创新与改革。

简论田沁鑫戏剧舞台上的东方美学

简论田沁鑫戏剧舞台上的东方美学

简论田沁鑫戏剧舞台上的东方美学作者:邓梦鹤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摘要:田沁鑫的戏剧虽深受西方自然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但导演在舞台上力图结合传统中国文化,通过对演出环境的简化、运用带有东方韵味的色彩以及带有象征性的舞台表达来创造出表现中国人思想的中国戏剧。

关键词:田沁鑫;戏剧;东方美学;传统五色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1-0131-03作为中国当代新锐戏剧女导演,田沁鑫的思想深受西方戏剧理论的影响。

然而她的话剧有意识地将西方戏剧理念与中国古典戏曲特点相糅合,在环境布局上力图追求中国式的写意之风。

同时灯光舞美遵循中国传统的色彩美学,加上演员象征性的舞台演绎,以观众所能接受的东方审美为载体,灌之以现代性话语,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导演风格。

在整个戏剧呈现上,首先最突出的就是极尽简练的环境布局。

一、写意式的环境布局纵观田沁鑫导演的话剧,不难发现,无论是现代剧《红玫瑰与白玫瑰》还是古装剧《赵氏孤儿》;无论是反应农民精神生活的《生死场》亦或是改编戏曲《1699·桃花扇》,以及近年来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青蛇》《北京法源寺》等在舞台的空间布局上,导演都力求“用最简洁、直接、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最深刻的生活原生态和人们内心的思想。

通过这样的方式,力求找回戏剧原有的魂魄,让观众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戏剧之美”[1]。

正是秉承这一创作理念,我们看到的田氏戏剧,方寸之间无不散发着戏剧原始的力量之美。

(一)“空”的空间“空”的概念自古以来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世世代代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言行。

《心经》有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提到的“空”,并非“空无”之意,而是目之所见即为色,当“色”以其他不被肉眼所见的形式存在时,便化为“空”。

并非没有,而是诸性无常,变化即为永恒。

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浅谈田沁鑫禅意戏剧中的文化内涵

浅谈田沁鑫禅意戏剧中的文化内涵

浅谈田沁鑫禅意戏剧中的文化内涵田沁鑫作为当下中国极富创造力的戏剧导演,她具有代表性的戏剧《北京法源寺》《聆听弘一》《青蛇》以其浓郁的禅学色彩被观众称为“禅意三部曲”。

在田沁鑫的禅意戏剧中试图打破宗教与艺术之间的界限,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和思想内涵方面建立起某种联系,通过在舞台上庄谐共生,空灵极简的空间设计及舞台布景等叙事策略去营造诗化般的禅境诠释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成就了禅意戏剧的思想高度和美学内涵。

标签:田沁鑫;戏剧;禅意;文化内涵《青蛇》《北京法源寺》《聆听弘一》三部无疑是最能代表田沁鑫禅意戏剧审美特征的舞台剧,因此也被称为“禅意三部曲”。

其中或思考情欲,或思辨历史,或追仰大师,主旨和表达方式虽异,但其内涵都透露出东方文化中特有的中国式的禅意美。

例如在戏剧《北京法源寺》中对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主题采用戏剧化的处理方式,把整个复杂繁难的百年旧题聚焦于法源寺,通过典型化的戏剧表现方式反映时代精神。

法源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菜市口附近教子胡同,唐太宗李世民为征高丽死难将士所建,时名悯忠寺。

雍正时期修葺,改名法源寺,同时法源寺如今也是中国佛学院的所在地。

法源寺对生者有情,悯忠寺对死者有意。

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维新变法,最终寄托于佛家之虚无主义,以至于还与革命理想相接榫,这是百年中国改制与革命史中的一个独特的景观。

戏剧《北京法源寺》独具慧眼地展示了那个被重新编码的历史逐步复现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勾连在一起,具有深厚的文化和思想底蕴。

北京法源寺内,当谭嗣同说出:出世入世,为众生舍身,此即回向人间,这种回向后的舍身才是真正的佛教。

谭嗣同从《华严经》中悟出人天之奥,忧愤中国积弱不振,以佛家冲决罗网之大无畏精神献身于变法维新。

人格无分贵贱,境界却有高低。

谭嗣同为勘破生死而来为四万万同胞乘愿而至,为后人树立舍己度人的榜样,或许我们只能远远地观望他。

儒家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不是一种愚蠢,反观之是需要莫大的勇气,是抛弃荣辱甚至舍弃生命的证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词 : 田沁 鑫 ; 戏剧 ; 女性 情 怀 ; 史诗; 舞台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7 . 3 4 文 献标识 码 : A D 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卜1 6 5 3 . 2 0 1 5 . 0 1 . 0 1 1
a e s t h e t i c c o ns c i ous ne s s a nd a r t t a s t e o f Ch i ne s e t r a di t i on a l c u l t ur e,u ni q ue on t he c u r r e nt d r a ma s t a g e .
ZH A NG Yu n。 LI Lu
( Be ns h a n Ar t Ac a d e my,Li a o n i ng Uni v e r s i t y,Sh e n y a n g 1 1 00 3 6,Chi n a )
Ab s t r a c t :Ti a n Qi n x i n ' s d r a ma i s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f e ma l e ' s f e e l i n g a t f i r s t ,a n d g r a d u a l l y b e c o me s
s p ac e,d i r e c t i o n a nd n e w po s s i bi l i t i e s i n t h e de v e l op me nt o f c on t e mp or a r y Chi ne s e d r a ma a r t .
gu a ge,c o nv e y s s p e c i f i c t h ou ght s o r e mo t i o ns o f t he c r e a t or . Thr o ug h c o nc r e t e c r e a t i o n,Ti a n pr a c ~
r e f r e s h i n g a r t i s t i c me t h o d s a n d me a n s o n s t a g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wi t h i n t e n s e v i s u a l wa l l o p a n d b o d y l a n ~
2 0 1 5年 0 3月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He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 辽 宁 大学 本 山艺术 学 院 , 辽宁 沈阳 1 1 0 0 3 6 )
摘 要 : 田沁鑫 的话 剧起初是 女性情 怀的抒发 , 逐 渐 而为 或静水 深 流 的平 民史诗 , 或 波 澜壮 阔的英雄传 奇 , 而无论是 女性情 怀 , 还是 史诗 追求 , 都始 终贯 穿着 中国传 统文化 的 审美意 识 与艺 术 品位 , 在 当前 的戏 剧舞 台上可谓 独树 一帜。结合其在 编剧上叙 事话语 的追求 , 田沁鑫 戏剧 的舞
c i v i l i a n e p i c l i k e q u i e t d e e p wa t e r f l o wi n g ,o r ma g n i f i c e n t s a g a . Ti a fs d r a ma a l wa y s r u n s t h r o u g h a n
台呈现相 应采用 了令 人耳 目一新的 艺术 方法和手 段 , 以强 烈的视 觉冲 击力 和狂 热 的肢体 语 言, 传
达 出创作者 的某种 思想或情绪 。可 以说 , 田沁鑫通 过具体 创 作 实践 了现代 艺术 观念 和东 方传 统 美 学观念 的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开创 出当代 中国戏剧 艺术发展 的新时空 、 新方 向 以及新 的可能性 。
Co mb i n e d wi t h t h e wr i t e r s n a r r a t i v e d i s c o u r s e p u r s u i t , Ti a n Qi n x i n S d r a m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d o p t s
Ma r . 201 5
第 1 5 卷第 1 期
Vo 1 . 1 5 NO . 1
文章 编号 : 1 6 7 1 —1 6 5 3 【 2 0 1 5 ) 0 1 — 0 0 6 5—0 6
从 女 性 情 怀 到英 雄 史 诗
论 田沁 鑫 戏 剧 的 现 代 呈 现
张 赞 , 李 璐
t i c e d t he c om bi n a t i o n o f t he m od e r n a r t an d o r i e nt a l t r a di t i on a l a e s t h e t i c c o nc e p t ,c r e a t i n g ne w t i m e,
Fr o m Fe ma l e Fe e l i ng s t o He r o i c Epi c
A S t u d y o n Ti a n Qi n x i n Dr a ma ' s Mo d e r n Pr e s e n t a t i o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